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

【智海踏浪】

出自《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被朱熹列为“四书(《论语》、《孟子》、《中庸》)之首”。朱熹认为《大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大学”之义为“大人之学也”,是治国安邦的高深道理。《大学》共十一章,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是基本的观点,“传”是对“经”的解释和论述。《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仁政”,围绕“仁政”阐述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大学》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现这个根本目标,要经过八个方面的努力: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能有所遗弃,也不能有所跨越?“修身”是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体现了儒家关于道德修养与政治之间的逻辑顺序。

【知心小语】

儒家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选择离群索居是不可取的。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价值逐渐实现的过程,而不是外在强加给人的义务。鲁滨逊与世隔绝的生活之所以对我们许多人来说令人兴奋,并不在于他的孤立无援,而在于他表现了希望和坚毅。儒家可以对这种值得尊敬的人类品格表示高度赞赏,不过,儒者们又坚信:人格的尊严、自律和独立不倚,无须以个人主义为基础。通过与他人的关联来实现我们的人格或自我,并不会削弱我们的个体性,反而认可了这样一种自明的真理:人是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和共同参与而实现其最高的潜能的。所以说,儒家的学说是积极入世,而不是消极遁世。即使在天下不治的情况下,孔子也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因为在儒家思想中,自我始终被理解为各种关系的中心 。这种开放的同心圆指向一个无线伸展的界域。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绝不应当被看做一种单枪匹马的奋斗,因为这种奋斗涉及到了在一个巨大人际关连脉络中的参与行为。此外,这一学做人的过程并不仅仅是自我相关于其家庭、邻居、社群或国家的展开,它同时还是一个自我体知与觉悟不断深化的过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

对于通过儒家教育来塑造一种道德生命来说,其出发点首先是修身。构成儒家教育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均可以被视为修身的各种形式。教导年轻的未成年人(经常从八岁开始)学习如何行为,并不是件无关紧要的琐碎之事。以礼仪为例,教导未成年人以恰当的方式言行举止,是极为复杂的。在行为的礼仪化过程中,年轻人最终学会了礼仪的语言以表达自我,这种礼仪化的过程使得他们能够参于到更为广阔的人类社群之中,使他们除了语言和观念之外,还能够通过行为举止来进行有意义的沟通。

身教的观念,其字面的意思是“身体的教育”,即通过以身作则而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通过人格的典范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仿效自己,以之为灵感的准则而非机械的模型。《论语》中包含了许多这一类的有趣的范例。有关孔子如何进礼、施教、饮食、观庙,或者如何履行简单的世俗行为,对于现代读者来说,或许会发现难以欣赏其中的某些描述。对许多人来说,这些似乎是对日常行为的习俗性描述,但是,《论语》所传达的信息,尤其对那些心领神会的聆听者来说,却在人际关连的脉络中以及在使自身礼仪化的过程中,将孔子呈现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81982.html

更多阅读

四六不通、四六不分、不着四六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这三个词意思差不多,形容一个人没头没脑,信口开河,什么都不懂。反义词有满腹经纶,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关于词中“四”、“六”的说法不一,个人觉得这个说法比较契合:四指的是四书,六指的是六经。一、四书四书说的是《大学》、《中庸》、《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

菜根谭全文、名句、智慧、读后感 菜根谭名句赏析

菜根谭全文、菜根谭名句、菜根谭智慧、菜根谭读后感《菜根谭》是不同人的共同选择,它不是洪应明一人的智慧,也涵盖了洪应明视力所及的前人妙语。它展示的不是某一生活侧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道皆在;栽花种草,赏月弹琴,小景可观,这

声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为网友我的温柔只给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