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第十集 人物纪录片优秀解说词

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

公司的力量

2010年8月23日起每晚21:20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

地球无疆

——10集 纪录片《公司的力量》(第十集)

如果不是广袤的海外市场的召唤,也许现代公司根本就不会出现。在地中海孕育、从大西洋出发,公司的诞生就是为了远渡重洋。世界上很多个地方都被那个热衷于征服与掠夺的早期跨国公司拿来取作名号。因为这个不光彩的起点,跨国公司似乎一直不得人心,它曾被视作侵略的工具,引发了众根深蒂固的恐惧。但是,400多年来,公司却从未改变向外的姿势,天灾或是战火、政治鸿沟或是文化差异,都不能阻挡这与生俱来的冲动。

公司向往每一个市场、奔赴每一个市场、连接每一个市场,近几十年来,它以前所未有的样态和一如既往的力量,穿越民族国家的疆域边界,扫除建立世界市场的障碍。今天,当我们从公司的角度来观察世界时,全球版图可以有另外的线条来勾勒。国与国的竞争,人与人的关系者可以重新定义。

全球公司或许仍将代表公司最好的那一面:提高生产力,并因此而改善各地区、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但它也时时表现出公司最令人忧心的一面:超越了国家的巨型组织更容易远离道德和约束。面对已经被公司改变的地球,和地球上所有公司的未来,人们喜忧参半,又满怀憧憬。

第十集 地球无疆

2009年,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欧莱雅集团迎来了100岁生日。这是位于巴黎市郊的集团总部,初次到来的人,常会以为自己偶遇了一次国际会议,实际上,这只是普通的员工早餐会而已,员工们来自50多个国家,在这里,为世界工作。

100年前,欧莱雅只是化学家尤金·许勒尔走街串巷、向美容师们推销的一种染发剂。100年时间里,它一步步走出了巴黎的街道。今天,欧莱雅在全球共有65家分公司,旗下23个品牌在33个国家都有销售。

 “欧莱雅90%以上的营业收入是来自发源地法国之外,50%以上来自欧洲之外。”(欧莱雅集团首席执行官让·保罗·安巩)

每一个优雅的品牌背后,都是欧莱雅精确定位的一个市场。或许,以公司的视野来观察:世界首先就是以市场的形态存在的。但人类从历史继承而来的,是由多个国家构成的世界版图。国家的疆界成了自由交易的边界,大市场被分割成无数的小空间,可是,哪个公司不想把生意做到更多的地方去呢?那是公司血脉中最古老和最固执的基因。

优秀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第十集) 人物纪录片优秀解说词

“跨国公司从19世纪中期,在现代公司诞生不久就开始出现了,公司跨国化的速度非常快。” (英国《经济学人》 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

1851年的一天,俄国驻柏林公使会见了一位德国人,这位德国人并非外交官员,仅仅是一家手工作坊的主人,这次会面的结果是,俄国人买走了75台电报机。一年后,从莫斯科到俄国过境直到德国的电报线路修建工程也全部落入了这家德国公司囊中。发展到19世纪末,西门子已经在49个国家设立了168个经营机构。

“因为本土市场狭小,德国公司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出口,不断尝试开发国外的市场。”(德国企业史研究会前主席维尔纳·普路姆珀)

在拥有广阔国内市场的美国,公司也很早就迈出了向外的步伐。19世纪中期,美国公司也在利润的指引下飘洋过海。1867年,在英国著名的工业城市格拉斯哥出现了一个美国人办的缝纫机工厂,最初的订单是每周100台,第二年时变成了600台。

“1914年,世界上90%的缝纫机都是由这家公司制造的。我认为,这显示了跨国公司可以在国与国之间转移技术和想法的惊人能力。”(原美国商业史联合会主席杰弗里·琼斯)

胜家公司的总裁伯恩后来解释道:之所以去海外建厂,是因为南北战争后,美元汇价的上升和美国国内工资的上涨。

哪里成本低,哪里有需求,公司就千方百计去哪里。这是一个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的简单的逻辑。正是这个简单的逻辑,一点点改变了世界的样貌。

“公司不会站出来说,我们来创建全球化吧,而会说,我们来扩大市场吧。让我们进军拉丁美洲吧,让我们进军亚洲吧。公司想要更大的市场、销售更多的产品和服务。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公司连接起来,每个公司都在追逐自己的利益,所有这一切加起来,结果导致了全球化。” (未来学家 约翰·奈斯比特)

当地理大发现一点点勾勒出世界的全貌,公司率先出发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公司利益与国家意志密不可分,它们曾屡屡调兵遣将,用枪炮去打开潜在的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二战结束后,殖民时代土崩瓦解,民族独立和主权平等成为时代潮流。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再利用公司实施掠夺,公司也无法再借助国家工具进行扩张。但是,只要市场依然还在远方,公司就能调动起自我校正的能力,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公司早于政府建立起沟通的渠道。即使政治力量将世界一分为二时,公司也一直在无孔不入地寻找商机。

20世纪30年代,年轻的美国人阿曼德·哈默穿针引线,游说福特公司在苏联高尔基市建立起联合汽车厂。当时,T型车在美国的市场正在萎缩。亨利·福特虽然总说自己不满意苏联的意识形态,可还是被哈默的一句话打动了。哈默说:那可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公司对市场的渴望有多强烈,对打破隔绝和封闭的渴望就有多迫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真正让世界市场联通的巨变到来了。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标志着一个重大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的冷战结束了。冷战结束的一个重大意义就是说:过去妨碍出现全球市场,这样一种政治的结构被打破了。”(中国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

冷战时期两个平等的世界消失了,一个30亿人口的新市场出现了,在政治高墙推倒的同时,技术突破让人与人的距离变得更近。

1991年英国物理学家伯纳斯·李创造了万维网,多年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网络对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

闸门开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汹涌而至,这是个期盼已久的时代。某种意义上,这也是由公司推动而来的时代。

“的确,如果没有大型跨国公司就不会有全球化,他们确实是促成全球化的传动机制,因为这些跨国公司不仅通过境外工厂,而且通过外购和国际贸易影响着全球,比如跨国公司承担了大部分的中美和中欧贸易,他们的作用至关重要。正是他们改变了全球经济的性质。”(新兴市场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安东尼·阿格塔米尔)

如果说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在1984年时表达的不只是一个愿望。那么在20世纪90年华之后,它逐渐变为真实的存在。商者无疆,就象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演进一样,公司给世界和自己都创造了新的机会!

“我最先提出了‘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这个词是我创造的。20年前我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完全没有预料到,竟然会有这么多国际化的大公司出现。”(日本创业者商学院校长大前研一)

1993年1月,IBM公司弥漫着一片悲情,董事长兼CEO离任退休,留下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蓝色巨人,这家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公司,连年亏损已高达160亿美元,公司股份一再下跌,在媒体眼中IBM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坟墓。1993年4月1日,51岁的郭士纳接管公司,将IBM从硬件生产商,转型为服务提供商,让大象重新起舞。9年后,50岁的彭明盛接替郭士纳,IBM完成了全新蜕变。

“我们的董事长彭明盛,刚刚到IBM上任时,就预见到世界性的商业机遇,是世界市场市场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整体,这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决定的,因此,他意识到,如果我们要在这方面取得先机,只要技术支持,IBM就要先将自己进行全球整合,我们称之为全球整合企业。”(IBM软件集团副总裁艾伦·甘奈克)

2006年6月,彭明盛在美国(外交)杂志上,高呼跨国公司已经过时,全球整合企业时代正在到来。通过全球整合,IBM在世界各地的数据中心,从155全减少到6个,财务系统从16000个减少到4100个,采购中心从300个减少到3个。这里是位于纽约州的IBM全球总部,公司的全球支付中心远在万里之遥的中国上海,它和深圳的全球采购中心、吉隆坡的全球财务中心、马尼拉的全球人力资源中心、布里斯班的全球客户服务中心,以及设在中国、瑞士、日本、印度等六个国家的研发中心,共同组成了IBM的核心。

从跨国公司到全球公司,不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更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这个大变局中,谁能勇敢地加入竞争,谁就有可能占据先机。

就在IBM向全球公司转型的时候,北欧的一家公司也走在了命运的拐点上。

1991年伊始,诺基亚公司陷入危机,这个拥有众多产业门类的荷兰百年老字号濒临破产边缘。然而,仅仅用了10年时间,它就成为年销售额超过300亿欧元的世界知名企业。诺基亚的骄人业绩,不仅仅得益于技术领先和产业聚焦策略。1993年,荷兰政府宣布取消对外国公司的持股限制,诺基亚由此而获得了走向国际市场的契机。经过一系列股权转让,到2007年时,诺基亚的股权结构中,荷兰只占了9%。它不再属于荷兰,但却贡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因为诺基亚的成功,荷兰连续3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年度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在全球市场上,开放的国家和公司得以相互成全。

“一个封闭的国家注定是失败的,将会被创造力所打败。创造力产生竞争,使人们总是想竞争、想做得更好。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这样的反思。一个过分受到国家保护的经济,是不能得到持续发展的。”(法国里昂第二大学教授皮埃尔·道克斯)

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公司,历史性的机遇都稍纵即逝,它只属于那些引领潮流的开创者。

用卫星和计算机系统管理14个国家的6600多家商场和数万家供应商,沃尔玛在全球化时代实现了全球采购。电脑公司和物流公司合作的订单式生产、配送,不仅创造了零库存的商业模式,更让消费者真正变成产品的主人。

在网络世界里,买卖双方不再需要面对面地讨价还价,电子商务革命性地改变了人类几千年来做生意的方式。

“全球竞争对消费者是非常有利的,因为来自全世界的生产者都在竞争,看看谁能把产品卖给像你和我这样的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变得更好,价格变得更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就是消费者。”(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

“时过境迁,情况发生了改变,不平等的关系正在转成更加对等的关系,现在比以前有更多的利润、更多的就业、更多的研究项目和更多的技术注入东道国。产品的价格也更加合理。”(新兴市场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安东尼·阿格塔米尔)

全球竞争,降低了整个人类的交易成本,公司触角最大程度地深入到世界各个角落,于是,从繁华都市到偏僻乡村,无数个普通人获得了分享现代文明成果的可能。

当搜索引擎让我们对地球上每时每刻的变化尽在掌握时,在空间上,人类确乎已进入了一个天涯咫尺的时代。但是,这个时代也不乏咫尺天涯的故事,因为,不同国家、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之间天然的、长久的隔膜绝非轻易可以穿越。

2006年5月,可口可乐迎来其神秘配方120岁的生日。据说120年来,掌握配方的不超过10人。但是,生日的烛火刚刚熄灭,这份神秘配方就陷入了严重的安全危机。2006年8月,印度最高法院要求可口可乐公司要么公开配方,要么停止销售,原因是印度科学和环境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可口可乐部分软饮料中杀虫剂的成份含量严重超标。这并不是可口可乐第一次在印度遇到麻烦,早在1958年可口可乐公司就进入了印度市场。苦心经营近20年后,它却不得不选择全面撤出。

“当时印度政府颁布了一项政策,要求跨国公司将其股份减少到50%以下,跨国公司认为这很不合理,于是有一些公司决定撤离印度,可口可乐就是其中之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授方睿哲)

对于在全球拥有400家企业、在跨国经营史上写下过辉煌履历的可口可乐公司,这几乎可以算作一次滑铁卢。

“实际上,我们在亚洲的业务早在1925年,从菲律宾就开始了。1929年时,我们最大的国际市场是上海,我们跨国经营的时间已经相当长。很可能在跨国公司这个词出现之前就开始了。”(可口可乐公司战略规划部副总裁约翰·法雷尔)

可口可乐当然不会错过经济全球化的进程。1992年,它做了第一个全球性广告,当年冬奥会上,专为它创作的歌曲以12种语言向全球广播。广告商称:有131个国家的38亿观众欣赏了这个节目。伴随着印度经济的开放,1993年可口可乐重返这片南亚大陆,虽然这一次是印度政府的主动召唤,但可口可乐还是不断遭遇新问题。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公司监管体制,包括法律、规则和制度等等。所以,美国公司经常需要历经一个学习的历程,可能是非常艰难、昂贵的过程。”(华盛顿大学美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默里·韦登鲍姆)

2006年的可乐危机,以双方和解告终。因为,没有哪个公司愿意放弃11亿人口的市场,而印度恐怕也不会忘记当年可口可乐的撤离曾导致22家瓶装厂停产,数千工人失业。

可口可乐和印度之间的恩恩怨怨绝非偶然或者个案。作为一个外来者,跨国公司遭遇的尴尬也并不单单发生在亚洲。二战后,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经济逐渐复苏,但与此同时,美国公司在欧洲控制了50%的半导体产业、80%的计算机和95%集成电路生产,为此,不少欧洲国家担心在技术上沦为美国的附庸。

“跨国公司进入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带来关于竞争游戏规则的变化,它会彻底改变当地的经济结构。在彻底改变当地经济结构的同时,当然也会遇到抵制,比如你提到的欧洲的情况,很明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抵制活动。”(巴黎高等商学院院长伯纳德·拉马南楚阿)

美国也概莫能外,人们一面希望自己的公司走出去,一面害怕别人的公司闯进来。1989年9月,日本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收购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美国舆论一片哗然。《新闻周刊》封面上,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注册商标中的美国女子被换上了日本和服,杂志中一篇长达数十页的文章,以“日本企业买走了美国之魂”为题,认为索尼公司是比苏联军事力量更可怕的威胁。

“美国不禁大声疾呼:太可怕了!日本正在购买我们的国家,他们要把所有的东西带回东京,这对美国实在太可怕了!回顾历史,当一个新兴国家带着大量投资闯进来的时候,总是会引起人们的警觉,引起政治上的担忧、经济上的担忧,视其为可怕之事。”(美国彼得森国际)

在最初的惊慌和抵触过后,人们发现,事情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在哥伦比亚公司易主的若干年中,大量生产的,仍然是带着鲜明的美国文化特征的电影。

“我认为外国公司收购美国公司是好事,当然收购会有一些限制,比如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问题。但诸如索尼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这类事件,我看不出有任何安全方面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说,新思路、新管理和新型资本的进入,对美国经济是有益的。”(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约瑟夫·奈)

对于公司来说,奔跑的步伐已不可能停止,需要改变的,是行进的方式。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认为:“以往的跨国公司寻找一片投资的乐土,为的是复制、繁殖母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而今天,他们必须为不同地区的顾客提供不同的服务。他们已不再是教育所谓的野蛮人如何喝可口可乐或者是吃玉米片。”

“麦当劳意识到,如果在有守斋习俗的地方开店,那么斋月里白天歇业,晚上营业,并提供斋月食品才是有利的。这是可能的,而且已经做到了。这种根据市场进行本土化的做法,是不会改变的。”(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教授彭慕兰)

“即使你拥有一个全球知名的品牌,也一定要注意不要出口过多具有文化特性的产品。就拿幽默来说,一些我认为很好笑的笑话,你可能觉得一点都不好笑。反之亦然。”(阿尔卡特-朗讯公司首席执行官韦华恩)

1987年初冬,北京一家新开业的餐厅异常火爆,很多人花两个小时才能等到一个座位。20多年后,中国的肯德基已不再是汉堡一统天下。中式快餐、中国装饰、中国员工,要不是门前还站着美国老头哈兰·山德士,恐怕人们都快忘了,这其实是一家美国公司。当然,汉堡加油条的变化,只是本土化最表面的功夫,公司内核与理念的变化才是要诀。在全球化的时代里,跨国公司成功的秘诀就是,只把他乡作故乡。

“美国政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所有的政治都是本土政治。其实不仅是对政治而言,对公司同样如此。比如说,我在家里,可以随心所欲,呼朋唤友,会觉得很舒服。如果公司能够四海为家,那么他们就会成功。”(阿尔卡特-朗讯公司首席执行官韦华恩)

四海为家的公司,一步步融入所到之处。它所跨越的,已不仅仅是国界。就在这样的彼此试探、磨合中,公司的全球化过程,带来了人类的新命运。此时,二十世纪的乐章奏响尾声,人类在这一百年中,曾经历了最惨烈的冲突,和最冷酷的隔膜,终于开始向彼此走近。无论带着怎样的表情,世界最终在效率和发展的原则下达到了共识。

世纪之交,一轮强劲的企业并购风暴席卷了全球。

波音兼并了麦道,美国在线买下了时代华纳,两大石油公司组成巨型跨国集团埃克森—美孚,微软以45次并购成就软件业霸主地位,思科经过110次并购成为网络行业的龙头……

跨国并购也风起云涌。1998年德国最大的工业集团戴姆勒-奔驰和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宣布合并;12年后,克莱斯勒又被收到意大利的菲亚特集团麾下。昔日的大佬们忙于为21世纪投子布局,同时,一股新的力量也在悄然而快速地成长。

“我想在未来的10年、20年或30年里,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印度公司发展成为超级巨型公司。那时,你就会看到这些国家中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中端市场,作为消费市场的重要性。我认为,贸易将连接起整个世界。”(英国贸易投资署署长莫文·戴维斯)

从2006年开始,波士顿咨询公司每年都推出他们称之为挑战者100强的100家公司,这些公司来自印度、巴西、俄罗斯和中国,平均增长额度约是世界500强企业的3倍。

在中国南方,一个年经的挑战者格外引人瞩目。迈瑞公司成立于1991年,十余年后,它成长为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产品销售到了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资金实力比,它远不如那些著名的对手通用电气、飞利浦、东芝和西门子,但它的持续创新能力却令人刮目相看,被美国研究者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中国公司之一。

“我们每年将我们销售收入的10%,投入当年的研发,这比我们国际上很多大的竞争对手要高,他们只有7%,有的只有6%,也远远高于我们国内的竞争对手。但是,你从它取得的成果来看,我们一般的一个产品的研发投入,3年就能把所有的投入的资金全部收回。”(深圳迈瑞公司董事长徐航)

2006年9月26日,迈瑞公司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在此前的十多年中,中国制造已逐渐遍布全球,但是,没有哪个国家会满足于只用廉价商品走向世界,当然,也从来没有哪个公司可以轻轻松松地走进异国他乡。在世界市场中,无论挑战者还是被挑战者,竞争的法则同样苛刻。

“这个世界不再需要通过模仿碰巧成为全球企业的公司,世界需要的是创新!需要那些可以为其他地区带来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公司,无论这样的公司来自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因此,不要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公司走向国际化要,带着他人不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东西。”(哈佛大学商学院高级副院长约翰·奎奇)

这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时代。要在竞技场上长久保持领先者的席位,惟有创新。创新管理、创新组织模式、创新技术,公司已经开始上演全球化时代的变形记。

1988年,张明正和伙伴们用5000美元在美国洛杉矶创办了趋势科技公司,以电脑杀毒软件起家,逐渐在网络防毒软件领域成为全球第一。让人们感兴趣的这是一家无母国公司。

“你用人种来分,那我会跟你讲,我是属于中国人的公司;那如果说,你今天问我的财务,那我会跟你说,我是日本的公司;那如果说,CEO住在哪里,我会跟你讲是美国公司。”(趋势科技公司副总裁张伟钦)

要对抗超越国界的病毒,就有了超越国界的公司。作为全球化时代的产物,趋势科技提供了关于未来公司的一种新趋势!

“我们跟人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我用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来创造出最好的智慧!”(趋势科技公司副总裁张伟钦)

这是来自爱尔兰的民间舞蹈《大河之舞》,表演者来自近10个国家,他们配合默契、精彩纷呈!

今天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经济活动的大舞台,大家都可以登台,扮演着某个角色,台词甚至剧目并不雷同,但没有人能演独角戏。

一幕幕新的商业狂欢正在上演,不过,台下响起的并不只是掌声。1999年11月30日,大约5万名工会会员、宗教人士、环保主义者和土著人走上西雅图街头,抗议全球化和跨国公司,最终迫使正在举行的世贸组织谈判中断。时至今日,反对的声音始终没有消失过,站在不同的立场,人们表达着不同层面的担忧。

“跨国公司和母国之间,存在着技术流失、就业下降等方面的矛盾。”(法国经济学家协会主席让·艾和伟·洛伦齐)

“我们的公司变得越来越强大,某种程度上说比政府更加强大,这可能是一种危险的现象。”(克莱蒙特大学德鲁克管理学院院长艾拉·杰克逊)

“全球化意味着开放了疆土,但实际上扩大了贫富差距。”(耶鲁大学社会学教授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一个全球化市场,但是我们还没有一个全球化的调控制度。”(巴黎高等商学院院长伯纳德·拉马南楚阿)

“我觉得世界不是大同的,不应该变得大同,世界的风景应该变得更加多样化。”(东京财团仮想制度研究所所长青木昌彦)

全球资源是否会被少数大公司控制?全球化是否会伤害文化的多样性?巨型公司是否会形成难以制约的权力?全球时代的种种思虑警示着公司:小心开启未来的行程!

也许,对于一次滚滚而来的历史潮流,对于急速到来、并还在继续到来的新世纪,任何斩钉截铁的判断都显得轻浮无力。公司将继续与人类社会同生共长,无论未来是福是祸,世界都将共同面对!公司将伴随着人类下一段未知的旅程,无论世界沉寂或是喧嚣,公司自有它独特的生命逻辑。

“我觉得将来,国际性的企业会超越国家,它们将牵引着国家向前发展。”(日本创业者商学院校长大前研一)

“如果公司或是组织想成为未来世界的一部分,就不能仅仅重复过去。”(美国德鲁克基金会创始人弗朗西斯·赫塞尔本)

“除非公司能继续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否则就会是昙花一现。”(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

“我认为,一个社会的进步与青年人如何理解公司息息相关。”(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

“公司需要解决最重要的社会问题,因为除了他们,别人谁还能解决呢?”(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院长大卫·施密特雷恩)

19世纪时,英国诗人威廉·怀海德在诗中写道:“战争的勇气因贸易而坚定,新的力量因征服而来!当地球有限的资源面对人类无限的欲望时,争夺和冲突无可避免地贯穿了整个历史。直到贸易战代替了为贸易而战争,谈判桌代替了战场,合作共嬴代替了掠夺占有。”

公司走过的历程,重叠着世界现代化的脚印,其间充满了国与国的竞争与角逐,也留下了人类对自身的重新发现和思考。在市场的推动下,公司不停地创造和梦想,也学会了尊重与谦卑。利益驱使着公司逐鹿全球,但无论身在何处,只有创造出更符合人类理想生活的价值,才能赢得未来。

没有人能够断言,处于矛盾、机会、合作、分歧种种复杂境地中的公司,最终将会走向哪里。但我们知道,历史不会回头!

没有人能够预测,在财富、权力、科技、文化等等的合力作用下,公司还有多少可以被激发的潜能。我们只知道,未来总在想象之外!

(全集完)

感谢所有为本片提供学术支持的专家学者和机构!

感谢最初的录入者:帅猫工作室!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83181.html

更多阅读

《当下的力量》--在线阅读 当下的力量 pdf

《当下的力量》当下的力量 缘起2007-11-24 19:21本书的缘起我很少取用过往,也很少思考它;然而,我愿意把自己如何成为灵性导师,和这本书的诞生过程做个简单的介绍。我三十岁之前的生命,处在一个持续性的焦虑状态,其间穿插着自杀性的沮丧。

读书笔记《当下的力量》2008.8)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

-《当下的力量》是2008年初看到的,惊为天书,看完后四处推荐了一阵,还买了几本送给朋友看,直到今天,每次翻开都会有收获。把读书笔记(内容摘抄)拿出来分享。这些都是当时自己感觉很有收获的片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完整的书,相信每个人会有不同

声明:《优秀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第十集 人物纪录片优秀解说词》为网友如图所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