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审美赏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后来他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回赠了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其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表达了对仕途沉浮的态度,以及世事变迁人生的襟怀。这首《望洞庭》也是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一首风景诗,但意蕴也是深刻。“洞庭”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湖中有不少小山,最有名的是君山。全诗如下: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首先写道:“湖光秋月两相和。”“相和”即相互映衬。“和”即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意思是说,秋夜的月光下,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这一句所写是诗人所见,水天相接,不但描写了水,也描写了光月色,并把二者结合起来,水天相接,表现湖面的开阔,提升了诗歌的审美意境。特别是“光”与“月(色)”结合,不但描写了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景象,而且二者的融合,从色彩上给人光亮之美,为后面进一步写描写作了更为广阔的背景。
第二句写道:“潭面无风镜未磨。”“潭面”指湖面。“潭”指水很深的湖。“镜”,我们知道,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镜未磨”是说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意思是说,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动,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这一句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镜子比喻夜晚湖面的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而光泽暗淡的样子。诗人这样描写,不但写出了“望”之所见,而且视角转向“洞庭湖”面,突出了夜晚湖面的特点。
第三句写道:“遥望洞庭山水色。”“遥望”就是远远望去的意思。这里表现了洞庭湖面宽阔。意思是说,远远望去,看见洞庭湖中洞庭山在月色下翠绿的颜色。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山水”是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诗人的视线有上句写整个湖面而缩小到写湖中的山,步步缩小,集中在湖中央。
第四 句写道:“白银盘里一青螺。”“白银盘”形容洞庭湖及其清澈的水。“青螺”即青绿色的螺。螺是一种软件小动物,体外有螺旋形硬壳。在古代,青黑色的墨是妇女用以画眉的。诗人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意思是说,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首先,诗人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突出表现了月色下洞庭湖的美景,而且形象生动。其次,颜色词语运用,以“白”一“青”,对比鲜明,和谐统一,画面明亮,美不胜收。特别是洞庭湖之大,而用“白银盘里一青螺”之小来比喻,这样,不但诗人给了我们一种优美的感受,而且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寄托其中的清奇曼妙之美,亦即诗人奇思妙想审美趣味。
我们联系刘禹锡的遭遇以及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所说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可以看出,刘禹锡的心境是开阔的,性格是豁达的,对事物的认识是很理性的。也许这些就是仕途坎坷和生活不幸对他的影响,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这样的思想情感又通过诗文予以表现,真是“得之心而寓之诗”。
在艺术上,首先,写景细致,突出傍晚和夜晚洞庭湖的光影特点。其次,比喻形象、生动,富有形象感。再次,颜色词语的运用,对照鲜明,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