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套娃
李声权
第一个套娃民间故事题材的套娃笔者收藏的套娃
俄罗斯套娃(матрёшка,音译“马特廖什卡”)是俄罗斯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是俄罗斯的象征,也是俄罗斯妇女的象征。它是由多 个大小不一的空心彩绘木娃娃(一般为村姑或农妇造型)自大而小,一个套一个地组成的玩偶。据悉,目前最大的套娃由100个组成,最外层的有1米多高,最内层的比黄豆还小。在莫斯科的阿尔巴特街、工艺品商店、售货亭、集体农庄集市、旅游景点、百货商店里摆满了形形色色的套娃,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如今套娃已迈出俄罗斯国门,畅销世界各地,已成为最具俄罗斯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关于套娃的原产地说法不一。有一种传说是,套娃的原型是从日本带回的一种叫做七福神的玩具(最外层是秃头的寿星,里面套着七个神像),但是这种说法无文献可考,故不足为凭。根据可靠资料,俄罗斯套娃于19世纪末(1898-1900年)诞生在距莫斯科73公里的古老的谢尔吉耶夫镇(1930年,为纪念在该镇开会时被恐怖分子炸死的革命家扎戈尔斯基,该镇改名为扎戈尔斯克镇,苏联解体后又恢复原名),是由俄罗斯的一个世代相传的玩具工匠瓦西里·兹韦兹多奇金受到木制复活节彩蛋的启发后,按照画家谢尔盖·马柳京画的草图用木头削制而成的。起初8个(后来7个)一套,其中最大的是一个裹着头巾,系着围裙,腋下挟着一只黑公鸡的姑娘马特廖娜。人们都亲昵地叫她马特廖什卡,于是这个称呼在俄罗斯便成了套娃的通称。这个世界上最早的套娃现在珍藏在谢尔吉耶夫市玩具博物馆里面。因此,俄罗斯最大的手工玩具制造中心——历史上素有“玩具之都”美称的谢尔吉耶夫便成了套娃的真正故乡。
为什么把套娃取名马特廖什卡呢?在革命前的俄国,马特廖娜(马特廖什卡)这个名字在首都以外的省份是一个最常见的女人名字。这个名字的词根源于拉丁词“mater”,即母亲的意思。这个名字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多子女的身强力壮的母亲。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了套娃的名字。今天套娃仍然是多子女的母性的象征。关于这个问题,俄罗斯库兹明基庄园文化博物馆研究员奥克萨纳·马科韦茨卡娅解释得非常清楚:“马特廖什卡的外形十分符合俄罗斯人对俄罗斯妇女的传统概念,是农民眼中的美的典范。妇女应当是粗壮的、丰满的、结实的、健康的,有众多的后代。俄罗斯妇女对腰身不太讲究。一百年前,俄罗斯妇女的衣服非常宽松,这与当时马特廖什卡这个名字一样流行。”
1900年,刚刚面世不久的俄罗斯套娃便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首次亮相并获奖,从而得到了世界的承认。后来,俄罗斯套娃多次在布鲁塞尔、蒙特利尔、莱比锡、柏林、多伦多等地展出得奖,而在东京的展出中谢苗诺夫市制作的一个高1米,由70个组成的套娃格外引人注目。于是俄罗斯套娃仿佛一张精美别致的名片,将自己闪亮推向世界。
俄罗斯大批量生产套娃始于1900年的巴黎博览会之后。套娃原产地谢尔吉耶夫镇对自己的产品不断改进,随时更新,改变原来的单一模式。最初,套娃的面貌、服饰、体态一模一样,好似多胞胎姐妹。后来,花样迭出,造型各异。譬如,不仅有挟着黑公鸡的农妇,还有拿着镰刀的、篮子的、罐子的、抱着妹妹和弟弟的农妇,甚至于出现了男性的套娃(古代俄罗斯的勇士、贵族等)。随着需求量的增加,制作套娃的手艺从原产地谢尔吉耶夫镇逐渐传到外地,乃至整个俄罗斯。现在俄罗斯有三个著名的套娃产地:谢尔吉耶夫镇、谢苗诺夫市和迈丹村(下诺夫哥罗德州)。在这三个地方套娃制作并非一个模子,而是各有千秋。在套娃的故乡谢尔吉耶夫镇,制作工艺非常严格,服饰十分考究:无袖长衫、围裙、头巾上面的花纹均用水粉颜料描绘,通常使用三四种颜色:红或橙黄、黄、绿和蓝,然后用黑色颜料勾脸的线条和衣服的轮廓。图案简单,色调柔和,很接近画家谢尔盖·马柳京的原始构图。在谢苗诺夫市,套娃底色大部分保留了木质的自然色泽,表面涂胶(代替漆),身材较苗条,圆圆的脸膛上泛着红晕,头上裹着花边黄头巾,身穿红色的无袖长衫、系着白围裙、面前画着若干鲜艳的花束。在迈丹村,先把套娃木坯子打上底色,然后涂上漆。套娃身穿无袖长衫,上面通常画一大朵盛开的鲜花,颜色有红、白、黄三种,但围裙上的图纹各不一样。套娃一般用落叶松、桦树、椴树、欧洲山杨制作,但多半采用椴树。选料很严,早春砍伐树木,然后剥掉树皮,放上两三年,让木材晾干后,方能加工制作。过去手工操作费时费力,后来使用车床快捷简便,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但描画的工艺一直没有什么变化。
2000年,在莫斯科实用装饰艺术博物馆(一百年前的第一个套娃就是在这栋老房子里诞生的)举办了“俄罗斯套娃一百周年展”。今天,不同时代、形状、尺寸、风格的形形色色的套娃大家族相聚一堂,同庆自己的百年诞辰。所有的展品都是莫罗佐夫民间艺术博物馆、全俄实用装饰与民间艺术博物馆、谢尔吉耶夫镇艺术教育玩具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家送来参展的精品。在这里既可观赏到千姿百态的传统工艺制作的套娃,也能感受到现代画家和工艺师们创作的散发出时代气息的套娃。例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早期作品当中,有“女市民”、“农妇”、“茨冈女”、“祈祷女”、“西伯利亚的开拓者叶尔马克”、“神甫”等。这些简单而优美的俄罗斯套娃,充分体现了俄罗斯套娃题材、造型、风格的多样性,显现了俄罗斯传统文化厚实的底蕴,展现了俄罗斯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力,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现在套娃生产日益发展为俄罗斯农村的一大产业,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农村里做套娃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长年累月在国外跑销售,生意做得越来越大,获取的收入越来越丰,不少的人业已发家致富过上了殷实的生活。据俄罗斯的《乡村新生事物》杂志2004年第9期报道,迈丹村总共有700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制造套娃的小作坊。村子上空不时传来车床加工木坯发出的嗡嗡声,好像一群巨大的蜜蜂在空中盘旋。在迈丹村街头巷尾很少碰到闲人,乡亲们成天忙忙碌碌,男人做坯子,女人描画。孤老太太和寡妇家里没有男人,她们就从熟人那里买回白坯子进行加工。每逢星期二街上热热闹闹的,农民们带上装满套娃的箱子,乘公共汽车到莫斯科等地去卖。15年前,戈尔巴乔夫时代是迈丹村的“黄金时代”,国内开始推行自由化了。那时俄罗斯的东西在世界上十分走俏,于是迈丹人抓住时机生产套娃。仅仅两年时间,村子里就盖了许许多多的石头房子,不消说,都是用卖套娃赚的钱。然而好景不长,曾经给迈丹人带来好运的椴树在本地砍伐殆尽了,他们不得不去邻国摩尔塔瓦花高价购买。没剥皮的一立方米800卢布,剥了皮的一立方米1500卢布。如今一个工匠赚的钱顶多只能买一辆“日古里”牌小轿车,盖新房子就甭想了。
俄罗斯套娃不仅是久负盛名的手工艺品,而且是宣传推广俄罗斯文化、历史、传统工艺美术的载体之一。历史人物如17世纪俄国农民起义领袖斯捷潘·拉辛、俄国元帅库图佐夫、法国皇帝拿破仑被做成了套娃,政治领袖如尼古拉二世、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被做成了一组套娃,后来普京也成了套娃人物。民间故事如《青蛙公主》、童话故事如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沙皇萨尔坦》、彼得·叶尔绍夫的童话《小驼马》、克雷洛夫的寓言《四重奏》、果戈里小说里的主人公,以及社会名流、电影明星、NBA球星等公众人物皆已成为套娃的题材。连某些动物如猫、企鹅、熊猫、蝴蝶等也列入其中。还有历来出名的风俗画、风景画、民族建筑、克里姆林宫、大教堂、名胜古迹也成了套娃表现的对象。
随着套娃在国外销售量的增长,俄罗斯套娃的产地如雨后春笋,比比皆是。自1990年起,除了传统的产地外,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和一些旅游胜地,甚至国外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看到套娃市场的大好前景,也开始生产套娃。勿庸置疑的是,无论套娃工艺怎样发展,外形和风格怎样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美丽的俄罗斯妇女形象仍然是俄罗斯套娃的基本造型,将永远受到人们的青睐。
( 写于2006年7月,载于《世界文化》2007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