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堂课 怎样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如何上好一堂课(全县初中教师继续教育讲座讲稿)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有今天这个与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探讨的机会。这次讲座,有关领导交给我这个讲题:“如何上好一堂课”。说实话,要亲自走上讲台,有可能我本人也很难上出一堂很精彩的好课。不过,这几年搞学科教研工作,到县内县外各地各校听了许多各种类型的课,特别是担任了几次县级、市级政治、历史和地理这几个学科的优质课大赛的观摩和评委工作。听了这些的课,参加了些活动,对如何上好一节课有了些许的感悟和体会,正好趁此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交流。今年这一轮继续教育的主题是“评好课”,所以我今天主要也还是从评课这个角度来谈谈“如何上好一节课”。肯定有许多地方谈得不好、不妥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和不吝赐教。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第二,如何上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应朝哪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

虽说一堂好课难以设定绝对的标准,但还有些基本的特征。参照有关专家的观点,结合自身的切身体会,我从下面五个方面来简单来谈谈“好课标准”的问题。

(一)好课实惠(扎实、有意义)——学生是否有积极变化

我们评价一堂课是否是好课,是关注教师的教为主还是注重学生的学为主呢?新课改的理念是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来评价课堂教学水平的。因而,“上你的课之前与上你的课之后学生是不是有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就成了衡量你的课是否称得上“好课”的重要尺度。好课就应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这里学生的变化可能是多方面的:有知识的变化,表现在知识的量的累积;能力的变化,表现在能力水平的提升(思维的敏捷、深刻、缜密);情感的变化,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受到赏识的愉悦,战胜困难的快慰,收获成功的欣喜等),从而产生更进一步学习强烈的要求);等等。

前几天到淮北观摩全省小学品德优质课大赛,来自安庆一个教师一节课课题是《站立起来的中国人》,为什么说这节课是一节实惠、有意义的课呢?我们从一个环节上就可看出来:在这节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小问题:你对日益强大的祖国有哪些美好的祝福,或者想说些什么?学生的即兴回答(真正是借班授课),那种真挚情感的最直接表露(童言无忌),让我们听课观摩教师真实感受到了这节课学生知识上收获不说,真正有真实的情感感悟和体验,有积极的变化。

(二)好课高效(充实)——是否面向全体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以说,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首先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得益的多少,在整堂课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我们在日常课堂教学调研中有时看到有教师自己讲得很多,重点知识反反复复强调,看上去很累,但学生无所事事,甚至听烦听腻了,这样的课时低效的,不充实的,一定要避免。

其次,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也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受益面的大小。对多少学生有效,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基本依据。学生的能力高低、智力水平的差异的客观存在无需多说。如何使一堂课对所有学生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对于所有学生的意义最大化,这是每个老师必须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去思考、探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这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分层教学”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早已引起了我们教育局分管教学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下决心把分层教学要真正落实到全县各校,所以亲自构思设计了两个有关分层教学的课题,即中学的《选班学习》和小学的《同时异课》,课题实验不仅在试点学校的稳步开展,而且正在在全县各校纵深推广,有学校已初尝甜头。这两个课题实验就是为了追求“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

“好课”一定是因“校”制宜,因“班”制宜,因“人”制宜。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能够围绕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展开,教师鼓励和引导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着力激发所有学生求知探究的热情,以确保课堂上没有学生是“局外人”,没有学生被“边缘化”。

(三)好课鲜活(生成性)——是否有效利用新的生成资源

我们知道,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使得课前预设的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一一达成。然而,课堂的价值和魅力远不止于此,因为,一堂课不应也无法完全是预设内容的再现。课堂上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能力的投入,有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有思维的碰撞,有心灵的沟通,有智慧的启迪,就在这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砥砺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新的问题显露,新的认知矛盾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正是这新的教学资源的不断生成,才使得课堂教学能够充满着生机,洋溢着活力。

“好课”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也是教师引领学生探奇览胜的一段精彩旅程。舞台上常常有高潮迭起,悬念频生,旅程中往往是山重水复,别有洞天。这样的课上,屏弃了呆板与僵死,凸显出开放性与挑战性;教学内容在保持相对确定的同时,却有着更多的变数,有时是教师的有意延伸拓展,有时则是学生无意的“节外生枝”。在这样的课上,学生自然会既有计划内的收获,又有计划外的得益;课堂教学既有“有心栽花”的繁花似锦,又有“无心插柳”的岸柳成行。

(四)好课平实(常态性)——是否真正体现为学生而教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我们在听课中,有时感受到教师授课好像是在放一遍事前预演过的一部影片一样,就连学生回答的内容给人感觉明显是课前准备好的,学生没有一点兴奋感,听起来真乏味啊)。当然,课前的准备是要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这其实是存在一个:我们的课是“为什么教”问题?如果是为听课的人在表演,那带给人的是花拳绣腿和表演作秀,如果是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那课上就会从学生的实际(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发展需求)出发,精心组织和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讲授、提问、讨论、质疑、小组合作、个别点拨等等),寻求学生在知识的累积、能力的提升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得益。那就会不自觉做到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你都要旁若无人,。所以即使是参赛课、公开课、观摩课或考评课都应该是“常态课”,平实的课。

(五)好课真实(有待完善)——是否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堂课留有些许“缺憾”,几多“瑕疵”,虽不是上课老师追求的结果,而是事物的必然。课堂教学也和其他事物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有人说:课堂教学本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看来这话是有道理的),留有缺憾的课才是真实的课,有缺憾是真实性的重要指标,而惟有真实的课才配称得上“好课”。如果一节课表面上看过去很完美,那这节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课,只要是真实的就必定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很多教师上公开课、观摩课对自己要求就是最好不能出现一点点问题。实际上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课的本来面目就是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基于以上的认识,“好课”应该是教师心态平和、教风平实的课,是质朴无华的课。好课拒绝花拳秀腿,无须过多的标新立异;要有创新,但不必过于去刻意求新、也不必过于去追赶创新的时髦或非要贴上改革的标签。真正在在求真、求实上见功夫,的课才有可能是一堂好课。

二、如何上好一堂课

怎样才可以上出好课?这恐怕是所有教师们为之不懈奋斗的毕生追求,但是要想上好一堂课,因素很多,“打铁还需自身硬。”上好一堂课,首先需要教师的真功夫。教师的文化素养、教育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独特的教育感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的教育灵魂,是上好每一节课的根基。同时还必须要明确地知道教师应该在哪些方面去努力。我们认为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做文章:

(一)看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情况;

(三)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整体素质。

(一)看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我们知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教学目标是三维的立体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项相互关联的内容。因此,衡量一节课是否实现了目标,也要从这三个角度去分析评价。

1、看“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一般人眼中,所谓知识,也就是课本上的现成知识。其实不然,新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知识,除了书本上的知识,还应还包括教师本人的知识储备和师生互动后产生的新知识,只有把书本知识、教师知识、创新知识融合在一起后,才可以说完成了知识目标。在书本知识中又可以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重点、难点”两个方面。而教师的知识储备对于是否能够把书本知识给以适当扩展和加深,对于是否能够把一堂课上得活与有趣味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书本知识、教师的知识储备在课堂教学中一般的老师还是比较注意的,可是在师生互动中产生新知识,鼓励学生发表新的见解,使原有知识更完善或者创造出新知识,很多老师就力所不能及了。有人说:这就是做一辈子的教书匠而不能成为教育家的原因所在(有无道理,我们暂且不去过多的追究和考究了)。

在课堂教学中,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我们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们哪些能力呢?

①思维能力②审美能力③想像能力④联想能力⑤观察能力⑥记忆能力⑦创新能力教学过程是一节好课完成的途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下面的几个方面,就应该是一节好课了。同样我们在评课的时候,也应该从下面的几点中去评价我们老师的课堂效果。

①恰到好处的环节设计

不管是传统教法还是课程改革后的教法,都会对教学过程中的环节设计非常关注,因为引人入胜的环节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领学生学会学习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一节好课往往就是因为它的环节设计令人赏心悦目,使课堂教学取得明显的效果,从而引起人们的好评。

环节设计主要的有:引人入胜的开场白(例一,初中语文《陋室铭》导入:现实生活中有同学喜欢与他人比吃穿,甚至埋怨没出身在一个富有的家庭,但老师认为:衣不在好,整洁就成;家不在富,温馨就行,虚荣心过强是不好的,有时我们面对自己已经拥有的,确不知道好好去珍惜,往往是我们没意识到它的可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一下作者通过对一陋室的描写所表现出的情趣,或许你对刚才老师的观点有所领悟。)。精彩绝妙的过渡语(如在课堂教学中间某环节,教师说“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下面接着继续学习什么内容”之类的语言过渡,可是这样的语言显得太平淡。前几天听了一节历史课,教师可以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的创设,将学生从一个历史事件带到另一个历史事件上去。讲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内容时,可以这样过渡:“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在明成祖的支持下,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到明朝中后期,国力开始衰退,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海防松弛,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倭患。”);恰如其分的点评语(如“你知识面真广”、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观察真仔细”、“问题的三分子一已被你解决了,再想想能否完全被你答对?”、“请你大胆亮出你的观点,我们大家给点掌声鼓励”等等);耐人寻味的结束语(例如,在黄山二中,祁门一个教师上〈〈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最后再次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黄海大战的场景和日军屠杀旅顺居民的视频,如配上这样的结束语:“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中国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让我们铭记誓与舰船共存亡的邓世昌的悲壮,让我们铭记旅顺城里无辜百姓那无助的眼神,努力学习,决不让这样的历史悲剧重演!”相信这样的的结束语,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而且能在学生心灵深处植下爱国主义之根,达到塑造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②激发兴趣的有效措施

在与教师们的交谈中,往往会听到很多老师们的抱怨——我的学生怎么就对学习没有兴趣呢?具有这种困惑的老师们,又往往把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归罪于学生。如果我们认真审视一下学生为什么缺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往往会从我们教师身上找到原因。

比如,使用新的教学手段(落后的教学手段,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多种不同教学教学方法穿插使用(教学方法缺少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知识面的广博(知识面狭窄,课堂上学生的求知欲得不到满足,使学生丧失兴趣);教师激励评价的作用(忽视课堂激励评价的作用,不能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的条件,学生难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丧失积极性);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长期以来,学生对课不感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没有很好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09年全市小学品德优质课大赛上,参赛教师在品德课生活化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改进,引用了大量活生生的就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生活素材来充实和丰富课堂,升华课堂。如,来自我县二小的宋莉莉老师在授《说声“谢谢”》一课时,在创设“闯关”教学情境时,第一关:同学们,你们平时一般在什么时候说“谢谢”?第二关:你们是怎样表示你的谢意的?最后让学生现场表演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表现,教师适时进行追问、点拨和启发,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来自祁门祁红小学的康琰琰老师讲授《我学会了》一课,把教师自己所在的学校学生所学会的技能通过DV实拍下来,在课堂上实况播放,给听课学生以很大震撼效果。来自黄山区甘棠小学章凡满老师在讲授《我是谁》一课时,一开始就在屏幕上出示了几张教师本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的生活照,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极大地兴趣,学生很快就能判断出几种不同的角色类型。最后,又在屏幕上出示了几张教师在课前偷拍的听课学生在课上、课间以及与他们老师交往的照片,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品德课,只有融入生活,才有极大地魅力。;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特别是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有的教师不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其对教师产生反感,结果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更有甚者,他们忽视师德的作用,使学生不能亲其师信其道等等。

虽然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还要涉及到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但是以上所列举出来的这些原因都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思想业务的水平问题而造成学生的兴趣下降,这又怎么能把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完全归罪于学生呢?

③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教师心目中有没有学生,不仅是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的体现,而且还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想实现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笔者曾经听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位教师开始讲课后,在黑板上列出了几道训练题,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解答。而有一个女学生马上就说出了答案,这时的老师不是去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地提升,而是大声地斥责这位学生:“你的嘴怎么就这么快?就你知道!”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这位学生今后还会喜欢这个老师吗?她还会喜欢这个学科吗?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急于想表现自己的学生,这是好现象,我们要做的工作应该是因势利导,抓住机会教育他们注意自己思维的深刻性,而不是斥责,更不是棒喝!

④科学有效的训练安排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掌握都有赖于科学有效的训练,因此一节好课也必须要有高效的训练。什么是科学合理的有效训练呢?那就是应该把所学内容转化为能力训练题,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如果一节课缺少了有效的训练,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这是我们应该尽力去避免的。

⑤把握教育的最佳契机

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往往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对答如流,尤其是有人听课的时候,其实学生如果能够对教师的提问回答得非常圆满固然是好事,但是回答错误、或者回答不完整却是经常性的,也正是这种错误和不完整,恰恰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教育契机,就看我们的教师们能不能把握住,如果把握住这种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会使我们的教学增光添彩,如果把握不住,就会使学生陷入新的迷茫之中。例,在观摩全省小学品德优质课上,有位教师讲授《汉字的演变》一课,出示几个汉字让学生说就字的结构说出自己的理解,其中有个“妈”字,一个学生说出自己这样的理解:女字旁代表妈是女性,右边一个马字,是表示妈妈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一直像是在做牛做马一样的吃苦辛劳。换一个教师有可能形声字的构造来说出这个字结构特点(也就是总是往所谓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上引)。当然这个教师并没有这样,先是肯定了这个同学敢于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感受,同时对这位同学能这么理解父母为了自己的成长说付出的辛苦辛劳,进行了表扬,希望其他同学们都像他一样有颗感恩的心。同样,另一个教师在课上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烦恼事,其中一个学生说:”昨天我妈妈与我奶奶争吵了,我很烦恼”,这本来也同样是利用课上新的生成资源的一个契机,如果这时教师让学生说说原因,再借此进行孝敬父母和感恩教育,那这是效利用新的生成资源的契机,然而教师一带而过了,留下了一个小小的遗憾。

如何上好一堂课 怎样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在这里,我们绝不能把教师的这种教学策略简单地看成是对概念的辨析,它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是使学生更好掌握知识的必要措施。因此,要想上好一节课,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时刻注意把握住这样的教育契机,使我们的学生学习得更好。如果能够坚持经常这样做,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一定会得到快速的提高。

3、我们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的课程标准,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得计本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各门类课程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就是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只关注书本知识的传授,不注重情感教育和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目标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这个目标几乎是可有可无的)。各个学科的教学都强调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精神和心理品质培养。

在思想品德课的三维目标中,情感目标无疑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我们必须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它体现了教育的最核心功能。一堂成功的品德课最大的亮点应是德育情感目标的升华,最大的败笔就是德育目标的丢失。要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首先需要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悟,从而使他们在自我感悟中得到启迪。我还以09年那次小学品德课大赛为例,多数参赛教师在课堂上牢牢抓住了“情感教育”——这个品德课最重要、最本质的追求。如,来自我县海阳一小的王珊娜老师在授《学做“小雄鹰”》一课时,播放了“5·12”地震中的图片资料,图片中压在废墟中的孩子的坚强、坚毅的表情,那面对灾难的勇敢不屈,那对生命的呼唤和渴望,伴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旁白(今天是6月()日,离汶川地震一周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2008年的5月12日是一个令全中国人民悲痛的日子,但是,也正因为这一天,汶川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坚强勇敢的小英雄。也许你们曾经听说过他们的故事。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们。(出示课件)她,就是11岁的“芭蕾女孩”李月,在废墟里的她满面尘土,睁开大大的眼睛与灾难做斗争。她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舞蹈家,地震却无情地夺走了她的左腿,但是她从不放弃,艰辛地努力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最终,她坐在轮椅上,圆了自己的“芭蕾梦”。这是11岁的张吉万,为了脱离险境,他背着妹妹吃力地走了12个小时。他是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在地震中,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孩子,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说了同一句话:“面对灾难,我们选择坚强!),学生真正被感动了,真正明白了像“小雄鹰“那勇敢的重要性。来自我县蓝渡小学李美玲老师在授《伸出爱的手》一课时,播放了21位聋哑姑娘倾情演绎的《千手观音》,也同样伴以教师富有激情的旁白解说:“这是2005年春节晚会上的一个节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可爱的姑娘都是些什么人吗?对,聋哑人。她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却给我们带来了最美丽的舞蹈。是呀,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只要心中有爱,别人就会伸出一千只手来帮助你;只要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别人。”只要大家心中充满爱,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接着播放歌曲《爱的奉献》,把全课推向了高潮,学生感动了,评委老师也感动了。黄山区的章凡满老师在讲授《我是谁》那一课时,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情境,她让一学生扮演她的女儿,她自己扮演母亲。一开始学生有点胆怯,章老师亲和且热情地鼓励她:“乖女儿,放学回家了,见到妈,应该怎样做?”这时孩子才开口怯怯地叫了一声“妈”,老师继续鼓励:“再大声点”,当孩子大声地叫了一声后,章凡满老师深情地把孩子揽入怀中,给了她一个极温馨的拥抱。我当时坐在最前排,亲眼看到孩子的脸上绽放了极开心的幸福的笑容。以上这样的好课,这样的效果,留给学生的影响是永恒的,甚至是终身难忘的,能让他们受益一生。而且这也是最能打动听课教师的一节课的“高潮部分”,一节课有这样的“亮点”,可谓是:锦上添花,余味无穷。

(二)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情况(衡量一节课是否是好课的核心标准)。

学生的活动在一堂课上的重要性与否,我们可以这样说,一堂好课不在于教师教得如何精彩,而在于学生是否学得主动和更多的参与。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我们在学校的调研中,发现还有不少教师课上还是一讲到底,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只关注知识的传授,不关注学生的学,)。课为什么不能这么上呢?因为,学生在课上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参与、去体验、去探究、去发现的过程。学生对知识仅仅是听懂了,没有经过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探究的知识,不能说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我们就以学生参加考试为例来说,学生在考试中能熟练提取熟练运用知识使我们教学的一个目的吧,要知道,靠教师满堂灌输的知识,没有经过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探究的知识,在考试中学生能提取能运用吗?试想,在理科教学中,即使教师讲的再好,学生也听的很懂了,如果课后学生自己不去做题运用,仅仅课上学到的知识是学生自己拥有的知识吗?他能应付考试吗?我们要懂得,在课堂教学工作中,知识储存过程中方法越是简单,比如说就是仅仅是教师单方面讲授的这么简单,学生没有或很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在知识提取和运用中就越是困难;如果知识储存经过学生本人参与的,逻辑很清晰的,学生提取运用知识就越是很容易。所以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要求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我们发现通常有两种课堂方式,一种是教师将知识、方法先进行系统讲解,把结论罗列出来,然后进行例题讲解,学生再进行模仿和套用。另一种是让学生面临问题情景,在问题分层的主导下,让学生自主经历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建构知识,解决问题。后一种方式重视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改变了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同时又对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思维品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位在座的老师们,新课程观一个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课上必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说能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的关键。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离开了学生的活动,那么教师的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的,因此,上好一节课,必须要有积极并且富有成效的学生活动伴随始终。如何做到做好这一点呢?当然还是有很多,这里我结合自己的体验想强调几点。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中心,以对话为主要方式。每节课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授课过程中精心组织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大家要知道,探索活动总是伴随问题而进行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索,“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既然探究式学习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那么教师就要巧妙地把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各种问题,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例如,学习九年级第四课的第四目“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有所掌握之后,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从休宁到万安一直到屯溪,晚上的路灯只一半亮着,这是为什么?是不是另一半的灯坏了?学生们七嘴八舌,有不少同学认为这是为了节约用电,并说明了理由。接着,又提出:这符合我国建设什么类型社会的要求?在我们身边存在哪些违背这种社会要求的行为?应该如何克服?学生们纷纷抢着回答,使课堂教学进入了高潮。这里还要强调的是:1、问题的设计如果仅是“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行不行”,那太肤浅了,那是无效的、无价值的提问。2、提出的问题最好是:一时不能立即答出来,但通过思考能回答出来。3、善于在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处,也就是关键处、衔接处、转化处设疑,让学生去完成。

第二点,教师课上要善于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建构新知,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授课中教师“引而不发“、“此时无声胜有声”是教师一项重要的技巧。

第三点,那就是开展好我们常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确实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了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和空间,充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但是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调研也发现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几乎是一种形式而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项了教学的效果。一是分工和要求不明确;往往是优生突出表现,其它旁观;二是小组讨论的问题要么太容易要么太深太难,比如,前几天到歙县长青中学听了一节地理课,课上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说出我国这几条大河的水量、汛期、含沙量怎样?流经的省区有哪些?这个问题只需学生自地图册上找找即可,无需讨论,结果课堂上没合作的气氛;有节政治课上教师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当地这些民生工程建设与国家实施科学发展观战略的关系?这个问题学生怎么能回答出来呢?。三是有的教师在学生讨论时不参与其中,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具,有的教师要么倒背双手、鹤立鸡群般踱来踱去,要么象征性地在这一组插一言,在那一组提一句,教师并没有投入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这是最忌讳的。讨论并是放任自流,在教学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学习小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对活动开展顺利的小组,及时予以表扬;对角色分工不清,讨论混乱无序的小组,帮助学生明确角色,使他们尽快进入有效的讨论;对讨论偏离主题的小组,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将他们引回到学习任务中来;对讨论时出现本节课要求深入理解的问题,拿出来供全班同学思考、讨论,引导各小组关注该问题。

(三).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整体素质

教师素质是上好课的关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要想上好课,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呢?

1、教师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不管是哪一个学科,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充满激情并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如果是有气无力毫无感情色彩的语言,势必会把学生带入梦乡的,这又怎么会使学生激发起学习兴趣呢?其次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简洁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语言,如果是杂乱无章重复罗嗦毫无吸引力的语言,又怎么会使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讲呢?再次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具有激励作用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如果总是斥责性和包办代替式的语言,那么学生们怎么还会有学习的热情呢?由此可知,教师应该把锤炼自己的语言当作一件大事来引起注意。

教学语言应该是精心锤炼的,禁得住推敲的,如果教学用语不规范,对课堂教学往往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下面几种语言,课堂上要努力避免:

(1)、声音太小。声音太小就是下决心不让人听,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课堂语言一定要洪亮、有力,力求让教室每一个角落的学生都能听清楚。

(2)、一个音调。有的教师课堂上一个音调讲到底,昏昏欲睡,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授课语言要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富有感染力。

(3)、有口头禅。教学语言应该简洁明了,忌支离破碎,如果口头禅太多,一定影响教学质量。如一个老师在讲《背影》时这样说道:“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一个父亲,是吧,一个父亲送儿子到火车站,是吧,父亲爬月台是吧,给儿子买橘子的情景,是吧。通过儿子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是吧,写出了一段感人的父爱,是吧。”这个教师的口头禅“是吧”,本来一个简单的意思,在他的嘴里变得啰啰唆唆,“是吧”就占了一半,这样的教学语言真:你不讲我道明白,你越讲我到越糊涂了。

(4)、拿腔作调。即每讲一句话都拖着长长的尾巴,声音怪怪的,学生听了,觉得好玩、好笑,分散了听课的注意力。

(5)、吞吞吐吐,吐字不清。(6)、语速太快。(7)、东拉西扯,不着边际。(8)、方言土语,南腔北调。

语言是教师教学的有力武器,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最基础最最重要的基本功,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不断追求语言艺术的人。加强语言修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语言水平,应该是每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

2、教师要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

教材处理的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更是使教学改革深入进行下去的有效保证。

我这里还要先提一下新的课程观和教材观,有三点:1.教材是“材料”。在新的课程理念里,教材不再是“学校教学事实上的惟一依据”,它只是一种主要材料,是“学生和老师进行教学的材料”。这样,我们就可以接受与此有关一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变化:顺序可变、时间可调、实例可换、内容可选。

2.教材是“学材”。教材虽然是师生共用的,但它主要是学生用的,是学生学习的材料。因此,新形势下,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把教材还给学生。

3.教材是“媒介”。教材应该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媒介。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人认为教材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把学生学习教材当作目的,从而导致死记硬背等现象的产生。新的教材观要求我们不再把教材当作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对象,而应把教材看作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介。那么,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①吃透、抓住重点、难点,这是无需多说的。

②有种驾驭教材能力。知识的繁简、教材知识的顺序、结构,都可以打破常规,为我所用。例去年听了休中吴向阳老师一节课,他的“中间开花、两头并进”的处理教材方法。补充说一句,他的语言功底太好了,时而是浑厚的男中音,时而是高亢的男高音,也有感染力,加上音质好有种穿透力,听他课舒服有味。

③教材的拓展、延伸。新的课程观强调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强调课程的开发与拓展,强调课本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开放的。所以,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我们在授课时,千万不要受教材现有内容的局限,一定要大胆的一定要把大量鲜活的知识、社会热点知识、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课堂、融入到教材知识学习中。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思品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新的教材观,可以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适当拓展思品课课程资源,把我们周围大量鲜活的信息引入思品课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拓展出来的课程资源必须为学生服务。首先教师要拓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程资源,以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品德的培养回归生活,这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切实性和有效性。其次,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资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拓展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他们最愿意参与进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再次,拓展课程资源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性。每一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而即使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也不可能关注到所有的地区、所有的学生,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当然,拓展思品课课程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生活“热点”问题,思品课教师一定要把更多的“热点材料”拓展到课堂教学中去,(汪艳艳的《匈奴和汉代的和战》讲到以“和”为主时,马上联系到今天我们也是追求和平,奥运开幕式上一个大大的“和”字,世博主题“追求和谐城市”)。有一个及时把时事政治内容融入教学中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科技、关注环保、关注人文,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教师要提高板书设计的能力。

板书设计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它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具体体现,如果板书缺少美感的、杂乱的,那么学生就不会对板书感兴趣,也起不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因此很多优秀教师都要在板书设计上下功夫,努力寻求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板书设计,这实在是一种明智之举。板书设计需要我们注意在内容上要高度概括,在语言上要简洁明了,在书写上要清晰整洁,在形式上要具有审美价值。如果做到这些,那么你的板书就会赢得学生的喜欢,对促使学生有效地复习就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4、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有效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也成为新时期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课,它的众多优点本人就无需多说了,对思想品德课来说,其效果显得尤为突出。对于不少教师来说,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利用多媒体授课显得困难重重。尽管如此,我们仍要迎难而上,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把多媒体、网络以及农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教学过程,来实现传统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为自己的知识库扩容,只有这样才可以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不过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我们要知道,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因大量的图片、信息限制了学生自身想象力或分散了注意力,不要让自己或学生只盯着屏幕或听力音乐什么的,而忽视了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利用多媒体是为了创设问题情景的,之后,关键是师生在这个情景中一起去思考、合作探究,去解决问题。

5、善于营造民主、轻松、和谐和谐的课堂氛围的能力。

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敢说、想说、要说,能有力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探索,去获取知识,课堂氛围太沉闷,学生不敢也不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的课堂最后还是哦教师一言堂,教学没什么效果的。如何营造轻松和谐课堂氛围呢?首先,教师自身要充满激情,用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甚至偶尔带有夸张性的声音及肢体动作来调节课堂气氛,一个优秀思品教师的语言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紧紧地吸住着学生。气势浩瀚、激越高昂、豪壮奔放的语言让学生肃然起敬;措词优美、情意缠绵、韵味深长的语言使学生注目神往;绮丽洒脱、错落有致、轻松谐趣的语言让课堂色彩斑斓,让学生兴趣盎然。其次,我们要善于用掌声来鼓励肯定学生的课堂表现,敢于用自己的笑声来渲染课堂气氛。本人认为,思品课课堂不能太静,不必过于担心课堂的“乱”。我奉行的原则是:学生凡与教学活动和所学知识有关的讲话和喊叫,我都开绿灯,一般不严加禁止,即使学生没举手就讲就喊都可以。思品课教师在课堂上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认为应该是“综艺节目的主持人”而不应该是“新闻资讯的播音员”。若是充当后者的角色,想必教师在课堂上是一讲到底,教师“一言堂”,学生犹如盛装知识的容器,这样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质,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且教学效果肯定不甚理想。与之相对的是政治课教师如果扮演的是一个“综艺节目主持人”,那就会想方设法要把观众(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这个节目中来,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去感受,去理解。教师始终知道课堂的主角是节目表演者(即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和广大学生观众。为此,这个主持人要随和、亲切、机智、幽默,要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和激情,应做到:如中央台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朱军那样大气和多才多艺,如李咏那样轻松和充满激情,也可像湖南台汪涵那样机智随和,还应有何炅那样高超的驾驭能力和不失调皮的主持风格。如此,政治课课堂必定弥漫轻松和谐的氛围,教学效果一定会有质的提高。

6、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信其道”这个道理我们都很清楚的,大多数学生是因为先喜欢上这个教师才喜欢他的课。因此,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至关重要,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真诚地、公平地对待、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不厚此薄彼,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课上多鼓励、激励、表扬多赏识学生。不能一遇学生的违纪就大声的训斥,要学会运用委婉迂回的策略来处理,若能用幽默的方法来解决,那定会有意想不到效果。教师可以在课余的时间放下“架子”主动地走到学生中间,敞开自己的心扉与学生进行对话,学会倾听他们的观点,了解他们的疑惑和要求。课上多用激励性和亲和性的语言,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赞许的目光,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尽量不打断学生的话题,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课堂上教师也要从一个知识的灌输者,发号施令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7、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还必须要实现角色的转变。

因为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如果我们的教师还是把自己看成仅仅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那么就无法完成课程改革所赋予我们的职责。因此我们的教师们就应该努力促使自己尽快转变角色,以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就应该首先注意从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传统教学重视“经”的传授,忽视“人”的发展。课程改革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发展轨迹: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当代教学致力于发展学生包括智力在内的整个个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次要注意由重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换变,教师要认识到,让学生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需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再次要注意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而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把一切教学活动都看成是为了学生的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真正学起来,在学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同时要求我们的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有时只重知识的结论,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并不能受到有效的思维训练,而现在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探索的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探索研究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最后我们还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状况,要实现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做实验,形成信息交流网络。

总之,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仅是观念的转变,还应该是扎扎实实的行动策略的转变,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成为一节节好课。

8、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有和保持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81738.html

更多阅读

如何上好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课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反思

如何上好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课作为英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怎样才能上好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课呢?阅读理解教学在小学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如何上好第一堂课 新老师第一节课开场白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校每学期正式上课的第一天,校长都要求全体行管人员到班里听课,这一成为贯例。本学期除听课外,还要求上课教师思考《如何上好第一堂课》,之后在教研活动中就《如何上好第一堂课》,还进行了多次专

浅谈如何上好农村小学体育课 浅谈农村小学安全教育

浅谈如何上好农村小学体育课袁玉平十几年来的体育教学实践使笔者深切的认识到,要教好农村小学的体育课,不是已经按容易的事。体育教学工作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体育课对于小学生

一堂好课的标准——叶澜教授 副教授工资标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①有意义,即扎实。(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炼了他的能力;再

一堂好课的十条评价标准 食堂供应商评价标准

正如美学中对“美”的定义莫衷一是一样,一堂好课中“好”的标准也是难以界定的。因为界定的标准太多了,观测的角度太多了,评价的内容太多了,主观的判断太多了,所以,只能是见仁见智,各赋春秋。一、精神面貌:手握钢枪上战场起立示威口号响,犹

声明:《如何上好一堂课 怎样上好一堂课的要求》为网友给我申吟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