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二十卷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唯之与阿 拼音

第 二 十 卷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版本1)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版本2)

绝学,无忧。唯之与呵,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咳;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版本3)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版本4)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版本5)

【注释】

唯之与阿(1),相去几何(2)?美之与恶,相去若何(3)?人之所畏,不可不畏(4)。荒兮(5),其未央(6)哉!众人熙熙(7),如享太牢(8),如春登台(9)。我独泊兮,其未兆(10);沌沌(11)兮,如婴儿之未孩(12);(13)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14)。我愚人(15)之心也哉!俗人昭昭(16),我独昏昏(17)。俗人察察(18),我独闪闷(19)。澹兮其若海(20),飂兮若无止(21)。众人皆有以(22),而我独顽且鄙(23)。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4)。


(1)唯之与阿:唯,恭敬地答应的声音,是晚辈对长辈的回应;阿,怠慢地答应的声音,是长辈对晚辈的回应。一说阿同"呵",斥责、呵斥。

(2)相去几何:去,离开,指距离;几何,多少。(恭敬地应答的声音与呵斥的声音)相差倒底有多少?

(3)美之与恶,相去若何:美,通行本作"善",傅奕本、帛书甲本作"美",今从后者。恶,指丑恶。美好与丑恶,到底相差多少。老子在这里提出了价值判断的相对性问题。善恶美丑、是非贵贱等价值料断,都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时代、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的;而对同一个对象,世俗之人与得"道"之人之间,在价值判断上也会相差甚远。

(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们所畏俱的,(我)也不必去触犯。尽管老子认为自己与世俗之人在价值观上相差很远,但他同时认为,由于价值判断是主观的、相对的,譬如善恶美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这些问题太宽泛,没有必要穷究到底,不必故意去触犯。

(5)荒兮:一说形容精神境界的广阔。一说指时间经历的长久,今从后说。

(6)央:结束、完结。

(7)熙熙:形容兴高采烈的样子。

(8)如享太牢:帛书本作"若乡太牢而春登台"。乡、享通飨。太牢,指供祭祀用的牛、羊、豕。如享太牢,好象参加丰盛的筵席。

(9)如春登台,好象春天登高远望一样(心旷神恰)。

(10)我独泊兮,其未兆:泊,淡泊,恬静。兆,征兆,迹象;未兆,没有迹象,引申为不炫耀、无动于衷。这句的意思是,当一般的俗人都兴高采烈、喜气洋洋时,我独自恬然淡泊,毫不炫耀。在这里,老于塑造了一个真正得"道"的、深请世故却返朴归真、宁静淡泊的自我形象,与浑浑噩噩的世俗之人恰形成鲜明的对比。

(11)沌沌:混混沌沌的样子,这里指纯真朴实到极点。

(12)如婴儿之未孩:孩同"咳",咳的本义是指小孩的笑,这句意思是象婴儿还不会笑时那样(浑浑沌沌)。

(13)傫傫(lēi):形容疲倦闲散的样子。

(14)通"累"。傫遗:不足、不够。

(15)愚人:老子所谓的愚人,是一种与世俗之人不同的至高之人,他淳朴、自然,看似敦朴木讷,实则洞悉世事、通达人情,对人生的理解远远高于一般人,故这种"愚"是大智若愚的"愚",是大辩若呐的愚,是真正的智者返朴归真的愚。因此,所谓"愚人"也是老子理想中的人。有人认为老子自称"愚人"是一种虚伪、狡猾,其实不然。

(16)昭昭:清楚、精明。这是一种俗人的聪明,为老子所不屑。

(17)昏昏:暗昧、糊涂的样子。

(18)察察:严厉苛刻的样子。

(19)闷闷:淳朴的样子。

(20)澹兮其若海:澹,辽远的意思。形容那种淳朴、自然的"愚人",其思想境界象大海那样辽阔深远,非一般世俗之人所能理解和模仿。

(21)飂兮若无止:飂(liǎo),疾风。形容老子理想之人(愚人)象迅疾的风那样无所拘束、自由奔放,好象没有止境。

(22)众人皆有以:以,用。众人都好象有作为、有本领。

(23)顽且鄙:形容愚笨、鄙陋。这也是老子形容得"道"者的与俗人不同的特征。

(24)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母,指"道",对"食母"的解释,历来不一。有的说,食为动词,养的意思,食母就是食于母、养于"道",即用"道"来滋养自己;有的说,食是用的意思,食母,就是使用"道"、利用"道"。这句意即:我偏偏与众不同,重视用"道"来滋养自己。

【译文】

应诺与呵声,相差多少?美好与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普遍所害怕的,就不能不怕。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呵,这种风气不知何时停止!众人都无优无虑,兴高采烈,好象参加盛大的筵席,又好象春天登高远望(那样心旷神怡)。我独自恬然淡泊而无动于衷;浑浑沌沌的样子呵,好象一个还不会笑的婴儿;疲乏慵散地,好象无家可归。众人都有多余的东西,唯独我却好象什么都不够。我真是个愚人的心肠呵!一般人是那么清醒精明,唯有我如此糊里糊涂。一般人是那么严格苛刻,唯有我如此淳厚质朴。辽阔深广呵,(我的心胸)象无边无际的大海一样;自由奔放呵,(我的心灵)象无止境随意吹荡的疾风。众人都有一套本领、有所作为,唯独我却愚笨鄙陋。我偏偏与众人不同,而重视用“道”来滋养自己。(译文1)


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译文2)

一味顺从与相互抵触,其间的差距又有多大呢?美好与丑恶又相差多大的距离呢?只要众人回避的,你也就不得不惧怕。大千世界这种现象总不会终止。纷繁复杂的芸芸众生中,有的一生像蹲在牢圈中的畜生一样,不思考任何理论问题,还自鸣得意,有的则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而我呢,还是孤独地等待未来的运气,这种好运我还非常茫然,就像婴儿尚未成长为孩童一样。现在研究自然法则已经使我精疲力竭,尽管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可,但似乎没有君王来器重我,让我找到一个好归宿。一般人总是心满意足,而我却茫然若失。我真是太蠢了!太糊涂了!一般人都明智,我却围绕着这些学术不能自拔,一般人能看破红尘,我却为此而闷闷不乐。一般人都有所依靠,我却像顽石一般,好象还显几份鄙俗之气。其实,我的心灵就像大海一样辽阔、明净、沸腾,任凭多大的风浪,我也决不退缩。我就是有别于他人,将研究天地之道作为我最佳的精神食粮。(译文3)

高贵与卑贱相差多少呢?美好和丑恶相差有多少呢?(世俗的价值判断,如风飘荡)但是众人所戒忌的,也不可不警惕,不必特意去冒犯它。安于道的圣人,他们的精神境界多么开阔啊,好像没有尽头。众人对于名利外物追逐不倦,好像争先恐后地去参加盛大的宴会,好像在春天登高眺望景色一样惬意;圣人却安于淡泊与恬静,对于名利无动于衷;保持本真,如同还不会嬉笑的婴儿;悠闲不做作,好像无所牵绊;众人都追名逐利,不知疲倦,而圣人则安于清心寡欲的生活;保有淳朴憨厚的心态;世人都热衷于虚荣炫耀,圣人则甘于寂寞、宁静;世人功于心机,斤斤计较,而圣人则保持内心纯净,没有杂念;世人都追求功名和炫目的成就,而圣人则保持着简单、冷静的态度。圣人与世人是不同的,他们更加珍视贴近于‘道’的生活。(译文4)

从声音的角度,唯唯诺诺与训斥咒骂,其实又有多大差别?去掉道德标准,善良与凶恶,差别究竟又有多少?别人都说可怕,他也不得不跟着说可怕,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啊,不知这种风气什么时候才能完结。(译文5)


  【古文正解】

  欲不欲,学不学。辅国以道,不文不武反为治;修身以德,无智无技且无忧。

  唯之与呵,一卑一尊;美之与恶,一悦一厌。而名利色欲果为真乎?争之所趋,恐之所畏,而纯朴远矣。荒兮,其未央哉!

  故观之以道者,唯与呵同,美与恶齐。圣人不堕其纷,不逐其流,不以智修,不以技得。常淡然超然,自在也无忧然。

  赤子哉!人皆嗜欲,圣人独朴;人皆嗜利,圣人独足。愚人哉!昏昏兮,不以是非明;闷闷兮,不以得失计。若海之浩淼,若风之无拘。

  上下之间,何知烦恼?熙来攘往,孰为淡泊?众人皆奋学,圣人独守拙。

  圣人其独异于天下而贵乎求道以德者,犹婴孩之惟乎求食于母也。

  【今文正解】

  以绝弃欲望作为欲望,以放弃学习作为学习。用道来治国,不用文治不用武功反而太平;用德来立身,没有智巧没有技能反而自在。

  唯喏与呵令,同样是说话口气,一个卑下一个高贵;美丽与丑陋,同样是视觉感受,一个怡悦一个反感。难道高贵美丽就是真正价值所在吗?人心啊人心,那些名利才色别人都追求的我也不甘落后,那些贫贱愚丑别人都讨厌的我也畏而远之。社会由此远离了淳朴啊。风气颓废啊,什么时候是个尽头!

  因此,以道来观看,尊卑美丑,都不过是虚华啊,其中的差别有什么意义呢?圣人不堕进这样的纷扰,不追随这样的风气,不用聪明机诈修养,不用技能本事获取。总是淡泊超脱啊,自由自在没有烦恼。

  像是婴儿啊!人人都嗜好欲望,圣人唯独淳朴;人人都嗜好财富,圣人唯独知足。又像是傻子啊!昏昏的,不用是非来明辨;闷闷的,不用得失来计较。胸怀宽广得像大海一样浩淼,神志超脱得像风一样飘逸。

  世人无不处在圣人和傻子之间,有谁知道终生苦恼的缘由呢?无不夹杂在熙熙攘攘中追名逐利,有谁明白清静淡泊的真谛呢?世人都在竭力学习,圣人唯独笨拙。

  圣人唯独不同于天下,珍重的是向大道求取最纯真的德,就像婴儿只懂得向母亲求取食物一样。

  【订正与辨析】

  1。“绝学无‘忧’”与“绝学无‘尤’”,当以“绝学,无忧”为佳。不仅是文字原因。重要的是结合段落含义。 

 这是因为,“现素抱朴,少私寡欲”与“绝学无忧”不仅词语词性结构不一致,而且,“绝学”的内涵包括了“绝礼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所以不应该属于“另有所嘱”的内容,而是承接“绝礼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及“现素抱朴,少私寡欲”,深一步描述由此行道的个人情操境界。


  其次,“绝学,无忧”,“学”的着眼点应该是“个人”立场,“绝学”意思是“个人抛弃对知识技能礼仪等追求(而修习于大道)”。这正好符合“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的针对内容。


  “无忧”则体现在“我独泊兮”“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所止”。

  抛弃世俗追求,修习于大道,从而超脱淡泊自在。所以说,“绝学,无忧”。


  2。通行本“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中,“阿(阿谀)”字乃“呵(呵斥)”字讹谬,“善”字乃“美”字讹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不善已”表明当时反义词文字运用,“美”的反义词是“恶(丑陋)”,而“善(好的;贤能的)”的反义词在《道德经》里一概为“不善”。亦如帛书“美与恶”。


  3。按通行本“如登春台(如同登上春日览胜之台)”原文更类似“如春登台”,结构类似“若冬涉川”。今取其文字骈美,仍订按通行本,但意思无二。特此说明。

  4。通行本“婴儿之未孩”按帛书(乙)订作“婴儿之未咳”意即“婴儿还不懂发出笑声的‘赤子’状态”。


  按:咳,小儿笑也。从口,亥声——《说文》

“赤子”则是老子认可的完好状态,如后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5。通行本“乘乘兮(意志豪迈洒脱状)”依据帛书订正为“儽儽兮(同‘累累兮’,意志疲惫消散状)”,更符合于“若无所归”含义。因为修道的人内心在于淳朴无为,而不在于外露风发。


  6。“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像婴儿一样)”是比喻表达,比喻“珍重持道蓄德,看重安分守本,宝贵于淳朴天性”。不可以肤浅理解。    

【引语】

老子从辩证法的原理认为,贵贱善恶、是非美丑种种价值判断都是相对形成的,而且随环境的差异而变动。在本章里,老子将世俗之人的心态与自己的心态作了对比描述。它揭露社会上层追逐物欲的贪婪之态,并以相反的形象夸张地描述自己。文中的“我”指老子本人,但又不仅仅是指他个人,而是一种有抱负、有期望的人。“众人”、“俗人”指社会上层。这些人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并无严格标准,甚至是混淆的、任意而行。他说“我”是“愚人之心”,这当然是正话反说。世俗之人纵情于声色货利,而“我”却甘守淡泊朴素,以求精神的升华,而不愿随波逐流。

 

【评析】

任继愈在《老子新译》中说,“老子对当时许多现象看不惯,把众人看得卑鄙庸俗,把自己看得比谁都高明。而在表面上却故意说了些贬低自己的话,说自己低能、糊涂、没有本领,其实是从反面抬高自己,贬低社会上的一般人。他在自我吹嘘、自我欣赏,最后一句,说出他的正面意见,他和别人不同之处,在于得到了‘道’。”在老子看来,善恶美丑贵贱是非,都是相对形成的,人们对于价值判断,经常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换,随着环境的差异而更改。世俗的价值判断极为混淆,众人所戒忌的,也正是自己不必触犯的。在这里,老子也说了一些牢骚话,使人感到愤世疾俗的意味,其中不乏深入的哲理。他说明自己在价值观上,在生活态度上,不同于那些世俗之人,他们熙熙攘攘,纵情于声色货利,而老子自己则甘愿清贫淡泊,并且显示出自己与众人的疏离和相异之处。


【补充:圣凡有别】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唯”和“阿”,都是表示应答的词语。“唯”表示尊敬的应答,相当于“是”。“阿”表示不尊敬的应答。只因语气不同,礼节上也就不同了。这是说,无道社会人们所关心的都是皮毛的小礼小节,而这些礼节所规定的也只能是表面现象,根本改变不了人们内在的心灵。但是在等级制度森严的礼教统治下,尽管都是表面现象,但是还必须学,必须做。不知“礼”就会遭到别人的侮辱。在“有礼”的社会里,说话做事须时时小心,步步留神,稍不注意,碰上“懂礼”的人,就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甚至要了你的性命。不行“善”就得不到外界的赞誉和认可,因而一生无名无利。但是,倘若你“懂礼”、“知善”,只要有了“礼”和“善”的面具,哪怕是十恶不赦之人,名利也会向你招手。于是,人们为了追求名利,都去学“礼”、行“善”,反正都是表演给别人看的,管它真和假。在无道的社会里,只有无理霸道、奸诈机巧的人才吃得开、行得通,真正的善人却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欺压的对象。因此,人心不古,社会纷乱,道德日趋没落。处在这样的社会里,谁还关心内在的心灵呢?于是心灵荒芜了,像是无边无际的沙漠。这正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缘故。人们所害怕的是无名无利,也正是名和利,才使得人们荒芜了心灵,而心灵的荒芜才是真正可怕的呀!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熙熙:欢乐、高兴的样子。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猪、牛、羊。儽儽:在道境中飘浮不定的感觉。

众人熙熙,是欢乐于名利,他们一旦取得了一点点小名小利,就沾沾自喜,那种高兴劲儿,就像是吃了帝王赏赐的大肉——乐于利;又象是陪伴着帝王在春天里登台观景一样——乐于名。尽管他们时时在遭受着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反而不知不觉,醉生梦死,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自由。众人皆追逐于外,而我独守于内,像一只小船,停泊在心灵的港湾,没有远航的征兆。又像一个还不懂事的婴儿,天真烂漫,无忧无虑,遨游于宇宙,像是找不到归宿——沉浸于大道之境,是最美好的精神归宿;众人都欢乐有余,只有我独处于心灵的家园,像是连自身也遗忘了——观赏妙景,享受心灵的无限自由;我是多么的愚昧呀,总是和大道混为一体,不敢有一点私心杂念——一切按规律办事,不敢偏离大道去随意发挥。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俗人:功利主义者。昭昭:明白一切的样子。察察:对于名利斤斤计较、精于算计。

俗人都能明白一切,唯名唯利,只有我对此糊里糊涂——俗人聪明于小事,而我明于大道。俗人都精于算计,只有我少私寡欲——俗人心在名利,而我志在真朴。内心深沉得像大海一样,遨游于宇宙若无止境——心怀高远,自由无待。众人都有人生的目的,唯独我与众不同,个性孤僻,以致于被众人看不惯——众人皆求“有”,我独求“无”。得道之士的价值观念及其独特的个性是不为众人所理解的。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只有我与众人不同,众人皆以“有”为贵,而我以“无”为贵。孔子说:“民以食为天”,贵在以有形养有形。而老子却强调以“无”为本,以无形养有形。这是老子完全不同于世人的养生之道。道家有言:“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炁补。”由此可见炁的重要性。“食母”,即“食炁”,是道家养生的重要环节也即辟谷服气术。《黄庭经》说:“神仙道士非有神,积精累炁以成真。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炁。”由此看来,这里的“母”就是炁。不仅如此,也只有蓄养真气,才能开启大道之门,这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智慧源泉。

本章是老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有道之人和俗人、常人的反复对比,说明有道者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伟大。昭示人们不要舍本逐末,背道而驰,“昭昭”、“察察”于外在的名利,而应该以反朴归真为人生之根本。

【英译】

How much difference is there between the nobleness and lowliness?How much difference is there between the goodliness andfrightfulness? (The value judgment of common custom changescontinuously.) That all men fear is indeed to be feared, you neednot to challenge it consciously.

The sages who follow 'Tao', how wide and without end their spiritboundary is.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chase after the fame and gain tirelessly,as if enjoying the great full banquet, as if mounting the terraceto enjoy good view in spring;
But sages will not seek fame and wealth; they disregard all fameand gain;
They holdtheir pure essentiality like a new-born infant which has not yetsmiled;They are carefree and leisurely without worry of desire;Thepeople of the world pursue nabobism day after day,While the sagesare content to lead a humble but virtuous life;The people of theworld cling to peacockery flaunt,The sages are willing to stay inloneliness and still;The people of the world haggle over everyounce,But, the sages always make themselves peace;The people of theworld aspire after glaring success,The sages keep their heartsimple and calm.


The Sages alone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men;they value the life that closes to the nursing-mother (theTao).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83198.html

更多阅读

俗人看《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上

提出“道”和“名”之后,老子补充了一段话:“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段话比“道”和“名”更难理解。第一个难解之处是对“天地之始”的理解。首先是“

色与空相去几何? 唯之与呵 相去几何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来自《心经》的话,几乎已是家喻户晓的了,但色与空究竟相去几何?如何才能即是和不异呢?色是指一切看的见的东西,说它是指物质也是不错的,而空却好理解的多了。其实,色和空之间就横亘着一个东西,它

声明:《道德经 二十卷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唯之与阿 拼音》为网友纨绔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