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择业观是指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倾向等基本观点,是大学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它影响着大学生择业行为的产生。职业的选择,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都渴望选择一个良好的职业,大学生也不例外。从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的积极因素是主要的,表现在能自觉地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择业自主意识明显增强,职业风险意识和流动意识不断提高,但同时也表现有很多的消极因素,这恰恰就是导致他们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
1.淡化社会价值,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生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在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完成的。重视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体现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动力,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发事业的成功,这是我们提倡的。但目前,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只是单纯地重视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往往忽视或淡化社会价值,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对有关国家全局以及个人成长有长远意义的事情想的较少,把个人眼前的兴趣、爱好放在了首位,不能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使自己选择的职业与社会需要相吻合。而轻国家需要却暴露出大学生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只利己而不利人,这必然会导致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使个人与社会脱离,没有了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基础,人生的价值也难以实现。
2.择业期望值过高,功利主义倾向较为突出
择业是受人的价值观念所支配的一种社会行为,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希望得到的是一个能满足自身需要的、并能使自己出人头地的工作,这是青年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是可以理解的。但择业期望值过高,较少考虑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是否适应这种工作,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脱离自身的能力对现实的切身利益考虑过多,过分强调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选择超越个人素质的职业就会使择业理想务实化,功利主义倾向突出,甚至为此而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这必然也会导致择业价值取向的扭曲,不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3.择业心理准备不足,影响成功就业
择业应当是一种有准备的行为,它要求大学生在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抗挫折能力等方面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就业准备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是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角色适应过程,对自己工作能力的培养、个性与职业的调和、职业设计与职业规划的选择和胜任职业而做的准备。而目前很多大学生缺少这种准备,或准备不足、缺少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或者是心理期望过高,或者是自信心不足,不敢面对困难,不敢面对现实,存在着就业焦虑、社交恐惧、自卑等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的择业思想和择业行为,产生了人为的就业难。
4.诚信意识明显缺乏,导致诚信危机
目前,诚信危机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话题被提到日程上来,今年的“两会”期间就曾经有代表提交议案,呼吁通过立法维护诚信。在大学生人才市场,人们感到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诚信。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下,毕业生的自我推荐显得十分重要。但在大学生精美的应聘材料中,经过了人为的加工,对个人的经历都做了过分的渲染和包装,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产生了怀疑。在应聘中又经常会出现毁约或违约的现象。有报道表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违约率大约在4%-8%左右。毕业生就业违约的情况大致为:和用人单位签完合同后,感觉不是自己理想的职业,或是又找到了更好的职业,或者是考上了研究生及出国留学,就放弃了和用人单位的签约。导致大学生违约的原因就是诚信意识缺乏,致使择业观偏失方向。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产生的影响具有双向性,既促进了大学生不断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它使大学毕业生产生了思想、心理的震荡、浮躁和困惑,从而导致大学生社会角色的模糊,自我同一性的混乱、追求公正的偏执、自卑感的重负、社会适应恐惧等矛盾心理非常普遍,影响了他们的择业行为,导致不正常的择业现象的发生,限制了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加强对大学生正确择业观的培养。
(金敏老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