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半个月前,收到一条来自以前同事的短信,内容是这样的:“推荐一本书《进城走了十八年》,作者十年砍柴,和您同级校友,八九级兰大的。写的是上兰大之前生活,同龄人对该书颇有好评。”俺当即很骄傲地给他回复:“是俺一个宿舍的。”
将这条同事赞赏的短信转发给十年砍柴,一周后就收到他的大作,扉页上很客气地写道:“呈某某兄指正,我们同一年进城,来到同一个城市同一个房间。弟”。俺看书比较慢,前后用了十个小时的时间,把这本30万字70后的乡村记忆读完。一边读,一边赞叹;一边读,一边在想自己的记忆,仿佛在对比曾经的过往,仿佛在读自己身上发生的故事,又仿佛回到303宿舍与兄弟促膝谈心,仿佛看到那位湖南来的小伙子,辗转三天三夜到了我们的303宿舍倒头大睡的场景。零散的记忆,让人回味。
看似一个人的十八年,却记载了许多大时代的变迁、折射许多大事件,记载着让我们那代人难以忘怀的记忆,记载着后辈人不可思议的乡俗,记载着俺们这些农民的孩子艰苦、坚毅的历程。
很难写出什么读后感,那需要太长的篇幅,因为仿佛就在读自己,只不过,砍柴生活在大山脚下,而我生活在湖边。而我童年时早已遗忘的记忆,不知如何又很清晰地浮在眼前,一个接一个的场景,累积起来,堆成厚厚的一本。
大约两年前,我曾经在博客里发过一幅小文《十年砍柴》,今天重新贴在这里,也算是向我们那个时代从农村走进城市的朋友推荐这本好书―――《进城走了十八年》。
也许某一天,俺也写一本书,名字就叫《进城走了十九年》,因为俺虚长砍柴一岁。只是比之游走在历史与时评之间的砍柴兄弟,俺胸中的那点墨还远远不够呢!呵呵!
附:
《十年砍柴》(写于2009年10月9日)
第一次听说十年砍柴,是在半个月前,一位校友在其博客上转载十年砍柴撰写的贺母校百年华诞的纪念文章《四载系一生》,非常精彩;无独有偶,国庆长假回家,妻子买的一本《读者》(以前叫《读者文摘》,因与美国一份杂志同名而改为现名)上就有这篇文章。到这时我也才知道,这位十年砍柴,原来是我近八年没有联系的同室好友,我的兄弟。四载系一生,写出了兄弟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兄弟天涯博客地址中的303,是我们共有的宿舍房间号,对别人普通,对我们是记忆、是友谊。兄弟把我们兰大人共有的特质归纳为质朴、真诚、坚毅,不尚浮华,骨子里多多少少有一份孤傲、自重。我强烈赞同!
兄弟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湖南省新邵县的一个山村,少年时孤身进山持斧伐柯,是为十年砍柴的由来吧,但阅其天涯博客《钢筋水泥森林里的斧头(十年砍柴)》,似乎这些柴便是作为法制记者、作家笔下的一篇篇有深度、伸正义的文章,而那把斧头便是手中的笔,其中深意得用心去体味。
我们刚进校时每八个人住一间宿舍,由于我们两个系都有多余之人,于是便有了两个系的混合宿————舍(不是男女混合,呵呵),我们便是这混合宿舍的两个成员,在一起“同居”了两年。兄弟来自邵阳的山村,一直是一名文学爱好者,高中时代参加全国的作文竞赛就获得了前三名,发表过多篇作品,也许是大山给予的灵感吧。高考时的作文满分,语文几乎满分。我如果也是这个成绩,嘿嘿,也许能读个北大什么的,不过,这二十年的历史就得重写,再往下想就成编故事了。兄弟一手漂亮的书法,让人十分羡慕,在宿舍经常挥毫沷墨,几乎每日如此,我偶然也来一下,可惜差得太远。
兄弟个头不够伟岸,双目大而有神(相对于身材),湖南腔的普通话,湖南味不够、普通味也不够,带着点鼻音,很有特色,每顿饭辣酱是必须的,不然不过瘾,难以下咽。兄弟很招女同学喜欢,才子嘛,自然得有佳人作伴,否则便不够风景!
与兄弟“同居”了两年,我们几个文科小系(中文算是相对大系,留在了本部)便搬到了新的文科小区,一个系一栋楼,都以花命名,我们的楼名最让人想像,叫迎春苑,不如马列的桂花苑(我非常喜欢桂花的香味,我家所在的小区当下正是桂花飘香的时候)。与学校本部的区别,文科小区房子是新的,每间只住四个人,条件也好很多,就是有点荒郊野外的感觉,而最大的区别是男女同学共住一栋楼,本班造就了几对,内部解决了终身大事,尽管时过境迁,若干年后也会偶然听说某某分手之说,都是过去了,美好总是留下了。
相处的机会少了,并没有影响兄弟的情谊,毕业的时候,我们一个宿舍的同学在逸夫科学馆前合影留念,仍然那么亲密无间,相当之难得。毕业后我们有过二三次的见面,在北京、南京,最后一次是八年前在我的家中,兄弟几个交谈甚欢,把酒胡侃,不敢论英雄。
在网上搜兄弟,果然是名人,这些年在法制日报,采访、调查、砍柴,敢于直面现实,文锋犀利,正直不阿,让我佩服。法制是什么,是法律制度、执法环境、司法等等,包括一个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法制教育等内容。兄弟砍了十五年的柴,不容易,一路走下来,需要的是勇气、良知和正义。网络上竟然有人评论兄弟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我想恐怕只是兄弟笔下那些事件及背后的人物的评价吧,有争议不怕,有争议才是人物,没有任何争议的人,要么很平庸,要么天生就是个傻子。
2008年10月,兄弟“告别圈养的记者生涯”,入语文出版社专栏开始“四书”生涯:读书、写书、编书、卖书。他是作家和知名网络人。十年砍柴一度红遍《天涯》各个论坛,中国名博网评价他为天涯十大名人,一个游走与网络之间笔触精细的湖南人,一个热爱西北的兰大人。
兄弟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年过而立后,突然醒悟,自己无发财之能,无当官之才,也无做一个名记者替民呼吁之胆量和机缘,便一头扎进故纸堆里,犹如少年时孤身进山持斧伐柯。
兄弟是一名作家,已出版《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皇帝、文臣和太监——明朝政局的“三角恋”》、《晚明七十年》等著作,合著的有《乡痛--在城市的深处》。我始终认为,能写书的作家水平都是很高的,是需要大智慧的。我坚信自己成不了作家,水平不高,智慧不够,如果有人包装包装,训练训练,成为一名业余歌手还是有可能的(其实一般能吼两嗓子的人都成);我始终坚信,兄弟是一定能够成为作家的,而且会成为名作家,因为他的文人气质和执着。
十年砍柴也好,二十年砍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