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门齿、小脚趾、内眦褶、蒙古斑、眼皮、血型等体质标志
1.铲形门齿(Sinodonty)
最早在东亚的直立人和欧洲的直立人中,已经出现了该性状。其特征是门齿外侧边缘象口腔内的方向卷起,横截面如“┕┙”状。
以铲形门齿为特征的中国型牙齿Sinodonty,在华北汉族人中出现频率超过98%,出现频率居全球之首。所以才把此牙型命名为“Sinodonty”(sino-词根意思是中国的)。在北亚地区也比较多,如外蒙等地,但不及华北地区出现频率高。
在东南亚地区则比较少,他们特征是和sinodonty对应巽他型牙齿(Sundadonty)。在南方汉族中,也以中国型牙齿Sinodonty占绝对多数。
表 1.1
人群 | 华北汉族 | 日本人 | 蒙古族 | 欧洲人 | 西非人 |
Sinodonty出现频率 | 98% | 92% | 91% | 4% | 2% |
2.内眦褶(Mongolian fold)
内眦褶是指上眼睑向眼角内侧发育,并遮盖泪腺的特征。示意如下图。
图 2.1(内眦褶示意图)
图2.2(欧洲眼和蒙古眼的对比)
?/P>
东亚的人群,内眦褶在幼年时一般非常显著,而到了成年,则显著弱化。如哈萨克族人,10岁时基本都发育有内眦褶,但到了50岁时,仍然存在内眦褶只有12%,其他人的内眦褶则显著弱化甚至消失。
北方汉族的幼年个体中,内眦褶一般非常发达,出现频率几乎为100%,到成年时,逐渐弱化甚至消失。
内眦褶是人类共有的基因,但在东亚各国一般比较常见。
在印第安人Amerindian和爱斯基摩人Eskimo人中,幼年也发育有内眦褶。在南非的布须曼人Bushman中,也有内眦褶存在。同时,澳大利亚土著人中,幼年有内眦褶的比例为70%以上。在欧洲,30岁的欧洲人发育有内眦褶的个体少于2%。
日本侵华时期,曾把内眦褶宣传为具有蒙古民族的血统的标志,以此来支持他们的大东亚思想,并把日本人标榜为“蒙古人”同种,为其制造伪满伪蒙傀儡政权服务,当时不少人是被欺骗而相信的。今天,我们悲哀的看到,抗战胜利60多年了,还有人在宣传日伪时期的理论,还有人在被骗。
网上一些人把“蒙古褶”错误理解成肘内侧的皮肤褶皱,这是以讹传讹,没有根据的错误。
在遗传上,内眦褶对欧洲眼型是显性的。
3.单眼皮和斜眼
图 3.1 (眼形图)
?/P>
单眼皮和双眼皮是的由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其中双眼皮是显性,单眼皮是隐性。
双眼皮具有延迟发育的特征,在日本,20岁时双眼皮的比例为24%,在30岁时,达到41%,而到了45岁时,达到了78%!非常明显的具有延迟发育的特点。
表3.2 世界几大人群“双眼皮”表现形的出现频率:
人群 | 华北 | 华南 | 蒙古 | 朝鲜 | 日本 | 越南 | 西欧 | 南欧 | 西非 | 中非 |
20岁 | 19% | 48% | 7% | 14% | 24% | 66% | 81% | 87% | 0 | 8% |
45岁 | 44% | 82% | 26% | 48% | 78% | 84% | 94% | 97% | 3% | 17% |
所以,把单眼皮看作是来自北亚,把双眼皮看作来自欧洲是非常可笑的。单眼皮出现的最高频率在西非。
斜眼是指外眼角在水平上高于内眼角,它和内眦褶一般具有相关性。
但在北亚人群中,如蒙古人、图瓦人、布里亚特人等,他们虽然有内眦褶,但不具有斜目形特征。这是他们和华北汉族、藏族、朝鲜人、日本人鲜明区别。
斜目形在华北汉族、藏族、彝族、羌族、朝鲜族、回族等民族比较常见。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斜目形非常显著。
图3.3 斜目形示意图:
?/P>
此外,眼部特征还包括上眼睑褶皱(注:和单双眼皮没关系),此特征在北亚人群最为显著,在我国,只有蒙古族比较显著。汉族、朝鲜、满族、藏族、壮族等民族一般发育很弱,甚至不发育。
4.蒙古斑(Mongolian Spot)
是指新生儿的骶部和臀部皮肤出现色素聚集,呈现出灰蓝色斑块。
民间传说,是小孩投胎时不听话,被打青了屁股所致。
该特点是显形遗传,一对染色体中,只有有一个出现该基因,就会发生该色素聚集现象。
这个特点在东亚、北亚、东南亚、南非、爱斯基摩人、澳大利亚人、北欧都有出现。但一般以东亚和北亚出现频率最高,在汉族中,该特征的出现频率达到94%,在蒙古人,达到91%左右,在北亚的Buryat、Yakut等人群中,出现频率为100%。
一般蒙古斑会自然消失,但有的个体会保存终生,这种现象在爱斯基摩人中比较常见,我国汉族也常见此现象。
图 4.2(出生幼儿的青斑)
蒙古斑绝对不是古代蒙古人血统的标志!!是东亚、北亚、东南亚、北极、南非都常见的特征,而且出现最高频率也不在蒙古人群中。
日本帝国主义在1930年代侵华战争把该特征虚构成“蒙古血统标志”,并以此作为其侵略中国的理论借口,美化其侵略大肆宣传,当时欺骗了很多人,其流毒到现在仍然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5.小脚趾复趾形态
汉族人群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小脚趾复形特征。也就是小脚趾的趾甲如同“劈”成了两半,外侧的的小,内侧的大。
图5.1(小脚趾复趾形态示意图)
这种小脚趾复趾形态,在东亚地区普遍存在,但在汉族人中出现频率最高,民间传说是山西大槐树的标志,认为是“劈”开做的记号,这是没有依据的。
小脚趾复趾形态不是畸形,因为他不具有功能障碍,是早期中国先民因为基因突变产生,后期由于没有功能障碍和自然选择性,所以一直保留至今。
小脚趾复趾形态也有延迟特征,有的人小时候不表现,成年后才发育明显。
6.干耵聍(干性耳垢)
人类的耵聍,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
其中干性是指那种掏出来后如同黄白色粉末、黄白色干片的耳垢(耳屎)。且非常容易用手捻成粉末。
湿性耵聍是指耳垢呈现油腻、黄油、奶油状态的情况。用手捻不碎。
两类耵聍十分容易进行。在全世界的范围中,干性和湿性耵聍普遍存在,但出现频率很不一样。
湿性耳垢是全球范围内是主体,而干性耵聍则主要出现在东亚。
其中,湿性耵聍对干性叮咛为显性,干性为隐性。
表 6.1 湿性耵聍在各个人群出现的频率(%)
人群 | 山东汉 | 河北汉 | 广东汉 | 福建汉 | 达斡尔 | 鄂伦春 | 蒙古 | 满族 | 鄂温克 |
比例 | 4.17 | 4.02 | 25.10 | 11.17 | 10.05 | 5.43 | 13.08 | 12.28 | 13.77 |
人群 | 黎族 | 高山族 | 马来亚 | 泰国 | 维吾尔 | 哈萨克 | 德国人 | 挪威人 | 西非 |
比例 | 44.57 | 71.41 | 73.08 | 55.61 | 88.21 | 88.29 | 91.87 | 79.52 | 83.58 |
7.血型
我们按ABO和Rh两系统进行分析
在性状表现上,A、B为显性,O为隐性。
ABO是最常见的血型分析系统,他们在全世界也应用的最广泛。
图7.1 血型ABO系统在全世界的分布图:(依次为A、B、O)
?/P>
表7.2 不同人群ABO血型的分布(%):
A | B | AB | O | |
美国白人 | 45 | 8 | 4 | 43 |
美国黑人 | 29 | 17 | 4 | 50 |
中国汉族 | 31 | 28 | 10 | 31 |
中国维吾尔族 | 29 | 31 | 11 | 28 |
表7.3 我国4个民族ABO血型表现频率和基因频率
民族 | 调查 人数 | 表现频率 | 基因频率 | |||||
A | B | O | AB | Ia | Ib | io | ||
汉族 | 40980 | 0.3131 | 0.2806 | 0.3086 | 0.0977 | 0.2325 | 0.2117 | 0.5558 |
维吾尔族 | 1513 | 0.2922 | 0.3192 | 0.2750 | 0.1136 | 0.2284 | 0.2468 | 0.5248 |
壮族 | 1487 | 0.2125 | 0.2757 | 0.4728 | 0.0390 | 0.1352 | 0.1727 | 0.6921 |
哈萨克族 | 885 | 0.2282 | 0.2983 | 0.3797 | 0.0938 | 0.1645 | 0.2072 | 0.6283 |
可以很明显的看出,B型血不是象网络上流传的那样来自北亚,相反,中亚和东欧则有更高的频率。
Rh血型
表7.4 8个人群Rh血型表现频率(%)
汉族 | 回族 | 维吾尔 | 蒙古人 | 瑶族 | 苗族 | 壮族 | 日本人 | 英国人 | 荷兰人 | |
Rh+ | 99.66 | 99.12 | 95.10 | 97.22 | 92.99 | 93.50 | 98.74 | 99.33 | 84.21 | 81.52 |
Rh- | 0.34 | 0.88 | 4.90 | 2.78 | 7.01 | 6.50 | 1.26 | 0.67 | 15.79 | 18.48 |
可见,Rh系统也是人类普遍共有的特征,只是欧洲和我国南方一些民族Rh-出现频率比较高而已。维吾尔族中,Rh-可能来自西部的白人血统的影响。
Rh+对Rh-为显性,Rh-为隐性。
可见,血型除了在医疗上有重大作用外,在人群划分上没有意义,这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性状特征。某些人用此来标榜种族是十分可笑的。
8 其他特征
汉族人群还有的其他特征,如颅骨特征是中头、高颅、低眶等特征,和北亚类型(低颅短头)、通古斯类型(短头高颅高眶)、侗台类型(短头高颅低眶)都存在显著差异,界限分明,没有混杂现象出现,而和缅藏走廊类型(中头高颅中眶)则比较接近。
反映了东亚黄种人人群内部也存在非常明确的界限,且汉族人群的体质特征和北部阿尔泰语人群界限分明,没有混合。而和西部藏缅语居民颅骨形态非常接近。
汉族的颅骨其他特征,又如下颌钝角、平滑、圆颌形多见。印加骨多见,且后脑勺多平形不突出。眉骨多平直,眼眶多呈扁四方形。颧骨尖锐且靠近眼窝等等,都表现出和周遍居民的差异性。而蒙古族人群的面骨宽大,上额后倾明显等特征,也和周遍民族差异巨大。
其实,每个人群都有自己的特异性性状。这里不做更多讨论。
结论:
东亚人群,包括汉族,和世界其他地方居民具有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中国型齿、内眦褶、斜目形、胎斑、小脚趾复趾形态、干耵聍等很多特征。
这些性状在东亚人群表现出的频率基本类似,但以华北最为典型和显著,尤其中国齿、斜目形、小脚趾复趾形态、干耵聍等等,最高出现频率一般都出现在华北地区,而周围则普遍更低。
东亚人群更恰当的名称可能不是Mongoloid(蒙古人种),叫Sinoid(中国人种)可能更为恰当。因为中国华北地区表现出的特异性从最新的分析来看,其实是大于蒙古地区的。早期命名时,那时还研究的不够全面。
而血型则是全人类共有的复杂性状,没有一种血型是东亚特有的。
总体上,中国各民族、各地区、不同母语人群表现出了体质特征上的一致(当然也有差异),并且与其他地区相比明显具有特异性。
(以下为本文PDF文件保存的图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