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米尔恩为我们大家所熟知,可能主要还是因为他是《小熊维尼》童话故事的作者。不过,他曾出版有两本儿童诗《当我们很小的时候》(1924)和《现在我六岁了》(1927),在英美等国家的影响非常之大。
在为小朋友们推荐童诗的时候,我选了米尔恩的《山上的风》。这首诗用词明快而简洁,以儿童的眼光来打量外界事物,真切体现了儿童那种对于大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在好奇心驱动下探究世界寻求解答的过程,充满了令人快乐的童稚之趣。
许多儿童读物或小学生读本中也选了这首诗,常用的有两种翻译版本:一种是屠岸的翻译,一种是楼飞甫的翻译。对比两种翻译,显然屠岸的译文要干净利落,更富有诗味。
然而在其中关键的一句,屠岸和楼飞甫两者的翻译却意思相反。屠岸的译句是“可要是我站着抓住风筝的一根线”,从上下文来看,很不好理解。而楼飞甫的译句是“如果我放掉手中那系在风筝上的绳索”,放在全诗中看,要更为顺畅。
谁的翻译是对的?于是查看英诗原文,发现这句诗的英文是“ButifIstoppedholdingThestringofmykite”。我猜想屠岸老先生肯定是一时眼花,把“stopped”看成了“stood”,才出现了如此明显的翻译错误。在后来的审校和编辑加工环节中,也没有人发现,以致就这样以讹传讹,缪传至今,还在各个选本中广为使用。
屠岸的译诗有明显的翻译错误,不能选用了。而楼飞甫的译诗又实在是太糟糕,更不适合向孩子们推荐。看来我只好自己来重新翻译了。不过,楼的译诗到底糟糕在哪里呢?下面我们看看屠岸和楼飞甫两者译诗和英文原诗的对照:
A.A.Milne原诗 | 屠岸译 | 楼飞甫译 |
WINDONTHEHILL | 山上的风 | 小山上的风 |
Noonecantellme, Nobodyknows, Where;thewindcomesfrom, Whercthewindgoes. | 没人告诉我, 也没人知道: 风从哪儿来, 风往哪儿跑。 | 没有一个人知道, 没有一个人能告诉我: 风从什么地方来, 风到什么地方去。 |
It'sflyingfromsomewhere Asfastasitcan, Icouldn'tkeepupwithit, NotifIran. | 风从一个地方来, 飞得快,飞得急, 我跟不上风的步子, 跑也来不及。 | 它从某个地方飞来, 以它最快最快的速度; 我总是没法儿留住它, 我拼命跑也赶不上它的脚步! |
ButifIstoppedholding Thestringofmykite, Itwouldblowwiththewind Foradayandanight. | 可要是我站着抓住 风筝的一根线, 风筝就随风飘去, 飘一天,飘一晚。 | 如果我放掉手中 那系在风筝上的绳索, 那么风筝就会随着风 飘上一天一夜也难说。 |
AndthenwhenIfoundit, Whereveritblew, Ishouldknowthatthewind Hadbeengoingtheretoo. | 无论风筝飘哪儿, 只要我找得见, 我知道风准定 也到了那边。 | 我将去寻找风筝, 看它停落在哪个山坡; 我知道那就是风 曾经在那儿留下脚步。 |
SothenIcouldtellthem wherethewindgoes… Butwherethewindcomesfrom Nobodyknows. | 我就能告诉人们 风往哪儿跑…… 可风从哪儿来, 谁也不知道。 | 因此我就能告诉大家: 风到什么地方去过。 但风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还是没有谁能说个清楚…… |
米尔恩的原诗,使用词汇非常简单,诗意简洁,流畅而连贯。屠岸的翻译除了第三节的误译,基本上抓住了原诗的特点。楼飞甫的翻译更正了屠岸译诗的失误,但却将原诗简洁的风格变得绕口而复杂。所译出的诗歌,读起来的感觉拖泥带水,已经完全不是原诗的味道。具体说来有三点:
1)擅自增加原诗没有的动作和语气,让译诗变得臃肿饶舌。比如第二节的“留住他”、第三节的“也难说”、第四节“去寻找”、“留下脚步”、第五节“说个清楚”等,都是原诗中所没有的。动词是句子的灵魂,语气是句子的装饰,这两者如果更改或增加,那么原诗的本来含意也就丧失了。
2)随意增加原诗中所没有的意象,让译诗改变了韵味。比如第二节的“速度”和“脚步”、第四节的“山坡”和“脚步”,也都是原诗中所没有的,但在译诗中,却是非常重要的诗歌意象。然而这种非常具象化的诗歌意象,只能是译者本人的创造,其作用就是破坏原诗的意蕴。
3)译诗中出现病句,怎么读都感觉别扭。第四节中的“我知道那就是风曾经在那儿留下脚步”,一个句子中使用了两次“那”作指代,为写作大忌。应删除前一个“那”,改为“我知道风曾经在那儿留下脚步”;或者删除后一个“那”,改为“我知道那就是风曾经停留过的地方”。当然,这样的修改只是语法上的理顺,实际上会影响到整个小节的节奏感,或者影响到小节尾字的韵脚,想必译者不会轻易采用。
顺便说一句,也许有人会认为,如果严格按照语法规则来分析,现代诗歌中存在病句的现象,并不是稀奇的事情。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有些现代诗中思维太跳跃,诗句出现主谓宾的缺席省略或者前置倒装现象,的确非常普遍。但像这里这种犯忌的病句,无论出现在什么伟大诗人的诗句中,都是不及格的表现。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儿童诗歌更应该遵循最基本的语法规范。
楼飞甫先生是我国很有影响的儿童文学学者和翻译家,以他的学识和才华,是不应该出现上述这样低级的错误的。但为什么米尔恩这首诗的翻译,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原因其实也是非常清楚,那就是太拘泥于诗的韵脚和节奏,顾其一而不及其余。
米尔恩的英文原诗是有韵律的,每小节偶句押韵,但每一小节转韵。屠岸的译诗遵循了原诗的这一特色,即每小节变换韵脚,每小节偶句一定押韵。楼飞甫的译诗韵律稍有不同,他大致采用了交替押韵的方式,第二小节偶句姑苏辙,第三小节偶句梭坡辙,第四小节和第五小节,偶句则分别采用了梭坡辙加姑苏辙。除第一小节外,其它四节的偶句押韵形式表现为:A-A、B-B、B-A、B-A,类似于英诗隔行韵和连韵的变体。
我一直主张童诗的翻译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押韵。因此对楼飞甫翻译此诗的良苦用心,也表示尊重。但为凑韵脚而不惜损 坏原诗的含义,则不足为训了。我们可以看到,楼译第二节的“速度”和“脚步”押韵,第三节的“绳索”和“也难说”押韵,第四五小节中的“山坡”“脚步”“清楚”等,都是译者为押韵而明显刻意的增词。翻译中的增词本也难以避免,但应以尽量体现原作者原意为原则,而不是另起炉灶改写原作了。
为押韵的需要而有损原诗本义的情况,在本诗屠岸的翻译版本中,其实也是存在的。如第四小节“Wherever”和“there”的对应关系中。前者是指风筝“无论在哪里”,后者则指风肯定到了“那里”,这里的“there”就是非常确定而具体的所指。但在屠岸的翻译中,为了与“找得见”押韵,这个词被翻译为“那边”,成为一个方向性的虚指,与诗歌的原意有一些无伤大雅的差距。
再说说楼飞甫译诗的节奏问题。也许是为了避免和屠岸翻译版本的相似性,楼译也刻意拉长了诗句的音节。屠译首句“没人告诉我”,两个停顿音节(英诗中的韵步),而楼译则为“没有一个人能告诉我”,变四个停顿音节。一首诗的开头,即为全诗定下基调,屠译接下去的每句诗,都非常简短。而楼译的每句诗,则不得不拉长,以适调全诗开篇就确定下来的整体节奏感。其采用的方式就有叠词(“以它最快最快的速度”)、加句(“我总是没法儿留住它”)、引申(“飘上一天一夜也难说”)、害意(“我知道那就是风曾经在那儿留下脚步”)。这导致了译诗背离了原诗读起来非常简洁而干净的效果。
现在重新翻译这首诗,遵循尽可能简单的原则:尽可能贴近原诗的含义,尽可能用简单的字和词,说最明白和最简洁的话。同时追求童诗的清澈和韵味,不刻意去追求押韵。理清基本的逻辑关系,使内容一目了然。
A.A.Milne原诗 | 石恢译 |
WINDONTHEHILL | 山上的风 |
Noonecantellme, Nobodyknows, Where;thewindcomesfrom, Whercthewindgoes. | 没人能告诉我, 也没有人知道: 风从哪里来, 风到哪里去。 |
It'sflyingfromsomewhere Asfastasitcan, Icouldn'tkeepupwithit, NotifIran. | 它从某个地方来, 飞得那么快, 无论我怎么跑, 也总是追不上。 |
ButifIstoppedholding Thestringofmykite, Itwouldblowwiththewind Foradayandanight. | 如果我不再抓住 风筝的线, 风筝就会随着风 昼夜飘飞。 |
AndthenwhenIfoundit, Whereveritblew, Ishouldknowthatthewind Hadbeengoingtheretoo. | 无论它飘到哪个地方, 当我找到风筝, 我就肯定知道, 风也到了那个地方。 |
SothenIcouldtellthem wherethewindgoes… Butwherethewindcomesfrom Nobodyknows. | 这样我就能告诉别人, 风去了哪里…… 可风从哪里来, 还是没人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