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家族 郭氏家族歌曲

郭氏网.研究郭氏文化... 弘扬根祖文明.

山西崞县郭氏家族2006-12-18 17:39


春秋之际,虢国被灭,郭氏亡国之民,犹如秋风飘絮,或被迫强制迁徙、或逃往异地他乡,一部分人仍居于原地。但血缘纽带仍把他们维系在一起。“存亡继绝”,保存和繁衍郭氏家族的宗祀、血脉,成为郭氏族人的共同宗旨。据《春秋左传》、《史记.晋世家》、《竹书纪年》等史书记载:晋灭虢之后,南虢公丑带领族人出奔京师,依城郭而居,有东郭、西郭称谓。此处京师指东周都城洛阳,城郭指洛阳郊区园池。秦末,郭氏族人高举义旗,反抗暴秦。郭蒙、郭亭、郭忠等,因功封侯,形成太原、河南、颖川、东郡、冯翌五大望族。在亡国、失地、宗族流离的情势下,郭氏族人保存血统、延续世系的典型代表,一是山西崞县的郭氏族人,二是汾阳的虢国后裔。《环球郭氏宗谱》第二辑收录的郭紫俊《崞县郭氏源流》载“远祖为东虢贵族一支,最先被迫迁徙,当在战国时代,迁居雁门关之南,即秦始皇所筑内长城之崞山。崞字为远祖所创。盖有失封邑迁至一山地之慨。故在郭旁去邑加山,命名崞山,立堂号郭阳堂。崞山为军事要地,亡国之民不如犬,郭氏族人充军守边,于是依山傍水筑起坚城,后将地面扩平,县治迁至崞山城,改原平为崞县。县治迁来之后,远祖被迫迁往本县同川上庄之北岗。定居北岗约50余代。后遭天灾,迁居南寨,至今又过了26代。上庄村郭姓有600余户,因迁居本村时代不同,俗称三郭。郭氏族人从崞山城到南寨已历75代以上,若按惯例30年为一代计算,已达2250年以上,若再加上初次迁居崞山城的世系,估计可达80代左右,大约2500年。而这正是晋献公假道灭虢的历史时期,即公元前655年。崞县郭氏属最早被迫迁徙的虢氏后裔。五代时,后唐郭崇韬官拜承德节度使、兵部尚书,其先世代居雁门关,应是郭州郭氏之后。郭子仪为华阴支派,与郭州郭氏同源于虢国,属同源异派。《太平寰宇记》载:汾州府之虢城,是晋灭虢后,虢氏族人筑成居之。今分布在汾阳、孝义等地的族人就是当年被迫迁徙的郭氏群体后裔。山西崞县、陕西宝鸡虢镇、河南荥阳虢亭,三郭鼎足而立,真实、客观的再现了当年郭氏族人以秦晋豫三省为其活动中心区域的历史。

郭荣(546-614)2006-12-08 23:33

郭荣,字长荣,北朝盂县人。后事隋。自称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郭子仪的五世祖.。约生于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卒于隋大业十年(614年)。隋朝重要军事将领,官至大将军,封薄城公。郭荣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父郭徽,西魏同州(今陕西大荔)司马,北周洵州(今陕西汉中)刺史、隋太仆卿。郭徽与北周武帝字文邕、隋文帝杨坚有旧,使郭荣在仕途中逐级升位,北周时就职中外海水曹参军。
郭荣生就一副军人气质,“容貌魁岸,外疏内密”,被担任北周大冢宰的宇文护看中,网罗为亲信,北周初年在军事上与北齐仍属对峙局面,互相侵扰。一次北齐军侵扰北周汾州(今山西隰县),身为水曹参军的郭荣,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击退北齐殷孝先的进攻,为保卫北周边境立下战功,被授大都督。这时,分布在离石(今山西离石)以西,安定(今甘肃泾川)以东过着农牧生活的稽胡部落,屡次侵扰北周边境。郭荣受命戎边,他于上郡(今陕西榆林)、延安(今陕西延安)之间筑5座守城,切断稽胡进攻的要路,遏制了他们对边境的侵扰,“稽胡由是不能为寇”。为此周武帝宁文邕提拔郭荣为宣纳中士。以后,在北周灭北齐的战争中功绩显著,封为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县男,迁司水大夫。
周武帝病逝后,北周军事大权落到外戚杨坚手中。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由隋公进爵为王,阅“荣少与高祖亲狎,情契极欢。”故任相府乐曹参军,蕃部大夫,大定元年(581年)杨坚建立隋朝,郭荣升至内史舍人,进爵蒲城(今山西永济)郡公,授上仪同,累迁通州(今四川达县)刺史。隋仁寿初年(601年),位于隋西南的少数民族“僚”起义,反对隋封建统治,屡次与隋军交战。隋文帝命郭柒为八州诸军事行罕总管带兵镇压.致使汉中南部一带的“僚”部落起义失败。从此,郭荣镇守隋西南边陲。
隋大业初年(605年)隋炀帝嗣位,任郭荣为武候绍绮将军、左候卫将军、银青光禄大夫。数年后,郭荣先后参加镇压黔安(今四川彭水)夷陵(今湖北宜昌)一带由田罗驹领导的少数民族起义和征讨吐谷浑的战争。隋大业八年(612年),郭荣随杨广参加征伐高丽的辽东之役,因功进位左光禄大夫。隋大业九年(613年),随杨广再次进攻高丽,郭荣“亲蒙矢石,昼夜不释甲肖百余日”,又拜右候卫大将军。隋朝大贵族杨玄感乘隋炀帝伐高丽之机,进行兵变,郭荣受命守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讨伐兵乱。隋大业十年(614年),病逝于怀远镇(今河北怀远县),时年68岁,杨广为主废朝,赠兵部尚书。
郭荣是北周,隋封建王朝的重要军事将领,曾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和对高丽的讨伐战争,为隋王朝统一中国立下了卓著战功。他是为封建统治者尽职尽忠的重要官僚,隋炀帝非常欣赏他的忠诚,称;“诚心纯至如郭荣者,固无比矣。”

郭荣容貌魁岸,外疏内密,深得北周大冢宰宇文护的器重。任中外府水曹参军时,北齐屡犯北周,宇文护令郭荣在份州(今山西汾阳)观察敌情,汾州与姚襄镇(今山西吉县境)相距很远,郭荣以为二城皆孤志,势不相救,请在州镇之间再筑一城,以牵制敌方兵力,宇文护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齐将段孝先攻陷姚襄、汾州二城,唯郭荣所立者能自守。宇文护作浮桥出兵渡河与孝先作战,孝先于上游纵大筏以击浮桥,宇文护令郭荣让会水者引取其筏,后因功,授大都督。宇文护又以稽胡数次搔乱,派郭荣前往平息。郭荣于上郡延安筑周昌、弘信、广安、招远、咸宁等五城,以遏其要路,稽胡叛乱因此而平。武帝亲政后,拜其为宣纳中士。后从帝灭齐,以战功赐马20匹,绵绢600段,封平阳县男,迁司水大夫。

郭荣从小就与高祖关系亲密,情契极欢,曾与高祖夜坐月下,从容对郭荣说:“吾仰视玄象,俯察人事,周历已尽,我其代之”,郭荣深以为是。宣帝崩后,高祖专权,见到郭荣说:“吾言验”。后拜相府乐曹参军。不久以本官复领蕃部大夫。高祖受禅,引郭荣为内史舍人,并以龙潜之旧,进爵蒲城郡公,加位上仪同,累迁通州(今属甲川达县境)刺史,仁寿初(601),西南夷獠多叛,隋文帝下诏命郭荣领八州军事行军总管率兵计伐。叛乱平定后,赐郭荣奴婢300余人。隋炀帝即位(605),入为武侯骠骑将军,以严正闻名。后几年中,黔安首领田罗驹阴兵清江(今湖北恩施境),作乱夷陵(今湖北宜昌)诸郡,黔安民众多有响应。炀帝下诏让郭荣攻克此地,因战功迁左侯卫将军,后从炀帝西征吐谷浑,拜银青光禄大夫。辽东之役,以功进位左光禄大夫。第二年,帝再议辽东事,郭荣认为中国疲敝万乘,不宜屡动,向炀帝进谏说:“戎狄失礼,臣下之事。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岂有亲辱大驾,以临小寇?”炀帝不听。攻辽东城时,郭荣亲冒矢石,昼夜不释甲胄百余日,炀帝常令人窥诸将行为,知郭荣战功,甚为欣悦。大业九年(613),炀帝至东都,对郭荣说:“公年德较高,不宜久涉及行陈,当与公一郡,任所选也。”郭荣不愿离开军队,后拜为右侯卫大将军。炀帝对百官说:“诚心纯至如郭荣者,固无比矣”。杨玄感叛乱,炀帝令郭荣驰守太原。第二年,郭荣随炀帝至柳城(今辽宁朝阳),遇病,炀帝先扣数次让人询问病情,后死于怀远镇(今辽宁辽阳西北),时年68岁,卒后赐兵部尚书,谥号恭。
郭氏族谱 目录2006-12-06 15:49

1.【湖南宜章】南郭李氏十一宗谱不分卷(清)李春官李家瑄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活字本八册历史所
2.【浙江上虞】
古虞童郭沈氏宗谱六卷(清)沈崙源沈怡桂修清咸丰十一年(1861)兰晖堂木活字本五册浙江图
3.【浙江宁波】
北郭林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清)林维柽林克瀚纂修清宣统元年(1909)崇礼堂木活字本天一阁(存卷首-9)
4.【浙江绍兴】
会稽达郭毛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清)毛乙笙毛子芗修清宣统二年(1910)刻本十册历史所杭州大学
5.【浙江绍兴】
达郭毛氏宗谱十二卷不详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十二册北图日本 美国
6.【江苏】
江阴西郭陈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民国)陈毓瑞等修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十二册日本美国
7.【浙江上虞】
虞邑郭渍陈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清)陈钟堂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怀德堂活字本四册北图
8.【安徽休宁】
陪郭叶氏世谱四卷附录三卷(明)叶志道纂修明弘治十一年(1498)家刻本二册北图
9.【不详】
郭峰王氏世谱三十二卷(民国)王维坤等纂修民国十一年(1922)活字本北图(缺世系三十卷)
10(福建闽清)
汾阳郭氏族谱*郭义福等修1995年修胶印本一册116
11(广东清远)
郭氏族谱*郭传礼等修清宣统三年修抄本复印件一册124
12(江西万载)
万载郭氏重修族谱***郭朝禧等民国二十七年汾堂木活字本十册1111
13(江西万载)
万载郭氏重修族谱***郭朝禧等修民国二十七年汾堂木活字本九册982
14(四川泸州)
郭氏孟四始祖世族谱***郭光等修民国三十六年铅印复印本四册418
15(河南新密)
郭氏家谱***郭丙申等修1992年汾阳堂修铅印本一册131
16(河南新密)
郭氏家谱***唐岩昌等修1996年修胶印本一册82
17***
郭氏族谱***(民国)李世旺、李占中等纂修民国十四年抄本1册92页中国家谱馆藏
18***
郭氏家谱***郭文新纂修1980年抄本1册39页中国家谱馆藏
19***
黑水郭氏旧闻录***(民国)郭兴辑民国十五年铅印本1册57页中国家谱馆藏
20***
润东郭氏家乘8卷(清)郭正台纂修同治十年诒政堂活字本8册530页中国家谱馆藏
21***
京江郭氏家乘8卷(清)郭开纂修宣统三年续古堂活字本8册749页中国家谱馆藏
22***
泰邑郭氏族谱4卷(民国)凌德玺纂修民国十七年七凤堂活字本4册348页中国家谱馆藏
23***
宁波鄞县郭氏宗谱17卷首1卷终1卷(清)郭庆湘等纂辑宣统二年世德堂木刻本6册567页中国家谱馆藏
24***
毫县郭氏宗谱10卷(民国)郭鸿话等纂修民国十五年由义堂铅印本8册793页中国家谱馆藏
25***
郭氏支谱支祠派下人丁世次齿序(时代不详)郭则杞纂修抄本1册33页中国家谱馆藏
26***
郭氏族谱***(明)郭萌纂修(清)郭口江续修据泉州郭氏抄本傅抄1册120页中国家谱馆藏
27***
侯官郭氏家集(附福州郭氏支谱)***(清)郭柏苍辑光绪十二年刻本16册1167页中国家谱馆藏
28***
郭氏支谱10卷首1卷(清)郭杰昌纂修光绪十八年刻本5册448页中国家谱馆藏
29***
魏塘郭氏族谱不分卷附世庆堂家志(清)佚名纂修清末手写本5册381页中国家谱馆藏
30***
郭氏支谱***(民国)郭嗣蕃纂修民国九年抄本1册106页中国家谱馆藏
31***
郭氏支谱10卷首1卷(民国)郭兆昌等纂修民国十八年增刻本8册552页中国家谱馆藏
32***
(郭氏)旧德述闻6卷(民国)郭则云纂修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2册141页中国家谱馆藏
33***
郭氏族谱(民国)郭荃阶、郭庆云纂修民国四年刻本9册703页中国家谱馆藏
34***
长乐郭氏六修族谱不分卷(清)郭大聪纂修光绪二十九年世德堂活字本6册655页中国家谱馆藏
35***
郭氏族谱13卷首2卷(民国)郭元勋纂修民国五年刻本15册1016页中国家谱馆藏
36
《中山郭致政祖谱牒》十六卷郭尚瑷等纂民国26年治本堂铅印本,16册***
37
《中山良都竹秀园郭氏家谱》一卷郭鸾辉等纂民国18年保顺堂铅印本,1册***
38[江阴]
《澄江郭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郭用宾等纂清光绪8年杨舍陈墅宗祠木活字本,20册***
39
《江阴郭氏支谱》十六卷,首一卷郭增治等纂民国31年木活字本,12册,存卷1、3-6、8-9、11-14,卷首***
40[安化]
《郭氏续修族谱》清全福堂木活字本,1册,存卷5***
41
《如皋郭氏宗谱》墓图二卷,世系三卷,世表十卷,首一卷郭全富等主修郭雍南等纂民国9年懿德堂木活字本,16册***
42
《吴宁洪塘郭氏宗谱》十六卷郭统楚等纂清光绪3年木活字本,4册,存卷1、4、11、12***
43
《吴宁洪塘郭氏宗谱》郭统标等纂清光绪17年木活字本,7册,存卷2、3、6-8、10***
44
《吴宁洪塘郭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25年木活字本,5册,存卷2、3、11、20、21***
45
《东阳长衢郭氏宗谱》清光绪14年木活字本,7册,存卷1中、3、7、13、14、20、31***
46
《东阳梁渡郭氏宗谱》清光绪21年木活字本,1册,存卷7***
47
《金坛南瑶郭氏重修宗谱》郭文藻纂民国17年笃叙堂木活字本,7册,存卷2-5、7、9、11-12***
48[金坛]
《金沙南瑶郭氏重修宗谱》民国年笃叙堂木活字本,1册,存卷3***
49[威远]
《严陵郭氏家谱三续》四卷郭宏昌等纂民国38年石印本,4册***
50
《毗陵郭氏宗谱》十五卷郭期麟主修民国25年源汾堂木活字本,15册,***
51[剡县]
《剡西郭氏宗谱》清光绪2年崇本堂木活字本,1册,存卷7***
52
《益阳郭氏溶公支谱》民国木活字本,2册,存卷26-29、30下***
53
《常熟郭氏粹编》七卷郭世南纂清影钞明钞本,2册***
54
《万载田下郭氏族谱》民国木活字本,2册,存卷11、19***
55[黑龙江]
《黑水郭氏世德禄》二卷郭克兴等纂民国15年铅印本,1册***
56[湘阴]
《郭氏宗谱》民国元年太原堂木活字本,1册,存卷首中。***
57[湘乡]
《上湘大育石屋卫郭氏三修族谱》十卷,首二卷郭葆鹤等纂民国26年汾阳堂木活字本,12册***
58[湘潭]
《中湘沙头郭氏五修族谱》三十八卷郭尚滨等纂清嘉庆21年点令堂木活字本,21册,存卷3、6、10-14、17-22、28-30、32、34-36,卷首***
59[湘潭]
《中湘沙头金霞郭氏六修族谱》六十五卷清咸丰10年黑领堂木活字本,7册,存卷1、4、11、21、40、46***
60[湘潭]
《中湘金霞山沙头郭氏七修族谱》不分卷清末黑领堂木活字本,10册***
61[湘潭]
《中湘金霞山沙头郭氏八修族谱》不分卷清末黑领堂木活字本,10册***
62[湘潭]
《中湘高桥郭氏五修族谱》二十四卷郭友杞等纂民国22年敦本堂木活字本,1册,存卷1***
63[湘潭]
《中湘高桥郭氏四修族谱》郭盛德等纂清末敦本堂木活字本,3册,存卷8、9、11-14、21***
64[湘潭]
《云湖郭氏四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郭敬懋等修清光绪26年汾阳堂木活字本,23册***
65
《湘潭云湖郭氏五修族谱》民国汾阳堂木活字本,7册,存卷1下、3上、6、12-14、17***
66[汤溪]
《汾阳郭氏宗谱》郭成达等纂清道光11年余庆堂木活字本,1册,存卷1、2***
67
《暨阳郭氏秉诚宗谱》六十六卷郭疑等纂民国17年忠武堂木活字本。60册,存卷1-11、14-42、44-53、55-58-60-6668

68《暨阳郭氏秉诚宗谱》三十六卷郭佩兰等纂清同治11年忠武堂木活字本,44册***
69
《暨阳郭氏秉诚宗谱》六十卷清宣统元年忠武堂木活字本,59册,存卷1-20、22-60***
70
《乐安郭氏宗谱》郭良文总理清咸丰6年木活字本,10册,存卷1-3、7、10、12-15、18、19***
71
《乐安郭氏宗谱》十五卷郭文玉等纂清道光2年木活字本,3册,存卷1、2、13***
72
《乐安郭氏宗谱》民国7年木活字本,2册,存卷8、30***
73[诸暨]
《宗和郭氏宗谱》十二卷郭思诚等纂清嘉庆8年木活字本,8册,存卷1-3、5-7、10、12***
74[诸暨]
《宗和郭氏宗谱》十卷,首一卷郭本法纂清雍正8年木活字本,5册,存卷1、3-10、卷首***
75[诸暨]
《宗和郭氏宗谱》八卷郭廷梓等纂清乾隆31年木活字本,1册,存卷1、2***
76[诸暨]
《宗和郭氏宗谱》十六卷清道光14年木活字本,9册,存卷1-3、8-11、15***
77[诸暨]
《宗和郭氏宗谱》清光绪24年木活字本,1册,存卷12***
78[诸暨]
《太原郭氏宗谱》不分卷郭瑞标等纂清道光27年忠武堂木活字本,3册***
79[诸暨]
《太原郭氏宗谱》不分卷郭瑞兆纂清同治6年木活字本,2册***
80[诸暨]
《太原郭氏宗谱》不分卷清光绪13年木活字本,3册***
81[诸暨]
《太原郭氏宗谱》八卷郭明朝等纂民国14年忠武堂木活字本,8册***
82
《萧山郭氏宗谱》十卷,首一卷郭庆藩等纂清宣统元年敬爱堂木活字本,9册,存卷1-5、7-10***
83
《萧山郭氏宗谱》八卷,首一卷郭宗渝等纂清同治10年敬爱堂木活字本,3册,存卷4、8,卷首***
84[龙阳]
《郭氏续修支谱》郭忠昆等纂民国元年汾阳堂木活字本,4册,存卷1第1-13页,卷4-7***
85
《醴陵茂田郭氏三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郭翔云等纂清光绪30年邑豫堂木活字本,10册,存卷1-4、6、8-22***
86
《郭氏三修族谱》民国全福堂木活字本,3册,存卷2、3上,11***
87
《郭氏族谱》清汾阳堂木活字本,6册,存卷4、5、8、9、11、15***
88
《郭氏宗谱》不分卷清道光10年崇本堂木活字本,2册***
89***
郭氏溶公支谱74卷首末***民国10年30册齐29.5×17.5***
90上湘
上湘石屋冲郭氏三修族谱18卷***民国丁丑年12册齐27.4×17***
91***
郭氏族谱12卷******1995年全福堂11册齐***
92***
万载郭氏重修族谱6卷首3卷末1卷,民国戊寅,汾阳堂,9册,朝禧纂修.。

郭威(904—954) 后周 太祖2006-12-04 19:51

郭威(904—954),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五代时期后周的建立者,著名的军事家、统帅。

郭威父郭简,后晋时任顺州刺史,后为刘仁恭所杀。唐天祐元年(904)七月二十八日郭威生于尧山,3岁时徙家太原,不久就成为孤儿,由姨母韩氏抚养。他身材魁梧,习武好斗。18岁时往依潞州(今长治)故人常氏,其时李继韬在潞州招募兵勇,郭威前去投军,得到李继韬的赏识。郭威有些违法犯禁之事,常得其庇护。一次,“威尝游于市,市有屠者,常以勇服其市人。威酒醉,呼屠者,使进几割肉,割不如法,叱之,屠者披其腹示之曰:‘尔勇者,能杀我乎?’威即前取刀刺杀之,一市皆惊”。结果还是李继韬设法让他脱逃后又招致麾下。后来李存勖杀李继韬,将其部属编入自己的亲军“从马直”,21岁的郭威也在其中,而且因通书算而当上了军吏。这时他认真读了《阃外春秋》,因而略知兵法,处事也不再卤莽。

刘知远任后晋侍卫亲军都虞候时,他已主动归隶其下,很受器重。不论刘知远调任何处,他都跟随左右而成心腹。契丹灭后晋时,郭威和苏逢吉、杨邠、史弘肇等力劝刘知远建号,成为后汉的开国元勋。“时百度草创,四方犹梗,经纶缔构”,都悉心竭力,知无不为,是刘知远最重要的辅弼功臣之一。

刘知远临终前,以郭威与杨邠、史弘肇等为顾命大臣,要他们辅佐年仅18岁的刘承祐。刘承祐继位后,以郭威为枢密使。不久,河中节度使(镇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镇京兆府,今陕西西安)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相继发动叛乱,刘承祐派白文珂、郭从义、常思等分别讨伐,久而无功。刘承祐征求郭威的意见,想请他出征。郭威说:“臣不敢请,亦不敢辞,惟陛下命。”于是刘承祐就加给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督诸将征讨三镇。

郭威在军中接见宾客时,衣著宽袍大袖,风度儒雅;上阵打仗时,身著短装,与士兵一样。“临矢石,冒锋刃,必以身先,与士伍分甘共苦”。士兵立功,即与厚赏;作战负伤,亲自慰问;不管谁提建议,他都能和颜悦色地接待;即使有人得罪了他也不介意,因此深得部下爱戴。这次出征,在议论用兵先后时,他虚心听取部将扈彦珂的意见而先击河中。他自栅于城东,令常思栅于城南,白文珂栅于城西,又调壮丁2万人筑连垒以护三栅,用围而不打的战术消耗对方实力。一年后,城中兵食俱尽,他下令攻城,一举获胜,李守贞与其妻子自焚而死。在此先后,势力较弱的赵思绾、王景崇也或降或死,从而稳定了局面。

刘承祐论功行赏,加给他检校太师兼侍中的官爵,要送玉带给他。郭威说破贼不是他一人之功,还有当朝将相安朝廷,抚内外,使馈饷不断的辛劳,不能独受。于是刘承祐把杨邠、史弘肇等一批大臣都召来赐以玉带。郭威又推功大臣,于是窦贞固、苏逢吉等都加官进爵。此外,他又提出汉诸宗室、天下方镇、州县官员等,于是滥赏遍于天下,而郭威则借此大大提高了声誉。

乾祐三年(950)四月,郭威被任为邺都(今河北大名北)留守、天雄军节度使(镇邺都),且以枢密使名义节制河北各州军事。这年十一月,刘承祐不愿再受顾命大臣的控制,与舅父李业等定计,先杀在京的史弘肇、杨邠、王章等,又派人去各地杀郭威、王殷、王峻等人。郭威得知汴京事变后,与亲信魏仁浦商量对策,“仁浦劝威反,教威倒用留守印,更为诏书,诏威诛诸将校以激怒之,将校皆愤然效用”。于是郭威就以清君侧、杀李业等为名在邺都起兵,渡河南下。刘承祐一面派兵抵御,一面杀郭威在京的全部家属,“婴孺无免者”。几天后,郭“威兵临开封城下,刘承祐为乱兵所杀。郭威入京师,纵火大掠”。为了稳住局面,他没有立即称帝,而是让太后下令立刘知远的侄子刘赟为嗣,派大臣去徐州迎接,同时又让王峻派人在途中将刘赟杀死。他自己则以北伐契丹为名带兵北上,在澶州(今河南濮阳),“诸军将士大噪趋驿,如墙而进,帝闭门拒之。军士登墙越屋而入,请帝为天子。乱军山积,登阶匝陛,扶抱拥迫,或有裂黄旗以被帝体,以代赭袍,山呼震地。”然后返回汴京,迫使太后下令由郭威监国。他还发布一篇文告,说自己“逊避无由,俯遵承,夙夜忧愧”。其实这场拥戴闹剧,只是为了遮人耳目。

郭威就任监国不到一个月,就于次年正月正式即帝位,庙号太祖。他自认为是周朝虢叔的后裔,所以定国号为周,史称后周,改为广顺元年(951)。仍建都东京开封府。

郭威虽是刺史之子,但幼年孤贫,知道民间疾苦,因而即位后就著手革除前朝弊政,减轻赋税和刑罚。即位当月下诏:“凡仓场库务掌纳官吏,无得收‘斗余’、‘称耗’。旧所进羡余物,悉罢之。”这就减免了原先所收的“斗余”、“称耗”、“羡余”等额外税收,大为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诏又说:“犯窃盗及奸者,并依晋天福元年(936)以前刑名,罪人非反逆,无得诛及亲族,籍没家赀。”这比后汉时“窃盗一钱以上皆死,又罪非反逆往往族诛籍没”的规定有了明显的减轻。广顺二年(952)七月,针对后汉时“犯私盐、曲无问多少抵死”的规定,下诏:“犯盐、曲者以斤两定刑有差”。具体规定:“诸色犯盐、曲,所犯一斤已下至一两,杖八十,配役;五斤已下,一斤已上,徒三年;五斤已上,重杖一顿,处死。”同年十一月又下诏:“约每岁民间所输牛皮,三分减二。计田十顷,税取一皮,余听民自用及买卖,惟禁卖于敌国。”这比起原先“兵兴以来,禁民私卖牛皮,悉令输官受直,”在政策上是大大放宽。因为所谓“受直”,后唐明宗时只给些盐;后晋天福中期,连盐也不给了;后汉更严厉到“犯私牛皮一寸抵死”的程度。然而,牛皮“民间日用实不可无,帝素知其弊,至是李谷建议均于田亩,公私便之”。

唐末以来,在中原有户部管理的营田务,流弊很多;还有当年朱温征讨淮南时,将掠得的以千万计的耕牛租给农民,可数十年后,“牛死而租不除,民甚苦之。帝素知其弊”。广顺三年(953)正月,“敕悉罢户部营田务,以其民隶州县,其田、庐、牛、农器并赐见佃者为永业,悉除租牛课。”这样做无疑会大大调动受益农民的积极性,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有人曾建议将部分肥沃的营田出卖,“可得钱数十万缗以资国。帝曰:‘利在于民,犹在国也。朕用此钱何为?’”由此可见郭威的确与那些只知一味搜刮的帝王不一样。

郭威在整顿朝廷加强皇权方面也颇有些作为。广顺元年(951)十二月,刘知远的同母异父弟泰宁节度使(镇兖州,今属山东)据兖州反,郭威随即于次年正月派曹英等前去讨伐,五月又亲征,斩慕容延超等,巩固了政权。大臣王峻恃功不逊,干涉皇权,郭威于广顺三年(953)将其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州)司马,不久病死在那里。至于有“震主之势”的王殷,乘其入朝加以贬杀。

郭威在惩治贪官方面也有许多记载。他的这些改革与整顿,为后周世宗柴荣的著名改革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局面。

此外,还应提及的是郭威是历史上较为节俭的皇帝。他即位伊始就对近臣说:“朕起于寒微,备尝艰苦,遭时丧乱,一旦为帝王,岂敢厚自奉养以病下民乎!”下诏悉罢四方贡献珍美食物。又“内出宝玉器及金银结缕宝装床几、饮食之具数十,碎之于殿廷。帝谓侍臣曰:‘凡为帝王,安用此!’仍诏有司,凡珍华悦目之物,不得入宫。”直到他临终前,又下诏薄葬:“陵所务从俭素,应缘山陵役力人匠,并须和雇,不计近远,不得差配百姓。陵寝不须用石柱,费人功,只以砖代之。用瓦棺纸衣……切不得伤他人命。勿修下宫,不要守陵宫人,亦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记子,镌字云:‘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这种精神在封建帝王中是难能可贵的。

自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到960年北宋王朝的建立,短短53年,在中原大地上先后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小王朝,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有八个不同姓氏,十四个形形色色的军人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与此同时,在中原之南,西南和北方又出现了吴、楚、闽、南唐、前蜀、后蜀、南汉、北汉以及吴越、荆南等十个割据政权。此外,还有北方的契丹、西南的南诏、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乘中原分裂之时,积极参加了战乱。此时的中国,陷入了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地方政权林立,各国相互侵吞,契丹铁骑横行,芸芸众生,岁无宁日,生灵涂炭,中国乱到了极点。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中国需要统一,人民期盼安定,时代呼唤英雄,历史重任落到了尧山人郭威和柴荣(又叫郭荣)肩上。

郭威于显德元年(954)正月病死,终年51岁。

少年时怒杀豪强

郭威即后周太祖,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由于他脖子上刺了一只飞雀,所以人们又叫他郭雀儿。有的书上说他原来姓常,后来母亲王氏改嫁郭简后他就改了姓。郭简曾经在后晋当过刺史,后来被刘仁恭所杀。郭威在三岁的时候又迁到了太原,不久就成了孤儿,由姨母韩氏抚养。十八岁的时候又到潞州投奔故人常氏。

当时,李继韬在潞州割据,他是河东大将李嗣昭的儿子,李嗣昭战死后,他就自称留后,联合后梁对抗河东。为扩充军队,李继韬在潞州招募军士,郭威就应征入伍了。

郭威人长得很魁梧,勇力过人,李继韬很欣赏他,有什么小的过失也经常迁就他。郭威好斗,喜欢赌博,又好喝酒,但有时也喜欢打抱不平。一天,郭威又到街上闲逛,有一个屠户欺行霸市,非常跋扈,大家都很怕他,喝了点酒的郭威不服气地到了这个屠户跟前,让他割肉,然后找茬骂他,屠户也知道郭威不好惹,但最后终于忍不住了,就扯开衣服用手指着肚子说:“有胆量你就照这儿捅一刀!”

郭威抄起刀子就捅进了他的肚子,结果屠户一命呜呼,郭威被抓进了监狱,李继韬佩服他的勇气和胆量,又将他放了。后来李继韬被李存勖发兵灭掉,郭威也被收编进了后唐军队,入了李存勖的亲军“从马直”。
喜兵书 智勇双全

郭威和别的军人不同,他并没有单凭武力发展,他看到了知识的力量,特别是兵书,没事的时候他总是拿着书看,有些文化的李琼见他爱学习,就将自己正读的兵书《阃外春秋》推荐给他看,李琼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这本书里就记载了许多存亡治乱、贤愚成败的事例。”郭威边看边让李琼教他,看得爱不释手,李琼对他的影响很大。

在刘知远任后晋侍卫亲军都虞侯时,他主动投到他的手下。刘知远很喜欢这员干将,视为心腹,不管刘知远到哪里任职都把他带在身边,让他督率亲军。

郭威临事很有计谋,刘知远设法争取过来的吐谷浑部驻扎在太原,军队实力很强,也有不少财物,刘知远想据为己有,也为了防备以后他们再反叛投奔契丹,就想赶走他们,但又没有好办法。郭威就献出计策,让刘知远找个罪名除掉其首领,然后将财物和军队收纳,不但能除掉这支反复无常的势力,还能补充军需。刘知远照计行事,如愿以偿,扩充了自己的实力。

在契丹灭后晋的时候,郭威和史弘肇等人劝说刘知远称帝,因而成为后汉的开国功臣。国家初创,郭威在各方面都为刘知远出谋划策,使后汉政权很快稳定下来,作为重臣郭威在刘知远临终时被任命为托孤大臣,隐帝继位后,让郭威任枢密使,掌握军政大权。

不久后汉就发生了三镇叛乱,三镇即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凤翔(今陕西凤翔)、永兴(今陕西西安),朝廷先派了白文珂等人去平叛,但都没什么成效。于是郭威就受命出征,他平易近人,广交将士和文臣,两军交锋时又身先士卒,亲冒矢石,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立功他马上赏赐,负伤的他也亲自去抚慰。不管是谁提的建议他都能虚心接受,即使有人得罪了他,他也不计仇,终于使将士和睦上下一心,提高了士气和战斗力。郭威虚心听取将领们的建议,博采众长,制定了先攻河中的策略,然后用围困打消耗战的办法与敌对垒,一年后,在城中粮草已尽,士气丧失的时候一举攻陷,李守贞和妻子自焚而死。其他两镇也先后平定。
不要高官求威望

郭威又为后汉的稳定立下了大功,但他并没有借此要高官厚禄,而是借机提高自己的威望:当隐帝要赏他时他说破贼不是他一人的功劳,朝中的将相安定朝廷供给军需也有功,于是要隐帝赏赐史弘肇等人,他又说大臣们也有功,苏逢吉等人也因此加官进爵,郭威又说各地驻军将领和州县官吏也有功劳,让隐帝嘉奖他们。郭威不贪功,但却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威望。和一般人相比,他的谋略要远大得多。

郭威平定三镇之后,隐帝又将北方的邺都也就是魏州驻守防御契丹的重任交给了他。在他赴任前,朝中为他是否带枢密使之职离京发生了争执,两派大臣矛盾激化,虽然史弘肇坚持要隐帝同意让郭威带枢密使赴任,但郭威对朝中之事很不放心,临行时恳切地对隐帝说:“苏逢吉、史弘肇都是先皇的旧臣,都很尽忠为国,希望陛下推心任用,必当无事。边疆之事臣一定尽忠报效,不负陛下重托。”隐帝也有点不愿郭威出京,他对郭威说:“朕夜里梦见你变成了驴,驮着我升了天,等我下来后,你又变成了龙,离开我向南去了。”郭威听了抚掌大笑。大概隐帝这时已经担心郭威对他皇位构成的威胁了,所以在郭威不在的时候才诛杀史弘肇等人,然后又派人去杀他。

郭威到任后,积极备战防御契丹,但他出来不久朝中就发生了大事,隐帝没有听他的话,而是相反,听从了舅舅李业的挑拨,诱杀了史弘肇等人,听到郭威起兵的消息连他的家属也全部杀死。然后命另一个舅舅李洪义到邺都去杀郭威等人。

李洪义和李业不同,他不想加害郭威,就将消息告诉了他。郭威听从了亲信魏仁浦的计策,倒过来用自己的官印假造诏书,说是让郭威杀众将,以此来激怒他们,众将果然听命于郭威,以诛杀奸臣清君侧为名杀向了京城。
平乱称帝

隐帝不听母亲让人下诏与郭威和好的劝告,领兵出征,结果被乱兵杀死,苏逢吉也自尽了。郭威不费什么力就进了开封。聪明的郭威并没有立即称帝,而是让李太后先主持大事,以安人心。他又严禁士兵掠夺骚扰京城,恢复了京城的治安秩序。郭威派人迎接刘崇的儿子来继位,以此稳定宗室。

等一切稳定之后,郭威就将他的称帝计谋实施了:让手下将领发了假情报,说契丹要南下进犯了。然后就奉太后之命领兵出城,到了澶州,数千将士发生兵变,拥立郭威为帝,历史书上经常说他是被迫称帝的,其实都是事先的预谋,郭威的大将北宋建立者赵匡胤估计就是学习郭威的做法发动陈桥兵变的,因为这两次几乎如出一辙。

郭威称帝建的国号是周,因为他说自己是周朝虢叔的后代,历史上称为后周,以便和周朝区分开。郭威仍然以开封为后周的首都。称帝之前,郭威又派王峻杀死了在半路上的刘崇的儿子。刘崇因此和后周结下死仇,联合契丹来攻打后周,但在高平大战中被郭威的儿子周世宗打败。

当了皇帝之后,郭威就马上着手治理国家,进行改革来增强国力。他从小经历了很多苦难,对民间疾苦也有亲身体会,所以首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这方面郭威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罢除不合理的牛租,二是撤消营田务。在早年朱温征伐淮南时,朱温将缴获的上万头耕牛给百姓使用,然后向百姓收牛租,几十年之后,到后周时仍然在收,当年的牛早就死了。郭威下令废除这项既过时又累民的税收。至于营田务,是唐末以后在中原地区设置的由户部直接管理的农业生产机构,所属的农民负担很重。郭威废除营田务后,将原来百姓使用的田地房屋和牛及其他农具都赐给他们永久使用。这项措施加上牛租的废除,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其间,有人建议将一些好的营田卖掉,就能得到数十万缗钱来充实国库,郭威却说:“让百姓得利,就像国家得利一样,朕要这些钱干什么?”
开通又爱民的好皇帝

继位没多久他便下诏,命令各地官吏不得以任何借口来加收百姓赋税,原来普遍存在的正税以外的杂税一律废除。郭威又下诏减轻了后汉残酷的法律,比如,后汉规定,盗窃一文钱的也要处死,不是重罪的人又经常株连亲族,后周则规定,不是反叛和杀害亲属之类大逆不道的重罪不再株连亲属。后汉时,酒和酒曲(造酒的原料)实行国家垄断专卖,凡是民间有人私自买卖的不论多少一律处死,后周则大大减轻了处罚,而且做了具体的规定:一两至一斤的杖刑八十,一斤以上到五斤的判徒刑三年,五斤以上的则处死。此外,在后汉时禁止民间收藏买卖牛皮,私自买卖一寸的就要处死,后周规定,有田四十顷的才收取一张牛皮的实物税,其余的民间可以随意买卖。郭威了解民间用牛皮的地方很多,所以为百姓生活着想,才有此规定。

郭威除了改革利民之外,自己也非常注意节俭,尽量减轻人民的负担。他生活异常俭朴,衣食住行都很节俭,下诏禁止各地进奉美食及地方土特产品,珍宝就更不用说了。他对大臣们说:“朕出身微寒,尝尽人间疾苦,也经历了国与家的灾难,现在当了皇帝,怎么能养尊处优拖累天下百姓呢!”他不仅不让进奉宝物入宫,还让人将宫中的珠宝玉器、金银装饰的豪华床凳、金银做的饮食用具一共几十件,当众打碎在殿廷之上。郭威经常对侍臣说:“那些帝王,怎么能用这种东西!”

在治理国家方面,虽然郭威有些能力,但他仍然谦逊地重任有才德的文臣,以行动来改变从后梁以来军人政权的丑恶形象,他对这些有才德的大臣们说:“朕生长于军旅之中,不懂得学问,也不精通治国安邦的大计,文武官员有利国利民良策的就直接上书言事,千万不要只写一些粉饰太平的无用话。”

郭威的精心治理,使后周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显露出国富民强的迹象,为周世宗继续他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郭威临死前还不忘节俭,他郑重地留下了遗言:“你们一定要为我薄葬,不要强征民工,也不要宫人为我长年守陵,陵寝不用石柱,枉费人力,用砖瓦代替就行,用瓦棺纸衣下葬。不要石人石兽,只须立一块碑,刻上这些字:‘大周天子临晏驾时和要继位的皇帝有约,只因平生喜欢俭朴,所以只让用瓦棺纸衣下葬。’如果违背此言,阴灵也不相助。”郭威这样做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为汉文帝的节俭而感动,他又见唐朝皇帝们的陵墓由于造得都很豪华,不但费尽钱物和人力,还遭到盗墓者的破坏,而汉文帝的霸陵却至今完好无损。

郭威也很开通,说每年的寒食节不忙时适当派人到他陵上祭奠一下就行了,如果没有人去,只须遥祭即可。最后说:“千万千万,莫忘朕言。”

郭威一共在皇位上坐了三年,从正月里称帝,正好又在正月里病逝。终年仅五十一岁。

后周皇陵郭威墓

  

 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十一月,辽军攻打后汉辖地,后汉隐帝任郭威为天雄节度使,前去抗击。郭威率军离去不久,隐帝忽又派使者去杀郭威。郭威大怒,带兵攻入东京,隐帝为郭威部队所杀。另立刘枯后,郭威又率大军前去抗辽,行到擅州时,数千名将士鼓噪起来,将黄旗被在郭威身上,要拥戴郭威为皇帝,当时四周呼喊万岁的声音惊天动地。于是郭威又率大军返回东京,后汉百官都出城迎接,并劝他登基为帝。郭威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废刘阴公,自任监国。第二年正月,后汉大后无奈下诰书,授与郭威皇帝玉符,郭威即位(是为后周太祖),国号周,改元为广顺。后汉从此灭亡。

 出郑州沿新郑路南行,在20多公里处有一个郭店村,经郭店折西行10分钟,面前可见一座高13米,周长132米的圆形陵墓,这就是五代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嵩陵(左图

)。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郭威,字文仲,河北隆尧人。为后汉武臣,曾任邺都留守。乾四年(公元951年),在澶州兵变中被部下拥立为帝,取代后汉,建都汴京(今开封),国号周,史称后周。

  郭威出身于贫困农家,深知民间的疾苦。称帝后他旨在革除唐末以来的积弊和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生活上保持节俭,不尚奢华。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三月,临终前曾嘱咐义子柴荣,陵墓务求俭素,不修地宫,不设石柱、石人、石兽,柴荣谨遵照办。据《新郑县志》记载,嵩陵旧有石刻云:“周天子平生好俭约,遗令用纸衣瓦棺,嗣天子不敢违也。”在郭威的嵩陵之北1.5公里处柴荣的庆陵、柴宗训的顺陵及柴荣符皇后的懿陵,其风格一样俭素无华,都应了郭威的遗训。在郭威的家乡——河北隆尧县郭园村一带,至今还流传有“葬之失礼,入土为安,后周遗风,纸衣瓦棺”这一类颂扬荣俭薄葬的美谈

祝治平 柴存才

五代后周太祖郭威,邢州尧山人(今河北邢台隆尧西部人),史志记载一致,毋庸置疑。然他到底是郭氏之后,还是杨氏之子?千百年来成了人们争论的话题。
据《旧五代史》记载:“太祖恭肃文武孝皇帝,讳威,字文仲,邢州尧山人也。或云本常氏之子,幼随母适郭氏,遂冒其姓焉……皇考讳简,汉赠太师,追尊为章肃皇帝,庙号庆祖,陵曰钦陵;皇妣燕国夫人王氏,追谥为章德皇后。后以唐天佑元年甲子岁七月二十八日,生帝于尧山之旧宅……帝生三岁,家徙太原。居无何,皇考为燕军所陷,殁于王事。帝未及龆龀,章德皇后蚤世,姨母楚国夫人韩氏提携鞠养。及长,形神魁壮,趋向奇崛,爱兵好勇,不事田产。天佑末,潞州节度使李嗣昭常山战殁,子继韬自称留后,南结梁朝,据城阻命,乃金以募豪杰,帝时年十八,避吏宫官,依故人常氏,遂往应募。”
薛史讲得如此之明白。简而言之,周太祖郭威是郭简的儿子,母亲王氏于唐天佑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在尧山之旧宅生下了他。或者说,郭威本常氏之子,年幼时随母嫁给了郭氏,改为郭姓。
上述有关郭威身世的两种相互矛盾的记述,实际上反映了官方的说法和民间的传言。薛居正把朝野的不同说法一并记入正史之中,当然也无可非议。问题是近年来有些权威性的历史著作,把史籍中的不同的或者是相互矛盾的记载,主观地、片面地取舍和引用,在读者中造成了不良的后果。最近我们买了一本《中华帝王百传开国帝王》的历史专著,本想作为学习历史的参考,但书中一段关于周太祖郭威的记述,实在让我们不敢苟同。书中写到:“郭威生于后唐(应是唐——摘者注)天佑元年(904年)七月(生在何地?——摘者)他家道贫寒(刺史之家能算贫寒吗?——摘者),3岁丧父(有何为证——摘者),母亲带着他改嫁郭氏(其名是谁?——摘者),于是改姓为郭。没几年,母亲也去世了,郭威成了孤儿,而后靠姨母抚养成人。”显然,由于作者主观地认定郭威本为常氏之子,所以郭威到底生在何地?故里何处?自然就不能引用正史中的记载了。那么作者的上述片面引用到底想说明什么问题,与主题又何相干?恐怕连作者自己也说不清楚了。
其实,作为后周、大宋两朝重臣的薛居正,怎能不了解郭威的世家呢?但他不会想到一千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为他那句“或云本常氏之子”的话,而争论不休。还是《新五代史》的编撰者欧阳修远见多识,或经过核实,将薛史中的这一不确定之事进行了删除。《新五代史》关于郭威十八岁之前的记载如下:“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姓郭氏,邢州尧山人也,父简,事晋为顺州刺史。刘仁恭攻破顺州,简见杀,子威少孤,依潞州人常氏。潞州留后李继韬募勇敢士为军卒,威年十八,以勇力应募。”虽然《新五代史》中,也将郭威三岁时家徙太原,父殁于王事,母又去世,由姨母楚国夫人韩氏抚养一段删除,但郭威少孤之时,走太原,去潞州,投奔常氏之事,均作了保留。看来,郭威与常氏确有不解之缘。
常思(新、旧《五代史》均有传记),字克让,原太人也。父仁岳,河东牙将,累赠太子太师。唐庄宗之为晋地也,广募胜兵,时思以趫悍应募,累从戎役,后为长直都校,历捧圣军使。晋初,迁六军都虞侯。汉高祖初镇并门,奏以思从行,寻表为河东牢城都指挥使,以勤干见称。汉国初建,授检校太保,遥领邓州。汉有天下,迁检校太尉、昭义军节度使。乾佑初,李守贞叛于河中,太祖(郭威)征之,朝廷命思帅部兵以副焉……初,太祖(郭威)微时,以季父待思,及即位,遣其妻入觐,太祖拜之如家人之礼,仍呼曰叔母,其恩顾如是。广顺二年秋,思来朝,加兼侍中,移镇宋州。三年夏,诏赴阙,改授平卢军节度使。思将赴镇,奏太祖云:“臣在宋州出镇,得丝十余万两,谨以上进,请行征督。”太祖颔之,寻诏本州折卷以谕其民。及到镇,未几,染风痹之疾,上表请寻医,既而异疾归洛。显德元年春卒,年六十有九。赠中书令。
太祖微时,家徙太原,父郭简被刘仁恭所杀,危险之际,被思家收留,想身为顺州刺史的郭简,应与常思之父常仁岳必有密切的关系。
《宋史·张永德传》中的常遇,有助于我们理解《五代史》中“威少孤,依潞州人常氏”的含义。《张永德传》载:“乾佑中,命赐潞帅常遇生辰礼币。遇,周祖之外兄弟也。时周祖镇邺,被谗,族其家。永德,在潞州,闻有密诏授遇,永德探知其意,谓遇曰:“得非泣杀永德耶?永德即死无怨,恐累君家耳。”遇愕然曰:“何谓也?”永德曰:“奸邪蠹政,郭公誓清君侧,愿且以永德属吏,事成足以为德,不成死未晚。”遇以为然,止令壮士严卫,然所以馈之甚厚。亲问之曰:“君视丈人事得成否?”永德曰:“殆必成。”末几,周祖使至,遇贺且谢曰:“老夫几误大事。”
由于缺少新的资料,对于郭威与常思、常遇,以及常思与常遇之间是否存在着更加深层的关系,这里不敢妄加评论。不过,在这里,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周太祖郭威绝非所谓的常氏之子,而是顺州刺史郭简的真正儿子。”

周太祖郭威姓氏辩
郭松龄(1883-1925)2006-12-03 17:51

郭松龄(1883-1925),字茂宸,辽宁省沈阳市人。1905年考取奉天陆小学堂,因成绩优秀,被派到北洋陆军第二镇随军见习,1909年随朱庆澜入川,任连长,第二年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爆发后,随朱庆澜退出四川,回到奉天,参加张榕领导的联合急进会。1912年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后又考入陆军大学,毕业后被聘为北京讲武堂教官,因痛恨军阀统治,投奔广州护法军,先后任湘边务督办公署参谋,广东省警卫军营长等职,在广州会见孙中山并深受赏识,1918年回到奉天,任张作霖督军少校参谋,1919年3月,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成立,被聘为战术教官,张学良在此学习,深受张学良和各学员的爱戴,1920年4月,张学良从讲武堂毕业,接替张作相兼任的巡阅使署卫队旅长职务,便请求其父调他到自己身边任职,自此开始领兵作战,1921年3月,他随张学良北上剿匪,曾在哈尔滨停留一段时间,在南岗夹树街120号购置了一处房产,他来哈时就居住这里,并参加创办滨江粮食交易所,担任理事,此时他升为第八混成旅旅长,与张学良的第三混成旅合署办公,一切军务由他主持。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爆发,郭任第三军副军长,1925年10月,郭松龄乘去日本观操之机与冯玉祥国民军代表韩复榘商议,如郭反奉国民军可以协助,郭回国后,于11月22日,在滦县将其所指挥的部队编成3个军,发出讨伐张作霖,杨宇霆的3个通电,阐述了他反奉的原因及其政治主张,自任东北国民军总司令,誓师反奉,11月25日郭军由滦州东进,一路所向披糜,30日进山海关,继至锦州,因有日本帝国主义的干涉,郭军在新民巨流河一带受阻,导致军事上的失败,郭夫妇被俘,并于新民县老达房被枪杀。



奉军的大炮阵地



  1926年12月5日,郭松龄倒戈大军占领锦州。13日攻克营口、沈阳震动。张作霖准备下野,逃往旅顺。郭松龄两次致电日本公使和驻华外交团,声明保护在东北的外国人,尊重既成条约,要求日本和各国严守中立,不要干涉中国内部事务。7日,日本关东军迅速由铁岭、辽阳、海城等地结集于奉天府警戒,并声明,表示不干涉中国内战,同时警告郭松龄部和奉军不得扰及满铁附属地及日军守备区域。15日,日本内阁决定:从其本土和朝鲜调动大批日军到满洲,增援张作霖。同日发表第二号警告,严禁对南满铁路两侧以及离铁路20华里以内有直接战斗行为,并禁止对附属地治安有紊乱之虞的军事行动,否则一概缴械。18日,关东军司令官移驻奉天省城,坐镇指挥日军。

  19日,增派满洲援张日军全部抵奉,总司令为斋藤义夫少将。日军代张守卫奉天省城,张之卫队急速开前线作战。同时,日兵又乔装张军,向郭军左翼侧击,日本的士兵和大炮加入奉军防线。22日,郭军与奉军在巨流河展开激战。日军一方面以80架飞机,用重型炸弹轰炸新民一带,配合奉军正面战场,一方面借“南满附属地不得干犯”为由阻止郭军前进;同时以乔装奉军从左侧压迫郭军,并掩护吴俊升部骑兵抄袭白旗堡郭军后方。郭军三面受敌,23日战败。

郭松龄在奉军将领中,是别具特色的一个人。他受过北京陆军大学的系统教育,曾加入同盟会,在广州和天津两次谒见过孙中山,深受其革命思想的影响。韩淑秀毕业于奉天女子师范学堂,任附小教员,学生时代加入奉天基督教青年会,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她的家里就是活动的一个据点。辛亥革命爆发后,奉天的有识之士纷纷起来响应武昌起义,郭松龄就是组织者之一。他们两人在韩淑秀的家里相识,韩淑秀非常佩服郭松龄的为人和才干。郭松龄在白色恐怖中被捕,当局贴出布告判处郭死刑,韩淑秀四处进行营救活动。1912年12月25日,正当郭松龄等被带到大西门外荒草地杀人场行刑时,韩淑秀拿着一份当日的《盛京日报》,高呼着:“刀下留人!”十万火急地闯进法场。原来这份报纸上刚登出“清帝退位诏书”,韩淑秀在千钧一发之际,以政局骤变的快讯,挽救了郭松龄等的生命。两人在生与死之中建立了感情,结为恩爱夫妻。

  郭松龄在奉天讲武堂任教官期间,刚好张学良在这里学习,他亲身感受着郭教官远离声色,自持清廉,治军严谨,对部下赏罚分明的一身正气。张学良对他湛深的学养和高洁脱俗的人品极为钦佩。郭松龄虽比张学良年长19岁,两人却成了莫逆之交。经张学良不断向父亲推荐,加上两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屡立战功,郭已成为奉军中的重要将领,掌握奉军的精锐师旅。

  而一向把国家和民族的兴亡视为己任的韩淑秀,始终在为国民教育潜心操劳。她曾在讲武堂为学员辅导操行道理;爱国人士阎宝航创办贫儿学校,她又成为校董并亲自执教。为了筹集贫儿学校的开办经费,韩淑秀在社会上奔走呼吁,募得资金2万元,同时她还捐出了自己的积蓄。她个人的捐款,完全是夫妇俩节衣缩食省出来的。郭松龄当上旅长时,他们仍租住在大东关水簸箕胡同的一个西厢房里,生活极为俭朴。穷孩子们为了表达谢忱,在校长的率领下将一块“兴学育才”的匾送到她的家里。

  两人一个从军一个执教,精心操持,但心里却越来越沉重。在两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亲睹了连年的军阀混战,使国家破败、百姓遭殃的情景,不由得对张作霖、杨宇霆之流继续扩军备战,抢夺地盘的行为大为不满。他在妻子的支持下,决心积蓄势力,推倒军阀,整顿奉军。1925年秋,郭松龄偕夫人以参观军事学习为由,暂避日本。在日本听说张作霖派人正与日方商谈购置军火,以进攻国民军,郭松龄愤慨至极,说:“我是国家军人,不是某一个私人的走狗,他若真打国民军,我就打他。”郭松龄于11月回国,在天津秘密策划反奉,并向张作霖连连发电,要求张作霖下野,请张学良接管大权,宣布国、奉两军停止行动。随后将所辖7万人改编为4个军,挥戈东上。他的精锐部队斗志昂扬,以势如破竹之势,冲垮了张作霖的4万防军的连山防线,直逼奉天。张作霖惊恐万状,悬赏80万元欲得郭的人头。他一面暗中勾结日本关东军反郭,一面准备逃跑。他对郭松龄的为人和底细非常了解,正因为了解,他才认为这回自己彻底完了。他已经开会布置关于下野和议和一事。他万分悲凉地调29辆汽车装上家私细软往返运到南满货栈,准备逃往大连。然后运来十余汽车的汽油及引火木柴,布满楼前屋后,随时准备将大帅府付之一炬。这时文武官员纷纷携眷躲避,商店关门,奉天城一片混乱。

  然而在这大势基本已成定局的当口,日本关东军像鳄鱼一样浮出水面。平心而论,日本关东军不希望郭军得势,一旦郭军得势,他们的非法权益将得不到保障。他们以调停人的身份,两边斡旋,无非是讨价还价要双方各自承认“帝国在满蒙的权利”,如果谁不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与谁兵戈相见。郭松龄面对鬼子威胁,义正辞严地拍案而起:“岂有此理!这是中国内政”,“我不懂什么是日本特殊权利!”而情急之下,张作霖却口头上与日方缔结了密约,以承认日本在我东北有“土地商租和杂居权”等作为关东军出兵的条件。这样一来,在郭军乘胜进攻奉天时,日本关东军突然调来大批兵力,切断郭军后方,焚烧郭军弹药库,日军飞机也狂轰滥炸,郭军终因实力相差悬殊,一败涂地。

  1925年12月24日,郭松龄夫妇化装坐在驴车上围着棉被南逃,途中藏在老乡地窖里时被俘。刚刚缓过神来的张大帅电令押回奉天,张学良却强硬地命令押交给他审理,他想私自放他们出国。而与郭松龄结怨甚深的杨宇霆,却怕夜长梦多有变化,密令就地枪决。25日那天是最黑暗的一天。囚车开至辽河滩边时停了下来,押解人员喊道:“郭军长请下车吧!到地方了。”郭松龄和爱妻韩淑秀从容下车,两人怜惜地稍一对望,都露出不屈的神色。韩淑秀脸上漾开笑意,她曾从过去的法场上夺回她所敬重的丈夫的生命,伴他轰轰烈烈地走了一程,这回她却要用自己的生命陪他走进又一个法场,相伴到永恒,她死而无憾。所有的押解人员都听到了她朗声的话语:“大丈夫为国而死,死得光荣。军长请先走一步,我随后便来了!”一声枪响,郭松龄倒在地上,又一声枪响,韩淑秀追随而去。

  张作霖深深地吐出一口气,命令将两人尸体在小河沿暴尸三日,方可收葬。

  全奉天城为之震动了,没有谁不为他们的壮举所动容。报上载文称:“郭松龄之败,非败于张作霖,乃败于日本帝国主义。”

四川郭氏云顶寨2006-12-03 17:14

云顶镇素有“古寨之乡”的美誉。境内的云顶古寨被国家文物部门誉为“千年古城堡、万担收租院、方圆百平方公里庄院的微缩景观、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全国两大古寨之一。
  
  云顶寨位于云顶山脉中段。云顶山系大巴山余脉,为隆昌、泸县分界岭,形若屏风,横置于泸、富、隆之间,自荣昌逶迄而来,止于富顺,绵延180余里;入隆后,经界牌、正觉寺等外,有峰突出海拔530米,傲岸挺立,翠色接天。东高西低,此峰称云顶,距县城20公里,座落于海拔530米的云顶山上。云顶寨始建于明代洪武四年,至清咸丰十一年建成,寨即建于峰顶,占地200余亩,寨墙高6.7米。寨墙全长1640米,通高75米,面宽3至4米,有6道寨门,是保存完整的古城堡。寨内有54座庄园以及炮台、兵棚哨楼,就象一座有建制的城镇,是川南地区有名的城堡式家族建筑群。解放前夕,寨内常住户179户,人口1244人,其中郭姓住户93户,占总户数的51.96%,外姓住户86户,(多系郭姓亲友和雇用人家),占总住户数的48.04%。据1985年10月房地产普查统计,寨内现存房屋仅有10928平方米,为原寨内住房面积的26%,其余的被毁。寨内常住人口174人,其中农民12户,居民39户。寨墙也受到人为破坏,主墙上的护火墙、垛口、压墙、门楼、兵棚、炮楼,今已全然无存,主墙石也有小部分被拆除,估计约损失五分之一(按工程量计算)。云顶古寨旧貌经历劫而毁拆殆尽,今尚完好处唯竹林屋基而已,金墨湾、大夫第、新骑龙坳等处残存小片,寨上的土地已开垦为果园,种有果树五千多株,已远非往日面目。寨内中心地带建有招待所,正西的大寨门(通永门)上下有一些供游人休闲的农家乐---餐饮休闲的地方。但自然风光仍不减当年。
  云顶寨外云顶场,由跑马道与寨相连而呈丁字形,石板路,铺面街,也是买卖兴场渐渐发展起来。该场的建立与生意都与寨主郭氏家族密切相关,即由郭氏家族控制并为其服务。场上房子95%为郭氏所建,寨子兴旺时,场上商业也兴隆,从酒店茶馆到钱庄字号到山货铺绸缎铺药铺米铺等一应俱全,是为适应当时寨主夜间打牌作乐后购物、进餐的需要而设,人们半夜进场交易,天亮散场。云顶场至今保留着一种奇特神秘的“早市”习俗,也称赶“鬼场”。每逢农历三、六、九赶场期,凌晨三、四点钟,远山近岭灯笼火把沿森林小径接踵而至,场上街檐下亦齐刷刷灯火通明,买主卖主讨价还价,主人客人争多论寡,喧闹之声不绝于耳,至天亮约六、七点钟便人走场空烟消云

云顶寨的修建

明朝洪武四年,郭孟四来川,建大嘴大院于云顶山下。
永乐中,郭廉致仕归林,筑小屋数间于山顶。几代后,人口繁衍,财产富足,云顶山下继续建庄院多所,山上也常增数檐。致万历时,地方不靖,郭氏因山形以乱石垒墙,围诸小屋于内,以保老幼。墙高数尺,开四门,内围土地二百多,是为云顶寨的雏型,也就是云顶第一次建寨。

第二次建寨在清朝咸丰九年,反清农民义军领袖李永和,兰大顺在云南起义,进兵四川声势浩大,不少城市被攻占。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云顶的十七世郭人镛,家资富有,收租三万多石,占总田产九万七千多石的40%,为保全全族身家性命,特商酌于族人郭祖周,将云顶山全部买下来,招集大批民工,用银子二万多两,坼除原有乱石,用石条,依旧址造寨墙,寨门则拓宽如城门样式,建成后招壮丁(寨丁)百人防守,族人及亲友可避难迁居其中。
 

第三次扩建在清光绪二十年,郭氏十九世郭书池,从湖北督粮道致官返乡,认为寨子不够坚固美观,便以官奉所得,并将分家时所得挪出四百多石租谷地变卖成现银,更以金竹祠二千多石租的历年积蓄,共二万多两银子,作为建寨之资,招民工三百多人,花两三年时间
,升高了墙体,扩大了寨城面积,完善了防备措施。终成为川南地区绝无仅有的大庄园式山寨。
云顶寨扩建后的规模是,东西近长方形体,寨墙周长约1640米,墙地宽度约6米,墙面平均宽度为4.2米,主体墙平均高度为5.2米。墙面外缘建有护身墙高为1米,其上建有垛口,高0.6米。在墙外地形较高墙段的垛口上,砌有.07米高的压墙,以保持高度,防止攀爬,并防寨外高地敌人的子弹或矢箭斜越墙垛而射伤墙垣段低处的防守人员,最高处的寨垟为7.5米,不计压垟为6.8米。墙周围开六门,正门名为通永门,宽3.5米,高4米,寨门以楠木为心,包铁皮,密布铁钉。主要寨门建有门楼,作瞭望之用,二人日夜轮守,气势雄伟壮观。寨墙四周,凸出的墙体之上,修建有炮楼四座,名为天炮台地炮台大炮台烂炮台,每台置土炮多门,炮楼可观察寨外动向。寨墙均以青条石丁挂砌筑,中间以块石和泥土填实,墙面以石板或三合土筑成通道。

云顶寨所在的山脉,为泸县与隆昌的分界岭,此山东起荣昌,西止富顺,绵延一百八十余里。山脉进入隆昌后,经界牌、老鸭寨、正觉寺蜿蜒起伏,有峰突出名云峰,北高男低,面积宽大,寨即建于峰顶,距隆昌城
四十华里,位于县城正南方。
远看,云顶山脉似乎与龙观山相连,其实是各不相属。龙观山山势雄伟,峰回叠嶂,可以驻军藏匪,而云顶单峰独峙,挺拔有致,只可据守,难以出击,并非用兵善地,而此间富室,以石围墙,亦足以抵制外来攻击而保护自己。
寨墙高大坚固,雉堞密布。寨北与泸县接壤,是全寨最险峻的地方。墙埂修筑在峭壁巉岩上,山下仅有鸟道一条,曲折回环,名九道拐,循势逶迤蛇行,达半山为二岩,岩上有洞,相传是神仙所居,由洞口探视,深邃莫测。鸟道尽,再往上,只能牵棘沿壁,攀援仰登。
寨西横断成沟,沟深而宽,为云顶寨险要路口,沟侧山林茂密,明清两朝有豹子栖息,民国十六年及二十四年,寨人两次围猎豹子,捕杀两头,故名豹子沟。沟下有小径,蜿蜒山林间,非路熟者不敢行。山茶林中有小径直达西门和北门,北门外右方有小道直通正觉寺。
山西与天峰寺,响石镇遥遥相对,从山上俯看,望中一带丘陵,水光山色,与绿树烟霞相掩映,足以怡情悦目,开人胸襟。出通永门,有石板路两条直下,一通县城,一通胡家镇,路边青松夹立,人行其中,凉气相袭,觉青城峨嵋山道也不过尔。山脚下之西湾河上有牛牯桥,为清乾隆时建,据云原名广济桥。由桥侧逆行数百步,有名臣岩,系明朝万厉年间,陶望龄为正直名臣郭廉郭元柱题壁处,其事已载史志。
由寨东北,可俯视泸县太和乡一片田野。东北方女墙外三百步为云顶乡公所,此处岗楼耸立,与寨楼相呼应。乡公所下即云顶场,场街呈丁字形,上方通寨外两道子。下场口为猪市坝。由猪市坝出棚门,依山为道,经黄利坪滩子口,往天洋坪,沿途可见山茶争艳,致山湾路断,又豁然开朗,实见田畴房舍杂陈于林木怪石间,使人恍惚有身临桃源之感!
场头出水井坎棚子门即泸县界。云顶山脉到此勿坼一缝,形成左右峭壁夹一深沟,中距不过五尺,沟中青石为路,路宽三尺许,下百余级石磴后折而右转,又百余级,可见右侧有一山洞,内供摸肚佛一尊,小护法使者数躯,似是唐代遗迹。复前行数十步,左岩有小庙三楹,中以观音为主佛,诸神伴之。石板路依蜒里许始达平川,在此上仰云山,仓松蔚然,见寨墙隐约起伏,但巍峨伟壮,实是令人神思回荡,幽情难平。
云顶寨上占地240余亩,那1600米长6,7高的寨墙,加上炮台碉堡巍峨雄壮,大有欧州中世纪城堡气派。而寨内庭院林立,道路纵横,花草繁茂,环境宜人。室内陈设,竟争华丽,古玩字画,满目琳琅,颇有大观园风采。郭氏士绅们,既在山下建有豪华的庄园,又在寨内建有精致房舍,平时有享乐之地,战时有避难
之所,真是享尽人间富泽。
据载郭氏始祖郭孟四在明代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从湖北麻城入蜀,走到云顶山垭,挑行李的箩筐滚下山去,于是干脆就地插田耕种,定居于此了。后代郭廉、郭元柱先后在明代中进士,居高官。郭氏世代簪缨,渐成云顶大族。郭廉归林,就曾于山顶筑巢,因山高取名“云顶”。世族官绅,人丁资财俱富,田亩庄院并阔,到明末万历年间,更因地方上贼匪出没而垒石为墙、筑寨保安;直至清咸丰九年郭人镛“奉父命建云顶寨”,光绪二十年郭祖楷对寨扩建加固,才形成了今日如县城般规模的城墙。

进了城寨,顺着石板小路拾级而上,除零星房舍,似已没有院落了,在一个演武厅旧址的坡上,阔大的台地已犁成田园,早已不闻刀枪声,且人烟稀少,山野气息扑面而来。天近黄昏,不能深入,从日升门钻出便见明月高悬,而夕阳斜辉洒在城墙上,此情此景,心中自然咏出“孤城落日斗兵稀”的诗句。

夜宿场上梁三哥家,他说,寨子里庭院建在起伏的山坡上,形势风光都好。此处脚踏二市两县(内江、泸州、隆昌、泸县),按军事要塞在山顶筑城,上有炮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里面有煤有井,有火有水,粮食牛驮马载,城墙砌后用糯米浆子刷过,加上武装(最多时期,除寨丁外另有两个营的兵力),当真是有金汤之固。

郭氏为五百年世家,经历三个朝代,民间有“云顶国”之说,因其地盘纵横县南四十余里,如古代诸侯小国;且兵多粮足,固如城堡;加之族权高于一切,族长政由己出,有生杀予夺大权;甚至不受制于官府,权势财富在当地无有能敌。

但当你摸摸城墙砖与寨里残留的建筑,看看草深掩没的石径与荒废了的军事和生活的设施,你不由得对一个家族经过多少代人艰辛奋斗达到辉煌再走向衰落的结局而发出深深的叹息!历史是无情的又是公正的,当国家尚且处在动荡不安、朝代更替之时,一个家族何谈稳固及持续鼎盛呢?

说到郭氏移民四川,梁三哥熟悉张献忠进盆地后移民们的插占为田,但当时的移民入川带有强制性,很多是绳捆索绑来的,今天见老年人走路好背手便由此相延成习;被绑者只有大小便时解开绳索绑,故今天川人进厕说“解手”。梁三哥又说本地人坐滑杆是脚朝下,背朝上,好象也是出于戒备,想看到上山的是什么人。郭氏豪族,一姓之寨,树大招风,怕人算计的心理是有的。

最有趣的是云顶寨的夜场,即夜色迷朦的凌晨赶场。开场时,能见山道上一路而行的火把;交易时间短(一般为一小时),且“偷偷摸摸”,象是抢来的东西,故号“强盗场”。次日逢场,六点钟天麻麻亮,场上已有人影晃动,灯光从几家开启的店铺里氵曳到街上,卖东西的蹲在街沿边,乡客穿梭其间,无喧哗声,感觉倒底有点鬼祟,象贩违禁品,仔细一看也多是菜蔬副食日用杂货一类。让城里人看来,这些乡间生活所需多半不值得这样起早摸黑地做买卖吧。

集市除满足生存之需,不同地方又包含着本乡长年约定俗成的因素。作为特殊的社交场合,集市在乡村生活中隐隐起到了调节心理平衡的作用。说夜场有交往的意义,未免显得牵强而令人难以置信,自从几年前乡政府搬下山,夜场时间短人也更少了,这买卖中到底掺和了多少长年因袭所产生的心理作用,谁也说不清。

早晨的阳光给云顶寨度上一层富丽的色彩。逆光中挑水人身影的起伏仿佛是这里一天劳作的开始,并活跃着云顶寨的家族生活气氛。顺着石板路再进云顶寨,面对零星的小院落和山间不时可见的人文遗存——廊院、亭榭、桥道等残垣颓壁,情不自禁地又兴起对这“城”里几百年间豪门巨族的兴衰之叹。

既是“城”里,住户无论是否郭氏后人,多少都有着故寨宗族的统束,哪怕仅仅在心理上。不过,富华与威权已荡然无存,除了留给后人追忆与想像,逼真的与写实的就是复归自然的景观,尤为可人的是那称为如意池的大堰塘,上有落虹桥,桥头观鱼亭与池东古庙虽已不存,但池塘灵气依然,塘边果林,池中鸭群,诗人感兴,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句,清新而明丽。据说留学日本的同盟会员郭仲华返回桑梓后便于池旁筑房,辟园种果,真林泉雅人。

在城墙里想城墙外,虽说都属云顶寨,但彼此的生活及关系在过去长长的日子里想来也有些戏剧性。而今天的云顶场则更能提供探寻本地世族人生的历史线索。顺街走下来,或见天井里的婆婆大爷,老宅伴着老人生活深沉得难以捉摸;或见很大很空的房中一小孩就着大方桌做作业,思维该是很放得开的;又见一老式中药铺,柜台里老人有学者之仪容,虽无顾客,但神态安详。在人少店稀街道冷清的乡场上一个象样而洁净的中药铺不能等闲视之。旧时卖中草药多半懂传统医道,郎中应划为文化人之列。云顶寨的老人仿佛出自书香门第,其面目多有文坛耆宿的风范,即使落虹桥上一看林人也难以掩饰地透着饱学之士的睿智。

梁三哥家也开着中药铺,并有一古色古香的匾,上书“得长桑诀”金字。梁三哥说他父亲靠行医为生,父传子再传孙,为医学世家。“桑”指垂老之年,“诀”是窍门,要健康长寿,须有好的医疗保健方法,梁父正是远近有口碑能延缓人衰老的名医,梁三哥说:“我父亲从没有医死过人”,故有此匾。

后又踏进一家摆设古朴的房里。除古家具外,特别抢眼的是靠墙一转角矮柜上放置不少古陶瓷,在屋顶亮瓦透射光线照耀下散发着静穆的光泽,这种洋溢着古典气息的客厅在如今都市也是久违了。这并非气派豪华的客厅于细微处显示着主人家精神趣味之非同一般,它从另一侧面揭示出大家族物质优裕的生活背景。主人家姓万,正是对街药铺老人之子,娘家姓郭,果然与那寨子里世族血脉相连!

令人感叹的是一个家庭要在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拒绝五花八门的时尚诱惑而保留传统家庭格局,小心翼翼守候祖产所谓不败家,当真不易,骨子里还要有承传祖先生活观的意识,包括趣味倾向,才有可能在这种传统摆设中怡然自得。屋里装饰细节展现了女主人的惠心巧手,她内心的自信及精神的依托似乎还远不只落实在室内装饰风格上,隐隐地从某种意义上肯定这对一个家庭的稳固与长盛不衰是何等宝贵。

一个家庭没有丰厚的祖传家业便不能坐享其成,而社会动荡,人生坎坷,最不易留下的也是那些曾经被视为宝贝的祖传之物,更兼有不思进取懒于创造的不肖子孙长的几年短的几月几天就把一个富裕的家业弄垮了。败其家来豪族也一落千丈,如郭家五百年厚实积累坍塌散落至此,谁能收拾?

老人说,败家从坛坛罐罐开始败起。易碎之物能传几世几代,亦足见一家庭之稳固。对于家庭、家族、家国而作的历史观照,后人又岂能仅仅满足于拾掇前世留下的文明碎片呢?

云顶寨。其实,它是一个郭姓家族的山庄。在洪武四年(1371年)郭氏带着四个儿子从湖南来到这里,迄今已经630多年。在这座海拔530米的山坡上,郭氏家族历经数年修建了长1600多米;高7.2米、宽4.7米的城墙,鼎盛时期,人称“云顶国”,号称“纵横四十里”皆为郭家所有。

据说郭氏后代现有5000多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大庆油田和克拉玛依油田的主要设计者郭尚平,还有铁路专家郭彝。

进入郭家寨子,需买10元门票。

寨子里有青石板铺成的小路,有鱼塘、果树、菜地,山泉和很多深井。仅存不到三分之一的建筑中住着一些与郭姓无关的人。在一些杂草丛生的地方,标牌上写着“寺庙”、“炮台”、“戏院”等等,提示人们这里曾经的辉煌。

在一座大院里,巧遇一个叫郭严的郭氏后人。他已经退休,每月70元向政府租了这座大院,养狗喂鸟,自种菜蔬,自述连原有的胃病、结石都不治而愈。

郭严向我们申明,“鬼市”的传说不准确,应该是郭氏家族历来有“三更起床;四更赶场”的习俗,三更的时候老老少少都必须起来,仆人先去赶场买米买菜,回来赶紧做早饭,孩子们晨读,饭后上学。老人焚香诵经,耍太极拳遛鸟,从而兴起了这种夜市。“当然,郭家后代也有败家子,有去当土匪的、抽大烟的。”郭严补充说。

洛阳楼村郭氏古宅2006-12-03 16:57
在洛龙区李楼乡楼村,至今仍保存着一所古朴的郭氏古宅。历经风雨沧桑,它虽已不够完整,但那雕梁画栋的砖木结构房屋,还有那一个个精美绝伦的建筑构件,无不蕴含着迷人的魅力。
日前,我们来到楼村,在村中的中街北侧找到了这所古宅。它坐北向南,位于最南部的建筑为临街房,是五间头的楼房,高大轩昂,外表朴实无华,整所宅院的大门就开在这座楼房的东部。踏着青砖铺就的过道进入院内,迎面即可见到一个设计精美的砖雕照壁。它建于院中东厦房的山墙上,中央部位是由四块方砖雕刻而成的圆形图案,上面有古松、寿星、财神等图像,内含“福禄寿喜”的吉祥寓意。照壁下部雕有多盆吉祥花卉,上部东西两角还饰以砖雕龙头,显露出浓厚的民俗风情。
在这堵山墙上,紧挨着照壁,还设置有一个神龛。它虽然也是砖雕而成,但模仿的却是砖木结构的三开间豪华庭堂,上面斗拱凸起,脊檐重重,设计雕造得精巧别致,颇具匠心。居住在院内的老人说,这个神龛是他们祭祀土地爷时用来上香和摆放供品的地方。
来到院子当中,我们发现,这所院子的临街房虽然外表朴实无华,但内部却十分复查。院内一侧设有宽大的后廊,廊下的高窗制作精细,用木料刻出“汾阳世第”、“福禄寿喜”等字样的美妙图案。
目前,老院中保存最为完整、最具价值的当数过厅。这座过厅建于青石台基之上,面阔五间,高大异常。它正面的廊柱全部用粗大的松木做成,立于鼓形的柱础上,各柱之间,一块块雀替雕刻精美,上面的飞马、麒麟、花卉等图案栩栩如生。过厅正面,还保存着14扇格子门,门上的图案简单大方。过厅里面宽敞高大,一道古朴的闪屏门仍保存完整。
我们穿过过厅继续往后走,发现那里全是堆积如山的瓦砾堆,上面杂草丛生,十分荒凉。据居住在这个院中的郭孝宪老人讲,这里原本是一个后院,里面有这所老宅最主要的建筑——上房和相应的厦房,只可惜早已毁了。
村中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还说,其实在早先时候,楼村的郭氏老宅大得很,由多套并排的宅子构成,但是由于经历的时间太长,许多都已倒塌损毁,再加上前些年居住在里面的多户人家拆除老房建新宅,昔日那规模宏大的老宅早已看不到了。目前,还像点模样的,仅剩下郭孝宪家还住着的这所宅子。
楼村郭氏古宅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建起的?人们只能通过村中现存的多部古老家谱和碑刻匾额来加以推测。
据《郭氏家谱》记载,楼村原名凉楼村,元朝末年,楼村郭氏一代高祖延卿公带着家人由京师来到洛阳,隐居于此。在这里,他们忠厚处世,孝友传家,虽然也重视读书,但均隐忍不仕。随后,几代人勤业吝用,终于使家族渐渐兴盛富饶起来。传至第八代郭世庄时,郭家在洛阳已成为一代富豪,郭世庄被人戏称为“活财神”。明朝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江南苏州、松江一带发大水,庄稼尽毁,70余万百姓流离失所,郭世庄由于太过富有,朝廷竟也求其帮着赈济灾民。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本省大荒,人相食,郭世庄没有接朝廷命令,就预先开仓赈民。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南京发大水,朝廷遣使向其借银30万两。次年,山西大旱,朝廷有命阁臣叶向高向郭世庄借银35万两,以救民苦。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郭世庄还在洛河上建立盟社桥梁一道,以便四方百姓通行。随后,它还在桥南古铁狮子街创修广济茶庵一所,并施地44亩,已备暑月炎热路人渴困。
随后,直到清朝中后期,楼村郭氏仍旧长盛不衰,其间有许多人通过科举入仕,还涌现出了诸多名医。
近年来,随着我市近郊古民居的逐渐消失,楼村郭氏古宅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有关方面已开始采取措施,对其加以保护。经过有关专家研究,郭氏古宅建于明末清初,它里面现存的众多木雕、砖雕精美异常,均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百崎郭氏家庙2006-12-03 16:54
“八闽回族第一乡”———百崎回族乡是福建省18个少数民族乡中惟一的回族乡,也是泉州市惟一的少数民族乡。这里景秀物华,地灵人杰,优越的地理、优良的历史、优秀的人文增强了整个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郭氏家庙是一座构筑典丽、恢宏壮观、凸显明代建筑风格的古祠,全庙长37.6米,宽17.6米,屋脊高达9米,为皇宫式的木石结构建筑。距围墙60余步的西南隅,至今保存着“午门”的遗迹,午门遗址中间是大门,两边是侧门,花岗岩石礅所雕的云月图案表现了伊斯兰的风格。午门是皇宫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的官吏来到午门前都必须下轿、下马,步行而进。

  顺着午门进入的古道返回宗祠。围墙西南角水沟涵口的盘形石头上面刻着螺旋形的花纹,这里的回民称它为“分水石”,水沟里的水通过这里时会形成回流。它的寓意是宗支番衍、脉旺流长,而且还寄望远支的族裔应当溯本追源,回报祖德宗功。大门上的对联:“支分法石源流远;地卜奇山甲第兴”道出了郭氏的渊源。

  百崎回民的开基祖郭仲远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从泉州法石(今石头街),带着妻儿迁到后渚港畔的惠南海滨,就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奇山之下安居乐业,生息繁衍,至今600多年,发展成为现在1.3万多人的百崎回族乡。大门上面匾额题字“汾阳衍派”,“汾阳”是汉族郭姓的堂号,源于他们的始祖郭子仪曾经被封为“汾阳王”。

  百崎郭氏既然是回族,为什么自称是汉人郭子仪的后裔呢?原来元朝时发生了一起“反色目”的排外风波,郭氏回民为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只好寄托在汾阳郭氏望族的名分下。宗祠里的楹柱上还题有这样一副楹联:“祖汾阳派富阳族螺阳三阳开泰,原晋水分法水聚奇水万水朝宗。”这与大门的匾额异曲同工,当时的严峻局势可窥一斑。

  其实,百崎回民的先人是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华经商的阿拉伯穆斯林,最初定居在杭州府富阳县的郭家村,历经数代繁衍至郭德广,他的阿拉伯名译音为伊本·库斯·德广贡。“库斯”与“郭氏”谐音,这就是回族人汉族姓的由来。

  元朝时郭德广奉命督运军需粮草来到了泉州,时值泉州烽火连天,兵荒马乱,郭德广无法回朝,就在泉州娶妻育儿,安家落户,成了郭氏回民的入泉始祖。起初他们居住在东街行春门外,后来改迁到法石村,百崎开基祖郭仲远就是郭德广的次孙。由于环境的变迁,百崎回民长期生活在汉民族的包围之中,与汉人的频繁交往及相互通婚,使他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受到汉文化的渗透,信仰中逐渐杂糅了多种宗教,郭氏家庙的建造就是一个例证。

  正厅前的横眉正中悬挂着“宣慰府”的匾额,这里供奉着郭氏回民的入泉始祖郭德广的灵位,而郭德广曾任宣慰使司之职,因此百崎回民称他“宣慰公”,郭氏家庙也就称为“宣慰府”。郭氏家庙始建于明宣德七年(1432年),依山面海,素有“东北凤麟钟甲第,西南龙马壮江山”的雅称。据说先前百崎回民的开基祖郭仲远曾在此地搭寮养鸭,母鸭所下的蛋都是双蛋黄,鸭群繁殖极快,因此郭氏的收入非常丰厚,家道日渐殷实,于是建祠时就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

  宗祠初建时为三间张式大厝,后于清朝乾隆年间重修时再向两侧拓展成为五间张。厅前木柱的础石,据史学界考证,中间两礅雕有简洁明快的方框图案的是明代风格,而两侧阳雕动物图案的则为清代风格,这是百崎郭氏家庙建筑年代的一个有力明证。遗憾的是到了清光绪廿四年(1898年),宗祠因火灾被毁,仅剩得原有的石料。后世的百崎回民分别于宣统年间及民国初年在原来的基础上两度重建,得以恢复原貌。

  郭氏家庙西边1华里外的码头石崖上以前建有石塔一座。据说石塔的作用在于锁住宗祠的龙脉,至今在百崎回民中还流传一段相关的美丽传说。相传百崎回民开基祖郭仲远的妻子陈氏,待人十分热情。在兴建宗祠期间,她每天都杀鸡宰鸭款待师傅,当年算是最丰盛的膳食了。然而师傅们在用餐时却从未见到一块鸡肫或鸭肫,这可是公认的鸡鸭中最可口且最有营养的东西。为此他们心生纳闷:这老妇人怎么如此小气呢?

  领班的老师傅口里虽不说,心中却老大不快,憋得一肚子气无处发泄,在家庙即将竣工时就悄悄地在屋脊上做了个“扣斗”,蓄意破坏宗祠的风水,让家庙守不住龙脉,使郭氏子孙衰微。家庙竣工那天,师傅们都要收拾回家了。老师傅刚走出门,陈氏就赶来喊他稍停一步,手中提着一串晾干的鸡鸭肫,要师傅带回家给孩子们尝一尝。老师傅这时方才明白以前产生误会错怪了陈氏,就想了个解扣的方法,吩咐郭氏兄弟在家庙东北方的小山边开个深坑以割断龙的去路。当他们挖深后正好看到龙尾刚刚扫过的痕迹,为了不让龙游过后渚江,老师傅又叫郭氏兄弟抓紧时间在百崎渡头建一座石塔以锁住龙的去路。

  石塔建成后,那龙刚穿通渡口还来不及游进江中就被截了回来。由于龙在地下窜动,据说当时后渚江还流了三天的赤土水呢。此后,百崎回民就把开掘的这个深坑叫做“龙割尾”潭,把所建的石塔叫做“锁龙塔”,因为建塔把风水流失这件大事化无了,所以又称它为“化事塔”。可惜石塔于上世纪70年代堵港围堤开山炸石时被毁掉了。

  郭氏家庙的灵龛里供奉着百崎回族13位先祖及其配偶的神位,有奉旨督糈、官居宣慰使司之职的入泉始祖郭德广;有开拓创业、与郑和共建海堤的百崎肇基祖郭仲远;有武略超群、智歼倭贼的少林俗家弟子郭仕敏;有御寇有功、冠带荣身的钦赐捕盗官郭谏平;有智勇双全、借助张岳之力争回海权的北崖公郭子佩

帝王伯乐郭子兴2006-12-02 23:22

郭子兴(?-1355)元末江淮地区红巾军首领。定远(今安徽)人。地主出身。入白莲教,散财结客。至正十一年(1351年)与农民孙德崖等四人率众起义,次年克濠州(今安徽凤阳)。秋间彭大、赵均用等因徐州失守,率军来会。他后与彭赵等不和,依靠朱元璋的支持,移驻滁州。十五年春在历阳(今安徽和县)病死。明初追封滁阳王。

郭子兴是元末江淮地区红巾军起义军首领,是他发现培养朱元璋走向义军领导地位,使义军发展壮大,终于灭元建明,其义女马氏为朱元璋著名贤德马皇后。据《明史·郭子兴传》载:“郭子兴。其先曹州人。父郭公,少以日者术游定远,言祸福辄中。邑富人有瞽女无所归,郭公乃娶之,家日益铙,生三子,子兴其仲也。”……及长、任侠、喜宾客。会元政乱,子兴散家资,与壮士结纳。至正十二年(1352)春,集少年数千人,袭据濠州(安徽凤阳)、太祖往从之。……子兴奇其状貌,收帐下为十夫长,数从战有功,子兴喜,乃以妻所抚马公女,是为孝慈高皇后。”

1355年3月,郭子兴因病身亡,他的大儿子郭无叔被刘福通封为都元帅,朱元璋被封为副元帅。建立明朝后,郭子兴被追封为滁阳王。郭子兴的最大贡献就是发现朱元璋,培养了名垂青史的马皇后。

郭子兴本来是定远(今安徽定远)地方一个财主,因为出身低微,经常受地方官吏的敲榨勒索,心里气忿不过,加入了白莲会。他拿出家里的钱财,摆酒杀牛,结交江湖好汉,只等一有机会,就杀死那批贪官污吏,出口恶气。
公元1352年,也就是刘福通起义的第二年,郭子兴看见时机成熟,就和四个朋友一书院,文起,带着几千个年轻人,趁着黑夜,打进濠州城,杀了州官,把濠州城占领了,宣布举义造反。春秋中文社区n `&v郭子兴和他的四个好友都自称元帅。
大元朝派大将彻里不花带兵围攻濠州。彻里不花害怕红巾军,不敢攻城,在老远的地方扎下营垒,却派兵士在城外捉了一些百姓,当作俘虏向上级冒功请赏。城外的老百姓遭到迫害,过不了日子,纷纷逃到城里投奔郭子兴。郭子兴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春秋中文社区F$S1p5D7a8Y
文学|虚拟文学|武侠奇幻h7P"A有一天晚上,濠州的红巾军正在城门边巡逻。忽然城外来了一个青年和尚,说要投奔红巾军。守门的红巾军兵士怀疑他是元军派来刺探军情的奸细,一面把他捆绑起来,一面派人报告郭子兴。bbs.cqzg.cn5@|%n.i
Yq k
战略,装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虚拟文学,中文论坛,春秋中文,贴图,小说,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U;g*y n,t O [
d
郭子兴一听,心想也许来的真是投奔他的好汉,亲自骑马到城门口去察看,只见那个被捆绑起来的和尚,虽然衣服穿得破破烂烂,却长得身材魁梧,浓眉大眼。郭子兴一看,那个投奔郭子兴的青年和尚,名叫朱元璋。他父亲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一个贫苦农民。朱元璋十七岁那年,淮北地方闹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和蝗灾,接着又蔓延了瘟疫。朱^0p/H/F6Z%te%元璋的父亲、母亲和大哥接连传染上了疫病,咽了气。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连买口棺材的钱也没有,亏得邻居同情他们,帮助他们把父母埋葬了。'y3V)m2ar.E M
书院,文学论坛,图书,战略,装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虚拟文学,中文论坛,春秋中文,贴图,小说,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o-@+w v t E i C&B'L9G
朱元璋失去了父母亲,生活没有着落。邻居给他出了个主意,要他到附近的皇觉寺当小!rQ6v;cQ和尚,混口饭吃。这样,朱元璋就出了家。那种寺院里的小和尚,其实是给人使唤的佣人。0Qf)l,Y/R$朱元璋每天伺候师父、师兄,起早摸黑,扫地,上香,敲钟,做饭,日子。但是,那个日子里要在皇觉寺混口饭吃也不容易。原来,皇觉寺是靠收租米过日子的,0r"h

[
E ` R;H孙这年灾情严重,皇觉寺收不到租米。朱元璋在寺里呆了才五十天,眼看要断粮了。师父、师兄们一个个离开寺院到外面化缘去,朱元璋也被打发出门,带着小木鱼和钵头到淮西一带流春秋浪讨饭。过了三年,濠州的灾情稍微缓和了一点,他才又回到皇觉寺。
n f D又过了一年,红巾军起义爆发了,朱元璋在寺里不断听到外面传来的消息,一会儿是刘~$Y&n ~
k X(Cb福通占领了颍州,一会儿是芝麻李占领了徐州。到了年底,又听到濠州也被红巾军占领了。朱元璋早就听到弥勒佛要下凡救世的传说;现在又听到红巾军到处起兵,元兵节节败退,心春秋里想,穷人出头的日到了,就离开皇觉寺,到濠州来投奔郭子兴。郭子兴跟朱元璋一谈话,发觉他口齿伶俐,十分赏识,马上叫他脱下和尚的袈裟,换上兵士服装,把他留在身边当个亲兵长。8AZ L/@ Xf:g m
书院,文学论坛,图书,战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以后,马上表现出他的才能。他打仗勇敢,又有计谋。郭子兴把他当作心腹看待出去打仗,总要先跟他商量。在起义兵士中,朱元璋的声望渐渐提高了。郭子兴有个好朋友姓马,在郭子兴起兵那年病死。马公临死的时候,把他的孤女托给郭战子兴照顾。郭子兴把女孩带回家里,交给妻子张夫人抚养,把她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bbs.cqzg郭子兴一直想给她选个好女婿,这一回,见朱元璋是个人才,就跟张夫人商量,要把马公的女儿嫁给朱元璋,张夫人一听也十分赞成。这样,皇觉寺的小和尚就做了郭元帅的女婿,地春位也不同了。在起义军中,大家都称他“朱公子”。
.cn [ D4c U k,Z$p M
濠州的红巾军里,连郭子兴在内,共有五个元帅。五个人平起平坐,不分高低,谁也管不了谁。除郭子兴外,另外四个元帅都有点江湖气,不讲纪律。郭子兴渐渐看不惯他们,他也嫌着郭子兴。日子一久,矛盾越来越深,四个人就合在一起,排挤郭子兴。有一次,郭子兴差点被他们害死,亏得朱元璋得到消息,把郭子兴救了出来。
学|武侠奇幻|历史文化|休闲8@朱元璋发现起义军的几个将帅胸襟狭窄,在他们手下干事,成不了什么气候,就回到老家,招兵买马。他少年时候的伙伴徐达、汤和,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将领,都来投奔,春秋中不到十天,就招募了七百人,后来,又袭击元军,招降了一批元军。春秋中文社区z P a v2d

朱元璋得了大批生力军,整顿纪律,加紧训练,把手下的军队训练成一支战斗力很强的文队伍,声势大振。

中国人民解放军 郭姓将领生平简介2006-12-01 19:39

郭天民上将 晋水功勋世族汾阳将相传芳


郭天民(1905-197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广州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排长、副连长,中国工农红军教导大队大队长、支队长,红8师参谋长,独立第6师师长,第62师师长,江西军区参谋长,红九军团参谋长,红军大学教育科科长,第四方面军第30军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一局局长,晋察冀军区第二支队支队长、军区副参谋长,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冀察军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长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参谋长,鄂豫军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系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事出版部部长、院校部部长。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0年5月26日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65岁。朱德委员长曾赞扬郭天民将军是一个“有功不居功的人”。

郭鹏中将


郭鹏(1906-1977),湖南省醴陵县人。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6军第九团班长、排长、连长,红18军第52团营长,红六军团第17师50团团长,红2军团第6师师长,红32军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参谋长、副旅长,晋西北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兼武装部部长,晋绥军区塞北军分区副司令员,八路军南下第一支队干部大队大队长、支队副司令员,湖南抗日救国军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359旅旅长,晋绥野战军第二纵队359旅旅长,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第一野战军二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一兵团军长,南疆军区司令员,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7年7月16日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71岁。

郭化若中将


郭化若(1904-1995),又名郭俊英。福建省福州市人。1925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黄埔军校代区队长。参加了北代战争。1927年赴苏联入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1928年回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二纵队参谋长,红四军参谋处处长,红一军团参谋处处长,红一方面军代参谋长,红军总前敌委员会秘书长,军委二局局长,红军教导师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一局局长、编译处处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校长兼中央军委四局局长,延安中央党校军事教育处处长,延安炮兵学校校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第四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九兵团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淞沪警备司令部、上海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兼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和第八兵团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11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

郭奇少将
郭奇(1913-1972),湖南省濮阳县人。1932年加入反帝大同盟。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八路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总校2大队教育干事、政治教员,抗大总校1大队2营政治主任教员,1大队政治处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华北军政大学教育部副部长、政治部政教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会主任,学院政治部教育部副部长、政治部宣传教育部第二部长兼哲学教授会主任,高等军事学院社会科学教授会主任,学院社会科学教研室主任,学院政治部副主任兼社会科学教研室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2年10月12日逝世,终年59岁。

郭强少将
郭强(1915-1982),江苏省武进县人。1937年入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参加八路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10支队连政治指导员,步兵大队政治教导员,第6支队2团政治处主任,冀鲁豫军区11军分区10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1纵2旅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战军16军47师政治委员,湛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第二副主任。参加了邯郸,鲁西南、淮海、渡江、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5兵团第16军47师政治委员兼贵州军区毕节军分区政治委员,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6军47师政治委员,参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任后,1958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政治系,任锦州步兵学校政治委员,1973年担任黑龙江省军区第三政治委员兼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二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长。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2年3月20日因病逝世,终年67岁。

郭玉峰少将
郭玉峰(1919-2000),河北省海兴县人。1938年9月参加八路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3分区2团连政治指导员、营副政治委员,第3分区政治部组织干事、组织科科长,第3支队7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4纵队10旅28团政治处主任、副政治委员,第29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炮兵团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陆军第64军191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治委员,1951年-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干部管理部副部长,志愿军第64军191师副政治委员、代政治委员。回国后,1953年起任陆军第64军191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第64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64军政治委员,1967年10月-1975年6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业务组负责人。1975年6月-1977年12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其间曾任部核心小组组长。1980年5月-1981年2月被隔离审查。1983年7月被开除党籍。1983年9月到河北省邢台市安置。曾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任职至1977年12月)。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2000年1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郭成柱少将


郭成柱(1912-1972),原名郭春行,又名郭春竹,福建省龙岩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1931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2军36师108团团委秘书,红1军团1师3团政治处技术书记,第2师政治部技术书记,红1军团政治部统计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苏鲁豫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大队政治委员,教导1旅政治部主任,新四军3师7旅政治部主任、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6纵16师的首任政治委员。16师是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老部队,红军时期红一方面军红1军团2师的基础。抗日战争时改编为八路军115师685团。皖南事变后南下华中,改编为新四军3师7旅。进入东北时共9000人。该师“部队干部历史很老,文化较低.该部
队在我军历史上参加战斗最多,经验丰富,战斗作风勇猛,能攻能守,不怕牺牲。装备好,行军能力强,能打硬拼仗。有朝气,雷厉风行,但也存在简单化,对新战术研究与掌握不够。是东北各野战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后升任东北野战军第1纵政治部副主任,第5纵政治部副主任。第5纵队入关,13师首长的吉普车在喜峰口翻下山坡,师长徐国夫身负重伤,政治委员李辉、政治部主任胡寅牺牲,郭成柱一度代理13师政治委员,后担任5纵政治部主任,第42军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回国后,历任第42军政治委员,中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广州军区干部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72年8月9日逝世,终年60岁。

郭廷万少将


郭廷万(1913-——1989),福建省龙岩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1军团第1补充师连长。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进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连长、东进支队4大队营长、教导第5旅15团副团长,山东滨海军区独立第2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陇海东段警备部队司令员,山东军区滨海警备旅副旅长,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9师师长,豫皖苏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鲁南、泰安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第28军82师师长。1952年进入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任福建省军区龙溪军分区司令员、省军区副司令员、省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州市卫戍区司令员。当选为福建省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1955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郭延林少将


郭延林(1914-2004),江西省吉安县人。1928年参加赣西农民起义。1929年参加游击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司令部交通科参谋,第1师1团排长、连副政治指导员、连政治指导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斗争和水口、乐安等战役战斗,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和东征、西征等战役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营政治教导员,第3团营长,延安炮兵学校工兵科教员兼协理员等职,参加了平型关、冯家沟、雁宿崖、百团大战和黄土岭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护路军第3团政治委员,南满护路军副政治委员,铁道纵队第4支队政治委员,参加了辽沈、平津、淮海和渡江战役,解放大军打到哪里,就率领铁道部队把铁路修到哪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铁道兵第1师政治委员,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第1师政治委员,参加了所有铁道战线的斗争。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1师师长,铁道兵第6师师长,铁道兵第2军副军长,铁道兵第1军副政治委员,1960年毕业于解放
军政治学院,后任铁道兵后勤部政治委员,参加了援助越南的工作,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工程队第1支队指挥部政委、中国援越后勤部队1支队政委。援越任务结束后,任铁道兵科学研究院政治委员,工程支队指挥部政治委员,铁道兵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和黎湛、鹰厦等铁路建设,为加强铁道兵部队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是第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8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郭林祥上将


郭林祥(1914-——),江西省永丰县人。1930年9月参加中国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干部团连指导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4师11团总支书记,第4师组织科长,第1师13团政治委员。1937年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抗大总校队长,大队长,支队长,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政治委员,太行军区3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第6分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百团大战。1944年9月任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中原军区1纵队1旅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7年起任华东野战军独立师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13纵队政治部主任,第18兵团第61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月任川北军区副政治委员,西南军区公安部队副政治委员。1952年8月任四川省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5月任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1959年12月任第2政治委员、1965年11月任第三政治委员、1973年6月任政治委员,1973年8月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1975年8月任新疆军区政治委员、1978年1月任第二政治委员,1980年1月任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82年12月任政治委员。1985年3月任中央军委纪委书记,1985年10月-1990年4月任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兼总政治部副主任。是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十一、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5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9月14日被授予上将军衔。

郭卓辛少将
郭卓辛(1912-1984),河北省安次县(今廊坊市)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团13军38师政治部秘书,第13师37团指导员兼技术书记,红5军政治部统计干事,红30军89师267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后任援西军文书科科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营政治教导员、大队政治委员,山东军区独立1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2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徐州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副主任,华东军区炮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南京军区炮兵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59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历任浙江军区副政治委员,安徽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1月6日因病逝世,终年72岁。

郭金林少将
郭金林(1913-1990),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第一军团4军11师31团副排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财政部审计局审计。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会计,中共河南省委秘书处会计科科长,新四军第6支队会计科科长,第4师供给处副处长,师供给部副部长、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供给部副部长,华东野战军供给部副部长,第三野战军供给部政委。参加了苏中、鲁南、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后勤供给部部长、财务部部长、后勤部副部长,南京军区财务部部长、后勤部副部长、部长、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12月30日因病逝世,终年77岁。

郭宝珊少将
郭宝珊(1904-1970),河南省南乐县人。1934年参加陕北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在陕西黄龙山自发组织农民武装,后为国民党军军官。1934年10月,国民党集结大量兵力,向陕北红26军进攻,郭宝珊率一个营随敌向甘肃庆阳出发,在红26军红3团的配合下,10月20日,郭宝珊营在庆阳起义。11月10日,郭宝珊部改编为西北抗日义勇军,郭宝珊为司令员。参加了陕甘苏区反“围剿”和劳山、东征等战役。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甘泉独立营大队长,甘泉独立营营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3旅8团副团长、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三边军分区副司令员,延陵军分区司令员,警备第4旅旅长。1949年1月,警备第4旅和骑兵第6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4军12师,任师长。参加了宜川、荔北、扶□、兰州等战役。兰州战役以后,第12师留守兰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9月,第4军撤消番号,第12师改编为西北军区公安部队第20师,任师长,以后担任公安部队副司令员,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0年11月27日逝世,终年66岁。

郭炳坤少将
郭炳坤(1914-1977),陕西省蒲城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西关中游击队指导员,红26军1团政治委员,关中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直罗镇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三边军分区司令员,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骑兵团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3旅副政治委员,三边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4纵警备3旅旅长,第一野战军第4军11师师长。参加了扶□、兰州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4军政治委员,西北军区干部部部长。1950年9月,成立总干部部,毛泽东说:“成立总干部部,要徐立清来搞。”又批示:“赖传珠资深,同意排在前面,但工作要让徐立清多做。”总干部部从总政治部、东北军区、华北军区、西北军区、西南军区、中南军区、华东军区、中组部、总参谋部共选配了80名干部,并在华北革命大学选调了27名学生。总干部部当时设任免考核处,副处长吕义山,军衔奖励处,处长王文轩,统计档案处,处长刘绍文,抚恤保健处,处长黎映霖,秘书处,处长叶显锐。1952年,编制调整,一部为一般兵种干部任免部,部长李信,二部为特种兵干部任免部,部长王文轩,三部为组织计划部,部长袁子钦,四部为军衔奖励部,部长曹广化,五部为预备役干部动员部,部长郭炳坤。这五个部的部长来自各个方面军、大单位:李信来自红二方面军、四野;王文轩来自三野;袁子钦来自红一方面军、华北军区;曹广化来自红四方面军、四野;郭炳坤来自陕北红军、一野;体现了毛泽东“五湖四海”的选人原则。郭炳坤后来调海军,历任海军政治部副主任,北海舰队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7年4月6日逝世,终年63岁。

郭维城少将
郭维城(1912-1995),满族,辽宁省义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在东北军任张学良机要秘书,苏鲁战区秘书主任、处长。“七·七”事变后,随东北军爱国将领于学忠参加了淮河、台儿庄、武汉等战役,随后东进山东进行抗日游击战争。1942年参与组织东北军111师部分官兵起义。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111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山东行政委员会委员,滨海支队副支队长。1945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齐齐哈尔护路军司令员兼铁路局局长,西满护路军司令员,中长铁路滨州线军事代表兼西满铁路局副局长,第四野战军、中南军区铁道运输司令员兼铁道兵团前进指挥所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衡阳铁路局局长,中朝联合新建铁道指挥局局长,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指挥所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副司令员兼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指挥、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中共郑州铁路局第一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副部长、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5年1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郭伯雄上将


郭伯雄(1942.7-——),陕西省礼泉县人。1958年8月参加工作,1961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8月至1961年,陕西兴平县408军工厂工人。入伍后,1961年9月至1964年陆军第19军55师164团8连战士、副班长、班长。1964年至1965年陆军第19军55师164团8连排长。1965年至1966年陆军第19军55师164团政治处宣传股干事。1966年至1970年陆军第19军55师164团司令部作训股参谋。1970年至1971年陆军第19军55师164团司令部作训股股长。1971年至1981年陆军第19军司令部作训处参谋、副处长、处长。1981年至1982年陆军第19军55师参谋长。1982年至1983年兰州军区司令部作战部副部长(其中:1981年9月至1983年7月在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1983年至1985年陆军第19军参谋长。1985年至1990年兰州军区副参谋长。1990年至1993年陆军第47集团军军长。1993年至1997年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97年至1999年兰州军区司令员。1999年至2002年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解放军常务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部党委副书记。2002年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2003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五届四中全会增补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晋升中将军衔,1999年晋升上将军衔。


郭涛中将
郭涛(1927-——),河北省魏县人。1939年参加革命,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魏县青年救国会儿童部部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分校学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连政治指导员,中原野战军营副政治教导员,第二野战军营政治教导员、师炮兵室主任。参加了进军大别山、襄樊、淮海、渡江、西南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军师炮兵指挥部参谋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长,军炮兵参谋长,副师长,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部部长、解放军某军区副参谋长,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是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郭辅周中将
郭辅周(1931-1995),河北省任丘市人,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军区六纵队连部文书、营部书记。参加了清风店、保北、桃园、石家庄、元氏、盂西、平津、太原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师部作战参谋,参加了金城阻击战和隐山防御战。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团副参谋长兼作训股股长,军司令部作战训练处处长,军区作战部部长,某军参谋长、副军长,济南军区参谋长等职。全身心投入到保卫国家安全和加强部队建设上,为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坚持原则,顾全大局,作风正派,廉洁奉公,生活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学习刻苦,工作勤奋,始终保持了一个老党员、老战士的本色。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5年1月12日因病在济南逝世,终年64岁。

郭庆富少将
郭庆富(1930-2002.11.1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47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班长、参谋、助理员、教员、副团长、处长,解放军第二炮兵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解放军第二炮兵后勤部副部长、部长等职。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2年11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2岁。

郭铁男少将


郭铁男(1952.12-——),黑龙江省富锦县人。武警少将警衔。
历任黑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兼武警黑龙江消防总队副总队长、总队长,武警学院副院长、政治委员,公安部消防局局长等职。
2005年被国际民防组织授予国际民防骑士勋章。
附录:国际民防组织与民防骑士勋章
国际民防组织成立于1931年,1972年成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其宗旨是推动世界各国防止和减少和平时期自然灾害(包括减灾、人防和消防等工作)和战时对平民提供保护,对伤员提供医疗。目前国际民防组织共有46个会员国,13个观察员国和12个附属会员组织,成员国绝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国际舞台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国际民防组织民防国际勋章委员会每年向成员国在民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士颁发勋章。
经国际民防组织委员会评定,认为中国公安部消防局局长郭铁男少将,近年来在推动消防工作发展及重大自然灾害救援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特授予骑士勋章。并于2005年12月向公安部递交了勋章及证书。


【近代民主革命郭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郭沫若将军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号尚武,化名吴诚、丁汝常等。四川省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人。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还是国家领导人和社会活动家。出生在一个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1914年留学日本长达10年,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五·四”运动时期,发表新诗《女神》等,并创立了“五·四”新文学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之一——创造社,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27年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伐战争爆发后,毅然投笔从戎,同年7月随国民革命军北伐,任北伐军政治部秘书长,军衔为少将。攻下武昌后,升为政治部副主任,军衔晋升为中将。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随起义部队南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2月因受蒋介石通缉,避难旅居日本又近10年,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等。1937年7月27日,结束在日本的流亡生活回国。
抗日战争时期,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组织和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筹办《救亡日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被国民政府授予中将军衔)、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写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等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等,以古喻今,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发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革命人民的斗志。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同时继续进行历史研究,写出了研究古代思想的《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两部著作。
解放战争时期,仍用手中之笔坚守宣传阵地,与我党里应外合,又写出了《历史人物》等论著,来作为对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过许许多多的行政职务,但一直没有变动过的一个职务是——中国科学院院长。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1949年10月19日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长达29年,直至逝世)、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文化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第二、三届)、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从事着繁重的国务活动、文化科学活动、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和国际和平活动、对外友好与交流事业。同时还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历史剧和历史、考古著作。
1978年6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所著《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震动。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文化巨匠,周总理曾给予极高的评价:“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著述收入《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


郭子化副部长
郭子化(1896-1975),又名葛法元、葛幼如、李念三、郭省三,安徽省泗县人。早年就读于省立徐州第七师范学校。1919年参与领导响应北京五四运动的学生爱国运动,被推选为徐州学生联合会会长。曾领导组织宣传队和抵制日货小分队,到各商店、火车站查禁日货。后成立徐州地区八县学生联合会,被选为副会长。1920年夏参与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1921年1月组织成立进步学生团体赤潮社,创办《亦潮》旬刊。是徐州地区著名的学生领袖。1924年春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北伐军打到武汉时,受中共组织的派遣,参与国民党江苏省党政训练班的筹办工作。从而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接触了不少国民党党员,和徐州地区不少上层人士都有交往。在中国共产党正确路线的感召下,使他们走上了抗日之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在家乡从事教育,秘密进行地下工作。1928年起先后任中共泗县县委组织部长兼马厂区委书记。1930年8月领导发动泗县农民暴动,失败后转至沛县任教。1931年1月任中共永城县委组织部部长兼中共薛湖区委书记。1932年10月底受中共徐州特委派遣,以行医为名到枣庄,在老街西门外鸡市租了两间草棚开起药铺,后发展成“同春堂”药店。此后以行医为掩护,肩负起重建枣庄党组织和开展工人运动的任务。1933年春成立了中共枣庄矿区工委,任书记。1935年2月成立中共苏鲁边区临时特委,任书记,在同上级组织失去联系情况下,独立地开展党的地下工作,积极发展抗日救亡活动。5月去沛县帮助建立县委,组织发动两万余群众的围城斗争,领导发动徐州贾旺煤矿5000工人罢工27天。1936年冬任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1937年5-6月奉命参加了在延安召开的党的苏区代表会议,向中共中央汇报苏鲁边区党的工作情况,任中共苏鲁边区特委书记。7月初由延安返回鲁南,随后出席中央白区工作会议,任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委员,中共山东省委委员兼统战部长,中共山东分局统战部部长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在四省边界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3月领导发动鲁南沛县、滕县、峄县武装起义,成立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同年夏率义勇队到费县抱犊崮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游击地。同年秋同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机关会合,任省委委员兼统战部部长。1939年10月被选为出席中共“七大”代表,步行赴延安,先后在延安马列主义学院、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参加党的“七大”后,于10月回山东,先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山东省政府秘书长、华东省支前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秘书长,山东省支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编制委员会主任等职。1948年9月任济南解放后的第一任市长。1949年2月起,先后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兼统战部部长。参与领导山东各解放区恢复发展生产,支持华东人民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山东省政府副主席、代理主席,1954年任华东行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等职。1955年2月后历任国务院卫生部部长助理,1961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5年12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郭继枚烈士
郭继枚(1893-1911),广东省增城县福和都(今福和镇)官塘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务边埠。先后在务边埠小学和怡保保育才学堂就读,成绩优良。自幼学习英文,早年人填罗育才学堂,中英文字,均明大略。稍长返回故里,倾心革命,立志反清。成人之后,适值推翻清朝统治的国内革命风起云涌,并波及南洋。1910年夏复游南洋,郭继枚在务边埠聆听过孙中山先生的演说,受革命思想熏陶,又曾回国目睹清政府的腐败,对祖国和乡亲寄予深切的同情。1910年夏天,在务边埠加入同盟会,积极活动,支援革命。1911年初回增城。1911年初,父亲让他与邱氏完婚,想籍儿女之情转移其革命之心。此时正值同盟会密谋在广州起义,郭继枚毅然告别结婚仅三天的妻子,回国参加起义。临行时对妻子说:“我还未实现自己的志向,怎能受家庭拖累呢?”又说:“我耽误你了,这次远行成败难测,你不必记挂我,倘有不测,请你为我在父亲面前尽孝!”2月27日,与余东雄至广州。4月27日,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为攻打总督署的先锋队(决死队)队员,奉黄兴之命随何克夫炸两广督署,冒险争先,丝毫不畏惧,在双门底(今广州市北京路)只身炸毙8名清军,为直捣总督署开辟前进道路。事败后与何克夫退至大南门内,弹药尽绝,撤退时,在南大门三兜村(今北京路附近)不幸中弹牺牲,年仅18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上,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为纪念烈士,后在增城市(今广州市增城区)荔城镇命名了一条继枚路,在其乡修建一间继枚小学。
【郭姓典故、趣事】2006-12-01 19:37


〖口若悬河〗
“口若悬河”源于《晋书·郭象传》。
晋代的郭象是一个著名的清谈家。他幼年非常好学,善于思考问题,对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他总喜欢探个究竟。成年后,在许多人请他去做官,他都推辞不就,而是把研究学问和谈论哲学当成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因为他专心读书,所以知识非常渊博。讲解问题时能够把事情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又喜欢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的太尉王衍常常称赞他说:“听郭象说话,好比悬在山上的河流奔泻,直往下灌,从来没有枯竭的时候。”
后来,人们就用“口若悬河”来形容谈吐流利。能言善辩。
上海郭氏---中国百货商店鼻祖2006-12-01 19:02

华侨郭氏兄弟在上海成为中国百货商店鼻祖

图为上海永安百货公司旧址。

1949年以前,上海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这四大百货公司均在最繁华的南京路一带。有趣的是,其创办人均为广东中山籍的澳大利亚华侨。从时间上看,马应彪的先施最早,于1917年开业,因此被誉为“中国百货商店的鼻祖”。不过就规模及影响而言,列居榜首的则要数郭氏兄弟的永安了。

早年的华侨企业多为家族企业,永安公司也是如此。所谓的郭氏兄弟是指郭乐等6兄弟。他们于1897年先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开设永乐果栏,从事水果的批发零售,获得第一桶金,继而于1907年在香港创办永安公司,积累较多资本和经验后,再到上海谋发展。

作为近代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的产物,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于19世纪20年代开设在法国的巴黎,以后很快在西欧一些繁华商埠发展起来。早在悉尼时,郭乐对当地的百货公司就推崇备致。1949年他在《回忆录》中说,旅居悉尼10年,深感“欧美货物新奇”且“经营殊有研究”。反观中国,由于工业尚处萌芽,商业墨守陈规,因此落在别人的后头了。“余思我国欲于外国人经济侵略之危机中而谋自救,非将外国商业艺术介绍于祖国”不可。可见他办百货公司,是要以经商来救国的。

1913年郭乐决定筹设上海永乐公司。经过一番考察之后,他们在南京东路以每年租金白银5万两的高价租下一块8.5亩的地皮,然后筹集侨资从1916年到1924年,分3期建造7层的商场大楼,并分批进行营业。1918年9月5日,上海永乐公司开业,商场分底层及二、三、四层楼面,面积达6000平方米,40多个商业部分布在各层,每个商业部就是一个专业商店。这等于40个专业商店同时开业。如此规模的百货公司在当时国内还属少见。由于打出“经营环球百货,推销中华土产”的口号,而且商品种类丰富,价格适中,因此开业那天人山人海,整个商场水泄不通。原先准备在几个月销售的货物,结果在20天左右便销售大半。从开业至1936年的19年中,资本利润率平均每年为50%,19年的赢利相当于原始资本的10倍。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百货业的一个奇迹。

至20年代,郭氏兄弟旗下的永安资本集团的联合企业达14家,除澳大利亚悉尼的永安果栏之外,香港6家,上海4家,广州、中山以及广西的梧州各1家,涉足的行业有水果、百货、货仓、酒店、纺织、银号、游乐场等。这更是一个多元化的企业王国了。

郭乐
  1874年
  中山出生,后赴澳大利亚谋生。
  1907年
  创办了香港永安公司。
  1918年
  上海永安百货公司正式开业。
  1939年
  去美国,在纽约、旧金山设立永安分公司。
  1956年10月
  郭乐在美国病逝。

  【1874年—1956年】

  永安百货超前打造购物城
  1890年,年仅16岁的郭乐赴澳大利亚谋生。抵澳后,他在悉尼当了两年菜园工人,后经人介绍进了永生果栏任职。
  7年之后,郭乐有了点积蓄,就离开永生果栏,与人合开了永安果栏,自任司理(即经理)。郭乐为人忠厚,在当地中西人士中赢得了良好声誉,于是生意越做越大,先后把几个兄弟从家乡接来澳大利亚分掌店务。当永安果栏的批发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郭氏兄弟又将眼光瞄准了现代化的大型百货公司。1916年,郭氏兄弟与犹太富商哈同签订了“租地造房”合同,租用了南京路上的9亩土地建造永安公司。永安公司于1918年9月正式开张营业。
  对郭乐有深入研究的中共中山市南区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梁川说,郭乐生在贫苦人家,长在贫苦人家,贫苦并没有使他变得消沉,相反在父母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勤劳、朴实、正直、有进取精神。梁川说,在澳大利亚,有次银行多付了郭乐500澳磅,他临财哺贪,将500澳磅如数归还,对此中西方人士赞不绝口,从此郭乐开办的永安公司信誉大增,业务蒸蒸日上,继而开办生安泰果栏和在斐济开辟果园。
  1907年郭乐在香港向华侨招股,与其弟在香港开办永安百货公司,可以说郭乐的信誉是他们兄弟两人成功开办永安百货的至关重要条件,后来永安百货成为中国近代四大百货公司之一,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915年郭乐安排其四弟去上海负责筹办上海永安公司,但为时仅一年,其四弟就病逝,于是郭乐亲自前往上海主持业务,并继续扩大自己的业务,除了百货之外,还增营旅业、酒馆、舞厅、游乐场以至银行、保险等业务。
  梁川说,随着新落成的上海永安公司营业额蒸蒸日上,他们暗中与相邻的新新舞台及“楼外楼”游乐场老板商议买下2.5亩地。于1937年建成一幢高19层的永安新厦,并在第四层楼凌空架起两座封闭式天桥,与永安公司相连,7楼设有七重天酒楼。这也是上海最早以天桥连接两幢大楼的建筑。顾客在永安公司购物后,可通过天桥进入永安新厦娱乐或用餐;同样,在永安新厦娱乐用餐者也可以通过天桥到百货商场购物,堪称便捷。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日本人强迫郭乐和他们合作,但郭乐对日本人深恶痛绝,坚决拒绝与他们合作,并逃往香港。不久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郭乐只得留在美国主持三藩和纽约两地的永安公司的业务。1956年在美国病逝,一代商业巨子就这样陨落。
临邑郭氏族谱 历 世 源 流 序2006-12-01 18:58
 
 郭氏始祖由丙公之子壬,虢叔之嫡孙也,周成王以先人有功,封于郭,是为郭公,因以为姓。

本源既清,流派斯永。壬生婴,婴生偃,偃生牧,皆袭公爵。牧弟曰特,笃志好修,施德行仁为,冀州尹。生隗,为燕昭王国师,参谋制服强齐,遂居燕地。生二子,长莲池,幼雷溪。莲生存素,素生孟回,孟回生方镇,方镇生阜,阜生石岚、石岩。岚生二子:希古、复古,复字济虞,为当时贤士。首録祖先昭穆成帙,且诏其子若孙曰:汝曹世世增録,遗而不续者不昌厥后,遂得公有本之传而后之增录,络绎不匮。济虞之子义夫,为平王上卿,生二子,长曰纲,营州令;幼曰纪为卢龙尉。纲生丕,丕生雄,字云飞,号懋勋,为荘王总戎,征伐严狁有功,加封镇严将军。生三子:继英、继武、继忠,皆居营州。英生酧恩,袭父爵。忠公智勇兼全,封靖严候。生子酧祖,为笔帖式常侍。生子曰云,官徵仕良,生孟纯,字清甫,学通素,为灵王上卿。长子宁为齐大夫,幼子延年,为河亶令。延年生质,质生在頖,在頖生鹤,鹤生芳桂。芳桂生昌,昌生克谦。克谦字六吉,为郝王谏议,因周不克制秦,遂解绶归山,乃续济虞公历代昭穆,纂订成帙。诫曰:届兹乱世,藏者当如金玉。谦之子翕,翕生二子:长清隐、幼乐隐。乐生静山,静山生春魁,春魁生三子:长曰后,次曰伟,幼曰杰。杰生甲仪,甲仪生朝枢、朝栋。栋生燀,秦张禄荐为参军。生二子,曰欧曰歙。欧为秦兵马先锋。生二子镇江、镇海,江仍为秦总兵,后见秦多不仁,遂弃职归隐。生子崇德、崇善。德生子珍,珍生师尧,仕汉,为汝宁刺史。生二子曰亨曰亮,遂居汝宁确山,果敢尚义,不避奸险,太后嘉之,奉为给事。生子垣,字次周,文帝朝为内阁侍郎。长子钟,字元音,为河内轵县尹,遂居河内。生成义成美。美生解,字翕伯,豪侠仗义,厚施薄报,壮士多归门下,后为司户参军。生二子,曰广曰度。广生三子:大有、大年、大任。大任字负舆,与宗人钦,同事平帝,官谏议。因莽乱,避居汝南。生二子曰宪曰懲,宪字子横,事光武,常谏帝东征,上勿听,后果颖川起兵,帝深悔悟,以服其谏,而汉治矣。生二子绍圣绍贤。贤子继周,学博行优,未获大用。日与弟子讲明圣学,序先代昭穆。长子公辅,迁茂陵,幼子公轼,仍居汝南。辅生三子,曰伋曰佑曰保,伋字细候,历渔阳太守,有德政行部,几童竹马相迎,仕归悉,以财谷散予九族。杨关西先生以女娶公,生子达,达生春,春生不敏,敏生以仁,仁生二子:长鹏翮,字奋飞,晋武时,官郎中;幼鹏程,岁进士。翮生天培,培生士瑜,瑜生鳌,鳌生丹,字少卿,官拜司徒。至仕后居华阴。生子宏道,道生履,履生球,球生三子(有误,应为球生昶,昶生三子):通善、通义、通美。通善居长安;通义居鳌屋;通美世居华阴,生子敬之,为五州刺史,赠太保,封国公,生子仪,元宗时为节度使,肃宗拜封丞相,汾阳王。生九子:长曰曜,兵部尚书,袭代国公;次曰旴,南州节度使;三曰晞,御史中丞,太子宾客,兵部尚书,封赵国公;四曰出,翰林侍郎,御史中丞。五曰晤,户部侍郎,兵部尚书;六曰暧,尚升平公主驸马,金紫光禄大夫,袭代国公,左仆射,七曰曙,太常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八曰映,封沂国公;幼曰暘,中书侍郎。曜之子锋(详谱说曜生六子:锦、钦、鋐、钟、镇、锭。锦字锋),袭封汾阳郡王,旴生三子:铨、铣、镇(详谱说旴生五子:铎、铨、鑑、铣、銘,镇可能有误),迁金陵。晤生五子:鐇、钧、鎔、鍊、锡,鐇、锡二公迁临川郭堆。暧生四子:长铸、次钊,工部尚书,授西川节度使,三鏦,国子祭酒,太原郡公、幼鋙,御前侍卫,富贵蕃盛,难更仆数。钊生五子:仲恭、仲词、仲学、仲文、仲斌,仲文之子曰湖,迁南丰双井,传至金龙,遂迁临川之茶溪而家焉。鏦 生三子:仲宣、仲武、仲翊。而仲恭尚金堂公主驸马,历詹事府事,生子曰翟,爵国子祭酒,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将军。唐僖宗中和元年避乱,由金陵而迁吉州太和墨溪,生四子:长延嵩、次延升、三延暹、幼延勃。延嵩官枢密使,解授后由吉之墨溪而迁南昌。生子洪霸。

霸生三子:文暹、文政、文格。文政之子仕通,通之子曰敬尚,敬尚之子曰仁钦,仁钦公之子曰兴元,兴元生二子(应为兴元生一子,名学立,学立生二子:长凤梧、次凤祥):长凤梧,次凤祥。梧生三子:长达才,次进才,幼道才。达才之子广发。广发生二子坤德、坤行。行生思若,若生二子:顺荣、顺昌。荣生三子:长曰弦,居南昌;次曰統,迁丰城、幼曰缃,迁铅山紫溪。弦公生子希孔、希颜、希孟。孔公仍居南昌,颜公官任抚州副总,后迁家于城南。希孟迁畲头,兄弟皆由南昌分土而宅,瓜瓞绵绵。其在临川有先居郭堆,而为鐇公锡公;后者居临邑,而为希孔、希颜、希孟后者。户敦礼仪,人服诗书,虽经兵火之余,而世系秩秩,昭穆井井,亦由济虞公之所增録,雍和公之所珍藏,绍贤公之所稽考,世世实之,无忘一本之亲。予于郭氏居同桑梓,又属世婣,兹值书锦之暇,敬承台命,披阅先世谱牒而为之序焉。

皇明万历四十五年岁次丁已春正月中幹榖旦赐进士弟由兵科给事中累陛正治上卿贤德大夫太子少保,礼、户、兵、刑四部尚 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年家婣眷弟南昌熊明遇敬书。

 

郭云深 武术名家2006-12-01 18:46
郭云深,名峪生,河北深县马庄人,清朝末年的一位武术名家。云深幼年习练拳术,练了好几年,一无所得,心中很不乐。

他从几年练功认识到,自己光苦练,若没有明师指导是断无成就的。于是便到处打听到本县有一位高手姓李名羽飞字能然,又号洛能,三十七岁时因经商到山西太谷,遇到形意名家戴龙邦先生,苦学十年得其真传。

回乡后,每与武士较量,无不随心所欲,名望甚著,北方数省没有不知道他的,世称“神拳李洛能”,郭云深以虔诚之心,晋谒能然先生。

能然先生说:“形意拳形式极简单,但道理很深奥。”郭云深甚为爱慕,即拜能然先生为师,先生口传心授。郭云深昼夜练习数十年,深得形意拳之精义。后来因铲除恶霸,犯了人命官司,被关进监牢,仍苦练功夫,由于项上有枷,脚上铁铐的缘故,练就了只能迈出半步的绝技——半步崩拳,所以,后来郭云深名扬大江南北,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著称。后来遍游各省,与同道者广为结交,其中包括八卦掌名家董海川先生。

郭云深在当时武术界很有声望。他的练拳,静如泰山,动如飞鸟。如遇不测之事,只要耳闻目见,不管对方拳棒有多快,皆能避之。有一次郭云深想试试自己的功夫,让五个壮士各持一木棍,其一端顶住郭云深的腹部,郭云深一转腰,将五人打出一丈开外。

郭云深的名声甚嚣尘上,当然有人不服,河北正安县有个绰号叫“鬼八卦”的焦萝夫曾用杆子战胜大枪刘德宽而闻名遐尔,就对郭云深很不服气。并前来与郭云深较量。交手仅一个回合,焦洛夫就被打倒在地。他遂闭门不出,终日琢磨破解崩拳之法。一天,他从庖丁刀切萝卜中悟出砍法可破崩拳,于是苦练多年,直到掌力将碗口粗的白蜡杆一格即断后,这才又邀郭云深较量。

对于三年之后的重会,郭云深知道焦功夫必然大进。只见他嘿嘿冷笑一声,喝道:“鬼子焦,看拳。”人还是那个人,拳还是那个拳,可怜焦洛夫三年的卧薪尝胆,仍然难以阻挡这疾愈迅雷的攻势。他虽然如庖丁解牛般挥动双臂施展烂熟于胸的砍法破解崩拳,但他砍向郭云深的手刀,一与攻来的崩拳相交,就如同波涛汹涌的巨浪扑向铜墙铁壁,“嘭”的一声闷响,犹如山墙倒塌,焦洛夫再次坐在地上。

焦洛夫屡与高手较技,可说未有败绩,此番两次栽在郭云深手上,仍是心有不甘,总觉得自己苦练的“砍法”似乎缺少点东西,便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想出一招,于是,他又邀郭云深比试。

二人搭手进招,郭云深再以崩拳进击;只见焦洛夫这次施展砍法不是向下,而是小臂上挑。郭云深隐然一惊,急变崩拳为化劲卸掉了对方的上挑之力;焦洛夫只微微一楞神,就觉一股惊涛拍岸般的崩拳又一次打在胸上,他第三次扑翻在地。

焦洛夫万丈雄心立时收起,不仅喟然长叹:‘好崩拳。”他挽起胳膊上的衣袖,露出绑着的利刃,欲在对方崩拳打来,挑断其臂,可是郭云深的半步崩拳实在出神入化,方使其谋算落空。

从此,郭云深以半步崩拳三胜“鬼八卦”焦洛夫的事迹不经而走,为形意拳史上又添上绚丽的一笔。

郭云深在北方数省教授学生多人,晚年隐居乡间,七十余岁而终。

云深文武双全,不仅拳法独步一时,又熟练兵书,对形意拳理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总结,遗著有《能说形意拳经》一书。

先生对形意拳理论的论述,其要点如下:“形意拳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三种练法。三层道理是:一练精化气,二练气化神,三练神还虚。三步功夫是:一易骨,二易筋,三易髓。三种练法是:明劲,暗劲,化劲。”

郭云深在论述形意拳理论时,特别强调桩功,指出三体式(形意拳基本桩法)为万形之基础。这些理论对于后人学习形意拳有着重要的帮助。
郭璞(276~324)2006-12-01 18:39


郭璞(276~324),晋代学者、文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父郭瑗,晋初任建平太守。西晋末年郭璞预计到家乡战乱将起,于是避地东南。过江后在宣城太守殷□幕下任参军,后又从宣城东下,被当时任丹阳太守的王导引为参军。晋元帝即位后,任著作佐郎,迁尚书郎。后任大将军王敦的记室参军。因劝阻王敦图逆,被害。追赠弘农太守。郭璞在古文字学和训诂学方面有颇深的造诣,曾注释《周易》、《山海经》、《尔雅》、《方言》及《楚辞》等古籍。郭璞诗文本有数万言,“词赋为中兴之冠”(《晋书·郭璞传》),多数散佚。今尚存辞赋10篇,较完整的诗18首。《隋书·经籍志》记载有“晋弘农太守《郭璞集》17卷”。今不存。明张溥辑有《郭弘农集》2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答贾九州愁诗三首

广莫戒寒。玄英启谢。感彼时变。悲此物化。独步闲朝。哀叹静夜。屡空蓬舍。轻服御冬。蓝褐当夏。正未墨突。逝将命驾。幸赖吾贤。少以慰藉。

顾瞻中宇。一朝分崩。天网既紊。浮鲵横腾。运首北眷。邈哉华恒。虽欲凌翥。矫翮靡登。俯惧潜机。仰虑飞罾。惟其崄哀。难辛备曾。庶睎河清。混焉未澄

自我徂迁。周之阳月。乱离方焮。忧虞匪歇。四极虽遥。息驾靡脱。愿言齐衡。庶几契阔。虽云闇投。圭璋特达。绵驹之变。何有胡越。子固乔楚。我伊罗葛。无贵香明。终自{氵截}渴。未若遗荣。閟情丘壑。逍游永年。抽簪收髪。


与王使君诗五首

道有亏盈。运亦凌替。茫茫百六。孰知其弊。蠢蠢中华。遘此虐戾。遗黎其咨。天未忘惠。云谁之眷。在我命代。

穆穆皇帝。固灵所授。英英将军。惟哲之秀。乃协神□。馥如兰臭。化扬东夏。勋格宇宙。岂伊来苏。莫知其覆。

怀远以文。济难以略。光赞岳谟。折冲帷幙。凋华振彩。坠景增灼。穆其德风。休声有邈。方恢神邑。天衢再廓。

遭蒙之吝。在我幽人。绝志云肆。如彼涔鳞。灵荫谬垂。跃我龙津。翘情明规。怀德鉴神。虽赖蹔盼。永愧其尘。

靡竭匪浚。靡颓匪隆。持贵以降。挹满以冲。迈德遗功。于盛思终。愿林之蔼。乐岱之崇。永观玉振。长赖英风。


答王门子诗六首

芊芊玉英。济美琼林。靡靡王生。实迈俊心。藻艳三秀。响谐韶音。映彩春兰。擢蘂秋岑。

我虽同薄。及尔异颖。翘不冠丛。荣不熙町。因夷杖平。藉澄任静。思乐逸惊。翻飞云领

畴昔之乖。永言莫见。之子于罹。再离沦湮。苕不凋翠。柯不易蒨。染霜滋芬。在陶弥练

诗亦有言。兄弟无远。矧我暨尔。姻媾缱绻。猗人其来。青阳载婉。言归于好。如彼琴管。

皇极委夷。运有经纶。聊以傲咏。不荣不遯。敢希寂放。庶几无闷。匪熏匪猷。安知藜荪。

遗物任性。兀然自纵。倚荣雕蔼。寓音雅弄。匪涉魏阙。匪滞陋巷。永赖不才。逍遥无用。


赠温峤诗五首

兰薄有茝。玉泉产玫。亹亹含风。灼灼猗人。如金之映。如琼之津。擢翘秋阳。凌波暴鳞。

擢翘伊何。妙灵奇挺。暴鳞伊何。披彩迈景。清规外标。朗鉴内景。思乐云蔼。言采其颖。

人亦有言。松竹有林。及尔臭味。异苕同岑。义结在昔。分涉于今。我怀惟永。载咏载吟。

子策骐骏。我案骀辔。进不要声。退不慠位。遗心隐显。得意荣悴。尚想李严。逍遥柱肆。

言以忘得。交以淡成。同匪伊和。惟我与生。尔神余契。我怀子情。携手一壑。安知尘冥。


游仙诗十九首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遯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高蹈风尘下。长揖谢夷齐。

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窻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翘迹企颖阳。临河思洗耳。阊阖西南来。潜波涣鳞起。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

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绿萝结高林。蒙笼盖一山。中有冥寂士。静啸抚清弦。放情凌霄外。嚼蘂挹飞泉。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

六龙安可顿。运流有代谢。时变感人思。已秋复愿夏。淮海变微禽。吾生独不化。虽欲腾丹溪。云螭非我驾。愧无鲁阳德。回日向三舍。临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咤。

逸翮思拂霄。迅足羡远游。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珪璋虽特达。明月难闇投。潜颖怨清阳。陵苕哀素秋。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

杂县寓鲁门。风暖将为灾。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陵阳挹丹溜。容成挥玉杯。姮娥扬妙音。洪崖颔其颐。升降随长烟。飘飖戏九垓。奇齢迈五龙。千岁方婴孩。燕昭无灵气。汉武非仙才。

晦朔如循环。月盈已复魄。蓐收清西陆。朱羲将由白。寒露拂陵苕。女萝辞松柏。蕣荣不终朝。蜉蝣岂见夕。圆丘有奇章。钟山出灵液。王孙列八珍。安期炼五石。长揖当途人。去来山林客。

旸谷吐灵曜。扶桑森千丈。朱霞升东山。朝日何晃朗。回风流曲棂。幽室发逸响。悠然心永怀。眇尔自遐想。仰思举云翼。延首矫玉掌。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明道虽若昧。其中有妙象。希贤宜励德。羡鱼当结网。

采药游名山。将以救年颓。呼吸玉滋液。妙气盈胸怀。登仙抚龙驷。迅驾乘奔雷。鳞裳逐电曜。云盖随风回。手顿羲和辔。足蹈阊阖开。东海犹蹄涔。昆仑蝼蚁。堆。遐邈冥茫中。俯视令人哀。

璇台冠昆岭。西海滨招摇。琼林笼藻映。碧树疏英翘。丹泉溧朱沫。黑水鼓玄涛。寻仙万余日。今乃见子乔。振髪睎翠霞。解褐礼绛霄。总辔临少广。盘虬舞云轺。永偕帝乡侣。千齢共逍遥。

十一

吐纳致真和。一朝忽灵蜕。飘然凌太清。眇尔景长灭。

十二

纵酒蒙汜滨。结驾寻木末。翘手攀金梯。飞步登玉阙。左顾拥方目。右眷极朱髪。

十三

四渎流如泪。五岳罗若垤。寻我青云友。永与时人绝。

十四

静叹亦何念。悲此妙齢逝。在世无千月。命如秋叶蔕。兰生蓬芭间。荣曜常幽翳。

十五

登岳采五芝。涉涧将六草。散髪荡玄溜。终年不华皓。

十六

放浪林泽外。被髪师岩穴。髣髴若士姿。梦想游列{垂夬}。

十七

翘首望太清。朝云无增景。虽欲思灵化。龙津未易上。

十八

安见山林士。拥膝对岩蹲。

十九

啸嗷遗俗罗。得此生。


幽思篇

林无静树。川无停流。

北阜烈烈。巨海混混。垒垒三坟。惟母与昆。

杞梓生荆南。奇才应出世。擢颖盖汉阳。鸿声骇皇室。遂应四科选。朱衣耀玉质。

青阳畅和气。谷风穆以温。英茝晔林荟。昆虫咸启门。高台临迅流。四坐列王孙。羽盖停云阴。翠郁映玉樽。

羲和骋丹衢。朱明赫其猛。融风拂晨霄。阳精一何冏。闲宇静无娱。端坐愁日永。

君如秋日云。妾似突中烟。高下理自殊。一乖雨绝天。


诗二首

翩翩寻灵娥。眇然上奔月。

得意在兰荪。忘怀寄萧艾。

郭璞是一位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过重大贡献的作家。在中国诗歌史上,他是改造、发展游仙诗的祖师;在中国辞赋史上,其《江赋》是第一篇专以长江为题材的山水赋;在中国神话史上,他又是一位勇敢的拓荒者。但长期以来,人们对郭璞的认识大都停留在表面上。

郭璞墓在镇江金山之西的石簿山上,又称云根岛。岛上葬有东晋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的遗物,俗称郭璞墓。郭璞(公元276—324),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据记载,他博学多才,人称其词赋为东晋之冠。他曾注释过《尔雅》、《山海经》、《楚辞》等古代重要著作。又精于风水相命。东晋初为著作佐郎,后被王敦任为记室参军。王敦想造反,不知吉凶,时人皆说大吉,问郭璞,璞独自不言,触王敦怒,被杀于武昌的南岗。明万历三十三年巡按御史黄吉士为他树

z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85067.html

更多阅读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汉济北王墓 东南窊郭氏祠堂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东汉·山东长清(传为公元1世纪东汉时期建造,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汉代是画像石(砖)艺术的繁荣时期,人们用简单而流畅的浮雕线条勾勒出鲜活的人物神怪形象及社会生活场景,是今人了解汉

赤脚医生向阳花 郭兰英歌曲大全

题记:故园徽州与有关部门搞了一个“谢裕大”杯徽州老照片征集活动 ,为了积极参与,在家里翻找旧照片,翻出来这一组照片,这组照片记录了那段历史:先上段那个时代非常时髦的歌曲:赤脚医生向阳花 (呵呵,评价还是蛮高的)http://www.tudou.com/pro

家族企业的管理制度(郭凡生) 家族管理制度

家族企业的管理制度(郭凡生)郭凡生,慧聪网董事局主席。50年代生于北京,从小随父母到内蒙古支边。1978年入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学习,属于下乡、当兵又考上大学的精英一代。1982~199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研究室、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

裴 氏家族 令氏家族

裴氏家族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这就是河东闻喜裴氏家族。这个世族的发祥地,就是现在的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裴氏家族”探源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自秦汉以

声明:《郭氏家族 郭氏家族歌曲》为网友他是我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