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穿地龙产业化前景
(1)利用价值高穿地龙的根状茎是提取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重要原料,将皂甙元甾体结构化合物再加工,就可以得到各种甾体激素类药物。如从穿地龙根状茎中提取的最初产品有皂雄酮、醋酸孕酮(单脂)、强的松、可的松系列以及催产素、避孕药等中间体。通过不同的加工方式可以合成转化为性激素、蛋白同化激素和皮质激素等系列医药产品。还可加工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药、计划生育的避孕药、健身美容的专用药以及其他治疗疑难病症的特效药。穿地龙含有薯蓣皂甙,亦称皂苷、皂素,是一类比较复杂的化合物,由皂甙元和糖、糖醛酸及其他有机酸所组成。这种化学物质的生理活性很强,具有降低胆固醇、抗菌消炎、抑制肿瘤、增强肌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等多种功效,堪称“药用黄金”。此外,穿地龙根状茎还有多种用途。如根状茎直接人药,具有祛湿、清热、解毒、强身壮骨之功效,民间用于治疗皮肤急性化脓性感染、软组织损伤、蜂螫、蚊虫咬及各种外科炎症。水溶性活性物质可以生产盾叶冠心宁,用于治疗冠心病,效果好,副作用小。穿地龙除含皂甙元,还含有45%~50%的淀粉,可用于酿造工业生产酒精、酵母粉、肌苷粉、葡萄糖等;利用其所含40%~50%的纤维素,还可生产羧甲基纤维素。提取皂素后的废液中还可提取出农用核酸优质肥料。
(2)市场潜力大穿地龙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成为生物制药企业争相抢夺的稀有资源,因野生资源几近枯竭,穿地龙原料异常缺乏。据初步调查,全国约90多个皂素生产厂,上百个专业制药厂,均因原料奇缺而处于停产状态,进而使穿地龙原料和皂素市场价格不断攀升。有关资料显示:皂素价格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每吨28万元,涨到21世纪初每吨49万元。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薯蓣皂素的用途将更加广泛。据统计,国际市场的年需求量为6000t,而世界年产薯蓣皂素约3000t,其中,我国年需求量为3000t,而年产量只有1500t。例如,山西省忻州市建立了皂素加工厂4座,年生产能力达210t,需穿地龙原料近3×104t。如果以每亩产量2t计,需种植1.5万亩,按三年一个生产周期计算,种植面积需达到5万亩。穿地龙市场供应缺口很大。预计未来穿地龙的市场前景看好,开发潜力巨大。
(3)经济效益好在栽培条件下,穿地龙薯蓣皂甙元含量比野生品有较大提高。通过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可不断提高薯蓣皂甙元的含量。作为农村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经济作物发展将有很大潜力。穿地龙丰产栽培新技术、皂素的提取及其深度加工综合技术开发,使穿地龙开发前景更加广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诱人。农民人工栽培穿地龙,以每亩种植6000株计,当年可收获800kg,若按三年期收挖,则每亩产量可达1700kg。按市场价每千克鲜品2.4元计,每亩产值可达4080元,除去约1/3的成本,可获纯利2700元。可观的经济效益,将极大地调动群众种植穿地龙的积极性,只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农民种植穿地龙的热情将与日俱增。穿山龙别名穿地龙、穿龙骨、地龙骨等,为薯蓣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以根茎入药。具有活血舒筋、祛风止痛、止咳平喘等功效。国内外市场供应缺口很大,人工栽培穿山龙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1选地与整地穿山龙应选择土质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森林壤土或农田沙壤土栽培,土壤酸碱度以微酸性至中性为宜,忌选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低洼易涝地种植。秋整地最好,整地前每公顷施入腐熟农家肥60t,深翻25~30cm,整平耙细,按宽1.2m、高15~20cm做畦,长度不限。2育苗播种a.种子处理播种前1月以上,对种子进行沙藏处理。先将种子放入冷水中浸泡48h,然后捞出沥干水分,再与3倍于种子量的湿沙混合拌匀。沙子湿度以手握成团、松手散开为宜。拌均匀的种子装入透气袋中,在背阴高燥处,将种子摆在地上,用土将种子埋严,覆土10~15cm,播种前10d左右取出种子,准备播种。b.播种方法①撒播法: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做好的畦上均匀撒种,为使播种均匀,应将种子处理时拌的沙子与种子一同撒播,播后覆土1~2cm,用木板轻轻镇压,覆盖稻草1~2cm,以利遮阴保湿。②条播法:在畦上开沟,行距15cm左右,沟深2~3cm。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2cm,覆盖稻草1~2cm,以遮阴保湿。以上2种播法,公顷播种量均为37.5kg。3田间管理a.间苗与定苗小苗出土后长至10cm左右,生长出3~4片真叶时,应疏去过密的弱苗、病菌,保留强壮的幼苗,株距5cm。b.移栽小苗生长1年后,于秋季地上植株枯萎后进行移栽,或在第2年春季化冻后移栽,按行距40cm、株距20cm开沟摆苗,覆土5cm后压实。c.中耕除草对育苗田应做到见草就除,保持苗床无杂草。移栽田中的杂草要及时铲除,也可用乙草胺封闭灭草,避免草荒。d.搭架移栽后植株伸蔓时应搭架、领蔓,以免植株互相缠绕,造成通风不良,使病害产生,也影响了植株的光合作用。e.病虫害防治①病害:穿山龙苗高达到15cm时,便缠绕在架条上生长;苗高达到1m左右时,因雨量大、空气湿度高,易发生叶腐病,叶片呈烫状,使植株逐渐枯萎,应提早预防。小苗在生长期,每隔10~15d,叶面喷施50%多菌灵800倍液,防治效果明显。②虫害:小苗在生长期,主要危害幼苗的害虫有蝗虫、红毛虫,可用2.5%功夫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4采收加工穿山龙移栽后3年即可采收,将地下根茎全部刨出,经3~5d日晒后即可干燥,用木棒敲掉须毛后待售。(黑龙江省绥滨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绥滨156200
2.穿地龙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株型穿地龙为缠绕草质藤本。根状茎横生、圆柱形、多分枝,栓皮层显著剥离。茎左旋,近无毛,长达5m。单叶互生,叶柄长10~20cm,叶片掌状心形,变化较大,茎基部叶长10~15cm,宽9~13cm,边缘作不等大的三角状浅裂、中裂或深裂,顶端叶片小,近于全缘,叶表黄绿色,有光泽,无毛或有稀疏的白色细柔毛,尤以脉上较密。
花型雌雄异株。雄花序为腋生的穗状花序,花序基部常由2~4朵花集成小伞状,至花序顶端常为单花;苞片披针形、顶端渐尖、短于花被;花被碟形、6裂、裂片顶端钝圆;雄蕊6枚、着生于花被裂片的中央、花药内向。雌花序穗状、单生,雌花具有退化雄蕊,有时雄蕊退化又留有花丝;雌蕊柱头3裂、裂片再2裂。花期6~8月。
果型蒴果成熟后橘黄色、三棱形、顶端凹入、基部近圆形,每棱翅状,大小不一,一般长约2cm,宽约1.5cm;种子每室2枚,有时仅1枚发育,着生于中轴基部,四周有不等的薄膜状翅,上方呈长方形,长比宽大2倍。果期8~10月。
(2)生物学特性
种子发芽与出苗穿地龙种子棕褐色、扁平、椭圆形、具膜翅,种子千粒重9.62g,发芽率40%~60%。适宜的发芽温度为20~30℃,土壤含水量16%~19.6%,约25~28天出苗;如温度低于IO℃或高于30℃,则种子发芽受到抑制。种子经1~3℃的低温层积处理30天,播种后可使种子发芽提早到9~10天,发芽率可达到88%~91%。实验表明:穿地龙出苗后约20天,根茎薯蓣皂甙元已经形成,至幼苗后期可达1.14%。其中,光照对幼苗后期根茎生长和薯蓣皂甙元的积累起着关键作用。
开花与结实种子繁殖的穿地龙于第二年春季开花,花株率约30%;无性繁殖的穿地龙于当年5月开花,花株率约73%;二年以上植株花株率可达100%,且花期稍有提早。从现蕾到第一朵花开放约经过11~25天,开花期的迟早与开花期的温度有直接关系。据实验,始花后2~8天开花最多,占开花总数的89.08%。一天内以7~9时开花最多,约占开花总数的80%以上;午后、夜间开花极少,这与开花期间湿度和光照条件有关。穿地龙果实发育期分为果实增长期、种子发育期和果实成熟期三个不同阶段。不同成孰度的果实,其种子发芽率和千粒重有着明显差异。因此,适期采收种子对保证种子品质至关重要。
根系发育穿地龙的根系主要集中于土壤上层,无性繁殖的1~2年生根系垂直分布在10~40㎝的土层中,水平分布半径为21.5~66㎝;有性繁殖的根系垂直分布幅度与无性繁殖基本相同,而水平分布半径为21.5~38㎝。要提高穿地龙根茎产量,必须根据穿地龙根系发育规律和在土壤中分布状况,制定有效的施肥与耕作措施,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穿地龙根系活动从3月中旬开始,10月中旬结束,约200天,而在8、9月份增长速度最快。其中无性繁殖的穿地龙当年增长率可达167.4%,第二年也可达到90%;相比之下,有性繁殖的穿地龙根系增长速度较慢。
(3)对生态条件的要求
温度穿地龙生长期间要求的温度为8~35℃,而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5~25℃。在生长初期要求温度稍低,约8~20℃即可。而在开花结实期要求温度较高,有利于提早开花和加速果实增长。温度在15~20℃,同一花序从孕蕾到第一朵小花开放需25天,而气温增高至20~28℃,花开的时间则可缩短到11~14天。穿地龙在休眠期适宜较低的温度,温度高反而不利于根茎的休眠和在翌春的生长。
水分穿地龙的根茎主要分布在土壤耕作层。根系垂直分布叫达40㎝,由于植株有发达的根系,故耐旱性能较强。但在春旱地区以无性繁殖的方式栽培穿地龙,因当年的根系尚未充分发育,应适当灌水,以利于根茎成活和植株生长。而在植株生长的后期,浇水不宜过多,否则土壤湿度过大,会引起根茎腐烂。一般来说,穿地龙生长期间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应为13%~19%
光照强光对穿地龙出苗及幼苗初期生长有不良影响,常会引起叶片干枯和死亡。而在幼苗生长后期及成龄期间,光照强度对薯蓣皂甙元的累积起关键的作用。在选择栽培地块时应充分考虑较好的光照条件。
地力穿地龙的生态适应性较强,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不太严格。但要达到产品的优质高产,就应选择中等肥力的砂壤土地。土壤酸碱度应以弱酸至弱碱性较为适宜。由于穿地龙对土壤水分要求不高,所以,也适合在丘陵坡地种植。
3.野生穿地龙驯化
(1)野生穿地龙生态特征野生穿地龙常生长于山腰、河谷两侧、半阴半阳山坡灌木丛中和稀疏杂木林内及林缘,山脊路旁及乱石覆盖的灌木丛中较少,野生穿地龙喜肥沃、疏松、湿润、腐殖质较深厚的黄砾壤土和黑砾壤土,常分布在海拔100~1700m,集中在海拔300~900m之间。一是在针阔叶混交林植被中,多分布在林缘和乔木稀疏的地段上,土壤以灰棕色森林土为主,多缠绕在灌木及小乔木上,主要伴随植物有红松、春榆、椴、胡桃、楸、白桦、色木及榛子树等。二是在落叶阔叶林植被中,多生长在郁蔽度0.4以下的地段上;土壤为棕色森林土,pH值6~7之间。由于林冠稀疏,阳光易射人,穿地龙分布较多,生长较好,最大单根重可达850kg。主要伴随植物有蒙古栎、花曲柳、黄柏、椴、胡枝子及山葡萄等。三是在灌木林植被中,分布极为普遍。但经过长期人为垦植而撩荒复的灌木林中较少。
(2)野生穿地龙开发方式在野生条件下,穿地龙根茎繁殖是较为普遍的繁殖方式。但如果野生穿地龙被采挖后不给予一定的人工辅助,其自然恢复就很困难。由于逐年采挖,野生穿地龙资源明显减少,甚至有的地区连成龄的植株已很少见。如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野生穿地龙资源将会枯竭。野生穿地龙自然资源恢复的时间为5年。即野生穿地龙被采挖后,经过5~6年会得到较好的恢复,而且与未采挖地段比较,在植株长势、株丛密度、根茎产量等方面无明显差别,这是由于适期采挖,有利于翻松土层,改变土壤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群丛的恢复。所以,进行合理轮换采挖,可使野生穿地龙得以自然更新。同时,轮换采挖和自然更新的年限要与穿山龙自然更新的速度相一致。据观察,野生穿地龙单株根茎每年增长量为8~15cm,生长六七年后,老根茎部分即开始变褐,表明轮换采挖的年限不宜超过7年。要使野生穿地龙真正达到轮换更新的目的,在具体采挖时,还应采用挖大留小、挖多留少或随采随种的措施,使野生穿地龙成为可持续利用的资源。
(3)野生穿地龙驯化措施穿地龙自然散落的种子成苗率极低,而且生长极为缓慢,没有利用价值。而人工驯化栽培的穿地龙薯蓣皂甙元含量较高,可达1.23%~4.28%。通过试验研究基本掌握了人工栽培技术,其中,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0~30℃、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16%~19.6%,以黄绿果、褐色种子的发芽率较高,在半人工栽培方式下,可充分利用原有荒地条件培植穿地龙,投入少、成本低,穿地龙可逐步自然更新,并具有保持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而采用无性繁殖栽培方式,不仅根状茎生长迅速,而且单位面积产量可大大提高。
4.穿地龙繁殖技术
(1)繁殖类型穿地龙繁殖方法有根茎无性繁殖法、种子有性繁殖法和植物组织培养法。其中,种子有性繁殖法和植物组织培养法生产的种苗其根茎生长慢,1年生实生苗的根茎仅重16g,故效益低。因此,大多采用根茎无性繁殖法。但是,皂素的含量以1~3代最高,故栽培时,采用种子有性繁殖法和组织培养法生产的种苗,可做为无性繁殖的根茎种。所以,实行多种繁殖方式的协调配套更好。
(2)繁殖时间繁殖时期对产量及薯蓣皂甙元含量有一定的影响。穿地龙无性繁殖时期可以在春季或秋季,即在植物的休眠期或枯萎期进行。如果芽萌动后再分根繁殖,虽对根茎中薯蓣皂甙元的含量无明显影响,但对根茎产量有明显的影响。
(3)种子繁殖法种子发芽条件。穿地龙种子在通常情况下,出苗迟缓而不整齐。试验表明,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从播种到出苗至少需30~40天,全部出齐可延长半年之久,这种特性对生产极为不利。其原因:
一是种子的吸水性。种皮透水性对种子萌发有阻碍作用。经试验,穿地龙种子在26℃条件下,吸收水分占体重的100%时才能萌发。而且种子吸收水分缓慢,吸收100%的水分,约需200小时以上。
二是环境条件的适宜度。穿地龙种子在温度为IO℃以上的条件下即可萌发,20—30℃为种子发芽适宜的温度,35℃时种子发芽受到抑制,并容易腐烂。土壤含水量为15%~20%时,种子可顺利萌发,田间出苗率可达45.5%;如土壤含水量低于10%,则出苗明显减少,出苗期延迟。光对种子发芽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试验表明,种子在黑暗和有遮光的环境条件下适宜发芽。
三是种胚的发育程度与种子质量。果实的生长发育从子房膨大到胚发育完全需经三个主要阶段,即果实增长期、种子增长期和胚的发育期。开花较早、果实发育程度好、胚后熟的程度高的种子有利于发芽。
种子繁殖措施为了提高种子发芽率及发芽势,一是要适时采种,宜采收8月以前开花所形成的种子作为繁殖材料;二是应用各种处理方法加速胚的后熟和提高种子发芽率及整齐度,如采用低温层积沙藏种子处理法,方法简便易行,出苗期可提早20天左右,整齐度亦明显提高;沙藏处理的天数,以30~40天效果较好,如将低温沙藏处理的种子,再用赤霉素处理效果更好。
播种期与播种深度播种期以冬播最好,出苗率高;其次为春播。播种深度以4~6㎝较好,出苗率较高。深播8㎝以上者则出苗极少。
种植方法一般在8~10月果实变黄褐色时分批采收种子,脱粒过筛,放干燥凉爽处备用。11月中下旬冬播,作lm宽的畦,沟距l0㎝,沟深2㎝,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后浇水,翌年春季地温达到15℃以上时开始萌芽出土。春播于1月用60℃温水浸种24~48小时,捞出种子按种子与细沙1:3的比例装入布袋,浅埋背阴处土坑内。春暖花开时取出种子,放于室内或地窖内摊开,并勤翻动、洒水,待少数种子开裂发芽时即可播种。苗高4~5㎝时即可间苗,按株距6~l0㎝定苗,多余的小苗可扩畦移栽。定植1~2年的苗子就可移至大田栽培。
(4)根茎繁殖法早春根茎发芽前,采挖野生或栽培种的根茎。选择直径为1~2㎝,须根多,无病虫害,没有损伤腐烂的根茎,将其截成6~8㎝长的根段,每段有2个以上饱满芽,株行距15㎝×30㎝定植,开沟深6~8㎝,覆土压实,覆盖保墒,浇水2遍,约20天后可萌芽出土。穿地龙根茎的不同部位作繁殖材料,对产量及薯蓣皂甙元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根茎幼嫩部分作繁殖材料,出苗成活率最高,可达95.5%,其次为根茎中段,出苗成活率可达88.8%,老根茎作繁殖材料,由于休眠芽少,再生能力弱,出苗成活率低。同时,产量方面的差异也很明显,根茎幼嫩部分作繁殖材料最高,其次为根茎中间部分。老根茎作繁殖材料,由于再生力差,根茎增长迟缓,故产量也低。
5.穿地龙丰产栽培模式
(1)平整土地穿山龙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以中等肥力的沙壤土最好,土壤酸碱度以弱酸至弱碱性较为宜。在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壤土上生长更好。一般深耕30㎝左右,耕翻后整平耙细。对比较贫瘠的土地,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理化性状。有机肥如堆肥、厩肥、草炭等必须经过充分腐熟后施用,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为了有效防治病虫害,在整地时还要施人杀虫、杀菌剂进行土壤消毒,常用的杀菌剂为50%可湿性多菌灵15g/㎡,拌人2~5倍的细土,撤于床面与l0㎝深的土壤充分混匀,一般要求在播种前15天完成,以有效减少和防止根腐病危害。
(2)合理施肥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重施钾肥,配施磷肥,增施氮肥。应以底肥为主,即每亩施优质农家肥1800kg,钾肥30~35kg,过磷酸钙20~25kg(或用磷酸二铵20~30kg或专用肥30~35kg),将全部农家肥和60%的化肥撒于田间翻人土壤中,将剩余的40%作穴施,氮肥只作追肥之用。
(3)栽种深度在砂质壤土上,栽深5cm较宜,经试验:比栽深lOcm的出苗期提早10天,比栽深15㎝的出苗提早15天;而且栽深5cm和lOcm者出苗率较高,栽深15cm者,出苗率明显较低。不同栽种深度对根茎产量及薯蓣皂甙元含量也有明显影响,在一定的土壤性质、水分状况及繁殖材料质量的条件下,栽深5~10㎝为适宜深度,在此深度范围内栽种,产量较高,单株平均根重亦重。
(4)栽种密度用无性繁殖第二年根茎作栽培材料,栽种密度可定位60cm×25cm,母田栽种4000株
搭架护苗当苗高30cm时应及时搭架,可用1.5~2m长竹竿和树枝条作支架,插在植株外侧处,将4~5个相邻的竹竿上端绑在一起,便于通风透光。当藤茎长到2~2.5m时要摘心。
除草保墒育苗期和定植后要经常锄草保墒。干旱缺水地区地面要覆盖20㎝厚的稻草等作物秸秆。也可覆盖地膜。在行间架底下可适当间作矮茎浅根耐荫的半夏、南星等,不仅可抑制杂草生长,而且可增加收入。
适时追肥育苗期或幼苗期要进行叶面施肥,可喷施0.3%~0.4%的尿素液肥各两次。从定植到翌年春,每亩开沟施入腐熟人粪尿2000kg、草木灰1000kg、磷酸二氢钾50kg。7~8月还要叶面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3~4次,选择晴天下午16时后喷施效果更好。
病虫草害防治主要害虫是四纹丽金龟,其成虫发生时期比较集中,且具有大量群集取食交尾的特点,为集————中治虫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春蛴螬为害也较严重,需要采取消灭成虫和防治幼虫相结合的措施。防治成虫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以0.025%或0.03%浓度喷洒,毒杀效果可达100%。防治幼虫可用1%辛硫磷颗粒剂亩施2kg,或0.1%辛硫磷拌种,均可取得较好效果。
及时收获穿地龙采取种子繁殖方法,需生长5年后才能收获,而采取根茎栽培方式,生长第三年即可开始收获。采挖时期以春季(营养生长期)或7月前(孕蕾开花初期),薯蓣皂甙元的含量最高,约比秋季或冬前采挖者高一倍左右。挖出的穿地龙根茎要洗净泥土,除去细毛根,直接送到皂素加工厂进行加工。也可刮去栓皮晒干后,提供药用。收获的穿地龙产品以根茎粗长,质地坚硬者为佳,一般含有土黄色皂素达1.5%以上。穿地龙收获后可采用晒干、阴干等方法干燥。在干燥过程中可能出现发霉现象,但除皮色变黑或质变轻外,并不影响原料薯蓣皂甙元的含量,不可丢弃。另外一些较细的、黑皮原料均系老龄根茎部分,薯蓣皂甙元的含量较高,也是加工皂素的好原料。1.轮叶沙参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圆锥形,黄褐色,有横纹。茎高60—90厘米,无毛或近无毛。茎生叶2—6个轮生,无柄或有不明显的柄,叶片卵形、椭圆状卵形,边缘有锯齿,两面有疏短柔毛。花序圆锥状,长35厘米,无毛;分枝轮生;花下垂;花萼无毛,裂片5;花冠蓝色,口部微缩成坛状,无毛,5浅裂;雄蕊5,常稍伸出,花丝下部变宽,边缘有密柔毛;花盘圆筒状。子房下位;花柱伸出。蒴果倒卵球形,长约5毫米。2.杏叶沙参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圆锥形,长20厘米,茎高80厘米,不分枝,无毛或在中部以上有开展的极短柔毛。茎生叶互生,无柄或近无柄;叶片狭卵形、菱状狭卵形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沿脉疏生短毛。花序狭长,不分枝或基部有极短的分枝,有疏或稍密的短毛;花萼有短毛,裂片5,花冠紫蓝色,钟状,5浅裂;雄蕊5,花丝基部变宽,边缘有密柔毛;花盘宽圆筒状;子房下位,花柱与花冠近等长二)生长习性南沙参常生长于海拔600-2000米的草地和林地带,海拔3000米的向阳草坡和丛林中也有生长,多见于草地、灌木丛和岩缝中。家种南沙参多栽于土层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中。南沙参适应性强,喜温暖、凉爽和光照充足的气候条件,能耐阴、耐寒和耐旱。土壤要求不甚严格,但以湿润、肥沃的土壤为好,忌积水。南沙参种子极小,千粒重仅为0.15克左右,种子寿命一年半,发芽率在70%左右。幼苗生长缓慢,霜降后地上部分枯萎。地下部分越冬后于翌年3月重新长出新叶,生长旺盛,6或7月抽茎。(三)栽培技术1.选地、整地选阳光充足、肥沃、富含腐殖质及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的平地或缓坡地。每亩用堆肥或圈肥2000-2500克、加拌磷肥20-50千克作基肥,基肥撒匀后深耕30-40厘米,耙细整平作畦,畦宽1-1.3米。2.繁殖方式用种子繁殖。分春播和秋播,春播于4月上中旬,秋播于11月封冻前;按行距30-4O厘米开浅沟4-6厘米,将种子均匀撒在沟内,用细土覆平、轻轻压实后浇水,有条件的可盖一层草,以保温保湿促发芽。每亩用种1千克。春播20天左右出苗,秋播于翌年3-4月出苗。3.田间管理(l)间苗幼苗2-3片真叶时间苗,以幼苗叶片不重叠为度。亩高12-15厘米时定苗,株距10-15厘米。间苗后浇水,适当追肥。(2)中耕除草、排灌苗期选阴天拔除杂草,定苗后结合追肥松土除草,适当中耕防止土层板结,中耕除草应结合追肥一并进行。植株封畦后,应停止除草以免折断茎枝;阴雨天,应注意排水,否则易发生病害,干旱时可适当浇水,特别是苗期。(3)追肥苗期施入10%淡人粪尿或2%尿素水。定苗后用人畜粪水追肥1次。每亩用量l000-1500千克。入冬前浅松表土。每亩铺施土杂肥1000千克,第二年出苗后追施人畜粪尿,6-7月开花前再追施1次,每亩用量1000千克,并拌入少量磷钾肥。(4)打顶从第二年起,植株生长迅速,为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根部生长,可在株高4O-50厘米时打顶。4.病虫害防治(1)根腐病为害根部,时期多在多雨季节时发生。防治方法:①清园;②用石灰处理病穴;③用50%退菌特500倍液喷根茎部。(2)褐斑病为害叶片。防治方法:①排水;②清园;③用1:1:10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叶面。(3)蚜虫以吸食茎肉汁液为害。防治方法:冬季清园,喷洒50%杀螟松1000-2000倍液或8%敌敌畏乳剂1500倍液。(4)地老虎以幼虫苗期咬断植株根茎为害,造成缺苗,严重时造成大面积死苗缺苗。防治方法:①清园;②施用充分腐熟的粪肥;③黑光灯诱杀;④捕杀或毒饵诱杀;⑤为害期间用90%敌百虫1000-1500倍液喷洒。(四)采收加工播种后2-3年采收。秋季倒苗后挖取。挖出后,除去残枝和须根,趁鲜用竹刀刮去外皮洗净,晒干或烘干,也可干燥至七八成干时切片,再晒干或烘干。(五)留种技术选粗壮植株作种株,开花后剪去部分侧枝和花枝梢部,以减少养分消耗,果实成熟但尚未开裂时连梗采下,放于通风干燥的室内后熟数日后晒干、脱粒。一般每亩可采种子25千克。(记者佚名)1.选地、整地选阳光充足、肥沃、富含腐殖质及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的平地或缓坡地。每亩用堆肥或圈肥2000-2500克、加拌磷肥20-50千克作基肥,基肥撒匀后深耕30-40厘米,耙细整平作畦,畦宽1-1.3米。2.繁殖方式用种子繁殖。分春播和秋播,春播于4月上中旬,秋播于11月封冻前;按行距30-4O厘米开浅沟4-6厘米,将种子均匀撒在沟内,用细土覆平、轻轻压实后浇水,有条件的可盖一层草,以保温保湿促发芽。每亩用种1千克。春播20天左右出苗,秋播于翌年3-4月出苗。
3.田间管理
(l)间苗幼苗2-3片真叶时间苗,以幼苗叶片不重叠为度。亩高12-15厘米时定苗,株距10-15厘米。间苗后浇水,适当追肥。
(2)中耕除草、排灌苗期选阴天拔除杂草,定苗后结合追肥松土除草,适当中耕防止土层板结,中耕除草应结合追肥一并进行。植株封畦后,应停止除草以免折断茎枝;阴雨天,应注意排水,否则易发生病害,干旱时可适当浇水,特别是苗期。
(3)追肥苗期施入10%淡人粪尿或2%尿素水。定苗后用人畜粪水追肥1次。每亩用量l000-1500千克。入冬前浅松表土。每亩铺施土杂肥1000千克,第二年出苗后追施人畜粪尿,6-7月开花前再追施1次,每亩用量1000千克,并拌入少量磷钾肥。
(4)打顶从第二年起,植株生长迅速,为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根部生长,可在株高40-50厘米时打顶。
4.病虫害防治
南沙参
(1)根腐病为害根部,时期多在多雨季节时发生。防治方法:①清园;②用石灰处理病穴;③用50%退菌特500倍液喷根茎部。(2)褐斑病为害叶片。防治方法:①排水;②清园;③用1:1:10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叶面。
(3)蚜虫以吸食茎肉汁液为害。防治方法:冬季清园,喷洒50%杀螟松1000-2000倍液或8%敌敌畏乳剂1500倍液。
(4)地老虎以幼虫苗期咬断植株根茎为害,造成缺苗,严重时造成大面积死苗缺苗。防治方法:①清园;②施用充分腐熟的粪肥;③黑光灯诱杀;④捕杀或毒饵诱杀;⑤为害期间用90%敌百虫1000-1500倍液喷洒。
5.采收加工
播种后2-3年采收。秋季倒苗后挖取。挖出后,除去残枝和须根,趁鲜用竹刀刮去外皮洗净,晒干或烘干,也可干燥至七八成干时切片,再晒干或烘干。
6.留种技术
选粗壮植株作种株,开花后剪去部分侧枝和花枝梢部,以减少养分消耗,果实成熟但尚未开裂时连梗采下,放于通风干燥的室内后熟数日后晒干、脱粒。一般每亩可采种子2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