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论 金门战役检讨

一、导言

美国借“9.11”事件,发动阿富汗战争,在国际大棋盘上重新布子,世界战略格局为之一变。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其长远战略影响不容低估。此战不仅开“先发制人”战略先端,而且表明美国新一轮战略扩张势头正劲。两场战争,都为反恐,背后却有着深厚的帝国情结和深远的战略考虑。事实上,推行霸权主义早已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美国的“新帝国主义”理念已经形成。

“9.11”后,布什政府把美国新的敌人定义为:“全球范围内的恐怖分子和窝藏他们的国家”。其实,这只是美国眼前的“战术目标”,正在崛起的大国才是美国的“战略对手”。

要使21世纪真正成为美国的时代,必须防范能够对其构成挑战的大国崛起,控制战略要地,用重锤利凿塑造美国长期称霸的战略环境。中亚位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是各种文明的“结合部”。中东连三洲通两洋,地缘战略地位和地缘政治地位异常突出,是美国全球战略的枢纽之一。美国以伊拉克为切入口重塑中东,目的是控制整个阿拉伯世界。

美国成功“倒萨”,正在重画中东的政治版图。虽然美国式的民主,在伊斯兰世界真正生根绝非易事,但其“扩大民主阵营”的战略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美国的综合实力无人能及,其政策和思维方式注定是帝国式的。突出反恐和中东问题,决不会放弃对中国的围堵与遏制。“9·11”之前,美国战略调整的重点是把中国作为主要对手。拉登的恐怖袭击只不过打乱了布什的时间表,迫使他提早在中东地区摊牌。

中国并没有从美国的竞争对手名单上划掉。在实现中东与欧洲战区的对接之后,东北亚、南亚很可能是美国下一步的重点目标。朝鲜半岛作为亚洲大陆与日本列岛之间的天然桥梁,是东北亚地缘政治的核心,历来被美国看作遏制中国“新月形”包围圈中的一环。

南亚特别是印度,在美国遏华战略中的价值更高。如果说,“北约”是美国对付俄罗斯的战略基石,日本和印度将是美国从东西两翼遏制中国的战略桥头堡。在推行霸权主义过程中,美国不会长期单打独斗,特别是针对大国动手的时候。随着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仇隙日深,印度成为其必然的选择。美国亚太战略的部署将在南亚封口。将中东、中亚、南亚和印度洋连成一片,我西部面临的战略威胁将进一步凸显。我们在西部面对的将不只是印度人,还有背后的美国人。冲破美国的“围堵”,遏制印度的野心,震慑民族分裂势力,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面对的_项战略性任务。

二、西部安全问题

我国位于世界地缘政治中心舞台——欧亚大陆的东部,是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塞防”、“海防”问题并存。当前,我国安全战略的重心在东南。但从世界战略格局的发展及安全环境的变化看,未来的安全战略重点在西部。西方遏华势力正在以迂回策略向西部逼近。“东急西重”,是我国安全环境面临的新形势。

(一)西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中国西部广袤辽阔,资源丰富,自然地理条件独特。在构成中国外部地缘战略关系和内部地理区位关系中,西部对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和安全举足轻重。影响我国发展和中华民族崛起,近期是台湾问题,远期可能是西部问题。特别是西藏和新疆问题。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历朝历代统治者对西部都十分关注。经略西部,曾是中国历代王朝谋求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战略重心之一。清朝的魏源在分析西藏对维护西部边疆安全的重要性时指出:“卫藏安,而西北之境安”。左宗棠在总结清代边防的历史时也说:“重新疆所以保蒙古,保蒙古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乾隆皇帝更是一针见地:“西北塞防乃国家根本。”自古以来,西部稳则国家安,西部乱则国家危。历史的兴衰,清晰地映示了西部安宁与国家整体安全和发展的战略关系。

从地缘因素看,中国西部紧靠世界轴心区,是沟通欧亚大陆的桥梁和纽带。高耸的天山、昆仑和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内陆安全的天然屏障。辽阔的青藏、黄土及云贵高原,是中原大地、东部沿海地区可靠的战略依托。失去西部,就等于向敌人亮出了脊背。稳定西部,建设一个稳固的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后方,才能从容应对来自其它方向的各种威胁和挑战。从政治意义上讲,西部地区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多个伊斯兰国家毗邻,跨境民族交错居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宗教势力相对集中,受外部因素影响大。在保持

国家稳定、民族团结、领土完整中地位作用非常突出。西藏、新疆如果不稳定甚至“独立”,将会对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性影响。从经济发展说,受自然、历史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的贫困县多数分布在西部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丰富自然资源、深厚文化底蕴、巨大开发潜力的西部,日益成为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基础。

长江、黄河源于西部,高原之水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仅就丰富的水资源来说。西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就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有专家预测。21世纪将是水的世纪。淡水已成为最紧缺的资源之一。水威胁着世界,也威胁着中国。黄河断流,土地龟裂,沙尘肆虐,多少桑田牧场已变成满目黄沙。曾几何时,tt水荒”代替了“水患”。中国年水资源总量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六,但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7。北方仅1/10。加之人口增长,水意识淡薄,污染破坏加剧,缺水的危机日甚一日。印度的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以及流经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均源自喜马拉雅山。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印度境内的水系也面临干涸的危险。昔日绿地蓝天白云,“孔雀之乡”的美誉,也已其实难副。21世纪,水将是比石油更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为水而战决不是危言耸听。水资源的分布,曾决定了中东文明的版图。20世纪中东国家的冲突,争的虽然是土地、石油,却几乎无不与水有关。没有石油影响发展,没有水则不能生存。确保西部的安全与稳定,就是捍卫我们民族赖以生存、长远发展的根基。

(二)西部面临的安全环境日趋复杂.

1、美国对中亚的控制使西部环境更加复杂。中亚各国均为多民族国家,被西方喻为“民族的破碎地带”。世界历史上几种主要宗教,都曾在中亚拥有过自己的信徒。潜在的民族、宗教矛盾长期存在。民族分裂、宗教极端、国际恐怖势力活动猖獗,不仅是中亚地区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我西部边陲安全的长期威胁。美国借阿富汗战争,一脚踏进梦寐以求的中亚。“反恐当先,借机扩张”的野心昭然可见。美国控制了中亚这个“战略枢纽”,向北可切断俄罗斯南下印度洋的出路;向南实现对伊朗高原和南亚次大陆的控

制;向东把民族动乱、宗教冲突、恐怖分裂的祸水引向我国西部地区,从而实现对我的战略包围和遏制。昔日大国俄罗斯不会甘心白白丢失传统的势力范围和身边的现实利益,必将加紧对中亚地区的控制,与美国展开长期争斗。大国的身影令长期不稳定的中亚形势雪上加霜,我西部面临的外部环境更为动荡。

2、资源争夺使西部安全威胁加剧。中亚不仅是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同时也是国际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量极为丰富的地区,历来为大国所虎视。中亚内部对部分归属权尚不明晰的能源基地的争夺,大国及地区势力对该地区的掠夺,各种矛盾犬牙交错。为了争夺资源与遏制中国,分离中国西部很可能成为西方21世纪地缘政治战略的目标所在。把俄罗斯推向北方之后,再在中国和中亚各国之间设置一道如西藏和新疆这样的政治屏障,符合西方尤其是美国永久控制世界地缘和能源中心的战略利益。这也与印度力图在中印之间建立缓冲区的政治图谋相吻合。

3、美印“结盟”使南亚形势日趋恶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画幕已在南亚撕开了口子。1998年5月,南亚升起的蘑菇云预示了西南边疆安全环境的逆转。2001年,阿富汗的硝烟则标志着整个西部安全环境的恶化。美、印正在结成旨在遏制中国的联盟。西方遏华势力的进逼,印度分离西藏的图谋,将把中国西部这一国防安全的“底线”推向“前沿”。

一旦印度“长剑’’出鞘,美国肯定是背后的“捉刀人”。20世纪40年代,英国促成印度分裂。70年代,印度肢解巴基斯坦。90年代,西方又解体了苏联。我们必须盯紧西部,不能让悲剧重演。

(三)“东突”、“藏独”及民族问题突出

我国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宗教势力相对集中的地区。长期以来,一些敌对势力利用少数民族信仰宗教的传统习惯,有目的地宣传独立思想,.制造分裂活动。其中t·东突”、“藏独,,问题尤为突出。“东突’’势力是境内民族分裂势力与境外泛突厥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藏独”是帝国主义对西藏进行干涉、分裂的结果。“东突”、“藏独”及其他民族分裂势力相勾结,对我西部地区安全稳定构成极大威胁。

l、“东突”恐怖活动依然猖獗。近年来,境内外“东突”势力在宗教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影响下,暴力倾向日益加剧,对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国际反恐斗争及阿富汗战争,虽对“东突”势力有一定削弱和制约,但不宜期望过高。美国“遏华’’、“分华”的战略目标不会改变。“东突”势力加强联合、以武求独、谋求分裂的本质也不会改变。“东突”势力僵而未死,目前正处于一个“蓄势待发”的“蛰伏期”。只要条件成熟,气候适宜,必将在更高的层面和更大规模上进行反扑。我与“东突”恐怖分裂势力的斗争,仍将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2、“藏独”势力膨胀,威胁加剧。以达赖为首的“藏独”势力集团,与国内其他民族分裂势力相比,具有组织机构全、活动范围广、国际影响大、欺骗煽动性强等特点。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支持和纵容下,达赖集团与“台独”势力相勾结,与“东突”分裂势力相策应,积极谋求西藏问题国际化。利用藏区基本上全民信教和视达赖为精神领袖这一特点,加紧对境内的宗教、思想、组织渗透,与我争夺寺庙的控制权。利用“美国之音”、“自由亚洲广

播电台”等手段,加强对我境内的“藏独”攻心宣传。不断向境内派遣特工人员,秘密建立地下组织。采取“拉出去,打进来”等办法,向我政权机关渗透。特别是一批“藏独’’少壮势力进入达赖集团领导层后,进一步把“藏独”的重点向西藏境内转移,并着手制定“令藏人的对手感到震惊的新方针和政策”,“更广泛地争取群众,建立据点,占领阵地,积蓄斗争力量”。达赖集团谋求“藏独”的急迫欲望,极易导致其分裂活动向“极端化’’发展.。中印一旦爆发边境局部战争,由逃印藏人组成的“印藏特种边境部队”,极有可能充当印军“特种部队”的角色。’

三、中印关系现状及可能的趋势

(一)当前的中印关系

印度是与我毗邻的南亚大国。国土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占南亚总面积的71%。人口10.2亿。印度有着非常独特和复杂的历史,曾经辉煌一时。但又饱受异族欺凌,“一次又一次被征服”。古老文明所形成的自豪感,与近代遭受殖民奴役所形成的巨大心理反差,极大地影响着印度的民族心态。次大陆地缘的封闭性,南亚大国的惟我独尊,形成了印度封闭和自负共存的民族心理。印度既是一个骄傲的民族,也是一个狭隘的民族。自古以来,印度就有浓厚的宗教传统。宗教是印度的文化中心。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留下了议会、选举等“现代文明”的外衣。但从印度的社会现实来看,教派的根子比民主的根子扎得更深。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普通人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基础上的民主政治,显现出固有的局限性。多人口、多民族、多宗教、多种姓、多语言、多政党,构成了印度社会复杂的现实特点。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往往是社会、文化多彩纷呈,冲突、动乱接连不断。

同为文明古国,中印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是最早承认并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五十年代初,双方友好往来频繁。但交往的同时又充满了敌意。印度默不作声地在边境上蚕食中国领土。1930年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印度三次向中国政府提出备忘录和照会,极力反对。1934年,中国与印度共同提出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两国关系。就在同一年,印度政府修改地图,肆元忌惮时实施明争暗抢中国领土的“前进政策”。1959年,公然支持在中国西藏的武装叛乱,收容庇护达赖集团。

印度蚕食中国领土的行为于1962年达到高峰,中国政府被迫实行反击。两国关系跌入低谷,陷入较长时期的对立和僵持状态。

.1970年两国关系开始松动。1981年双方重开边境问题谈判。’80年代末,印度对华政策出现积极变化。1996年江泽民主席访印,确定了与印度等南亚国家关系发展的方向。两国关系有所改善,但影响中印关系的根本障碍并没有舒解。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印度国内反华势力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煽动民族情绪。以此为借口,于1998年5月11日至13日,连续五次进行核试验。不仅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破坏了正在改善的中印关系,也为中印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增加了障碍。2001年以来,两国逐步恢复高层交往。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印度主动伸出改善对华关系之手,是适应世界格局变化,特别是国家利益的需要。从长远看,印度视中国为潜在威胁的观念不会改变。

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印两国关系经风历雨。有短暂的“蜜月期”,也曾兵戎相见。总体上处于一种“冷和平”状态。同为发展中国家,两国在许多国际事务中有着共同的利益,但在许多重大敏感问题上存在着分歧和对抗。在印度看来,中国支持巴基斯坦,损害了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利益。印度容许达赖在其领土上从事反对中国的活动,始终没有放弃变西藏为“缓冲国”的梦想,对中国领土完整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中印之间领土纠纷久拖难决,战争和领土争端造成的积怨甚深。哪一个障碍都难以逾越。随着世界战、

略格局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美国的介入,中印关系走向变得更加微妙。

(二)未来的中印关系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影响中印关系未来走向的因素很多,涉及政治、文化、经济、民族感情等方方面面。不利因素主要有以几点:

西部论 金门战役检讨

l、印度的国家发展战略

“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流强国”,是印度立国之初就确立的国家战略目标。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中讲:“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尼赫鲁的这种思想遗产为印度各界所服膺传承,已上升为一种国家意志。出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长期以来,印度一直把中国视其为称霸南亚、实现大国梦想的主要障碍。

(1)争夺亚洲领导权。中国是印度周边惟一的大国。出于地缘政治上的考虑,印度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的思想根深蒂固。印度是亚洲、非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中,第一个赢得独立的国家。亚洲许多国家的文化深受印度文化影响。印度自视为亚洲社会文化基础的源头。印度防务专家巴拉克里希?奈尔在《论印度防务的方方面面》一书中称:‘‘中l印两国在亚洲争夺领导权是当今亚洲政治中最引人注目韵事实。”?两个亚洲巨人令人无可怀疑地在追求亚洲大陆上的大国地位,它们之间显然的利益冲突将导致相互间的威胁。”这种从中印两国战略利益相悖而引申的观点,在尼赫鲁时期,更多地表现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尼赫鲁去世以后的年代里,依靠军事实力实现大国地位,争当亚洲领袖的观念,已经成了印度对外战略的主流思想。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快速增长,令印度当局既嫉妒又不安,认为“印度将在21世纪成为世界领袖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是印度的最大竞争对手”。

(2)视中国为最大的潜在威胁。受传统思维和现实利益冲突影响,印度一直把中国视为潜在的最大威胁。印度战略家们把中国四个现代化说成是印度“意味深长的潜在威胁”。认为今后对于印度利益的“主要挑战将来自中国”。把中国发展与其他南亚国家的关系,看作是“卷入印度的安全势力范围”。中国在克什米尔争端中“支持克什米尔自决的立场”,赞同尼泊尔的和平区建议,以及向巴基斯坦、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等国提供援助等等,“无一不是着眼于在南亚建立一个孤立印度的包围圈”。就连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成了印度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具有浓厚民族主义色彩的印度人民党政府上台后,更别有用心地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多次公开指称,“中国的威胁远远大于巴基斯坦”。

2、地缘政治因素

地缘政治对国家关系的影响,是一个难以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印之间在地缘政治上的冲突,从印度独立和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已经出现。其根源并不仅是两国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更为重要的是两国在现实利益和战略利益上的冲突。

(1)“西藏问题”是中印关系中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直接导致两国关系的恶化。利用“西藏问题”制约中国,历来是印度安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认为,“西藏独立”最符合印度的利益。从地理上讲,它可以成为很大的缓冲国”。“谁(不论直接或间接)统治了这个地区,谁就取得了确定无疑的优势”。分离中国西藏,解除“北方威胁”,是印度战略家长期以来的梦想。历届印度政府一方面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长期容留达赖集团利用其领土从事分裂中国的活动。通过扶植“藏独”势力向中国政府施压,增加其在与我谈判中讨价还价的本钱。印度一直图谋使西藏问题国际化。把西藏与边界问题扯在一起,一旦挑起中印边界冲突,将点燃西藏问题向“国际化”方向升级的政治导火线。

(2)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之间的问题,但对中印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克什米尔问题。牵涉到印巴两国不同的宗教信仰、民族矛盾及领土纠纷,与双方的安全利益童息相关。

几十年来,印巴围绕克什米尔争端多次进行战争,至今枪炮声不断。和谈难成,战又难胜的尴尬局面,成了印度实现其南亚战略的巨大包袱。失去克什米尔,从政治上看,不仅对印度迈向政治大国的努力是一个沉重打击,当事者也将为印度的民族主义者所不容。从地缘战略上看,失去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就可以与阿克赛钦地区接壤,中、巴在军事上就有可能“遥相呼应”。解决了克什米尔问题,印度便有了更大胆向中国挑衅的资本。印度人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1984年,印度抢占印、巴、中三国交界处的星峡冰川大部,将其扩张的触角从中印边境西段的顶端伸出,同其在班公湖地区的前进部署,构成对中国阿克赛钦地区的南北夹击之势。并同东段的战略防御遥相呼应,形成以西制东、以攻助防的战略态势。

3、边界利益冲突

边界问题是困扰中印关系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最大问题。也是影响中印关系最直接的现实问题。边界问题难以解决,是因为它并非一个单纯的领土问题,还涉及到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人民感情。

(1)中印之间边界从未正式划定,复杂的历史背景使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异常艰难。历史上,两国边民在长期交往中,形成一条双方历来管辖所及的传统习惯线。由于英国的侵略,给中印两国的边界造成了许多悬而未决的纷争。目前,中印边境8处争议区,总面积约12-55万平方公里。除^西段绝大部分在我有效控制下外,其余均为印度所侵占。

当前的边界情况,远未达到印度认为的“理想边界”。喜马拉雅山区被中国占据,令印度不能安睡。印度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继承的安全观念,一直把喜马拉雅山看作是其“抗衡北方威胁的天然屏障”。认为只有控制了翻越喜马拉雅山的所有通道和某些有战略意义的地段,把这些战略要地构建成名符其实的作战平台,才能充分发挥地理战略优势,保证印度北部地区的安全。如果失去了对这些山系中的战略要地,尤其是常年通行孔径的有力控制,就等于面对自上而下蜂拥而来的军队敞开了自己的胸膛,只能拱手把印度河

——恒河广阔富饶的平原地区奉送给对手。印度对待边界问题的扩张态度,使得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异常艰难。

(2)印度新的“前进政策”,使边界争端的解决更加困难。印度历届政府一贯坚持强硬的边界政策。无论印度政府在人员组成、执政党交替等方面如何变化,对外政策如何调整,在中印边界政策上都没有实质性变化。印度历届政府所采取的边界政策,实质上是“占据为先,控制为本”。继续坚持边界问题上的“前进政策”,固守已占据的看争议领土,并尽力向外扩张。始终坚持印方建议线就是中印边境线。进入80年代后,又实施了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新“前进政策”。并随时准备越过边境打一场短期高强度的进攻战。占领中国防守薄弱或未占领的地域,以期加强印方在边界谈判中的地位,迫使中方做出让步。进入新世纪,中印关系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印度根深蒂固的“前进政策”不会轻易放弃。加之新的暗流涌动,解决边界争端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4、大国因素影响

印度在世界大国力量平衡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一个事实上拥有核武器和战略威慑能力的印度,不能不受到大国的关注。对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来说,印度是在战略上制衡中国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预料,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进一步扩展,美国的南亚政策会继续向印度倾斜。‘与80年代伊拉克在美国支持下把矛头指向伊朗的政治情形十分相似,印度的矛头也会很快指向中国。

(1)双方战略目标的需要。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目标是保持其在全球的主导地位,按照自己的政治模式和价值取向构建“单极独强”的世界新秩序。把印度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利用印度在南亚的地位,保持亚洲的战略平衡,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美印绑在一起对付中国将成为现实。印度核试验之后,美国采取现实主义态度;印度事实上的核国家地位,而且基本取消了对印度的核制裁。其南亚政策从过去的“压印”转变为“拉印”。在大国互动中,印度借重美国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被认为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不仅可籍此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赢得更多的战略主动,

而且可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环境和周边安全环境,实现其大国梦想。

(2)经济利益驱动。南亚是美国、日本和欧洲海上战略通道的必经之地。美国和印度在确保印度洋航行自由方面具有特殊的共同利益。印度经济进入较高增长时期,对以市场为导向的美国经济极具诱惑力。美国十分看好印度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力图通过推行经济与安全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扩大与印度的经贸合作及资金技术的流入,使印度经济注入美国“因素”。逐步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与安全合作体系,变南亚特别是印度为其实现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支点。印度加强与美国的经济合作,既希望获得美国的先进技术,吸引美国公司的投资,同时也瞄准了美国的大市场。印度认为,

作为其最大贸易国和投资国的美国,可以为其经济发展做出至关重要的贡献。

(3)遏制中国的考虑。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视中国为其建立和维护“单极世界”的挑战者。印度对中国的防范和疑虑日益加重。美印都不愿看到一个强大中国的崛起。有消息称,“一些美国官员认为,如果亚洲对继续保留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变得心怀敌意,那么,同印度进行‘战略接触’,就会成为一种增值的‘长远投资’。”作为亚洲“最大的民主国家”,美国十分看中印度遏制中国的“潜在能量”,视其为整个战略部署中的重要环节,不断加大拉印的力度,使美国在亚洲的势力范围,直达中国后院。对印度来说,决不会放弃借美国之手遏制中国的有利进机。实际上,旨在遏制中国的美印军事联盟的环节已经形成。

未来中印关系走向:受世界战略格局变化影响,及各种因素的制约,印度的对华政策将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既有需要与中国改善关系的一面,更有防范、敌视中国的一面。

在国家关系上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合作是策略性手段,竞争和对抗是长期的战略性必然。在边境问题上既有妥协,又有争斗。妥协是临时性的调整,争斗与防范是长期对抗的主要方面。随着印度经济发展和军备力量的积蓄,与我对抗的因素将进一步加大。特别是由于美国因素的介入,中印之间发生冲突,乃至爆发边境局部战争的可能性将逐步增大。

四、中印边境局部战争空中作战情况分析

印度历来信奉“实力至上”的原则,坚持把发展武装力量作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最重要手段。独立之初,就推行了一条穷兵黩武的军事路线。吞并锡金,控制不丹,威逼尼泊尔,挑起中印边境之战。战争的惨败,不但没有使印度反思在处理与邻国关系上的错误,反而认为自己的“剑’’不够锋利lo从那时起,印度就十分重视对华军事斗争,卧薪尝胆,欲报“一箭之仇”。在中印边境地区部署超常的军事力量,加强永久性的战场建设,不断完善对华作战预案,频繁举行以我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目前,印度在中印边境地区的作战实力和保障能力已大大超过我方。尤其是在空中力量上占有较大优势。不能排除印度在其大国心态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受外部势力怂恿利诱,挑起中印边境局部战争的可能性。

l、印度以“地区威慑’’为主要特征的军事战略极具扩张性。印度军事战略脱胎于英国殖民统治者,深受其传统文化、殖民遗产、大国情结等因素影响,充满了“扩张和霸权思想”。印度独立以来,其军事战略大致经历了有限扩张、西攻北防、南下印度洋、地区有限威慑几个阶段。当前实施的。地区威慑”战略,是冷战结束后印度国际地位上升,地区霸权主义增强的产物。较之以往更具扩张色彩。在安全威胁判断上,更加强调“来自中国的威胁”。针对中国的成分更加突出,意图更加明显。虽然战略总体上还是对华采取“防御,,态势,但已是一种全新的“进攻性防御”。在作战指导上,将“反制威慑”转变为重在进攻的“惩戒威慑”。适应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的需要,更加重视空军在战争中的主导作用。

2、印度发展“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使其军事思想更具冒险性。为实现其军事战略目标,印度在大力发展陆、海、空三军作战力量的同时,一直积极发展以核武器为主的战略威慑力量。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其核武器研制和生产步伐加快。1998年5月,3天内连续5次进行核试验,给世界带来不小的震撼。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不仅把发展核武器作为谋求大国地位的重要筹码,而且声称在必要时将“毫不犹豫地运用核武器”。这给亚洲国家传递了—个危险的信号。印度加速发展“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对中印关系的破坏是多方面的,对中印边境军事力量平衡的破坏更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实实在在拥有核武器的印度,在其大国心态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其表现会更加咄咄遇人,甚至会做出出人预料的过激反应。

五、西部空军军事斗争准备问题

印度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受深刻历史背景和现实利益诱惑,以及国际战略格局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双边关系可能会有所改善,但对抗的一面也会加剧。

我们必须采取灵活的策略,在综合运用政治、外交、经济等手段,努力保持周边战略环境稳定的同时,抓紧西部地区军事建设,加强战略预置,以应不测。

(一)制定明确的对印军事战略

中国西部幅员辽阔,仅西藏、新疆就占国土面积的29.5%,历来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长期面临反侵略、反分裂的双重任务。历史上屡屡发生外敌入侵和边境冲突,多与印度有关,且背后都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支持怂恿。由于中印两国都是传统的陆军大国,又有喜马拉雅山的阻隔,以往历次边境战争和武装冲突,都控制在了较小的规模和范围。随着空天技术的快速发展,空中力量成为局部战争的主要角色。战争的“空中化”发展趋势,势必带来边境局部战争规模扩大,强度增加。如何遏阻和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中印边境局部战争,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谋划。

综合考虑国家利益、综合实力和战场环境等因素,对印军事战略的着眼点,就首先立足于制止战争,进而打赢战争,注重力量威慑和战争准备。似应确立“威慑遏阻,灵活反击”的对印军事战略。“威慑遏阻”,主要是对印度的扩张野心,以及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印度分裂中国的图谋进行有效的遏阻。以实实在在的备战行动,使其明白任何危害我国安全和利益的举动,都必将付出高昂的代价。在威慑诸要素中,军事实力尤其是空中作战力量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它是实施威慑活动的主体。只有实实在在的拥有惩戒打击的手段和付之使用的坚定信心,“威加于敌”,才有可能达成“不战屈敌”或“战而胜之”的目的。威慑,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势。以我国目前的军力而言,能够在高原地区使用的作战力量有限,但决不是无所作为。关键是要通盘考虑,逐步提高西部地区的综合保障能力,预有快速投送兵力的可靠手段,能够依据战局的发展变化,随时对敌实施“灵活反击”。

在中印边境地区,不求平时多养兵,重在战时能用兵。要既设完善的空军作战保障体系,确保能够发挥空中力量高速机动、猛烈精确打击的优长,能把有限的空中打击力量集中运用于关键的时节与关键的目标。以未来中印边境作战需要为牵引,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最终达成威慑可信、遏阻有效、反击必胜的战略目的。

(二)建立对印作战陆空联合指挥体制

根据新军事变革和实现我军跨越式发展要求,着眼高技术条件下高原地区陆空联合作战需要,建立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对印军事准备准 备的重要内容和实际步骤。陆空联合指挥机构的基本职能应该是:平时负责研究制定陆军联合作战计划方案,组织部队的联合战役演习,指导战场配套建设;战时根据军委的作战

3、印度对华作战指导思想,强调攻势作战、先发制人。长期以来,印度十分重视对华作战研究。通过总结对华作战失败的原因,以及历次对外战争的经验教训,形成了对华作战的基本指导思想。主张未来对华战争,在战略指导上,“一旦印度的利益受到威胁,立即先敌行动,阻止敌突然入侵的企图”。在战役指导上,强调运用多种作战手段快速反应,利用局部和空中优势对中国军事基地、部队集结地、指挥部、交通运输线等实施轰炸和破坏,控制战场主动权。在战术指导上,采取以攻助防、攻防相济和快速反击的原则对敌实施打击。其作战样式由打一场一般条件下的常规战争,转向打速战速决的高技术条件下常规战争。虽然印军总体实力劣于我军,但其局部优势明显。加之先发制人的作战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其主动对外用兵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

4、优势的空中力量,使印度增加了在边境战争中决胜的资本。随着高技术局部战争发展,空中力量早已不是战争的配角,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力量。印度人比我们更早地看到了这一点。印度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把空军列为优先发展的军种。加速空军航空兵器的更新换代和技术改造,从防御型向进攻型转变,朝着建设“战略性威慑空军”的方向大步迈进。从其作战飞机的数量和装备看,印度空军号称位居世界第四位,在南亚地区已是一支超出防御所需的强大空中力量。随着其空中预警、空中加油、电子战系统、精确制导等新武器装备的不断完善,更将“力量倍增”。印空军整体实力虽还稍逊于我,但局部空中优势显而易见,已成为敢于与我叫板,在边境冒险的重要资本。

5、印军制定了完善的对华作战预案。根据印军《2005年对中国远景作战预案》,其对华作战的背景与时机选择,一是随着印度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增长,印度执政党在国内矛盾激化情况下,为转移民众视线,借“中国威胁”,挑起对华战争。二是迎合西方国家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联合对我施加政治和军事压力,趁机在边境地区制造事端。三是我国内出现困难局面或周边其它战略方向出现大的外患,且久拖不决,我无暇顾及西南边境局势时。四是达赖集团在中印边境和我藏区进行武装暴动,印度当禹趁机在边境地区

策应。五是南亚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印度元需顾虑两线作战时,将全力对付我国。六是印度蚕食我国领土,我边防部队采取行动制止,引发武装冲突,进而升级为局部’战争。

’与之相比,我对印军事准备明显滞后。自1962年边境战争胜利之后,在较长一个时期,我对印军事准备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现实情况是,我在中印边境地区的作战能力与印军的差距明显拉大。其中有我军事战略重点不断调整的影响,也不乏1962年胜利带来的“消极”因素使然。自此没有再把印军乃至印度放在眼里。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确立后,明确将中印边境确定为重要战略方向,对印军事斗争准备再次引起关注,随之制定了一些对印作战军事建设的规划措施。但建设目标不明确,投入力度不大,军事准

备的步伐不快,难以适应中印边境地区安全环境变化的迫切需要。方针和指示,统一指挥战区内各种武装力量联合作战。

具体设想有两种:一种是在现行西南、西北两个战区的基础上,成立两个相互配合的陆空联合作战指挥部。第二种是组建统一指挥陆、空作战力量的西部战略方向联合作战指挥部。两相比较,第二种设想更好。可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陆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在军委、总部直接领导下,统一经略西部战区对印作战准备及作战指挥.,较好地协调未来对印作战东段和中、西段的整体性问题。有利于解决平战结合、战训一体,联合指挥、统建联保等问题。有利于统一指挥西部陆空作战力量与军、警、民各种保障力量,协

调一致地完成作战任务。西部联指为该战略方向的最高联合作战指挥机构。

(三)优化对印作战部队编成

科学的作战部队编成,是实现人与武器有机结合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印作战部队编成,应着眼高原地区、陆空联合作战的特点,坚持精兵、合成、高效原则,做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技术含量高,适应能力强。

突出高技术作战力量建设。以西南、西北战区部队为基础,通过调整补充、优化结构,逐步形成一支综合作战能力强,个性特点突出,慑敌效果明显的对印作战机动力量。

适应局部战争日益“空中化”的趋势,重点提高空军及二炮常规导弹部队等高技术军兵种在作战编成中的比例。根据高原作战特点,适度增加陆航武装直升机和野战防空部队的编制数量。

突出进攻力量建设。只有强大的空中和地面进攻力量,才能给敌以震慑,从而争取作战主动权。对空中力量编成结构进行调整,要把歼击轰炸机部队建设作为空中力量建设的重点之一,逐步增加具有纵深打击能力的歼轰机部队数量,真正做到“攻防兼备”。同时加强地面远程压制、精确打击力量建设,提高整体威慑和打击能力。

突出信息作战力量建设。把发展空天信息作战力量作为夺取制信息权的主要手段。增加能够用于高原地区作战的空中预警指挥机、空中电子侦察机、反辐射攻击机、电子干扰机、无人侦察机、高技术工程伪装等部队数量。发展地面、空中、太空三位一体的信息作战力量。尽早组建计算机网络战和航天作战部队。着眼于夺取未来制天权,可考虑将天基系统纳入空军的战斗序列,或单独组建空军的天基分系统,以实现空天一体化信息作战。

(四)完善对印作战空军战场体系

确立空军对印作战大战场建设思路。加强滇西、川西、西藏、青海、南疆一体化战场建设。构建以西藏为正面,川西纵深为依托,滇西和南疆为两翼,“多点向心”的空中战场基本布势。走开空军作战基地化建设的路子。把几个方向融为一体,改变当前战场布局不尽合理的局面,达到拓宽战役布势,增加战场容量,减轻作战保障压力的目的。首先,加快西藏、滇西和川西地区战场规划建设,形成具有一定纵深的战场布局,以能够满足航空兵部队应急机动作战需要为目的。其中,对滇西方向战场建设应予以特别关注。其次,在南疆、青海地区规划建设一批新机场,进一步加大战场容量和作战支撑力度。确保既能在印巴冲突时快速集结兵力,加大对印牵制力度,又能在中印边境局部战争中起到重要的威慑和钳制作用。与此同时,抓住西部大开发契机,结合青藏铁路建设,坚持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完善后勤和装备技术保障网点。重点围绕主要交通干线、作战机场、主要保障物资储备供应基地,建设一批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形成以_内地为主、西藏为辅,陆空互补、纵横成网的保障体系。完善指挥控制体系。根据作战需要,在西藏和南疆地区,新建怒分师、团级合成指挥所。加快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重点解决空地数传等问题,保证部队具备多种稳定可靠的指挥通信手段。以大型警戒兼引导雷达阵地为吏撑,以机动部署为补充,填补中印边境预警空白。形成空中地区相互结合,有源无源探测互相补充,新体制新手段装每齐全

的预警系统。增配空中预警指挥机,增设地面机动指挥引导机构。形成高中低空兼顾,能够掌握多层多批目标,具有一定反干扰能力的指挥引导网。应对印度军事通信多元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完善技术侦察手段,开展计算机网络侦察,提高预警情报获取能力。建立准确可靠的目标资料数据库,增加即时情报分析处理能力。

(五)加快发展适应高原作战的武器装备

发展适用于高原地区作战的空军武器装备,是对印军事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自行研制和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我在航天、导弹制造和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尽快研制开发能在夺取制空权、制信息权等方面真正管用,集战略威慑能力和实战打赢能力为一体的“杀手锏”武器装备。在当前情况下,应加快空中预警机研制生产,尽早解决西部地区依托陆基预警指挥困难等问题。对于某些高原作战特需,而短期内又难以研制和生产的装备、设备,如适用于高原作战的武装直升机、地空导弹系统、反辐射攻击导

弹、远距空空拦射导弹,以及防区外空对地导弹系统等,加快引进步伐,尽早填补高原精确制导武器系统的空白。抓紧现有新型作战飞机、地空导弹武器装备的高原论证试验和技术改造,力争形成新老武器搭配,先进技术与一般技术手段综合的研发力度,在大力发展电子战飞机等硬件装备的前提下,关注软件的配套开发利用,为提高打赢高技术条件下边境局部战争能力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综合国力的竞争,仍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主导。军事领域的较量同样不容忽视。必须站在国家安全、民族存亡的高度,关注国际战略局势的发展变化,牢牢把握对印军事斗争的主动权,确保西部边境的安全与稳定。这正是我们了解印度,了解美印关系走向,注重加强对印空中军事斗争准备的缘由所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83268.html

更多阅读

光亭:金门之战

金门之战是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成建制损失最大的一次战斗,长期已来由于种种原因,很少有详细具体的报道。而某些媒体的报道,又多不实之处,所以笔者查阅国共双方的大量资料,试对此战进行比较详细介绍。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见谅。金门之战,在战

辽沈战役简介 兵圣是谁

百科名片辽沈战役示意图·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47

金门战役检讨 金门战役检讨 视频

一、意义1949年10月24日,解放军二十八军下属三个团共九千余人渡海进攻金门,发起金门战役,在岛上苦战三昼夜,因后援不继,全军覆灭,是解放军成军以来唯一一次彻底的败仗。我军历史上虽有湘江之战、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皖南事变等惨重损失,但

克里特岛战役一 克里特岛文明

德军克里特岛空降战役,是迄今为止唯一主要以空降作战方式进行的登陆战役,改变了传统的登陆作战模式——战场由平面走向立体,对以后的登陆作战产生了深刻影响;盟军受此启发,高度重视空降兵的使用,大规模组建空降部队,在西西里和诺曼底登陆战

声明:《西部论 金门战役检讨》为网友繁花遮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