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陈建国)几年前,一位享有盛名的学者应邀到九江市讲学。当讲到1987年在九江长江大桥南岸东侧重建的琵琶亭时,他对该亭的选址颇不以为然,说:“《琵琶行》诗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讲得很清楚,白居易秋夜送客的地点是在‘浔阳江头’。可现在亭子却坐落在城东的九江长江大桥旁,实际上建在了‘浔阳江尾’,这不合白诗原意。”从当时报告会的气氛和媒体报道的文字看,许多人是赞同这种说法的。
笔者发现,有些著述讲到《琵琶行》诗和琵琶亭时,也都和前面那位学者一样,实际上将“浔阳江头”作浔阳江之上头(或浔阳江上游)解,有的《琵琶行》译诗(或译文)还将“浔阳江头”不作任何解释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译句中。
那么,何谓“江头”呢?《辞海》有关“头”的词条释义之一为“物体的顶端或两端”,《辞源》的释义之一为“物体的顶端或前端”。根据这样的解释,前面那位 学者及许多人关于“浔阳江头”即浔阳江之头或浔阳江之上游的见解无疑是对的。
宋人李之仪有一首《卜算子》词,上阕曰:“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词中的“长江头”,指的是今长江上游的四川省一带。“长江尾”,指的是今长江下游的江苏省一带。
如前面那位学者的说法成立,“浔阳江头”(或者说“浔阳江之头”)又该在哪里呢?首先我们还是弄清“浔阳江”的水名含义。《辞海》在“浔阳”词条下释:“古江名。指长江流经浔阳县境一段,在今江西九江市北。”《辞源》在“浔阳”词条下释:“江名。长江在江西九江市北的一段。”两者释义基本一致,但前者表述更为具体、明确,因为它点明了浔阳江是因“长江流经浔阳县境一段”而得名。中唐时浔阳县为江州州治所在地,县域范围较大,今九江市之浔阳区、庐山区、九江县、德安县、瑞昌市、湖口县、星子县等县(市、区)全境或相当一部分都属浔阳县管辖。据此,“长江流经浔阳县境一段”指的应是今瑞昌市、九江县、庐山区、浔阳区、湖口县以北的长江水域。也就是说,西从今瑞昌市之码头镇、九江县之城子镇一直向东至湖口县之双钟镇以北的长江河段为浔阳江。由于码头镇、城子镇以北的长江水道是长江从上游而来进入浔阳江的起始点,位处浔阳江的发端,从地理位置上讲可称之为“浔阳江头”(或曰浔阳江之头)。
然而,这种地理概念上的“浔阳江头”如用来注释《琵琶行》诗,却怎么都解不通。因为白居易在《琵琶行》序中说的明明白白:“明年(指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白贬江州的第二年——笔者注)秋,送客湓浦口……”他讲自己送客的确切地点在湓浦口(即位于浔阳江中段的龙开河口,湓水入长江处),与前面讲的那个“浔阳江头”相距几十华里。因此,白居易送客处的“浔阳江头”断不可能是指码头镇、城子镇以北的那段长江水道。看来,《辞海》、《辞源》中“物体的顶端或两端”、“物体的顶端或前端”这样的词条释义不适用于作《琵琶行》诗关于“江头”的注释。《古代汉语词典》在“头”的词条下有如下释义和例证:“……7,表示方位。张籍《蛮州》诗:‘瘴水蛮中入洞流,人家多住竹棚头。’(棚头:棚中)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头:边)章孝标《梦乡》诗:‘家住吴王旧苑东,屋头山水胜屏风。’(屋头:屋前)”笔者认为,比照杜甫诗“君不见,青海头”句的例证,将“头”作“边”解,是“浔阳江头夜送客”句“江头”一词惟一适用的词条释义。据此,“江头”即江边、江畔;“浔阳江头”即浔阳江边或浔阳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