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的月亮——《柔福帝姬》所感 柔福帝姬结局

汴京的月亮——《柔福帝姬》所感当国仇与家恨把在你眼前的时候,所有的爱情都注定是悲剧的结局。

看罢《柔福帝姬》,心头无比的沉重。不知道是因为国仇家恨让人窒息,亦或是爱情悲剧让人怜惜。

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在99书目上,一眼爱上了那个古典的封面。柔福帝姬四字是用柔弱纤细的瘦金体写的,旁边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女子。于是尽管价格不菲,还是把它买了下来。

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都有好多迷惑,甚至说,有的迷惑到最后都没有解决。但我想,不需要解决,因为我在欣赏的,是书。

虽然是小说,但是情节却是在史实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那是文人关注的一段历史,靖康之难。一万四千多皇族被押北上,无论哪个朝廷,似乎都不曾有过这样的屈辱。然而,我在这书中看不到梁红玉,看不到韩世忠,那些坚强者奋起的抗争;我却看到了柔福,看到了兰萱与玉箱,柔弱者至死的挣扎。当一个国家遭遇灭亡的时候,那么统治的人,便要遭受从天堂沦至地狱的折磨。拥有太多,注定他们失去的也太多。可笑的是,赵氏的人曾让李后主因一曲亡国曲而饮鸠而死。多年之后,赵氏的后代,却也出了个酷似李煜的人。结局便是在五国城折磨至死。

当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之下,所有的事已注定是悲情的基调。因为人们的怨太多,很太多。柔福赵构暧昧的哥妹关系,便是上演这场悲剧的主线。看书的时候,竟被每一个情节深深吸引,在作者引导下,仿佛自己便处于这场战乱之中,自己便在这生死中彷徨。这本书的规模很宏大,涉及内容也很多,包括汴京皇宫的旧事,赵构与柔福的暧昧情感,赵构与蘡茀之间微妙的关系,八太子与柔福之间被国仇阻隔的爱情,金国宋女的遭遇,反抗……等等。看完后,心情很复杂,唯有将一些所想,零零碎碎地记下来。

汴京的月亮——《柔福帝姬》所感 柔福帝姬结局

记得有个传说,说是金太祖因为看了柳永的《望海潮》,对宋朝的占有心陡然而生。记得里面有几句最能说出江南的特色: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的确,宋朝贵族的生活,在靖康之难前,便是在风花雪月,琼林玉宴中度过。赵佶,如果他不是生在帝皇家,可能他便是风流天下的才子。可惜,他和李煜李璟一样,生错了地方。皇宫不需要太多的风流,权力也不需要太多的才气。在他接手一个积贫积弱的宋朝时,注定他成为整出悲剧的造始者。一个国家的中兴,不需要丝管弦乐,不需要曲赋酒茶,更不需要三寸金莲。金国很好的掌握了这一点,因此,它成为取代者,这本是历史的必然。我向来不喜欢粗俗的文化,喜欢江南水乡旁清泡的那一碗茶,可是也不得不去承认,所谓的粗俗,实质是一个国家的高雅。

被押北上的皇族多达一万四千多人,男子死者却唯有李若水一人,而女子死者却多达数千。记得以前看《岳全传》,对李若水钦佩之极。但原来,撑起男人这片天的,确是命如草芥的女人。徐氏夫人曾有诗云: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看罢此书,我想没有人能忘记琵琶女,忘记王婉容,或忘记兰萱。她们本是悲剧的受害者,但她们却知道贞节荣辱的重要,知道如何去树立起汉人的气节。琵琶女一曲断肠的《上元行》,难道她事前不知道此曲一出,性命不保吗?她知道,但她更知道,亡国面前,性命本不属于自身。《上元行》有一句:今日君王归不归?倾城回首一啼悲。准确地唱出了这一群亡国人心中的苦悲。最后她划破琵琶自杀,而赵桓,宋钦宗,却在躲避她脖子涌出来泉水般的血。原来她们,所拥有的仍是女人的一种狭窄的视野。一句“胡儿逆天天不怒”,什么才是天,他们心中的天,只不过是宋朝的天。她们不知道,也不明白,天是会改变的。她们自家的男人,可以从别人家那里夺走天,别人也一样可以从他们手中抢走。柔福却意识到了,因为他遇到了完颜宗隽。抗拒中,毕竟让她领会到了《贞观政要》与诗词曲赋的不同,兵戈铁马与金莲白茶的不同。

谈起柔福,想到了她可爱的名字,瑗瑗。虽然历史上,她的名字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环环。无论是瑗,还是环,都是玉的意思。我想,赵佶为他女儿取名时,看中的应是玉的高贵与纯洁吧!的确,柔福两者兼有之。母亲是宠妃,虽早逝,却仍有郑皇后的百般照顾。又是状元王子赵楷的妹妹。她,本是万千宠爱的焦点。垠岳里的那次邂逅,那个意气风发的美少年,康王赵构。“九大王,我们一起踢毽子吧!”没有男人可以再取代她心中的九哥。我不喜欢汴京的瑗瑗,也不喜欢临安的瑗瑗。汴京的她生活得太幸福,而临安的她生活得太悲惨。从金国归来后,她变得冷漠如水。其实,变得不是她,是她的九哥。赵构的屡屡偏安,让她难过。她心中的九哥是可以带她会汴京的。我可以理解她性格的冷漠,却不能理解她的多变。有关驸马高世荣的情节,总觉得有点突兀。一个遭受过磨难的公主,本不应如此。她本以为,她可以改变她的九哥。然而,她却用了一生去读懂,男人不会为女人而改变。回到南宋的她是悲哀的,起码她在金国,她还有生的理由,等她的九哥。但在————临安,面对她割地求和的九哥,她已无生的理由。她的几次自杀,恰是她最真情的表现。她的悲剧,在于她太执着,在于她太倔强,在于她不知道世事会变,人亦会变。

她在金国的经历是我最难忘的情节。与其说忘不了她,倒不如说忘不了宗隽。若果不是错生在完颜家,他们或许会有很好的结局。怎么说,米兰笔下的八太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男儿。他即使是个大阴谋家,但他对柔福的情,却是真切至极。他说得对,柔福的爱与恨,向来不纯粹。柔福只有到他死的时候,才知道他也曾在她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甚至她心中完美的九哥,也因为他的死而在她心中死去。这一切,就犹如颖真,那个温都部最美的庶族女子死时,宗隽才发现,她在他心中,实实在在的存在过,尽管那是一个不能给他带来家族力量的女子。人常常这样,只有在死亡面前才会发现真理。我们不怕死亡,怕的只是我们爱的人比我们先死,我们要承担更多的悲哀。记得看到宗隽为了保护柔福,被金主砍伤时,竟泪流满面。就连柔福,也为这个破辽而归,毫发未损,却为她被砍伤的完颜宗隽留了几行请泪。八太子对她说,你的小命,你不好好珍惜,我只能替你珍惜了。这样的情,柔福承受不起。柔福不是不知道八太子待她好,只是她的国仇家恨积怨太重,她对她九哥的依恋太深,她不可能接受自己的敌人。她为别人想得太多,拼命去保护别人,原来,最保护不了的,竟是自己。

宗隽并非完美无缺。他一样害了赵玉箱,他纳了贤福,纳了宁福。但他是金人,他不这样,能怎样?无论怎样,他太爱柔福,爱到甘愿放走了她。有情有义,他算得上。

有时很羡慕他和颖真,起码他们死时,他们爱的人,都发现,他们所刻下的烙印。只是我,恐怕连这样的幸福都不会有。想起我的人,又能有几个?

此书离不开赵构,这个第一男主角。以前看宋史,对赵构的印象停留在了一个偏安求和的无能皇帝;后看《岳全传》对他的印象更为糟糕,滥杀忠良,让奸臣当道,远贤人,亲小人。米兰笔下的赵构,总算捡回了他丁点形象。以前我看《岳》时,总感到奇怪,出使金营的他怎么和后来的皇帝差这么远?米兰的故事就很好的解释了这一历史疑点。他曾经也意气风发,是一个风度翩翩,气质不凡的少年,是权力,让他失去勇气,失去壮志。于是,逃难成了东幸西幸。这样的九哥,柔福又怎会满意?她的九哥是可以带她回汴京的九哥——康王。而不是南宋的皇帝,那个屈辱求和的官家。但这个屈辱的皇帝也有一种气质没有改变。就是那种沉着,当别人说自己母亲失节时,依然冷静如水,不露声色:喜怒不形于色。这便是一种皇者的气质,从某些程度来说,他和宗隽一样,也是个大阴谋家,工于心计。这就是为什么柔福知道她的九哥用一块玉璧杀死宗隽时,她心中的九哥就在这时死了。因为她心中的九哥,有别于宗隽这种蛮夷的,就是斯文,光明磊落。而这个光明磊落的他,杀死了一个爱柔福的人,且是用她最痛恨的权术。赵构的生活也是苦的,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样,他一生的感情,从没有圆满过。他是爱柔福的,但他不能得到她;他是爱邢后的,可见不了她。至于蘡茀,我不敢说。他对于她的争位,是心知肚明的,却也一样可以不露声色,甚至让她成了皇后。我想,是因为赵构觉得,不立她,有能立谁?同样是不喜欢的一群人罢了,是一群愉悦的工具而已。

柔福死前对赵构说了一句话:“你爱的不是我,只是华阳花影中的你自己。我们都错了,九哥。”柔福用一生去弄明白,她改变不了赵构。在她看来,赵构爱她,实质爱的是华阳花影中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因为那边是真正的他,那个从金营翩翩归来的九大王。原来赵构自己,也不喜欢那个蜷缩在临安的南朝皇帝。可是,他改变不了。爱柔福,实质是留恋过去的表现。可以说,柔福的死是明智的。因为生活已没有让她留恋的地方。试想一下,一个饱受磨难的公主,被自己的亲人送上不归路;何况,她一直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她的九哥,都不在了。生有何欢?

蘡茀,柔福的婢女,赵构的皇后。她太爱赵构,也知道赵构爱柔福。她从来就知道,她的夫君并不曾爱她。可她还是对后位虎视眈眈,设计除了张婕妤。她便是我最不喜欢的小人。一个人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她有善良的外表。其实赵构和柔福又何尝不了解她。只是,和她交量没意思,她就是这样的一个小人物,可怜到不足以引起重视。她最终做了皇后,在害死张婕妤,柔福的基础上登上皇后宝座。但其实,她也知道,她什么都没得到。在高构死后,她看到赵构手中的扇,她看到“拜月无人照晚妆”,她便无奈地冷笑,笑,笑她愚蠢的一生。这样的人,是可恨,但也可叹;是最聪明,也最愚蠢。人,得不到,就不要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永不会有幸福。

韦太后,小女人的缺点她都有。但有的东西,她弄错了。北上蒙尘,错不在她;她的错,在于她想刻意隐瞒,因此落下了遭唾骂的罪名。但我觉得,起码,她比蘡茀好,她的错,不是一生,而是一时。

有几个人,看完后印象实在太深。那就是赵串珠,赵金儿和赵玉箱。前两者是帝姬,后者是宗姬。这三人,性格完全不同,却是那样的引人深思。

串珠,她的封号是宁福帝姬。宁,这倒是个好字。想象中的她应是安安稳稳的人吧!没想到却是一个心思复杂,深谋远虑的人。母亲并非宠妃,且被贬为庶人。这造就了她心思的复杂。她可以躺在病榻上用一个香囊去杀死侮辱她二十姐的人;她可以为她的二十姐留下几十封信,掩盖她被卖去西夏的事实;她可以一连“克”死七个丈夫;她可以用玉佩杀死最工于心计的八太子。正如八太子所说,作为女人,她很好,但她太聪明了。心思复杂的女人不会活得幸福,太累,太苦。她从小就因为母亲地位低下而看不起自己,这样的人,没有多少生的欲望。但往往,这样的人却很难死。因为他们已经习惯在悲哀中过日子,有时甚至是痛并享受着。不知道为何,总觉得宁福与我有相似的地方,是心思太复杂,太聪明了罢。

玉箱,她忍辱负重,屈身于金主。不惜伤害自己,伤害孩子,为的是要报仇。很佩服她的勇气,同时还有聪明。她的聪明是不同于宁福的,她的聪明不在于猜测,而是谋略,而是沉着。她倒有点像赵构了,一种男人的聪明。只是她还欠缺耐性,一子下错,满盘落索。临死前她声嘶力竭的一声“爹”,喊那个因为她委身求全而以她为辱的爹,我想足以叫到我们内心的深处了。如果让我选择,我不会做玉箱。我自认没有忍辱负重的能力,我情愿做琵琶女,以身殉国。做她,所受的煎熬,其实是最多的。

金儿,也就是贤福帝姬,柔福的同母妹妹,她太小了。小的不足以明白她所面临的一切,于是,她变成了逆来顺受者。不过,一个小孩,又能要求多少?她成了不懂反抗,小看自己女人的化身。正如宗隽所形容,兴味索然。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又怎么会被别人爱呢?她理解不了二十姐对她的爱,她的到来,竟给柔福带来了悲剧。看书时曾天真地想,她若不出现,该多好啊!金儿最后还是死了。她为自己选了一杯无毒的鸠酒,把有毒的留给她的姐姐。其实有毒无毒,刚好调换。她选的不是她的生命,而是宗隽会不会冒险去一同保全她们两个。如果让我选,我会两杯都喝了。这样,无论如何,我都可以保全我姐姐的性命了。我想,如果事情换作让柔福去选,她一定会选择有毒的酒。她很弱小,但她会保护更弱小的人。这便是瑗瑗与金儿的不同了。

险些忘了郓王赵楷与王妃兰萱。赵楷,他多才多艺,很像他的父亲。但有一点,他很愚蠢。他的愚蠢在于他太沉不住气,在于他太自负。一个人有多少资本,也不可宣扬。他却到处宣扬,于是难保有一天,惨遭失败。后来果真如此。金国的他倒聪明了,人情世故看得更清楚了。这时的他,反倒有君临天下的气质了。兰萱,还没有看见过一本书可以把一个女子形容得如此气度非凡。米兰笔下的郓皇妃,素净冷艳,内心实质也多情似水。她看得太清,因此她不满意赵楷,对他很失望。但其实,她爱他,他也爱她,只是在心里而已。此情之真,便全化在兰萱在赵楷临行前的两行清泪里。她的死,是小说的一个亮点。她在金营不受玷污,跳井自尽。她的死,没有血。因为她就连死,也要清白。她流落金营时,人人都把自己弄脏,她却保持着素净。一进金营开始,不就已经注定了她的结局吗?正如赵楷所说,她是兰萱,不这样死,还能怎样?

米兰优美的文字,带有淡淡的哀伤。与这段辛酸的历史交融在一起,心像是被聒碎了,书的魂便长留心中。柔福渴望看到汴京凤池里的月亮,她渴望回到从前。但她错了,有些事一旦过了,就再也回不到以前了。我们都懂,但我们都愿意去试,用尽我们的一生,久久的活在以前的影子里,影子旁边,是凤池里的一轮明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84483.html

更多阅读

鲁迅先生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的散文集

鲁迅先生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杜老师编辑整理)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

声明:《汴京的月亮——《柔福帝姬》所感 柔福帝姬结局》为网友梧桐听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