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收藏与鉴赏》杂志10月号上刊发的一篇文章。与诗词摄影无关,把底稿放在网上便于调用。同时供收藏界和美术界朋友参考。
彩陶的鉴赏与收藏
一、彩陶与彩绘陶
广义的彩陶概念应当包含彩陶和彩绘陶。但是为了区分两者,学界和收藏界通常都把它们分开命名。
彩陶是在预制好的泥质陶坯上,用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而成的陶器。
彩绘陶是在预先烧制好的素面陶胎再绘上彩色纹饰的陶器(图一)
两者的区别在于彩陶是先画后烧。彩绘陶是先烧后画。
图一彩绘陶鬲,烧成后彩绘。夏家店下层文化
二、彩陶的起源与存续年代
彩陶是在素陶(没有彩色纹饰的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考古资料,日本长野县下茂内及鹿儿岛县简仙山曾出土了距今约一万五千年的碎陶片。我国湖南道县玉蟾岩出土的陶片经考古学家整理拼合为一件煮食物的炊器——陶釜,距今12000年。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陶器(图二)
图二1995年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陶片复原。距今1.2万年。
我国最早的彩陶出土于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大地湾一期出土的彩陶,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6220年——前5360年。
在甘肃青海地区,彩陶的发展及存续年代大体如下:(炭14测定加高精度树轮校正数据)
大地湾一期:公元前6220——前5360年。
师赵村一期:公元前5300——前4900年。
仰韶早期:公元前4899——前3819年。
仰韶中期:公元前3999——前3523年。
仰韶晚期(含马家窑文化早期石岭下类型):公元前3980——前3042年。
马家窑文化:(中期)马家窑类型:公元前3369——前2882年。
马家窑文化:(晚期)半山类型:公元前2500——前2300年。
马家窑文化:(晚期)马厂类型:公元前2453——前2032年。
齐家文化:公元前2183——前1630年。
四坝文化:公元前1950——前1430年。
卡约文化:公元前1600——前600年。
辛店文化:公元前1400——前700年。
寺洼文化:公元前1400——前700年。
诺木洪文化:公元前1000——前800年。
沙井文化 :公元前900——前409年。
上述彩陶文化时间跨度5800多年。其中大地湾一期到仰韶中期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马家窑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齐家文化属于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遗存;四坝文化以后至沙井文化属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存。
从彩陶的器型和纹饰上比较分析,这些不同时代的彩陶有的是前后继承关系,继承中有发展。例如仰韶文化到马家窑文化诸类型。也有一些是在大量吸取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创立的具有鲜明自身特征的新文化,如诺木洪文化,沙井文化等。
甘肃中部和青海东部是我国彩陶出土量最大的地区。其他省区的各种文化也出土一些彩陶。例如,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鲁南淮北一带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地区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浙江地区的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河北地区的磁山文化等等。这些地区的彩陶各具特色,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彩陶文明。但从出土数量和制作精美程度上都不如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文化只出土少量带有纹饰的陶片。在此不作详细论述。
三、不同文化彩陶的器型纹饰特征和演变脉络
(一)大地湾一期和师赵村一期彩陶
大地湾一期和师赵村一期虽然在时间上先后继承,但在彩陶纹饰上却大体相同。通常是在圜底钵,三足钵,圈足碗等陶器的口沿外侧绘一道两三厘米宽的棕红色的带纹。通俗的说,就是在碗口外面画了一圈颜色。所不同的是,大地湾一期多为棕红彩,师赵村一期多为黑彩。有的在器口内侧也画一圈较窄的红色带纹(图三)还有少量彩陶在内壁上绘有简单的点、圈、直线、弧线等纹饰。
图图三大地湾一期三足彩陶钵夹砂红陶红彩宽带纹
此期彩陶纹饰简单,属彩陶初创期。但不要小看这简单的带状纹。它的意义在于:这是生活在我国大地上的原始先民创造的迄今所知最早的彩陶艺术。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批美术作品。他们第一次使用软笔,第一次使用颜料在曲面上绘画。我们不知道原始先民在陶器上作画的最初动因,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在陶器上彩绘,是为了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
(二)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是中国第一个考古学文化。是瑞典学者安特生主持考古并命名的。其分布范围涉及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地。仰韶文化经历了长达两千年的发展。其器型纹饰也在发生着变化。考古学界通常把仰韶文化分为早、中、晚期三个阶段。早期称半坡类型,中期称庙底沟类型,晚期称半坡上层类型(西王村类型)或半坡晚期。甘肃大地湾遗址也出土了很多仰韶文化类型彩陶。由于揭露面积大,出土文物丰富且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具备文化命名的条件。因此学界主张把该地区的仰韶文化的早中晚三期分别称为大地湾二、三、四期。
图四仰韶文化早期宽带纹彩陶钵细泥红陶黑彩
仰韶文化早期彩陶
仰韶文化早期彩陶较之大地湾一期有了长足进步。如果把大地湾一期比作婴儿,仰韶早期便成长为少年。彩陶比例增多,器型更复杂,制作更加精细,图案更加丰富。
主要特征是:细泥红陶黑彩。纹饰主要有原始的宽带纹,由点直线弧线构成的几何纹(图四、五、六)鱼纹和变形鱼纹。饰彩器型多为生活常用器,以盆钵最多。
图五仰韶文化早期彩陶钵黑彩细泥红陶直线三角纹
图六仰韶文化早期彩陶钵黑彩红陶叶形圆点纹
图七仰韶文化早彩陶壶黑彩红陶鱼纹
图八仰韶文化早期彩陶盆细泥红陶黑彩鱼纹
仰韶文化早期的鱼纹是我国最早的仿生绘画。那时先民的居住环境气候温和,植被茂盛,河沼众多。先民经营农业的同时兼营畜牧渔猎。他们捕鱼养猪,经常接触和观察这些动物的活动和特征,或许这样鲜活的场面反复出现激发了先民的创作灵感,才把这些作为创作的素材画到常用的陶器上。鱼纹作为最常见的一个主题纹饰,自始至终存在于仰韶文化中,其发展变化规律是初期的生动具象,越往后越简单抽象(图八)。鱼纹壶上面的鱼(图七),曲线柔美,生动形象,宛如鱼在水中游。猪面纹细颈壶(图九),造型优美,想象大胆,构图巧妙,抽象传神。很难想象这些都是六七千年前原始人的创作。
图九仰韶文化早期细颈壶黑彩黄陶猪面纹
仰韶文化中期彩陶
仰韶文化中期彩陶相对于仰韶早期彩陶更加成熟,彩陶比例增多,器型变大,纹饰更丰富。
主要特征是:胎体以细泥红陶为主,少量黄陶(图十一)平底器型占了绝对优势;彩绘黑彩为主,偶有红彩白彩。开始出现红色和白色陶衣(图十)饰彩部位由中上部扩大到下部;纹饰方面曲线纹大幅增加,初期的直线纹已极少见。几何纹和变形植物纹成为主要纹饰(图十二);豫陕地区出现了比较生动的具象鸟纹,而甘青地区不见具象动物纹,只有少量变形鱼纹。
仰韶文化中期还出土了一件国宝级人头型器口瓶(图十)。人物短发留海,面部造型准确,比例协调,身着抽象纹饰,含义未知。她也许就是当时母系社会的氏族首领或者祖先形象。似乎在向我们昭示,祖先崇拜正在图腾崇拜中萌芽。
图十仰韶文化中期人头型器口瓶平底器饰彩到下部红陶衣
图十一仰韶中期彩陶盆平底平沿黑彩黄陶勾羽圆点纹
图十二仰韶文化中期彩陶盆花卉植物纹曲腹平底平沿
仰韶文化中期彩陶纹饰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摈弃了相对生硬呆板的直线纹,代之以曲线,生机盎然而又不过分张扬。如果把彩陶的整个发展过程比作一个成长中的苹果,那么,仰韶中期彩陶虽然还略带一点青涩,但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仰韶文化晚期彩陶
仰韶文化晚期,彩陶发展进入了一个阶段性的低潮。就仰韶文化自身来讲,已经趋于衰落。豫陕晋地区的仰韶文化晚期彩陶(例如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数量明显减少,纹饰简略疏朗,施彩部位上移,多在上腹和盆沿着彩。这说明此地区居民心目中彩陶的地位在慢慢下降,人们似乎不再钟情于彩陶。再向后发展到庙底沟二期——时间相当于龙山文化早期——彩陶已经极罕见了。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甘青地区的彩陶。虽然在这个时期甘肃青海地区出土的陶器中,彩陶的比例也在下降。但是彩的陶的艺术创作并未衰微。经济的落后与交通的闭塞,使这个地区的彩陶艺术顽强的生存下来。在地方文化观念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蝉变为一个新的文化——马家窑文化。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石岭下类型。石岭下类型彩陶既具有仰韶文化的特征,又具有马家窑文化的特征,是一个过渡性的文化类型。对其文化归属,学界尚存争议。石岭下类型彩陶被发掘以来,人们通常把它划归马家窑文化早期类型。认为是在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走向衰落的时候,向西发展的一支逐渐演变成马家窑文化。近来一些学者提出石岭下类型应该归入仰韶文化谱系,似乎更合乎实际。从石岭下类型彩陶的纹饰特征上看,更多的偏向仰韶文化。
图十三仰韶文化晚期涡纹彩陶罐橙黄陶红彩
图十四仰韶文化晚期石岭下类型彩陶瓶
涡旋纹(变形鸟纹)橙红陶平沿
图十五仰韶文化晚期石岭下类型
平底平沿橙黄陶变形鸟纹
甘青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彩陶的特征:彩陶的胎多为表面抛光的泥胎。陶色多为橙黄(图十五)盆和壶彩绘比例较大。彩陶和彩绘陶同时出现。并出现器物内部饰彩。彩色以黑色为主,有少量红彩。图案母题涡旋纹,内弧三角纹,网格纹,变形鸟纹等为马家窑文化所继承和发展(图十三、十四)
(三)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在继承石岭类型的纹饰特征和风格的同时,以精美流畅的线条,充满动感的图案,清新雅丽的风格,在我国大地上创造出了迄今为止最为辉煌的彩陶艺术。当之无愧的成为中国彩陶史上的巅峰。
如果把石岭下归入仰韶文化谱系,马家窑文化彩陶就形成了相互衔接的三个阶段。即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马家窑类型彩陶的主要特征是:胎体为泥条盘筑法制成,表面经压磨抛光。个别彩陶出现了上部彩绘泥胎下部绳纹夹沙胎的特殊工艺;饰彩部位增多,出现较丰富的内彩和满身彩(图十六);纹饰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涡旋纹,水波纹,变形鸟纹,网格纹等(图十七)。还有仿生的蛙纹,鸟纹,舞蹈纹等特殊纹饰,尽管很少,颇具特色;色彩,早中期没有白彩与红彩,只有黑彩。晚期出现少量白彩描边(图十八)末期边家林时期出现黑红双彩(图二十)。边家林彩陶是马家窑类型末期出现的向半山类型过度的一个亚类型。其黑红相间施彩,锯齿纹为半山类型所继承(图十九)。
图十六马家窑类型彩陶壶水波纹网纹黄陶满身彩
图十七马家窑类型彩陶盆满身彩内彩涡旋纹
图十八马家窑类型彩陶罐
晚期出现黑白彩网纹束腰橙黄陶
图十九马家窑类型边家林期彩陶壶满身彩涡旋纹高颈
直口与早期的侈口不同,具有向半山类型过度的特征。
图二十边家林期彩陶壶俯视网纹出现黑红彩锯齿纹向半山类型转变。
半山类型彩陶胎体轻薄精致,色彩艳丽,图案繁缛精美。主要特征是:器型,以直口直颈壶和短领侈口罐为主,高度与直径相比,直径略大或相等,整体略呈扁圆状。直口直颈壶的口部有一对带锯齿的小附耳(图二十一);色彩,早期黑彩为主兼以黑红双彩,中期以后红彩比例渐大;纹饰,主要有锯齿纹、涡旋纹、菱格纹、网纹,弦纹等。颈部弦纹、锯齿纹是半山类型的最主要特征,锯齿纹通常作为划分半山类型的重要标志(图二十二)。
二十一半山类型彩陶壶涡旋纹锯齿纹
器口小附耳黑红彩显示由马家窑类型边家林期转变而来。
图二十二半山类型彩陶壶黑红彩锯齿纹四球纹被马场类型继承
图二十三马厂类型彩陶壶黑红彩侈口瘦腹丰肩
四球纹显示与半山类型承接关系
图二十四马场类型彩陶罐红陶衣折纹黑彩
旋切罐盖是这一时期发展出来的新工艺。
马厂类型彩陶的特征:彩陶总体比例增大,约占到60%以上;器型,大型瓮罐的体积比前期增大,笔者曾见过高近60公分的大型彩陶罐(图二十五)。双耳小罐增多(图二十五、二十七)。前期器型与半山类型相仿,以后逐渐由矮胖变为瘦高,下腹收紧。并出现了方形器,带流壶,彩陶杯(图二十六)。晚期裁盖罐等器型,为前期所不见。裁盖器是把陶器做成空心器型后,再从上部旋切下器盖,这样使得器盖合缝更严密(图二十四);纹饰,以四球纹和蛙纹为代表纹饰。四球纹的球中也饰有花纹,纹样品种繁多,是所有彩陶中圆形花纹最丰富的一个类型(图二十三)。马厂类型末期彩陶制作趋于粗糙,纹饰也趋于简单,标志着马家窑文化逐渐走向衰落。
图二十五马厂类型大型彩陶罐
图二十六马厂类型彩陶杯黑彩折纹,橙陶衣
通体磨光高柄上部刻有人面
图二十七马场类型小彩陶罐折线网纹
双肩耳橙陶衣通体磨光
(四)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年、诺木洪文化、沙井文化彩陶
这几种文化类型都处于彩陶发展的末期。总体看虽然各有特色,但是在胎体、纹饰和造型上都远不如马家窑文化。延续了几千年的彩陶彩文化至此开始走向衰落。但是在整体的衰退中也不是没有亮点。四坝文化、辛店文化在这个时期依然保持着相对的繁荣。
齐家文化彩陶以素陶为主。有泥质红陶、橙黄陶、灰陶和夹砂红陶。器型丰富。双大耳素罐是其特色。彩陶种类很少,比例也小。主要特征:胎体红褐色或黄色,胎质细腻;纹饰,以直线,三角纹和菱形网纹为主,下部不收结,图案简单锐利;彩绘多用红色(图二十八)。
图二十八齐家文化彩陶罐红陶红彩
直线链纹下部不收结
四坝文化彩陶既具有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的因素,又有自身的特点。彩陶比例较高,约占淘器总量的一半。在彩陶整体走向衰落的时候,四坝文化在甘肃河西走廊这一偏僻的地区创造了一段小小的繁荣。主要特征:胎体除个别比较精细外,整体比较粗糙。泥条盘筑法制成;表面饰紫红色或者黄白色陶衣;纹饰多以直线斜线三角组成几何花纹,与齐家文化较相像。另有蜥蜴纹比较特殊;小罐的肩颈处多有镶嵌玉石珠,绿松石等;器型以四耳罐较具特色。(图二十九)
图二十九四坝文化彩陶罐红陶衣四耳直线三角纹
辛店文化彩陶也是这该时期比较繁荣的一支彩陶文化。彩陶比例约占40%左右。辛店文化彩陶可分为三个类型:山家头类型,张家咀类型和姬家川类型。主要特征:胎体为夹砂陶,质地较粗糙,有的加黄白色陶衣,平整精致;山家头类型双耳圜底罐整体浑圆粗矮,倒扣着放像一人头形(图三十)。姬家川的双耳罐,腹耳彩陶瓮,彩陶鬲比较有特色,陶质比较粗糙。张家咀的彩绘相对丰富,多黑红双彩,双耳罐质朴轻巧。(图三十一)张家咀类型还包括一个亚型——唐汪式彩陶。与张家咀类型共存,为阴阳反衬的大涡旋纹。从腰部到口部一对大耳,清瘦苗条(图三十二)。柳弯发现的一件彩陶靴,全国只此一件,独具特色。纹饰最常见的是双钩纹(牛角纹),波折纹,连续回文(图三十三)。其连续回文为后来许多少数民族所继承,在蒙古及羌族地区建筑上都可以找到它的纹样。出现了较多的动物纹,羊、狗等家畜入画,还有图案化的蜥蜴纹。
图三十辛店文化山家头类型彩陶罐
夹砂红陶圜底黑红彩
图三十一辛店文化张家咀类型彩陶
黑红彩夹砂黄陶三角文双肩耳
图三十二辛店文化唐王型彩陶壶双大耳红陶衣
黑彩内弧三角纹与底色阴阳反衬构成涡旋纹
图三十三辛店文化张家咀类型彩陶壶
白陶衣太阳双钩纹(牛角纹)双肩耳夹砂陶
卡约文化陶器很少,彩陶更少。胎体多为夹砂粗红陶,多加红陶衣;纹饰有涡旋纹,三角纹,回文,动物纹,通常颈部又一圈紫红彩。动物纹有鹿羊牛等造型比较原始稚拙。器型双耳罐常见,底部圈足是其突出特征。
图三十四卡约文化彩陶罐红陶衣动物纹圈足
寺洼文化彩陶更少,只占6%。陶器主要特征为马鞍口。分两个类型,寺洼类型为前后双向马鞍口。安国类型除了前后双向马鞍口外,左右双向也有两个小马鞍口。胎体多为灰褐色夹砂陶,表面磨光。因火候不匀常见黑斑或砖红斑;纹饰主要有横竖条纹,圆点纹,双钩纹等,此外笔者还见过用骨珠镶嵌的纹饰。
诺木洪文化,沙井文化彩陶更加稀少。这个时期沙井文化还出现了彩绘精致的倒三角纹彩陶罐,在彩陶已经走向全面衰败夜空,犹如一颗划过的流星,让人们眼睛为之一亮。但是流星再亮也是一闪而过。群星璀璨的时代已经过去,彩陶退出历史舞台已经成为必然。
图三十五沙井文化倒三角纹彩陶壶黄陶衣红彩
四、彩陶的收藏与价值回归
彩陶的收藏
上世纪20年代,瑞典著名的地质学家安特生受中国北洋政府的邀请,作为农商部的矿政顾问来到中国。由于探矿经费短缺等原因,安特生开始在古生物化石和考古方面进行探索。1923年他从西安到兰州。在兰州周边几百公里范围内发掘了许多遗址,并以极低廉的价格征集收购了大批彩陶。按照中国和瑞典的协议,田野发掘出来的彩陶一半归中国一半归瑞典。安特生自己收藏的彩陶全部运回瑞典,研究完毕后一半退回中国。
这是彩陶的价值自入土以来第一次被人们所认识。民国以前国内的收藏家几乎没人认识和收藏彩陶。安特生不仅是中国田野考古的奠基人,中国彩陶的发现者,也是中国彩陶收藏的第一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田野考古的进展和史前遗址的发掘,彩陶出土渐多。农民修建房屋平田整地中也会出土一些彩陶,逐渐流入市场。一些艺术家,美术家首先发现其艺术价值开始零星收藏。随着收藏热的升温,一些敏锐而有远见的收藏家开始关注和收藏彩陶。近十年来,彩陶收藏进入鼎盛时期。尽管价格一路飙升,人们收藏热情不减。彩陶的真正价值正在被人们所认识。
历史文化价值。我国的古代彩陶从诞生到消亡经历了近六千年。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先民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彩陶上的绘画不仅是原始先民最伟大的艺术创造,而且保留和传递了大量的远古信息。在没有文字的时代,绘画是唯一的记录工具。彩陶纹饰为我们研究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精神追求、宗教崇拜、艺术观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例如柳湾出土的马厂类型男女同体彩陶罐,塑有裸体人物,集男女生殖器于一身,反映了古人对生殖的崇拜。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盆,以及多处出土的陶鼓,陶玲,陶埙,反映了原始先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艺术研究价值。从彩陶精美的纹饰上,我们可以解了原始先民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方法,研究他们的精神世界。这些美术先驱最早发现并运用了反衬法,他们不仅会用颜料直接描绘出图形,还会通过用颜料填充图形的周边区域,反衬出图形。他们大量使用三角形,圆形,直线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抽象纹饰。他们知道如何构图,最早运用平衡、协调、稳定、活泼、柔美、对称、分区等抽象理念进行艺术创作。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丝毫不逊于现代人。
艺术欣赏价。古代彩陶是古代先民艺术创作的精华。其造型或古朴沉稳,或端庄秀丽或丰实饱满,或苗条挺拔,或坚实厚重,或小巧玲珑,或中规中矩,或异型独成。型式多样,富于变化。每一种器型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其纹饰更是纷繁绮丽,各具千秋。像生的鱼纹、蛙纹,鸟纹,鹿纹,人纹,牛羊纹,猪狗纹,龟鳖纹,蜥蜴纹,鲵鱼纹,花卉纹等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皆可入画。其造型古朴稚拙,简练传神,写意重于写形。摹写大自然的太阳纹,流水纹,涡旋纹,浪花纹,山影纹,火焰纹,抽象概括,简练准确。还有大量的几何纹交合变化出数不清的纹饰图案。每一件彩陶,每一个画面都是一个故事。闲来把玩欣赏,犹如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心静神远,怡然自得。
投资收藏价值。近几年来,彩陶越来越受到藏家的喜爱。其价格水涨船高。一件精品的马家窑水涡纹盆,八十年代几千元就可以买到,现在三四十万还买不到。10年前几百元一件的马场类型四球纹罐,现在要几万元。尽管如此,彩陶的价格与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相比,与其它收藏品价格相比还是处在很低的价位上。在今天的拍卖市场上,一件明清瓷器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2005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中,以1400万英镑的价格成交,折合人民币2.3亿多元。五千多年前的艺术瑰宝绝不可能停留在几万十几万的价位上。彩陶的价格才刚刚起步。彩陶的巨大投资收藏价值将在今后慢慢地呈现出来。
(图片来源:图1、2、12、14、15、19、21、23、24、28、29、34来自于专业收藏网站,作者不详,在此表示感谢。其余均为作者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