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有山地85.4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7.53%。集中分布于西北部的沂源、沂水、沂南、平邑、蒙阴、费县等县境内。山体大多由结晶岩构成,也有沉积岩盖层构成,或者下部是结晶岩,上部是沉积岩构成的。结晶岩山体与沉积岩山体并存,是本区山地的突出特征。
结晶岩构成的山体,通称“砂石山”,主要有蒙山山系、四海山山系、鲁山山系、沂山山系和峤子山山系,占全区山地面积的60%。这类山地岩石组成以黑云母混合片麻岩、斜长角闪岩、黑云母变粒岩和多种混合岩为主,变质深,片理、节理发达,褶皱紧密。山体表面的岩石由于长期出露地表,经风化剥蚀,多形成厚层松散的砂粒状物质,结持力弱,易流失。
沉积岩构成的山体,通称“青石山”,占山地面积的40%,多与“砂石山”相间,在山地的南北两侧分布。沉积岩以寒武、奥陶两系为主。海拔高度一般为300~400米。寒武系地层以一套红色、紫红色页岩和厚层鲕状灰岩或薄层灰岩为主;奥陶系以厚层灰岩为主。此外,石炭纪中上统和二迭纪的砂页岩、薄层灰岩及煤互层在临沂附近也有分布;蒙阴、费县一带还有典型的白垩纪岩层。
中切割中山13.68万公顷,占山地面积的16%,占总面积的6.01%。主要分布在费县、平邑、蒙阴三县交界处和沂源、沂水的北部,包括蒙山山系和鲁山山系,其特点是:全部由前震旦纪的变质岩组成,山体峻拔陡峭;海拔高度在800米以上。山地顶部一般平坦,并发育有肥沃深厚的土层,向下山坡呈阶梯状,陡缓相间,由于风化物较厚,植被一般较茂密。
中切割低山48.76万公顷,占山地面积的57.03%,占总面积的21.40%。主要分布于沂源、沂水、沂南、蒙阴和平邑、费县南部,海拔高度300~500米,山体较陡峭,相对高度200米以上。在中切割低山山体中既有“砂石山”也有“青石山”,还有基部为砂石,上部为厚层灰岩(青石)的方山,群众叫做“崮”。由于切割深,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浅切割低山23.05万公顷,占山地面积的26.97%,占总面积的10.12%。主要分布在莒南县、莒县、日照市交界处和蒙阴县城南北两侧,以及莒县、沂水县的北部。这类山地多为结晶岩构成,相对高度80~200米,坡度稍缓,土层较深厚。
丘陵
全区有丘陵71.1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1.26%。主要分布于山地外围,以沂河以东分布最广,多由结晶岩组成。
高丘21.93万公顷,占丘陵面积的30.8%,占总面积的9.63%。主要分布在沂水的高桥、日照市的陈疃和苍山的车辋一带。这类丘陵由寒武、奥陶纪灰岩、二迭纪凝灰岩等沉积岩和混合岩化变质岩、泰山杂岩等结晶岩组成,切割程度大,相对高度100~150米,坡度较陡,土层薄且砂砾多。
中丘3.015万公顷,占丘陵面积的42.35%,占总面积的13.24%。主要分布在莒县、沂水、沂南三县交界处,莒县南部,临沂北部、西部,莒南南部、西北部,蒙山山体的东部、北部,苍山县东北部,平邑县西南部和临沭县东北部。中丘起伏不大,相对高度较小,土壤砂性大,适耕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
低丘11.34万公顷,占丘陵面积的15.94%,占总面积的4.98%。主要分布于莒南南部和郯城的东部。低丘相对高度不大,坡度较小,土层较深厚。
缓丘7.77万公顷,占丘陵面积的10.91%,占总面积的3.41%。主要分布在莒县南部,临沂市东部有连片分布。缓丘地区剥蚀强烈,土层较薄,农作物产量很低。
平原
全区有平原71.0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1.21%。多由河流冲积、洪积而成,表层附有深厚的第四纪冲积、洪积物。相对高度不大于20米,土壤深厚肥沃,是本区主要产粮区。
沂沭河冲积平原19.34万公顷,占平原面积的27.20%,占总面积的8.49%。主要分布在沂水南部,沂南东部,莒县中部,临沂东部,苍山、郯城北部,由沂、沭两大河流冲积而成。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种各种粮食和蔬菜。
山间沟谷平原12.73万公顷,占平原面积的17.91%,占总面积的5.59%。集中分布于沂源县的南麻盆地,费县、平邑县中部,蒙山前平坦谷地和蒙阴、沂源、沂南、沂水等县的山间沟谷之中,主要有冲积扇群和河流冲积物组成。虽相对高差变化较大,但在一个小范围内,比较平坦,土层深厚,质地适中,适种小麦、玉米等作物。
滨海平原9.13万公顷,占平原面积的12.85%,占总面积的4.01%。集中分布在日照市东部,由于受海水的影响,土壤中盐分较多,对作物生长有一定危害,目前主要种植水稻。
涝洼平原28.89万公顷,占平原面积的42.04%,占总面积的13.12%。主要分布于苍山、郯城县南部。海拔不足50米,相对高度小于20米,比降4‰,汇水面积大,土壤粘重,排水不畅,易涝,多种小麦和水稻。
沂山山脉
为泰沂山脉向东延伸的一部分,又名东泰山。西起沂源,横跨临朐、沂水,东至安丘,逶迤百余公里,面积约700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032米,在临朐县境。山势中间高,向东、西两侧逐渐降低。受新华夏系和东西向构造控制,山脉总体呈北北西走向。山体主要由泰山群之黑云母变粒岩、片麻岩、混合岩等组成,局部见有寒武系之页岩、灰岩和第三系玄武岩等。沭河、汶河、弥河均发源,于此,为东西河流的分水岭。植被以马尾松、刺槐为主,森林覆盖率达90%。沂山山峦清秀,风景幽奇。
泰薄顶属沂山主体南延部分,位于沂水县沂水镇北43公里处。山体由片麻岩、含铁石英等组成,主峰位于松树崮--崖庄复向斜的两翼,呈北北西走向,海拔916.1米。沭河源于此。植被以刺槐、马尾松为主,森林覆盖率达90%,国营沂山林场设于此。产苹果、板栗等。
三山朵子属沂山主体南延部分,位于沂水县城北40.8公里处,因三峰突兀,状似花朵而得名。系新构造运动中沂山剧烈上升,切割强烈,又经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尖顶山。山体由片麻岩组成。主峰位于松树崮--崖庄复向斜的两翼,呈北北西走向,海拔707米。植被以马尾松、刺槐为主。
卞山在沂水县城北偏西25.5公里处。呈南北走向,海拔537.7米。相传因古时卞姓占山而得名。山体主要由花岗片麻岩、玄武岩组成。植被以马尾松、刺槐为主。
仙姑顶在沂水县城西南24公里处。海拔543.6米,面积1平方公里。相传何仙姑曾居此,故名。山呈北西--南东走向,属沂山山脉延伸部分。山体为石英斑岩、石英砂岩及混合片麻岩构成。山脉处沂河上游西侧,为沂河水系发源地之一。植被以松、槐为多。1942年9月,八路军鲁中军区一部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在此打退日军多次围攻后安全转移。有革命烈士公墓。
五台山在沂水县城西32.3公里处。系受鲁西旋卷与鲁北帚状构造控制而形成的断块脊背山。因山顶有五平台而得名。海拔585.6米,面积5平方公里,呈北西--南东走向。山体由灰岩、页岩、粉砂岩等组成。植被以松、槐为主。
马鬐山一名磨旗山。在莒南县北部,莒县东南部,为两县界山。主峰海拔662.2米,面积24平方公里。山体狭长多奇峰、怪石,如烈马振鬃,故名马鬐山。周山悬崖峭壁,唯南、北两面各有石径可攀登。山顶南侧有“嘉定九年四娘子此山下寨”的摩崖石刻。北侧有古建筑残址,内有一洞穴,传为金末红袄军首领李全、杨妙真设寨处。山上还有“斩大将王仙处”摩崖石刻、观星台、杨光峡、马口石、寿星洞等景观。山体由细晶花岗岩构成。有铜矿。林木覆盖率达80%,植被多为马尾松。产药材百种,以桔梗、丹参著称。
大山在莒南县城东北23公里处。海拔520米,面积4.5平方公里。因其大于四周众山而得名。系绣针河发源地之一。山体由石英二长岩构成。林木覆盖率达75%,多为马尾松和苹果树。
梁甫山在莒县城东15公里处。海拔569.5米,面积3平方公里。泰山脚下梁甫山古时为聚葬亡人之处。相传战国时齐伐莒战死将士曾葬此山,故亦以梁甫称之。山体由粗粒花岗岩构成。植被有马尾松、刺槐、木孛椤等树。山西有泉,系店子集河发源地。
蒙山山脉
发脉于泰山,自西北而东南延伸,绵亘75公里,跨平邑、费县、蒙阴、沂南等县境,面积达1125平方公里。与北面的泰沂山脉,共同组成鲁中南低山丘陵区的脊骨。其名始见于春秋战国古籍。《书·禹贡》“蒙、羽其艺”和《诗·鲁颂·閟宫》“奄有龟、蒙”皆指此。春秋时属鲁,因位于鲁东,又名东蒙、东山。山属地层缓慢上升的侵蚀构造,低山地形,地势陡险,切割强烈的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龟蒙顶、挂心橛子、望海楼、摩云崮、冷峪顶、东大楼、西大楼、风门口、聚连顶等。山体结构为泰山群变质岩系,核心部分为混合花岗岩,两翼的低山、丘陵由变质岩、沉积岩组成,表层土壤以片麻岩质上发育的薄层精骨性棕色森林土为主。植被为针叶阔叶混交、乔木灌木结合,森林覆盖率达80%,有天麻、海螺寺、明广寺、万寿宫、大洼、塔山、大青山7处国营林场。盛产苹果、山楂、黄梨、板栗、核桃、柿子等。特产全蝎、金银花、天麻、人参、灵芝、酸枣仁、杜仲等中药材。蒙山黄牛、黑山羊颇负盛誉。蒙山为沂河上游支流的分水岭,山北诸水先入汶河再入沂河;山南诸水先入浚河、祊河再入沂河。
龟蒙顶蒙山的主峰,位于平邑县城东北20公里处,海拔1156米。为山东省第二高峰,因峰顶形似卧龟而得名。龟蒙顶气势雄伟,风景幽奇,顶部建有山东省蒙山电视转播台。
挂心橛子地处平邑、蒙阴、费县交界处,距费县城31公里,海拔1026米,面积4平方公里。清康熙年间称挂仙橛,光绪年间称玉柱峰,俗名化仙崛,又称云蒙、大葫芦嘴。山势笔立陡峭,峰后有瀑布飞泻,下为水帘洞。南麓水入浚河,北麓水入东汶河。盛长松柏、麻栎等,森林覆盖率为90%,并盛产紫草、何首乌、桔梗等中草药和香蘑菇、金针菜等。
望海楼位于蒙阴、费县两县交界处。海拔1001.2米,面积17平方公里。因登山可望海,故名。此山又名东蒙。由花岗岩、片麻状花岗岩、条带状混合岩构成。林木覆盖率为50%,主要树种为油松、赤松、刺槐、柞等。
玉皇顶在费县城北22公里处。海拔935米,面积8平方公里。是蒙山东段高峰之一,北与望海楼相峙。因峰顶地势较平,故又称平仙顶。又因山上有玉皇庙,习称今名。山体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