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写作技巧
杨玉永
一、报告文学的定义与特点:
(一)、报告文学的定义:
报告文学是新闻与文学结合的产物。它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它是用文学手段来表现当前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是带有新闻报道性质的一种文学样式,是处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题材。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曾将报告文学称为它是介于调查报告与短篇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二)报告文学的特点:
报告文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新闻性。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是有其题材和内容来说的。大家知道,新闻讲究时效,报告文学也要求必须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以配合当前的现实斗争,它和新闻通讯一样,以最快的速度把现实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传递给读者。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报告文学及时向读者传达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前方战士打击美国侵略者的战斗信息,讴歌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崇高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因此,人们常把它称为“文学的轻骑兵”。同时,报告文学新闻性除了表现在“快”上之外,还表现在“真”上。小说创造人物时,可以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是“拼凑起来的角色”,但报告文学不能,它所写的人物必须是生活中实有的,有通讯地址的,它不能有丝毫的虚构和拼凑。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报告文学。
第二,文学性。报告文学要求真实、准确,并不意味着可以对生活作简单的摹写,或允许粗制滥造,它应该具有文学性,寓报告于文学之中。报告文学不允许虚构,却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通过精心选材、剪裁、提炼主题,合理布局,并运用人物刻划、景物描写、气氛烘托等手段来表现人物,再现事件。做到既具体,又形象,把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活生生的反映出来,使读者受到教育和感染。报告文学的文学性除了形象性外,还体现在它的艺术构思和文学语言的运用上。对于报告文学来说,艺术构思的任务就是再现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描绘出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图画,写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形象来。同时报告文学对语言的要求更形象,更个性化,更富于感情色彩,作者必须对真人真事所包含的语言素材进行提炼、概括,使它既真实又富有文学色彩,使读者能够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
第三,政论性。报告文学的本质是“报道”,它是服务于当前的形势,这就对其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提炼,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情。在报告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热情歌颂新事物的诞生,以促使它迅速成长、壮大,也可以看到作者无情地鞭挞旧事物,以加速它的灭亡。作者的这种鲜明的战斗风格,使报告文学具有强烈的政论色彩。另外,报告文学的作者,本身就是报告员,根据报告的内容,作者可以随时发表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可在一定的场合报告出自己的认识同读者进行交流,或者把作者自己受到的情绪感染直截了当地传达给读者,这样,就使报告文学带上了强烈的政论性。
总之,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是报告文学的三个主要特点,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是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辨证统一。因此,报告文学的作者,必须有机地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写好报告文学。
二、报告文学的题材与选取
(一)、报告文学的题材要求
报告文学要求写真人真事,但并不是所有的真人真事都能写成报告文学,这就涉及到一个报告文学选取题材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题材才能写成报告文学呢?笔者认为,能写成报告文学的题材必须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第一、时代性,报告文学的题材必须反映时代的要求与风貌,揭示时代的本质,体现时代的精神。一篇好的报告文学,它能及时回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充分表达出人民的情绪、声音,反映出时代的精神。时代在发展,生活在进步。作者要从时代的洪流中去汲取题材,通过生活的浪花映出时代的光辉,报告文学不像史传文学那样以记载历史事实为主,它要求在作品中处处洋溢出浓厚的时代气息,服务于现实的革命斗争。
第二,典型性。报告文学选择的题材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意义。小说、戏剧可以通过虚构手段来塑造典型,而报告文学不能虚构,它的典型意义完全靠真人真事的本身来表现,这就要求作者在选取题材时应选择具有独立完整典型意义的题材。
第三,生动性。报告文学要求材料生动鲜明,能够构成文学形象,这就要求作者选取形象比较鲜明、素材比较生动的题材,为报告文学作品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报告文学题材处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报告文学题材处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讲究时效与把握本质的问题。报告文学要求迅速及时反映生活,题材就要讲究时效性,特别时报告某些突发性的事件、战争生活、体育比赛等的题材,时间性很强,发表不及时,就会削弱它们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效用。报告文学所谓及时,是指作者是否及时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及时地抓住现实生活中最新的东西,及时答复读者的要求。有些事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大家并不知道它,而现在读者仍感兴趣,因此,这些题材仍具有新闻性,仍有新闻价值。当然,如果大部分报告文学都去写过去的事情,必然会削弱它的轻骑兵作用。
第二,名人与普通人的问题。当前大多数报告文学都写名人名家,但名人名家毕竟是少数,而普通人则占大多数,报告文学要及时传达千百万人民的心声,就要多写反映人民群众为国家建设努力奋斗的生动事迹。实际上,普通人的事迹并不普通,平凡之中孕育着伟大,我们的国家不正是由这些普通人坚强的骨干支撑着社会主义的金碧辉煌的大厦吗?我们的历史脉搏也正是随着这些普通人的一呼一吸在跳动吗?
第三,歌颂与暴露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说:“一切危害人民群众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之,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无可非议,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是主要面,我们报告文学应该以歌颂光明为主,给前进中的人民以鼓舞和信心;但是,我们的社会也有阴暗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有绊脚石,把这些揭露出来,让人们清醒起来并与之展开坚决的斗争,也是报告文学的重要任务。
第四,人物与事件的问题。报告文学不但可以反映时代新人,而且还要体现时代精神的事件,也可以专门以研究生活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为主的报告文学。
(三)、报告文学题材的发掘途径
报告文学的作者要获取有时代意义的题材,必须深入到现实的斗争生活中去,自觉得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就要求报告文学的作者应明确自己既是战斗员,又是宣传员、鼓动员。要用活生生的事实来反映时代的风云,传达时代的召唤。因此,报告文学的作者必须和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了解人民生活中所发生的新鲜而动人的事迹。当然,光深入生活发掘报告文学题材是不够的,作者还必须具有深邃的政治洞察力和饱满的政治热情,否则,就看不出生活的变化和动向,看不出事物特有的价值和典型意义,看不出生活中的诗情画意。那么,如何提高作者的洞察力呢?报告文学作者在选择一个典型时,要洞悉国内、国际形势和全国宣传动向,以了解这个典型的普遍意义;要洞悉这一典型的全部材料,以了解这个典型的特殊意义;要洞悉这一典型有关的反面教材,以作为正面宣传的放矢之的。
发掘报告文学题材的具体线索,可以来自作者自己的生活,这就要求作者平时做有心人,能够敏锐地发现自己周围有意义的人和事。也可以来自于报纸,电台的新闻消息,领导和编辑部门。因为新闻消息比较广泛,作者选择范围大,又加上新闻消息比较概括、简单、将它用于报告文学的手段与形式表现出来,更大有可为的。
三、报告文学的采访艺术
报告文学在题材确定以后,常常需要进行采访。因此,有的同志讲:写好一篇报告文学,应该是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采访是一门艺术,那么如何进行采访呢?
(一)采访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毛泽东同志讲:“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打仗是这样,采访也是这样,如果事先对采访对象没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一切都是胸中无数,这样在采访时提不出中肯的问题,还会使采访事倍功半。反之,准备工作越充分,采访时就越省力,越容易见效。那么,采访之前做那些准备工作呢?
第一, 学习有关党的方针政策和当前宣传的主要任务。这是为了掌握采访的方向和指针,只有这样,才能站的高、看的远。
第二,搜集查阅与报告文学内容有关的书面资料。这样作者就能对所要采访的对象有个初步的印象。了解报告文学人物的情况,熟悉北京,掌握线索,采访时就能有的放矢。另外,有些情况,人家已经报道过了,自己写的时候一定要避免重复,要换个角度,写出个新意,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第三,熟悉与报告文学内容有关的专业知识。报告文学要接触一个新人物,就要设计一个新领域,一门新的专业。要使自己写什么象什么,并且有所见地,就必须与之有关的专业知识,不能精通,也要争取粗通,虽然写的时候主要是写人,但是不弄懂这方面的知识,就不能了解人物的作为,有时会说外行话,闹出常识性的笑话,使报告文学失去价值。
第四,确定采访的重点、角度,甚至对报告文学的主题可以有个初步设想,对报告文学主题事先要做个初步设想,这个初步设想,在采访过程中可以随时改动甚至推翻它,以不断丰富和深化主题。因此在采访的时候应该一边采访一边思索,脑子好像磨盘一样,转个不停。
第五,制定采访计划,列出访问提纲。角度、重点大体确定了,就可以着手制定采访计划和采访提纲了。采访计划包括采访目的、要求、对象、时间、步骤、顺序、内容等。采访提纲是作者在采访时准备提问的内容,它是引导双方谈话的路标,有了提纲、一边采访,一边查对,还可以避免遗漏,保证获得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材料。
这里请大家注意:报告文学的采访与新闻角度的采访有相同的地方,都强调其真实性和严肃性;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新闻通讯往往从事件着眼,以事带人,而报告文学则更多的从人着眼,以人带事。因此,这就要求报告文学作者在采访过程中把了解人,熟悉人作为第一位的工作,从人物关系的纠葛中去寻找故事。报告文学作者在采访之前一定要有所准备,其准备工作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研究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然后通过采访,从这许多组人物关系中找到一组最能表现主人公性格的人物关系,这组任务关系所构成的链条的中心环节,往往是报告文学中的故事脊梁骨。为了真正了解、熟悉报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作者应该了解主人公的性格、脾气、爱好、经历、特长、动作特征、习惯性语言,喜怒哀乐的表现方式等,要从文学的角度去选择最有表现力的材料。但是东西虽然不一定写进报告文学,但对理解作品中主人公性格有一定的好处,就是要去了解,就要列入采访提纲。而这些内容,对新闻通讯的采访来说,就不一定都要去了解。
(二)、从外围入手进行采访
所谓报告文学的“打外围”是指在正式采访对象之前,首先要访问报告文学主人公周围的人,通过他周围的人去了解熟悉报告文学中的主人公。
报告文学的主人公的“打外围”工作的确定,一般可以找与主人公有关系的领导、群众,找与主人公周围熟悉了解他的人,如他的同学、朋友、师傅、徒弟甚至爱人、父母、兄弟姐妹等。
报告文学外围采访的方法主要有个别访问和座谈会等。开座谈会的好处是作者能与与会者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作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材料,是一种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好方法。其缺点是参加座谈会的人有时不容易把心理话往外掏,特别是对采访对象有不同意见时,这就要求作者要把开座谈会与个别采访结合起来。同时座谈会的人数不宜太多,一般3至5人就够了。多了常常因时间匆促,谈不透。作者在开座谈会之前要把开座谈会的目的告诉与会人员,好让与会人员做准备。作者自己也要列个座谈会的提纲,开座谈会时,要创造生动活泼的气氛。座谈会要使用漫谈式的方法,让与会人员不至于受拘束。在漫谈中,要巧妙的穿插各种问题,引导与会人员深入反映主人公的情况,当与会人员发言时,作者不要随意打断,不要为了追求一个细节而丢掉了重要事例。作者可以记下线索与要点,会后进行补充采访。
报告文学作者在“打外围”时,除了要听外围人员的正面意见外,也要听反面意见,这样,有利于作者更好地全面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更能实事求是的反映一个人或一件事。
(三)、向报告文学主人公采访
作者找报告文学主人公采访的任务是听取主人公的自我介绍,从中了解某些事件的细节、场景和本人当时的感受,验证并核实第三者所提供的材料,同时还要从主人公本身发现和挖掘一些新材料来对作品内容的丰富。那么,怎样对主人公进行采访呢?
第一,要与主人公以心相交,建立感情,向作品主人公采访时,要千方百计地消除主人公的忧虑,与主人公建立起感情,使主人公与你在感情上进行交流与共鸣,这样能使主人公毫无拘束地作到无话不谈。
第二,对主人公要作到启发诱导,善于提问。采访一些比较谦虚或不善言辞的主人公时,一定要关心他的事业,理解他的心理,善于启发诱导他,使他在兴奋中将话谈出来。在谈话过程中要善于对主人公启发诱导,发问要巧妙、得当,这样你才能得到重要的材料、生动的细节和真实的思想。
(四)、采访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报告文学作品采访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采访时要看采访对象。报告文学作者在采访时一定要看采访对象,对不同身份、经历、文化程度和个性特点的人,要采取不同的采访方法。如对于健谈的人,你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中心问题,有对方畅谈;面对那些不肯谈或不善于谈的对象,作者就要从对方最熟悉、最关心的问题谈起,从思想感情上与对方打成一片,消除对方对你的隔阂与戒心。以利于采访。
第二,对采访对象提问的角度要小。如果对采访对象提问的题目很大、很笼统,对方是很难一下子讲清楚的。这就要求作者应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问题分成若干小问题,提得简要,使采访对象便于回答,一个小问题采访完再转到另一个。只要你掌握了提问的主动权,对方将一连串的小问题谈清楚了,你的大问题也就明确了。同时,这样的提问既可以得到细节的描述,又可以得到事物的概貌。
第三,倾听采访对象的谈话。当采访对象在漫无边际地与你谈话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急躁,不要粗暴的打断采访对象的谈话,而要善于从中寻找契机,巧妙地将采访对象的谈话引导采访正题上来。
第四,要注意采访对象的表情与神态。在采访中,一定要注意采访对象的表情和神态,从表情、神态上观察出采访对象对所谈的人物事物的态度,揣摩他的喜怒哀乐、心理活动等。对采访对象感兴趣的事情,作者应该表示关心,适当的时候,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经历、看法,以便与采访对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使采访对象谈出自己思想深处的东西。
第五,要思想敏锐,边问边思考。报告文学采访工作是一项十分紧张的脑力劳动,这就要求作者要思想精力集中,要有高度的敏感性。一方面,要随时注意谈话中生动地细节和适合于文字表现的材料;另一方面,要不断的对得到的新情况进行思考,抓住一些新的线索,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要使采访对象始终觉得有话可谈,不至于冷场,出现尴尬局面。
第六,对采访重点要当场弄清楚。对采访中涉及到的时间、地点、姓名、数字等都要记准确;对不清楚的问题,要尽量当场问,听不懂的地方,可请采访对象写一下,直至弄清楚为止。
第七,采访气氛要融洽、自然。在采访中,如果采访对象一时回答不上或不愿意谈的问题。不要三番五次的追问,要善于转换话题,缓和气氛,或用商量的办法与采访对象讨论,在讨论中弄清楚情况。非要掌握而采访对象又不愿意谈的问题,可以用打外围的方式来解决,也可寻找新机会,运用迂回战术,旁敲侧击,从侧面向采访对象了解,达到采访的目的。在采访过程中,要尽量不让采访对象厌倦,使采访对象沉醉在回忆的乐趣中。若实在采访不下去,而采访目的又未达到,可以先休息以下,或改日再采访,给采访对象一个思考的机会,或拉拉家常,说说笑笑,使采访对象无拘无束,心情愉快,愿意与你合作
第八,必要时,可以反复采访。由于第一次采访,采访对象对你不熟悉,思想上又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许多情况又一时回忆不起来,这就要求你进行反复采访,以达到采访的目的。
第九,认真记录好采访笔记。在采访中,要一边采访,一边要记好笔记。采访笔记记录的越详细越具体越好,对原始材料一定要忠实地去整理搜集,不要随意区分“有用”和“无用”。这样会使你疏漏了真正有用的采访材料。同时,也不要私自对采访材料进行加工,要以采访对象的原话作采访笔记为好。
(五)、采访中要细心观察现场
在采访过程中不要光靠问、听,还要用眼、用心来细心观察采访现场。只要你到了现场,并能认真观察,就一定能获取生动、具体、形象的材料来丰富你的报告文学作品。同时,对当时采访现场的场景,气氛也得到了解,从而受其感染,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你观察的越深越细致,就越能使你的报告文学作品越有思想性、越精确、生动,越具有亲切的现场感等。
对采访现场观察的内容很多,如对现场环境的观察,有利于你作品的环境描写;对采访对象的谈吐、风度神态、情绪以及手势、表情的观察,有利于你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的基调,使人物的音容笑貌深深地留在你的脑海里。在观察中,要注意扑捉细节,这样得到的细节往往是活生生的,饱含着作者自己的感受,是传神和生动的。
四、报告文学的结构安排
对报告文学作品的结构安排,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严格筛选其材料
严格对报告文学作品材料的筛选,要作到以下两点:
第一,要精于取。报告文学不能虚构,它只能在生活本身提供的真实材料中进行选择,因此,这就要求作者要精选材料,要选那些以一当十的典型材料。精选和取舍一定要围绕报告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和中心事件来进行。
第二,要善于砍。为了突出报告文学作品的主题,作者必须砍去枝蔓,才能使你的作品更有魅力。报告文学作者一定要记住:有所失,才有所得。
(二)、寻找主要线索
报告文学的材料有时是片段、零碎、不完整、不连贯,甚至会出现几个互不相关的故事或互不相关的人物,这就要求报告文学作者一定要寻找出贯穿于整个作品的线索来贯穿这些堆砌的材料。
(三)、报告文学作品层次结构安排
报告文学作品线索找到后,作者要根据题材内容的特点来组织材料,安排层次结构,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一些立传式、日记体的报告文学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如《敢立军令状》,写的是一位普通工人毛遂自荐当厂长,立志在半年内改变厂的落后面貌的故事,作品就写了他上任以后的“编月史”。
第二, 按空间转换来安排层次。访问记形式的报告文学,往往是按照访问地点的转换来写的,如韦君宜的《两村行》。
第三,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采用“纵横交叉”的办法来安排层次。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就是这样,它以时间的推移作为开展情节的“经线”;同时,又以空间方位的变换作为“纬线”,将同时间不同的地点发生的种种事情十分巧妙而紧凑地“交织”到文章当中,既从“纵”的方面注意了时间的连贯性,又从“横”的方面照顾了空间的平列性,穿插自然,交错而不乱。
第四, 以作者认识发展的变化来安排层次。
第五,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安排层次。有些抒情性较浓的报告文学,作者既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也不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安排材料,而是采用写意的手法,人物时间常常随着作者感情波涛的起伏而或往或来,或断或续,如同云朵随风舒卷。
第六,以材料的性质分类安排层次。既把表现主题的众多材料,按照他们的性质加以分类,相同的归在一起,写到一个层次里,使他们能更好地结合起来共同显示主题。
第七,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报告文学允许在不违反真实性的前提下,对一些场面、环境、事件及人物的活动进行相对集中和必要的调和。这不能说是虚构。但在调动集中前,必须找到这些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否则东拼西凑,生搬硬套,就会变成一盘大杂烩。
(四) 报告文学中点、面|、线的统一
一篇报告文学我们将其内容解剖的话,可分为点、面、线三个有机部分组成。所谓“点”,就是报告文学中表现主题,刻划人物最关键的重头材料。作者在写这些“点”的材料时,都把它放到最显著的地位,重笔浓彩,加以突出描绘。所谓“面”,就是作品中的背景材料。一篇报告文学光有“点”还不行,红花还需绿叶扶,“面”对于“点”来说,能起到补充、陪衬、铺垫、烘托以及联结过渡的作用。所谓“线”,就是把上面讲到的点和面贯串联结起来的线索。线索有虚线和实线。用主题思想直接的是虚线;用人物活动、事件过程或事件贯串的是实线。
对于一篇报告文学,没有“点”就会平平泛泛,重点不突出,形象不鲜明;没有“面”就会光有骨头,没有血肉,人物不可信,内容不丰满;没有“线”,材料就象散在玉盘里的珍珠一样,七零八落变不成美丽的项链,因此,作者在构思中,一定要注意“点”、“面”、“线”的有机结合,使三者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共同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五)、报告文学允许有起伏节奏
报告文学在组织材料时,要注意将材料安排的有起伏,有节奏,尽量使作品作到波澜曲折,张弛结合,以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虽然报告文学要求真实,不能用虚构来制造波澜,但作品的起伏,完全靠剪裁和组接的功夫。
五、报告文学中的想象与议论
(一) 报告文学中想象的种类
报告文学中想象的种类主要有:
第一,追忆想象。报告文学的作者对所写的人和事不可能全面经历,亲见或亲闻。有一些细节,如人物曾经说过的某些话,曾经发生过的某些心理活动,在事过境迁以后,本人也未必能很具体、很准确的复述出来。作者采访本上记录的往往是粗糙的、简单的、断裂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有权借助于想象,使素材丰满起来。为了丰富细节的描写,作者还可以根据调查采访包括阅读一些文字材料所得到的各种资料,对所描写人物、事件的社会环境、社会背景加以渲染,可以在事实的基础上作些推想,进行追忆。
第二,评价想象。报告文学的评价想象,可以把此事物与彼事物联系起来,从而揭示出想象的本质,引申出它的深刻意义。同时它也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是作者对所写事物意义上的引申,因此,周立波将这种想象称为“抒情诗的幻想”。
第三,组合想象。生活中得到的材料是零碎的、片段的,怎么把它们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文学作品呢?报告文学创作不能没有艺术构思,不可能完成从生活到艺术的升华。报告文学中的想象,与其他文学题材的想象还有所不同,它是具有一定的限制和限度的,它是建立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是对原始素材的形象再现,是对描写对象的联想引申,是对真人真事的艺术升华,而绝不是离开了生活中的人和事去凭空乱想,它是处处要受到真实性的制约。
(二) 报告文学中想象的方法
报告文学想象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形象还原。报告文学中的想象还原过程,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作者先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后,使作者对所写的人和事有深刻的了解。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作者的思维要逐步深化,舍弃掉一些非本质的、偶然的、无意义的材料中,借助想象,把那些有意义的本质的材料进行集中和巧妙的连接,予以丰富和补充,从而还原描绘成一副鲜明的图画,刻画出一个个动人的形象来。但是报告文学中的还原不是消极被动的,在还原的过程中,作者的想象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就是说,作者只要不是脱离真人真事的范围,不损害其真实性的前提下,可以进行想象的。
第二,抒情幻想。抒情幻想这种方法一般是用来表现一些抽象的概念,作者通过抒情的幻想,可以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形象,以此描绘人物,抒发感情。如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一文。
第三,由此及彼的联想。这种想象的方法主要是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作品的文学色彩和艺术感染力。其特点主要有:一是彼和此之间要有某种必然联系,在本质上是相连的;二是和政论相结合,带有强烈的辩论性。如《大雁情》一文。
(三)报告文学中议论的作用
报告文学其战斗性、鼓动性不仅仅反映在作者从生活中选取尖锐的题材,直接为现实斗争服务,而且还体现在它具有强烈的政论色彩上。作者往往在形象的描绘客观事物的同时,直接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对人物和事件做出评价,发表议论,帮助读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那么,报告文学中议论有什么作用呢?
第一,具有揭示本质,帮助读者认识事物意————义的作用。
第二,具有直抒胸臆,表明作者对事物态度的作用;
第三, 具有点明题意,阐发作品主题的作用;
第四, 具有开拓视野,深化作品思想的作用;
第五, 具有穿针引线,串联衔接整个作品的作用。
(四)报告文学中对议论的要求
事实、形象和议论之间,既有它对立的一面,也有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一面,问题就在于作者是否选用得正确与否,倘若作品的议论与形象的内涵无关,作品自然会显得累赘多余,但如果作品的议论是发自形象的内部,那么就扩大了作品形象的含义,使事物、形象更加光彩照人,使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报告文学对议论是有一定要求的,其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议论要深刻。报告文学中的议论,往往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它是作者对社会本质的透视,对人生道路的洞察灼见,是生活激流中淘洗出来的金子,是作品主题思想的结晶,它帮助读者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因此,报告文学议论,一定要深刻,这样才能揭示本质。
第二,议论要精练。报告文学的议论应该是画龙点睛式的,不在议论长短,而在于精。报告文学的议论不像论文那样在提出论点后要展开论证,而往往就所描述的事实做出论断。
第三,议论要有浓情。报告文学的议论应该以情动人。它是作者思想感情撞击时迸发出来的火花,也是作者强烈爱憎的主观陈述,它往往是作者在叙述事实时,为它所感动,其感情不能自抑而发出的,所以带有浓厚的抒情性。
第四,议论要结合具体形象。报告文学的议论是文艺性的议论,是用文学语言写的,因此,它所做的论断,往往带有形象性,是形象化的议论。这样可以使读者容易领悟作品的论断,同时又能使读者在议论中获得较高的艺术享受,使读者进一步理解和感受。作者在议论中,最好要借助形象发议论,议论不能脱离形象,两者只有水乳交融,才能使读者得到较高的艺术享受。
第五,议论要在关键时刻出现。报告文学中的议论应该出现在叙事写人的高潮地方,作者写到这里,感情再也不能抑制,情不自禁的站出来议论。同时读者读到这里,感情也非常激动,读者看到了作者替自己说出了心理话,因此,读者会拍案叫绝。所以,报告文学的议论一定要出现在作品的节骨眼上,绝不能随便滥用,如果读者的感情还没有诱发,作者用了,就不可能引起共鸣,达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
(本文系作者在神洲文学社记者培训班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