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地理的教学案例 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学案例事件:

初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能够反映地球运动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昼夜现象、季节变化、极昼、极夜现象等等。我选择了地球的公转知识加以介绍。该部分知识的难度较大,同学们难以理解,但同学们很感兴趣。

虽然学生们对地球的运动会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会有什么现象。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没有文字说明。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运动(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

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用这种方法给他们有个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不够齐全。经过整理,我利用地球仪、电筒、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和直射点的位置、时间、产生的现象。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运动在地球表面所产生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稍留意就会发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直射点的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现象也不同。当我在演示时需要同学来当助手,他们都积极要求当助手,在演示时他们配合得相当好。

教学启示:

在评价理念上,要由过去仅关注认知领域单唯目标的实现,而转变到关注“三维”课程目标的整体落实上来;要把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由仅仅注重教师的行为表现,而转变到充分关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上来。臂如,要关注学习者是否实现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学习者是否主动参与到教学目标的设立和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活动过程中去;师生之间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合作与沟通;学习者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的反思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是否获得了适宜的条件和环境,等等。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要求上不能忽视基础性。

我们知道,普通初中阶段仍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在初中的课堂教学中,仍不能漠视“基础性”要求。当然,对“基础性”内涵的理解,必须注入时代的新理念,即它既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行为习惯基础的形成;它既关注保证学生思维水平、学习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它既关注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内化与巩固,更重视学生综合分析、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这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指被学生内化了的、活的和可应用的知识与方法,是为学生能动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方面应当具有创造性;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有特别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应当特别注重捕捉和利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等等。

第二,教学设计要保证课程模块的整体性。

强调教师要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对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都不仅仅是某一个知识点就事论事,而应当将教学设计始终至于课程模块的整体视野之中来考虑。这是基于课程模块所具有的整体特点而决定的。所以,在审视初中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时,也就必然应当强调课程模块的整体性是否得到了体现;必然要特别注意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否将过去那种将教学内容机械地条缕分割、单一线性学习的传统课时教学行为及观念,真正转向着眼于确保课程模块的教学完整性上来了。因此,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化、绝对化和神圣化了的每节课必然45分钟的课时概念,确实应当让位于从整体性上来考虑具体教学程序安排的“模块时间”概念了。

第三、强调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众所周知,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初中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客观差异及个性化发展问题,而强调了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上的选择性。这样,在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而组建的开设不同选修模块内容的教学班内,必然就会相应地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我们就有必要格外关注其教学目标、学习指导等诸方面是否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尊重,是否注意了因材施教及个别化学习指导,学生在认知、智能、情感等各方面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是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同时,还应当注意教师是否意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课程教学资源,等等。

关于初中地理的教学案例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四、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的自主构建。

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接受”,只能在教师引导下依靠自己的自主构建来完成。即,学习者既要对自己所学的新知识能理解,更要以一种思辩性的眼光对其进行分析、检验甚至批判,从而使之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种知识观也就意味着,所谓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不是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构见这些、构建这些知识信息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很显然,这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替代的,而必须借助于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这些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想方设法地将学生置身于一个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或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其中进行多方面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在这种亲身的活动体验中,最终获得对问题(知识)精髓的深切领会与感悟。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建构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对他们具有实实在在意义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而不仅仅是一堆游离于他们身外的毫无实际意义的信息。

第五,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动态生成性。

要关注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是否具有开放,是否善于设计开放性问题,特别是是否具有敏锐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并随机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和科学处理学生的探究结果的能力;还应注意学生的学习心态是否自由放松,是否具有自主发展的空间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等。同时,还要注意教师能否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和开发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不断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灵活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强调重视教学的过程性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另外,要关注教师自身是否能从教学过程中不断获得有益的启示,是自身的专业化水平获得持续性的发展与提高;要关注不同资质的学生在多方面尤其终身学习能力方面是否得到进步与发展。

第六,关注课堂教学的情感性。

要关注教师能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并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学生能否为学习内容的情感所感染并产生共鸣,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等等

初中地理有待讨论的问题:

根据理解对象与要求的不同,我们将“理解”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认识(认得或看到)某种关系,即看出单个事实、概念与一般原理之间的关系。

第二层次。看到某个事实、概念的工具作用。

第三层次。领悟到原理及其构成过程及方法。

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靠地记住它;同样,也只有理解了的理论,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所以,理解知识的能力在地理学科能力中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搞好理解层次知识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84756.html

更多阅读

怎样教育孩子初中版 关于初中孩子的教育

从小学到中学对孩子来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首先,摆在面前的是学科知识面广、学习难度提高,教学要求和小学大为不同,老师也不再像小学老师那样仔细地讲解每一道题、每一个学习内容。中学老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也更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和积

新课改下初中政治课的教学反思 初中政治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与深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已经悄然走入了我们的课堂。课堂教学也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责任感、健全其人格,培养创

声明:《关于初中地理的教学案例 第一节认识地球》为网友一身转战三千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