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析】 这节课是《世界的地形》第二课时——学会看地图。等高线地形图又是《学会看地图》中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而且在湘教版的课本上表述的内容却很少。因此,通过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小组团结协作,去根据山体的模型,亲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从而深刻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发现并能够总结出不同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用总结的规律去解决具体的问题。本节的教学环节是:问题引出----动手实践----总结规律----解决问题【目标定位】 一、知识与技能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2、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2、通过动手操作、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表示规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②在等高线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疑点:山脊与山谷的区别解决办法:实验、观察、讲解、讨论 【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动手参与法。 【课前准备】 ①教师自制山体模型。 ②学生4人一个小组,每组一盒橡皮泥。③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环节一 展示、类比,引出等高线1、小组展示课前布置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用橡皮泥捏制五种地形类型,并加以对比说明。2、教师展示一组山体地形模型。【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五种地形类型的模型,一是激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再思考和感悟。二是为让学生能直观感受从立体到平面的过渡做好铺垫。环节二 动手操作,直观展示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和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题](http://img.aihuau.com/images/01111101/01062825t01519c279533e4aaaf.jpg)
21、课件演示:观看大屏幕,了解什么叫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起来的线,这就是等高线。在等高线上判读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教学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94058.htm)2、教师根据一组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3、学生对照山体模型,亲自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教师绘制和学生自己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是学生获得感性体验,避免猜想的盲目性。环节三 归纳提炼,合作探究1、坡度的陡与缓用山体模型作对照,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的陡与缓 2、不同的地形部位识记等高线地形图不同部位的特点。 活动题“连连看”,巩固不同地形部位的特点。判断三组等高想地形图分别表示的地形部位。【设计意图】给出不同的等高线地形图的题目,通过一个个问题吧学生的思路不断引向深入。环节四 活动巩固,启迪创新 一起闯三关:第一关: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判断点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等高距是 米。2、如果B是在等高线上,那B的海拔是 。 3、M与N的相对高度是 米。第二关:判断坡度的陡与缓。读上图回答:甲乙哪条登山线路省力些?为什么? 第三关:判断不同的地形部位。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上表示高度的数字,指的是 高度;试估算山峰甲的海拔高度是 米以上。 2、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的地形名称:A B C D 3、若EF间的图上距离为4厘米,则两地实地距离为 千米。【设计意图】给出一些题目,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通过闯关的形式,激起学生学习
3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这样做,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进一步升华,有利于学生自信感的提升。环节七 小节所学,达标自测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题目要求。 1、判读地形部位、小河流向。2、山谷、山脊的区别。 ① 什么是山谷?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教学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90678.htm)什么是山脊?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教学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269815.htm) ②判读绘制在拳头上的等高线地形图。(教学链接: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ail/336 91230)3、A、B两地,适合开展攀岩运动的是 地。丙河的流向是 。【设计意图】学到了哪些知识,领会了哪些方法?围绕目标精心设计了3个目标检测题。让学生当堂达标,学生才会又学以致用的成就感。课外作业:作业A:观察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不同的颜色,着色的一般规律是什么呢?作业B:按照课本P31活动题第2题要求,各小组制作一个地形模型。【设计意图】作何课上与课下的衔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教有所思】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等多种方式完成学习内容,体现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利用等高线地形模型进行直观演示,然后通过电脑动画加深印象,再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拳头识别不同地形部位,最后通过判读绘制在拳头上的等高线地形图增添趣味,将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但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参与度方面,有所欠缺。在今后,将会多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