唐三彩瓷器鉴定方法 唐三彩瓷器鉴定

字体大小:大 | 中 | 小 2014-06-0419:37 阅读(19) 评论(0) 分类:古董鉴定

唐三彩瓷器鉴定方法,唐三彩的胎,其胎土颇为细致,一般都以比较纯净的高岭土加工而成。无论胎来自洛阳、长安,还是扬州及其他地区,必定吸水性强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唐三彩的坯胎在经过llOO℃高温烧成后,胎质结实,比一般陶器质地致密。古董古玩艺术品高级经纪人郑经理:13670270837 有古董古玩鉴定出手的都可以联系我


唐三彩的胎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由于制作比较复杂,除了方形器用泥片粘接而成外,其他器型则多以轮车、印模、雕塑的手法来完成。轮车器如瓶、罐类的底部,似以平底为主,这使重心在底部更加稳重。这些器物的口部都比较薄,越接近底部胎越厚。这是因为坯轮车旋转成型时,由下而上,上部需用的泥料必从底部开始,在轳辘的旋转运动中,一圈一圈地逐渐拉上来,若底部过薄,烧制时就容易变形和坍塌。用模制坯是将泥涂敷或打成泥片置人模型内,用力压制,稍干取出,即成器坯。唐三彩中的复杂制品如马、骆驼、天王、力士等,是无法用手工拉坯来完成的,多用模制。模制又分单模、合模两种。如单模中的人物俑,俑的背后一定是用手工捏制的,所以,坯内外多留有清晰的指纹。请读者记住,在唐三彩的塑形工艺中,凡采用合模工艺制胎的,人物多为前后合模,动物左右合模(因为动物的双眼于左右两侧)。合模以后再精工修饰和局部加工,务使表面消除合模的痕迹。每件制品都具备各自特色而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而在形制相似的陶胎上,则会浇淋上不同颜色的釉彩,有意识地拉开产品之间的差别。雕塑主要用于特殊或比较复杂的器物,这些器型的塑造无法使用轮车和陶模来完成。粘接和粘贴是一种辅助主体造型的方法,如壶的柄和流口、水罐局部的贴花装饰、马背上的人物、镇墓兽头上的角等,这些造型上必不可少的附件都须粘接完成 。


唐三彩瓷器鉴定方法 唐三彩瓷器鉴定
唐三彩雕塑的艺术手法和特点是以当时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为原型,以写实传神的深厚功底塑造出一个个形色各异的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再现了大唐王朝的繁荣昌盛,融汇了中西文化的内涵。勤劳智慧的陶工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以其灵巧的双手,捕捉到人物和动物瞬息的动态,以写实、明快洗练的艺术表现,使唐三彩的人物、动物具有蓬勃的生命力,细腻而传神。唐代人崇尚女子体肥身腴,如贵妇人一定是面如满月,上小下大,面颊饱满,呈三角形;细柳眉,眼角上挑;衣服的交襟开得较低,露出粉白的肌肤,姿态雍容而华贵。从唐玄宗所痴迷的杨玉环所谓倾国倾城的肥美人身上,便使今天的我们可以感觉到“环肥之美”。当然,仕女俑的形制比较纤瘦,造型简单,衣饰不尚华丽,面部的神情也比较淡漠。而武士俑的形象则威武刚烈,肌肉发达,身材剽悍,眉骨深陷,颧骨突出,目大如铃,嘴大唇厚,一副凶狠的形象。特别是用于驱鬼除魔的天王俑(武士形),眼珠暴凸,脚踏小鬼,小鬼呈龇牙咧嘴挣扎状,令人毛骨悚然,望而却步。

强大的唐王朝不仅使比邻的东亚、西亚国家前来朝贡、贸易。而且在这些彩俑中还有一类称之为胡俑的西域人,他们头戴高帽,身穿圆领对襟长衣,腰系宽带,长襟垂地;还有被称为昆仑奴的俑,是典型的中印半岛南部及南洋诸岛的黑人,形象是头戴毡帽,身穿翻领上衣,皮肤黝黑,厚唇,圆眼凸起;那些具有典型波斯商人面相的唐俑,则头戴毡帽,身穿向右开襟的长袍,弓腰弯背,头侧向一边,眯起双眼,似乎在躲避茫茫戈壁上的狂风黄沙。

动物中的马是唐三彩中常见的雕塑题材,唐人爱马,屡见于唐代的诗文绘画。因此,马也是唐三彩的雕塑工匠们非常熟悉并制作最为成功的造型之一。受时代风格的影响,唐三彩中的马和骆驼的形象都异常的华丽,一副“贵族”的气派,马的全身大多披挂整齐,有的马鞍上披织物,周边坠流苏,马头上的辔饰、皮带、铜铃等清晰可辨,马尾编扎成辫状,膘肥驯服是当时“大宛”(现阿富汗)良种的特征。唐三彩的马,头小颈长,膘肥体壮,比例确,骨肉均匀,姿态或奔走、或昂立、或嘶鸣仰啸,立、饮、卧形态各异,色彩丰富,釉光莹润明亮,神光气足,体现了大唐的时代风貌。

唐代的“丝绸之路”上骆驼是当时最得力的行旅坐骑,所以骆驼的形象也十分丰富。它有中亚种的双峰骆驼,阿拉伯种的单峰骆驼,形态上有的仰颈嘶鸣,有的跪卧在地,有的驮载乐队和丝绸物品,再现了丝绸之路的动人场景。

对于牛、羊、猪、兔等家畜的雕塑除了写实之处还都运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有的活泼可爱,有的憨态可掬。它们的形象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

总之,唐三彩的雕塑艺术以现实为基准。无论人物、动物,其形体的比例都符合现代人体解剖学和动物解剖学。

唐三彩瓷器鉴定方法,在唐三彩中,有一类称为“悬坑”的,价位高昂,其色彩鲜艳明亮,没有丝毫的损坏和出土物的泥斑锈蚀。这是出自较大的墓穴中的石台上,没有直接与墓道中的泥土接触,犹如悬在空中,不受土蚀,彩釉光洁,故日“悬坑”。在鉴定“悬坑”时,极容易走眼,视为新作。所以,还是要从形象和胎釉诸方面综合加以考察,既不能因其“新”而轻日其伪,也不要因其“旧”而轻断其真。

绚丽夺目的唐三彩,完全出土于墓葬之中,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至20世纪初才被人们逐渐认识。清末之前无人问津,当然更没有仿制品。许多挖掘唐墓的人将金、银、玉器等古物搜罗一空之后,把唐三彩留在墓穴之中或者砸个粉碎。民国初年著名的金石学家罗振玉、王国维两位先生对出土的唐三彩产生极大的兴趣,向世人昭示了唐三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恢复了唐三彩在中国陶瓷史上应有的地位。至此,唐三彩才被一些独具慧眼的收藏家们所欣赏,其声名、价格与日俱增。民国以后出土的唐三彩精品,大多为域外收藏家买走。


目前在国际中国艺术品的拍卖市场上,唐三彩的价格始终占据重要的位置。1989年12月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一匹“悬坑”的蓝釉唐三彩马,以374万英镑的成交价格,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的世界最高价。

真品唐三彩的胎质绝大多数都十分坚硬,扣之发声闷,没有清越的金属般的声音。尽管河南巩县生产唐三彩使用了高岭土,即瓷土,但由于烧制时的温度不够,还成不了瓷胎。当然,真品中胎子由于生产的地点、胎土的质地不一样,形成了河南洛阳、巩县唐三彩胎子的坚硬洁白、白中闪黄,西安、铜川唐三彩的胎子白中泛红、白中闪灰,质地虽不如巩县胎质坚,但也很难用手抠动,扬州唐三彩胎有红、白、淡黄三种,酥松而软。

仿制唐三彩以民国初年最精,20世纪50年代次之,近年为下。民国初仿品可谓精心仿造,他们从西安、洛阳运来古墓中的黄土,再从唐三彩的产地运来专烧三彩的黏土,以真品为样板,摹制陶胎,入小窑焙烧,然后用墓土包裹摩擦,还要用龙须草熬水涮洗浸泡,反复多次,就成了高质量仿制的唐三彩。

近年来河南等地多有私人窑场作坊,大量生产“唐三彩”,粗制滥造,恣意所为,毫无依据。其胎质要么温度过高,胎土完全瓷化,扣之声响清脆,成了瓷器;要么温度过低,或根本不经火烧,翻模之后上釉烧烤,胎子酥松且软,稍一用力即碎。从断面上可以看出胎中有极多的杂质和颗粒,其制作多翻模注浆成型,所以器型较厚,器物的内壁光滑,无拼模的接痕。真品的上釉采用刷釉工艺,釉面的色彩交融流淌自然,光彩平和柔净,脱尽火气,釉面细审之,有细小的蝉翼纹片,而仿品上彩则用喷釉技术,釉面上交界处生硬不自然,色彩过分亮丽,光泽强烈,釉面的裂纹粗而稀。在造型上真品古朴典雅,庄重丰满,仿品姿态拘泥,缺少灵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85611.html

更多阅读

明清瓷器鉴定 明清瓷器鉴定 耿宝昌

明清瓷器鉴定——简介本文由冷锋编辑整写,如果不妥或者沟通请联系本人。中华陶瓷博大精深,但大多因为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墓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而明

瓷器鉴定学习——元青花瓷器鉴定资料汇集

青花瓷属釉下彩,它要在1300度以上的高温中才能烧制成功。它的出现可追塑到唐代,从出土的整器和碎片来看,当时就有点彩纹的青花瓷器了。宋金时期青花只是作为线条等辅助纹饰出现在彩瓷当中。真正意义上的青花瓷器应该是元代中期才成熟的

“痕迹学”在鉴定上的应用 瓷器老化痕迹鉴定视频

与时偕行的谈“痕迹学”在鉴定上的应用一谈到“痕迹学”,我们就会联想到犯罪,因为公安机关破案靠的是“痕迹”,没有痕迹的现场,必然会给破案带来很大的麻烦。现在犯罪分子越来越狡猾,作案后千方百计地不留痕迹。文物作假也是这样,他们挖空

清三代珐琅彩的鉴定要领和鉴定标准 清三代瓷器鉴定

清三代珐琅彩的鉴定要领和鉴定标准(这个问题在文物鉴定领域目前还是一个空白)(一)珐琅彩与重工粉彩最根本的区别:不少人对于重工粉彩和珐琅彩在认识上还是个模糊的,经常把珐琅彩误认为是粉彩。把軋道工艺重工粉彩误认为是珐琅彩。它们的最

声明:《唐三彩瓷器鉴定方法 唐三彩瓷器鉴定》为网友廽钇祌菂梛個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