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国防部历年的《中国军力报告》中,中国的韬光养晦战略就是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意即“掩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在其他西方书籍、文章和媒体中,中国的韬光养晦战略是conceal one's true intention,意即“隐藏真实目的”。按照美国人的这种理解,中国的韬光养晦战略几乎等于卧薪尝胆战略——今天装孙子,是为了明天当爷;现在保持低调,将来会与美国一争高低。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美国总是防范着中国。中国国际战略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前副总参谋长熊光凯上将认为,美国人误解了“韬光养晦”这个成语的含义,从而也误解了中国的对外战略;中国人应该正确地翻译这个成语,帮助美国人正确理解中国的对外战略。为此,他本人曾经多次向美国高层官员做过当面的解释工作。[1]熊将军一片报国赤诚,我深感敬佩,但我担心,熊将军的努力可能没有什么效果。
熊将军虽然是一代儒将,但可能还是没有调查清楚,其实美国人的这种理解可能恰恰来自中国。我在互联网上检索,发现韬光养晦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清代俞万春的小说《荡寇志》中,该书第76回有这么一句:“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显然有隐忍一时,以期远图的意思。我又查阅了手头的两部字典,发现在1978年出版的一部汉语字典里面,“韬晦”的意思是“隐藏不漏,以待时机。”[2]1995年出版的一部英汉词典里面,“韬光养晦”被解释为Hide one’s capacities and bide one’stime,“韬晦”被解释为conceal one’s true features orintentions。[3]美国国防部是从2002年才开始发布中国军力报告的,显然,美国人对“韬光养晦”的理解,要么是照搬中国的,要么是与中国人不谋而合。有意思的是,熊将军发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新世纪汉英大辞典》将“韬光养晦”翻译为“hide one's capabilities and bide one'stime”,而外文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生活中的中国智慧》一书,将“韬光养晦”解释为“在时机尚未成熟时,最好先隐藏自己的才能,等待合适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熊将军竟然还认为是美国人误解了韬光养晦这个词。
那么,韬光养晦真的就是卧薪尝胆的意思吗?答案既取决于说者的理解,也取决于听者的理解。第一种理解:韬光养晦就是隐藏真实意图,以期在合适的机会武力改变现状。在这种理解中,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第二种理解:韬光养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意味着保持低调,永不称霸。在这里,韬光养晦≠卧薪尝胆。我们大概很早就开始把韬光养晦和卧薪尝胆划等号了,越王勾践的故事已经和刘备的故事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两人的共同点在于,在劣势情况下低调做人,时机成熟后再挑战竞争对手。在政治上,实力总是要匹配权力,中国人很难搞特殊。
中国的韬光养晦战略,到底应该从哪种意义上理解?连我们中国人自己都吵成一团,怎么能期望美国人搞清楚?麻烦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邓小平在使用韬光养晦这个词的时候,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个词的复杂含义所导致的负面政治效果。熊将————军现在发现这个问题为时已晚,美国人宁愿相信他们的理论家们的观点: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的意图是难以预测的,而且往往是随着实力变化而变化;即使今天的中国人真诚地说想得到利益A,他们明天可能会同样真诚地说想得到利益B。比如,虽然今天中国很低调,但30多年前,中国不是曾经很高调吗?虽然今天中国人不怎么喊“反帝反霸、推动多极化、建立世界新秩序”这些口号,可是翻翻10多年前的报刊杂志,中国人不是喊得非常用力吗?据此,有谁能够确定,中国将来不会再次高调呢?为了保险起见,美国必须做最坏的打算。在我看来,熊将军著书立说也好,向美国人当面解释也好,恐怕效果都不会太大。美国人可能当面表示感谢,但暗地里可能会想:我可不是那么好忽悠的,哈哈!
[1]熊光凯:《中文词汇“韬光养晦”翻译的外交战略意义》,《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夏季号,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zhuanti/2010-06/02/content_20169574.htm
[2]《四角号码新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468页。
[3]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词典组编:《汉英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第9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