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法史,经常遇到一些书法家的名字的读音,不知道怎么读,也经常查查字典。积累一些。今陆续记录。
【一】、钟繇的繇,怎么读?查网上资料如下:
一、一般读作“you”。
钟繇与刘繇,都是三国人物,都取名“繇”字,两个人的字也都有关系(钟氏字元常,刘氏字正礼,表示两人的繇字都与礼仪伦常有关的)。
(一)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十二《马超兴兵取潼关》:“长安郡守钟繇,一面飞报曹操,一面引军拒敌。”壬午本此处有小字注,曰:“(繇)音由。”
(二)明代萧良有、杨臣铮《龙文鞭影》卷下尤韵:“篆推史籀,隶善钟繇。邵瓜五色,李橘千头。”
按:《三国志通俗演义》上“繇”字小字注音,说“繇”字读“由”,这是中国古代注音里的直音法,就是说,某字读作某字,说明两个字读音相同,不认识“繇”字的,只要认识“由”字的,就可以了解“繇”字的读音了。
而《龙文鞭影》卷下“尤”韵,即这本书有上下两卷,其中下卷中有“尤韵”,首先按直音法的法则,“繇”字应和“尤”字同音。然后正文中“篆推史籀,隶善钟繇。邵瓜五色,李橘千头。”这首小诗的韵脚分别为“籀”“繇”“头”,与“尤”字同音韵,至少其韵母为“iou”,写成章节,则是“you”。
由于《三国志通俗演义》《龙文鞭影》都很风行,《龙文鞭影》更是流行于明清两代的蒙学读物,影响甚大。所以,我们一般都把“繇”字读作“you”。
现在你随便在街上问一个略通书法的,他们都会张口说古代三国的书法家叫“钟you”,不会说叫“钟yao”。我从小也是受到这个影响的教育,也主张“繇”字读“you”。
二、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根据南朝宋刘义庆主持编修的《世说新语》里的两则故事,认为“繇”字读作“yao”。
(一)《世说新语》第二十五卷《排调》之第二则《二陈共车》:“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同载,即驶车委去。比出,已远。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会答曰:‘矫然懿实,何必同群?’帝复问会:‘皋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南朝梁刘孝标注:“二陈,骞与泰也。会父名繇,故以遥遥戏之。骞父矫,宣帝讳懿,泰父群,祖父寔,故以此酬之。”晋文帝,即司马昭。晋宣帝,即司马懿。
就这说是晋文帝(司马昭,晋文帝是他儿子后来对他的追封),与二陈(陈骞、陈泰)同车,到钟会门口喊了钟会,要钟和他们同车出行,喊过之后却故意丢下钟会走了,当钟会从家里应声出来,他们已走远了,当钟会气喘吁吁地赶来,他们还说你为什么“遥遥不至”,这是再次戏弄钟会,钟会的父亲叫钟繇,钟会“遥遥不至”的“遥”,与其父的名字“繇”字相必同音,都读“yao”了。
而钟会也是个人才,他说自己“矫然懿实,何必同群?”,一是按字面理解,钟会自认为自己“矫然出众,懿美丰盈,何必要和你们同群。”同时,他们三个既以“遥”字通“繇”字来讽刺钟会,而钟会也以“矫”、“懿”、“群”三字回敬他们,因为陈骞的父亲叫陈矫,司马昭的父亲叫司马懿,陈泰的父亲叫陈群。司马昭第一个回合输了,又问钟会:“皋繇是什么样的人?”这里面,是直接提到“繇”字了。钟会答道:“他前不如尧、舜,下不及周、孔,不过也是当时的懿德之士。”这里面,他故意为古人皋繇谦虚,同时又提到司马懿的“懿”字,认为“皋繇”是有“懿(大)德之人”,又巧妙地回敬了司马昭这个公子哥。
注:繇yáo、尧古音不同,一在喻母,一在疑母,故钟会说“上不及尧舜”没有犯他父亲的名讳。
(二)《排调》之第三则《古之懿士》:钟毓为黄门郎,有机警。在景王坐燕饮,时陈群子玄伯、武周子元夏同在坐,共嘲毓。景王曰:“皋繇何如人?“对曰:“古之懿士。“顾谓玄伯、元夏曰:”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党。”
译文:钟毓作黄门郎,为人非常机智,一次在景王(司马师)那里喝酒,当时陈群的儿子玄伯(陈泰)、武周的儿子元夏(武陔)都在座,他们一起嘲弄钟毓。景王说:“皋繇是什么样的人?“钟毓回答道:“是古代的懿德之士。“钟毓又回头对玄伯和元夏说:“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党。”
这个故事里,与上一则故事相比,玩笑话基本不变,只不过人物换了几个,钟会换成了哥哥钟毓,司马昭换成了哥哥司马师,陈泰不变,而陈骞换成了武陔(武陔之父名周)。中国李乐凯按:由于刘义庆的门客好多人,所以,他们对三国人物的笑话也就有了多个版本,所以有了《排调》第二则和第三则基本一样的故事,不过,第一个故事略胜第二个故事。
(三)清代胡鸣玉《订讹杂录.钟繇》:“晋钟繇,字元常。繇音遥,取‘皋繇陈谟彰厥有常’之义。”《尚书.虞书.大禹谟》序:“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谟)》、《皋陶谟》、《益稷》。”“矢厥谟”即“陈厥谟”。又《皋陶谟》:“皋陶曰:‘……彰厥有常,吉哉!……’”
这一种说法,是以钟繇的字(元常)来作说明的。“皋繇陈谟彰厥有常”。又《皋陶谟》“彰厥有常,吉哉”。古代人的名与字有相关,“繇”字与“常”字出现在一起,故而认为“繇(陶)”字与“常”字有关,故而元常先生的“繇”字应读“陶”,即“yao”。
(四)《中国钢笔书法》上有谨空的一篇研究文章《钟繇的繇怎么读》,由于没有权限,现在读不到,不过,他也赞成读“yao”。
见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BSF201105001.htm
三、那么,到底读you还是yao呢?各有各的道理,按新说,可以读作“yao”。这是因为:
(一)三国及西晋之交,与南朝宋近而与明代远,所以,南朝宋比明代的说法更有力。因为,东晋亡后即为宋,而明代则相隔千年,这样南朝宋时代的《世说新语》与明代的《龙文鞭影》相比,前者更可信,钟繇之“繇”无疑当读“yáo”。
(二)根据钟繇之名与字元常的关系来说,出于《尚书》的话是否有理,总是一说;而读作“由”字时尚缺乏相关的古语证据。这不是说没有,而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如果找到繇字发you音时的义项“游”“由”与“元”“常”二字有关时,当推翻后“yao”字这一读音的说法。
(三)刘义庆与萧良有相比,前者是《世说新语》的发起人,因为该书是集体创作的,人多见识多,集思广议,一定比单个的一个人的错误小点;而后者萧良有虽官至国子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大学校长,但大学校长也不能保证不念白字,君不见这几年大学校长、文学大师念白字的比比皆是么?
(四)我们当今社会上的人尤其是一些学书法的人,因为都是受到明人的影响,大都把书法前辈钟繇的名字读作“you”,少有读作“yao”的,但这不能以从众、多数则对的现象来解释,因为,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所以,如果现在认为繇字读作yao,我可以接受。
四、人人读作you,现在坚持yao,没有意义。
不过,按文字的使用效率和影响来说,当大家都读作“you”的时候,我们个别人去坚持新见,并没有什么大的意义,就像我们非要把以讹传讹、由来以久的一些词、读音改正的话,不但没有这个力量,也没有必要。比如:“呆若木鸡(实为坚定、有主见、后发至人的斗鸡,)”、“三个臭皮匠(裨将)”、“无毒(度)不丈夫”等等,我们虽然可以找到原意,但是社会大众都在用后起义或其新义,许多成语也都以后起的常用义来代替原义,那么我们对“正本清源”的事其实不必去做了。
所以,按新见解,“繇”字应该读“yao”,但是社会上大众及大多数书法家读成“you”时,我们也不要去固执新见了。
五、从小读you,现在感情上有点受打击,再唯物主义也有点失落,以后要多找资料罢。
其实,上文主要是根据我以前搜集的一个讲钟繇的“繇”字如何来读的一个帖子的内容改编的,不过,如果根据钟繇的字“元常”和刘繇的字“正礼”来说,或许,繇字还真的读作you呢!因为繇字有一个意义是“由”,则由什么来达到治理和教化,用什么来得到“正礼”呢,钟氏与刘氏认为都得有一条路或一个法则不是,或者说治国、教化必有其“由”,那就是“礼”了,“礼”与“常”则都是古人的行为规范,这样元常、正礼与“由”字也是有关系的。当然,李乐凯不敢再作“以论带史”的每每挨批之事,找到资料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