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学院 雅典学院中的人物

雅典学院 雅典学院中的人物

《雅典学院》拉斐尔 The School of Athens Raphael Santi

文艺复兴的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三人中年纪最小,去世最早的一位却是拉斐尔(1483-1520)。去世时,他年仅37岁。人们叹息,为什么天才都那么短命。幸运的是,他的天分早就被当时社会所认同,因此他的一生可不像莫扎特那样贫困潦倒。拉斐尔长得英俊幽雅,性格也温和迷人,因此他很好跟人相处,许多有影响力的出资人都愿意请他作画,很快他就享有和另两位大师并驾齐驱的地位。1509年,罗马教皇尤利乌斯二世聘请他来给自己的梵蒂冈宫做装饰,并且还为此将原来从事这项工作的画师全部打发走了,把如此重要的工程完全交由这位年轻人处理。要知道,拉斐尔当时只有26岁。

《雅典学院》便是这项任务中最杰出的一幅壁画。他的题目来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在雅典所建的“柏拉图学院”。这是历史上第一所为了系统化地传授知识和追求纯粹学术而建立的学习、研究场所。我们今天之所以将学院称之为“Academy”,也正是源于此。“柏拉图学院”是一个集哲学、代数、几何学、天文学和动植物学等多项学科的学术机构。自成立那天起,就一直是希腊学术的中心。直到基督教势力达到狂热的时候才被关闭。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恢复“柏拉图学院”成为复兴古希腊理想的一部分。佛罗伦萨著名的艺术赞助人罗伦佐·美第奇的府邸里,就设有一个同名的学术机构。尽管这其实只是有一些贵族、学者组成的松散的小圈子,但它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古代知识的传播。波提切利、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大师都曾在这个环境中接受过熏陶和影响。

了解了一定的背景后,请来欣赏一下这幅名画吧。

画面中,建筑的形式以及人物的装束都表现出典型的古希腊风格。不过实际上,拉斐尔并没有把目光仅仅局限于雅典。在纵深开阔的建筑大厅中,拉斐尔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派的著名学者全都汇聚在了一起,他们代表着哲学、语法、修辞、逻辑、代数、几何、音乐和天文等不同的学科领域(考考你,其中有多少人你叫得出名字)。其中既有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家,也有意大利当时的名人。这些人不是拥挤在一起,也不是平均或凌乱地分布。拉斐尔把他们有节奏地安排在军邮深度和广度的建筑空间里。想想拜占廷艺术(下一次我会来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拜占廷艺术)的平面构图方式,我们会发现拉斐尔在构图和人物活动方面的才华显得多么生动、了不起。尽管这其中的每个人都含有相应的象征意味,但拉斐尔并不想让他们看上去只象一个标签。他们就如同现实中的人,毫不拘束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个性在进行活动,行走、比画、争论,甚至有的情绪激动,完全沉浸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自由辩论的气氛当中。所有的动作举止都相互呼应,共同组成画面上优美的旋律。拉斐尔对景物和人物的细节,也常让我惊讶:店堂中穹顶的装饰,周围墙壁前的塑像……

位于画面中心的两个人是整场辩论的裁定者,一手指天的是柏拉图,一手指地的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此外出现的其他著名人物还有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亚历山大、欧几里得和托勒密。要想在简短的篇幅里把他们一一说尽简直是不可能,有人曾用一句话来概括《雅典学院》:它最终希望表现的是人类如何通过自身的理性而获得真理。

如果我们将这幅作品放回原本的环境中,那么或许更好地了解以上的含义。前面提到过,《雅典学院》是拉斐尔为教皇的一间宫殿所做的湿壁画。在这间房屋中,其他三面墙的装饰也是由拉斐尔来完成的。因为教皇每个星期一都要来这里主持一次宗教特赦法庭,所以这间屋子也被称为“签字大厅”。如此庄严的地方,选择怎样的题材做装饰才合适呢?最终拉斐尔选择了神学、理性、诗歌和法学四个主题。他在四面墙上分别画了四幅壁画;表现神学的《圣礼之争》,表现理性的《雅典学院》,表现诗歌的《帕拿巴斯山》和表现法学的《三德》。在《雅典学院》的对面就是以歌颂神学为主题的《圣礼之争》。它们具有明显的相对含义,一方面是神的启示,一方面是用人的理性去探求真理,二者在此时达到了和谐的平衡,也留给我们更多的回味余地。

那些遗落的日子(黄永灿)

所谓拜占庭艺术(Byzantineart),就是指东罗马帝国的艺术。大体来说,所有拜占庭的艺术都充满了精神的象征主义。重视心象,不容有写实主义的存在。

东罗马帝国被土耳其人灭亡后,拜占庭的艺术则继续在希腊、巴尔干半岛和俄罗斯等地流行。镶嵌画和壁画取代雕刻,成为教堂的主要装饰艺术。

拜占庭艺术是从四世纪到十五世纪以君士坦丁堡(即古希腊城市拜占庭)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和基督教会相结合的官方艺术。

拜占庭艺术的思想内容是崇拜帝王和宣扬基督教神学,为巩固贵族阶级的统治服务。

拜占庭艺术的风格特点是罗马晚期的艺术形式和以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为中心的东方艺术形式葙结合,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如圣索非亚教堂的中央圆顶形的结构及其内部金碧辉煌的装饰,反映了政教合一的精神统治的权威。

在基督教神像学体系的建立和利用、改造旧形式为基督教宣传服务等方面,在教堂建筑、圣像画、镶嵌画、壁画、细密画及工艺美术的风格创造上,都有较大的成果。由于教会的束缚。

后期风格倾向于公式化、概念化。它对中世纪欧洲各国,尤其是东正教国家的艺术有巨大影响。1453年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攻下君士坦丁堡后,拜占庭艺术的历史已千终结,但其形式仍为东正教会所利用。

拜占廷帝国(395~1453)Byzantine Empire:罗马帝国的后继者东罗马帝国的别称。中国史书称大秦或拂菻。330 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古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廷旧址定都,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建都君士坦丁堡,因此又称拜占廷帝国。帝国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交界处,领土以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为中心,包括亚美尼亚、叙利亚、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帝国初期,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城市繁荣,农业上隶农 制占优势 。5 世纪 时拜占廷在经受“蛮族”入侵之后度过了奴隶制的危机,逐渐演变为封建制国家。拜占廷帝国存在千余年。

拜占庭的建筑主要继承罗马风格,早期教堂建筑主要沿用罗马陵墓圆形或多边形的平面结构和万神庙式的原穹顶。圣索非亚大教堂是拜占庭艺术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子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画,成为教堂内部装饰的主要形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82261.html

更多阅读

《正者无敌》中的人物原型四 :罗世文、黄绍竑等。

正值“保钓”高潮和九一八国耻日之际,电视剧《正者无敌》的播放正逢其时。剧中还有几位使用真名的人物,其原型分别是:罗世文,剧中多次化妆为郎中、商人,代表中共与刘湘、冯天魁联系,又出现在山西抗日战场。罗世文,(1904--1948)四川威远人,1

电视剧《我这一辈子》中的人物解读 郭德纲我这一辈子高清

《我这一辈子》中的人物解读在裱糊匠桃园三结义的是老大福海、老二刘方子、老三赵二,三个人性格各异,人生经历也是交错盘结,人们对他们的认同感悬殊。老大由张国立扮演,他是一个善良重义气的满族普通市民。在赵二家没法再住下去的刘

谜一样的《红岩》 红岩中的人物

谜一样的《红岩》《红岩》我早在初中时就已读过,当时并没有对里面的人物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倒是觉得小说的语言特别流畅通顺,可以说在当时的所谓红色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最近,因为对“潜伏”类题材的兴趣,便将《红岩》拿起来,又读了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浅析 雷雨中的人物形象

摘要:繁漪是曹禹的成名之作《雷雨》中的一个被凌辱、被摧残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家庭束缚的“叛逆”,一个阴鸷的女人。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为了爱情,“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的搏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

声明:《雅典学院 雅典学院中的人物》为网友时光瘦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