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恒言》中的长寿之道 老老恒言 pdf

《老老恒言》中的长寿之道

有一个老人,他学识过人,著作多被收入《四库全书》;他参阅了307本古书,上至《周易》,下至《张文仲备急方》;他75岁开始写书,亲身体验,把养生心得一一记下;他的书不近丹药,不求仙方,唯从日常做起,内容细致、方法简单,是中医养生读物中罕见的,被后世奉为“养生圣经”——他就是曹廷栋,他写的书名为《老老恒言》。  本书依托《老老恒言》,力争最大化地把原书精华呈现给读者,同时又根据现代生活实际做相应修正和拓展。全书没有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有的只是操作性很强的养生感悟。读过此书,你会感到健康长寿不是离我们很远,不是高不可及,只要我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只要你能坚持下去,人人都有尽享天年的权利,人人都有望获得健康和长寿。
第一部分




  人必须面对现实,正视自然规律。进入老年,不用害怕,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观念,要知道如何去适应,如何去保持永远年轻的心态与活力,进而求得延缓衰老。人要学会服老,做事需量力而行。“少年热闹之场,非其类则弗亲。苟不见几知退,取憎而已。至于二三老友,相对闲谈,偶闻世事,不必论是非,不必较长短,慎尔出话,亦所以定心气。”
服老是一种智慧今天的青年就是明天的老年。人的老化,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也是一种自然现象。人到老年,精力一天天衰退,身体一天天老化,谁都无法避免。著名老中医岳美中曾归纳老化现象为八点:记远事,不记近事;笑时有泪,哭时无泪;喜欢孙子,不喜欢儿子;喜欢硬食,不喜欢软食;眼昏花,看不清近处;耳朵聋,好打听闲事;遇怪人,没观察就问;想尿远,反溺在鞋上。所以常听老年人说,自己都烦自己。《老老恒言》云:“年高则齿落目昏,耳重听,步蹇涩,亦理所必致,乃或因是怨嗟,徒生烦恼。须知人生特不易到此地位耳!到此地位,方且自幸不暇,何怨嗟之有?”就是说,人到老年,牙齿脱落、两眼昏花、耳朵听不清,又举步艰难,这都是很自然的现象。面对这些现象有些老人就会产生怨恨的情绪,其实这不过是徒增自己的烦恼罢了,因为人必然老去,这是自然规律。人要面对和接受逐渐衰老的事实,不能因此成为心理负担。应该明白,人活到这个年纪已经不容易了,应该觉得庆幸,还有什么可以怨恨的呢?“老年肝血渐衰,未免性生急躁。旁人不及应,每至急躁益甚,究无济于事也。当以一‘耐’字处之,百凡自然就理,血气既不妄动,神色亦觉和平,可养身兼养性。”意为老年人肝血已经逐渐衰弱,因而未免性情急躁。如果旁边的人不能及时对他们的要求做出相应的反应,他们就会更加急躁。但急躁是无济于事的,应该以一“耐”字来对待,学会忍耐,处理任何事情应懂得顺其自然,这样气血就不会妄动,神色也就平和,从而既养身又养心。人必须面对现实,正视自然规律。进入老年,不用害怕,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观念,要知道如何去适应,如何去保持永远年轻的心态与活力,进而求得延缓衰老。人要学会服老,做事需量力而行。“少年热闹之场,非其类则弗亲。苟不见几知退,取憎而已。至于二三老友,相对闲谈,偶闻世事,不必论是非,不必较长短,慎尔出话,亦所以定心气。”《老老恒言》在这里讲的是,年轻人喜欢去热闹的场所,而老年人就不要去了,如果不知此理偏要去,无疑会让人讨厌你而自取其辱。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生活圈子,可以邀两三个老友对坐闲谈,偶尔谈论到世事的时候,也不必争论是是非非,更不要计较长短,这样才能定心养性、修炼出一个好身体。老年人在制定计划时要切合老年期的实际情况。以锻炼身体为例,青壮年时可以登山、远足,年纪大了可以散步、遛弯;青壮年时可以溜冰、潜水,年纪大了可以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我在门诊曾接诊过不少病人,因为不服老,参加中青年强度较大的体育活动,结果出现膝骨性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对我说过同样的话:“不服老不行啊。”因此,服老是一种智慧。它不是认输,而是教会你面对现实,教会你一种适合你年龄段的新的生活方式,从而让你活得更健康、更精彩、更长寿。心存感恩,知足常乐《老老恒言》云:寿为五福之首,既得称老,亦可云寿,更复食饱衣暖,优游杖履,其获福亦厚矣。人世间境遇何常,进一步想,终无尽时;退一步想,自有余乐。《道德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五福”出于《书经洪范》,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可见,“寿”为五福之首。曹庭栋说:老年人如果是吃得饱穿得暖,拄杖而悠游,那就是获得了天底下最厚的福气了。人生的境遇变化多端,进一步想,追求名利终无尽时,总会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不如退一步想,其实生活多了很多乐趣。《道德经》中有:知足于内而不争虚名,就不会有屈辱;知止于外而不贪得无厌,就不会有忧患。如此可以使人长寿。
“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老年人要知足常乐,要对自己的生活有信心,要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学会客观地对待自己的人生位置,对自己的位置要有满足感,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的,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不要攀比,凡事需量力而行,随时调整自己的目标未必是弱者的行为。学会自我修养,自我排解。有这样一句话:“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福是人们心态健康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知足感。不论什么事情,只要以知足的态度对待,那么享乐是福,吃苦也是福;机巧是福,吃亏也是福。清朝内阁大学士纪晓岚有句话“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知道知足,内心经常会是快乐的、达观的。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一切。在知足者面前,没有过不去的坎。知足可以使人平静、安然。相反,如果一个人贪得无厌、不知满足,那就会总在纠结,总感到焦虑不安。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因为名利和享受方面的不知足而忧愁烦恼;更有些人因为不知满足、贪得无厌,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不知足是人间的活地狱,它会让人无一刻安宁。中国文化提倡知足常乐。其实人赖以生存的需求很有限,一天不过三餐,夜晚不过一张床,把这些都想明白了,就会活得释然。在国外有专门的感恩节。美国定在每年11月的第4周星期四,加拿大定在每年10月的第2周星期一。感恩节起源于1621年。1620年11月,102个英国清教徒乘船到达美国的普利茅斯,由于严寒、饥饿和疾病,只有50人侥幸活下来。第二年春天,在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学会了捕鱼、狩猎、种南瓜、饲养火鸡等。丰收了,为了感谢上帝的恩德,感谢印第安人的帮助,他们大办筵席,邀请印第安人一起聚餐,同时还举行了摔跤、赛跑、歌舞等活动。以后,这个节日就流传下来,并风行各地。心存感激,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善良的、平和的、豁达的心境。心存感恩,知足常乐,中外文化在这一点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老年人经历了一辈子的风风雨雨,体验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爱过、恨过,做过自己所喜欢的事,没有虚度岁月年华。那么,无论贫富贵贱都可以安心了。因此,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应该达观,更应该容易做到心存感恩、知足常乐。老年人如果能够达到这种心态,那么晚年的人生之路一定是洒满阳光的,必定会气血调和、健康长寿。
学会宽容《老老恒言》云:世情世态,阅历久,看应烂熟,心衰面改,老更奚求?谚曰:求人不如求己。呼牛呼马,亦可由人,毋少介意,少介意便生忿,忿便伤肝,于人何损?徒损乎己耳。《老老恒言》云:世情世态,阅历多了,也就看透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如今年纪大了,心衰面改了,应该更加达观。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生活中要谦和宽容待人,少生气,别人讲什么,由他去,不要计较,否则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而愤怒会伤肝,最终只能伤害到自己,而对别人却毫无影响。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何必呢?学会宽容是人生的一大学问。老子说“心善渊”,就是讲心胸应该像水一样虚静深远,能包容一切、化解一切,也就是说要宽容。西方有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位英雄一天在山路上行走,看到路上有个袋子,他踩了一脚,不但没踩破,反而增大了,他拿起一根木棒砸它,结果那个袋子竟然长大到把山路堵死了。这时一位圣人对英雄说:“朋友,忘了它,让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碰它,它不长,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对抗到底。”这则寓言的寓意很深刻,它告诉我们不要充满仇恨,而要学会宽容。宽容待人就会减少烦恼;宽容待人,你就会增加机遇;宽容待人,你就会心胸开阔、健康长寿。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四个字,不少人把它当成座右铭挂在自己工作或生活的场所。人们为什么喜欢这四个字,说明人们希望能学会宽容。“用争夺的方法,我们永远得不到满足;用宽容的方法,我们可能得到比期望的更多。”老年朋友们经过风雨、见过世面,心态会比年轻人平和许多,相对也更容易学会宽容、做到宽容。智者寿——活到老学到老《老老恒言》云:“学不因老而废。”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活到老学到老,明确把学习作为养老的重要内容。历史上孔子五十而学《易》,“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在那个年代,人均寿命尚不足30岁,而孔子却活到73岁,达到了一般人寿命的2倍。孙思邈在古稀之年仍然孜孜不倦钻研医学,写成《千金要方》,百岁时编纂完成医学巨著《千金翼方》,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活到101岁而终。古今中外,年高好学而卓有成就者不胜枚举。以上所言,并不是提倡老年人都要学有成就,而是主张老年人“常用脑,可防老”。孔子提出过一个极具深意的养生学命题,即“智者寿”。“智者寿”道出了勤奋学习与健康长寿的关系。老年人学习的目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经常动脑,可以使视野更加开阔,精神更加充实,心情更加愉悦,从而有利于延缓衰老。勤用脑是延缓全身衰老的重要环节。据文献记载,脑部发育与寿命成正比,哺乳动物中人的脑最发达,寿命也最长。怎样才能延缓脑衰老呢?关键在于用脑,用进废退。《周易》讲:“生生为之易”,脑子越用越灵。美国学者做的高龄鼠实验,对照组的老鼠关在一个可以高枕无忧的环境里,因为不用脑,其脑神经毫无长进。讲到学习,首先想到的是读书,这是怡情养性的好方法。读书不仅可以使人渊博,更可以修身养性,让人变得更豁达。古人对读书很有研究。《幽梦影》讲:“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读不同的书,十分讲究。书,时刻皆可读,冬季寒冷,凝神聚思,适于读经书;夏日悠长,读史最佳;秋高气爽,读诸子文章,更易领会其精髓;春天万物生发,气机和畅,读散文诗章,情之所至,相得益彰。读书,绝不单单是让老年人关在家里读死书。善于读书者,没有什么不是学习知识的好书,山水是书,诗酒是书,花月也是书。善于读书者,何时何地都有书,这才是会学习的人。就如同善于游览山水的人,无不是让人留恋的山水,书史是山水,诗酒是山水,花月也是山水。善于游览山水者,即使足不出户,亦有无穷壮丽秀美的山水可在胸中游览。山水可当书籍来阅读,书籍亦可作山水来游历,这就是一种境界,正如《幽梦影》作者张潮总结:“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让每一位老年朋友都生活在充实的内心世界里,脑不衰老,身体的衰老亦必然延缓。笔墨挥洒,陶冶性情《老老恒言》云:笔墨挥洒,最是乐事,素善书画者,兴到时,不妨偶一为之。书必草书,画必兰竹,乃能纵横任意,发抒性灵,而无拘束之嫌。饱食后不可捉笔,俯首倚案,有碍胃气,如因应酬促逼,转成魔障。《老老恒言》说:写字作画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擅长书画的老年人,兴趣来时,不妨偶尔为之。《老老恒言》还建议,写字必写草书,作画必画兰竹,这样才能纵横适意,抒发人的真性情,心灵才会真正得到放纵。但是不要在饱食后提笔,因为人低头伏案,会妨碍胃气的运转,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更不可将书画作为应酬,仓促而作,这样对身心都是不利的。《古今图书集成》引王世贞说:“写字作画的人多长寿。书法学成之后,挥洒笔墨时,心不被外物所扰;画学成以后,作画时,绝虑凝神,沉静运气,心神不能有丝毫分散。”“能诗者偶尔得句,伸纸而书,与一二老友共赏之,不计工拙,自适其兴可也。若拈题或和韵,未免一番着意。至于题照,及寿言挽章,概难徇情。”老年人在闲暇时作诗,不必要计较押韵、平仄等那么多规矩,诗文不必求工整。偶尔得佳句,就取纸写下,与一两个好友一起欣赏品味,不失为一种乐事。如果特别计较诗文的工整,拈题或者和韵,不免还得一番思索,会伤神。至于题照以及书写祝寿词、挽联等应酬之事,就不必太勉强。自古以来有“书画延年”的说法。现代研究认为,当人在进行书画创作时,心情会变得非常愉悦,这是因为书画能使书画者的大脑受到良性刺激,促进心血管系统的有序循环,故必然是开心、快乐的。这就是许多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年届耄耋,仍身手灵活,体格健壮的重要原因。因此,老年人应多参与习书作画活动。现在很多都市老年人都参加了老年大学,学习书法、学习绘画,挥洒笔墨,陶冶性情,增添了生活情趣,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我有一位医生朋友,退休以后有了闲暇,进入老年大学,几乎是从一张白纸开始,学习诗书画。在一个陌生的领域里,尝试作诗,临摹楷书、行书,学习写意花鸟……老年大学的一切让她欣喜,让她感动,她爱上了中国传统的笔墨艺术,并痴迷其中。她告诉我,学习诗书画,使她增加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收获着成绩;使她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愿意亲近大自然。“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她对我讲,时光和机会对她来说是如此珍贵,60岁能做的事情就不要等到70岁,今年能做的事情就不要推到明年。笔墨挥洒,陶冶性情。愿有条件的老年朋友不妨一试。观弈听琴,恬愉为务《老老恒言》云:棋可遣闲,易动心火。琴能养性,嫌磨指甲。素即擅长,不必自为之,幽窗邃室,观弈听琴,亦足以消永昼。《老老恒言》说:下棋可以消遣,但下棋不如观棋,因为下棋有胜负之分,如果过于计较就容易使人动火,对身体造成伤害。弹琴不如听琴,因为弹琴容易磨损指甲。所以说,弈棋不若观棋,弹琴不若听琴。古人讲,善弈棋者长寿。弈棋,古称为手谈,现代人则称为下棋。它不但能充实生活、修身养性,还能使人忘忧而乐,振奋精神,防止大脑的衰退。中国人特别喜欢下棋,在胡同里,在社区里,到处可以看到两个对弈的人及一圈观棋的人。但有些人下棋时把握不住自己,过分投入,这就不好了。对老年人来讲,下棋的目的是娱乐,而不是争胜负。如果过于投入,易动心火,那还不如观棋。当一个旁观者,把自己置于胜负之外。至于弹琴磨指甲一说,对于现代人来讲,没必要有这个顾虑,因为我们现在有很多保护指甲的措施。研究表明,老年人坚持弹琴者大多记忆力较强,神经类疾病较少。弹琴可以延缓大脑衰老,弹琴的人长寿者较多。因为弹琴可以锻炼双手,双手的运动对提高整个大脑皮质的兴奋性都极有益处,能促使大脑两个半球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因此,老年人如有可能,要尽可能多地进行乐器的演奏。我认识一位老年朋友,乐感很好,自小就喜欢音乐,但由于生活、工作的压力,直到退休后才开始了她自己想过的生活。她参加了合唱队、古筝班,每到周末,半天唱歌,半天弹古筝,平时在家也经常练习。几年下来,她完全变了一个人,性格开朗,思维敏捷,身体健康,她已经完全乐在其中了。下棋、弹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可以愉悦心情,可以陶冶情操,可以修身养性。只要把握好度,这些活动是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延年益寿的有效手段。力所能及,心旷神怡《老老恒言》云:拂尘涤砚,焚香烹茶,插瓶花,上帘钩,事事不妨身亲之,使时有小劳,筋骸血脉,乃不凝滞。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适当的劳动可以增进机体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对于家里力所能及的小事,最好亲自去做,比如掸拂灰尘、洗涤砚台、焚香、烹茶、插瓶花、挂帘钩等。适度的劳动可以防止筋骨血脉的凝滞,这就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适当的劳动,会给老年人带来成就感,感到自己还有用。这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有好处的。所以说,力所能及,心旷神怡。老年人在劳动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量力而行。总的原则是:劳动量宜小不宜大,劳动时间宜短不宜长,力所能及而为之。不论是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或者是其他某些活动,均不能过度,因为老年人气血已衰,过度的活动会引起身体不适,甚而导致疾病。另外,老年人的活动是以舒筋展骨、保健养生为目的,故应在心情舒畅的情况下进行。如果在心情郁闷、情绪不宁、意志消沉、心中忧愁的情况下劳动,就容易疲劳,甚至带来不良的后果。花鸟鱼虫,自寻乐趣《老老恒言》云:院中植花木数十本,不求名种异卉,四时不绝便佳……玩其生意,伺其开落,悦目赏心,无过于是。种花养鱼是很好的养性措施。民间有“常在花间走,活到九十九”的养生保健谚语。在院子里种植各种花草,不求名种异卉,只要四季不会凋谢就好,每天欣赏自己精心培育的花草,看花开花落,别有一番情趣。室内放置几盆花草,寄情于红花绿叶之中,确有助于消除疲劳,使人心宁。现代研究证明,花卉除了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外,或浓或淡的花香还是一剂保健良药,使人怡情、醒脑、安神和祛病。如芍药花含芍药苷,其气味有助于平抑肝阳,缓和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等症;杜鹃花含花色苷、黄醇酮类,是缓解老年支气管炎的天然“保健品”;茉莉花芳香化浊,有助开窍,其气味能减轻头晕、目眩、头痛、鼻塞等症;菊花含有龙脑等挥发性香物,对头痛、头晕者有益……养鸟可以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每天喂一喂、听一听、看一看,实在是一种乐事。《老老恒言》以养鹤为例来说明养鸟对增进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鹤是一种性情十分闲散安静的野鸟,养在园圃宽阔的地方,任它自由自在地生活。面对这样的鹤,人的烦躁之气便会顿时消失。对于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说,在伏案攻读、埋头写作、苦思冥想之后,走到鸟笼旁耳听、眼看、手动,无疑是最好的休闲和娱乐了。这会使你的血压、脉搏、内分泌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得到良好的休整,因而会使头脑清醒,思维敏捷,灵感也会悄悄光临。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在紧张劳作之后,坐在鸟笼前小憩片刻,会使你心旷神怡,倦意全消。对于老弱孤寡者来说,以鸟为伴,可以排除孤独感。养鱼能在逸乐中达到身体康健的目的,不仅能陶冶情操,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还能升华思想,丰富业余生活。另外,养鱼、观赏鱼又是一项轻微的体力活动,可以使人在极有趣味的劳作中不知不觉地得到身体锻炼。将金鱼养在大缸里面,闲暇时,伫立观赏,足以怡人性情,还可以明目。《养老奉亲书》曰:“养老之法,凡人平生为性,各有好嗜之事,见而喜之,”“有好书画者,有好琴棋者,有好禽鸟者,有好古物者……但以其平生偏嗜之物,时为寻求,择其精纯者,布于左右。”人不可以没有自己的爱好,古人云:“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花鸟鱼虫,世上万物皆有灵性。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不管你以何事、何物为伴,均会有无穷的乐趣。以倾听为例,古人“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款乃声(摇橹声),方不虚生此耳。”人人都有双耳,但不是人人都会倾听。倾听是一种本领,一年四季,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倾听不同的声音,享受着不同的乐趣。养老养性,没有固定的章法,关键是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宋代养生家陈直的《寿亲养老新书》总结了修身养性的十大乐事:谈义理字、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可见,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只要你有心,事事皆可养性。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结缘,在于相知;人与动物结缘,在于交流;人与植物结缘,在于赏心悦目;人与物质结缘,在于长久相伴。让我们学会找到自己的乐趣,快快乐乐养性长寿。静坐内观宁心神《老老恒言》云: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目之所至,心亦至焉。《阴符经》曰:机在目……平居无事时,一室默坐,常以目视鼻,以鼻对脐,调匀呼吸,毋间断,毋矜持,降心火入于气海,自觉遍体和畅。《定观经》曰:勿以涉事无厌,故求多事,勿以处喧无恶,强来就喧。盖无厌无恶,事不累心也。若多事就喧,心即为事累矣。《冲虚经》曰:务外游,不如务内观。《老老恒言》说:心主神明,心是神明的居所;而眼睛则是心灵的窗户。心中想什么,看看眼睛就可以知道了。平日无事时,应在室中静坐,以目观鼻,以鼻对脐,调匀呼吸,不间断,不矜持,让心火降下来,入于气海,这样自己就会感觉身体变得通畅了。不要因为涉猎事务没有感到很厌烦,而有意去做更多的事情;不要因为身处闹市没有感到很厌恶,而勉强迁就喧闹的环境。如果无厌无恶,就不会太劳累心神。但如果喜好多事,又总是身处喧闹之处,心就会为之所累。《冲虚经》还说:老在外面游历,不如自行内观。也就是说,不主张总在外面奔波,而主张安静地内省。以上所述,“一室默坐”也好,“务内观”也好,简言之,就是主张养神。为什么主张养神?中医讲,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精充、气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人们常将生命比做燃烧的蜡烛,燃烧越旺,它的寿命就越短。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强调“小炷留灯”,即把人生看作一盏灯,点灯的油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的源泉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会很快用完;但如果省着用,即“小炷留灯”,那么就会延长燃烧的时间,生命之火不至过早熄灭。陶弘景在这里以灯作比喻,讲述了养神的重要性。研究表明,寿命与呼吸频率成反比,呼吸得越慢,寿命越长。龟每分钟只呼吸1~4次,寿命可达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人每分钟呼吸12~20次,寿命仅几十年至百年。《黄帝内经》里讲“五十营”,所谓营,就是周的意思。一营就是一周,五十营就是五十周,指人气昼夜运行五十周。这样计算下来,人的一呼一吸应该是6.4秒,也就是一种深长而缓慢的呼吸形式。而我们现代人的一呼一吸大约在3.33秒,比古人倡导的呼吸节奏快了近1倍。《黄帝内经》讲“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由此看来,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呼吸与寿命的关系。静下来,把呼吸节奏放慢,使之与天地同步,这就是我们提倡的一种养神方法。那么,如何减慢呼吸呢?我们可以通过静坐、闭目养神、散步、打太极拳、钓鱼、听音乐、练书法、绘画、下棋等活动进行调整。呼吸节奏的减慢,意味着血流速度的减慢、心脏负荷的减轻及耗氧量的减少。消耗下降,从而寿命延长,这就是五十营长寿的秘诀。以上所言,不管是“小炷留灯”也好,还是“五十营”也好,实际说的都是一回事,即主张静养,主张养神,养神是延年益寿的良方。好睡眠养心神《老老恒言》云:少寐乃老年大患。《内经》谓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阴气虚,故目不瞑。载有方药,罕闻奏效。《邵子》曰: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又曰:神统于心,大抵以清心为切要,然心实最难把捉,必先平居静养,入寝时,将一切营为计虑,举念即除,渐除渐少,渐少渐无,自然可得安眠。若终日扰扰,七情火动,辗转牵怀,欲其一时消释得乎!《老老恒言》说:睡眠少,是很多老年人面临的大问题。中医讲,卫属阳,主动;营属阴,主静。当人的卫气不能按时入于营阴,而是滞留于表阳,就会导致营阴虚。营阴虚,人自然就不能安寝。治疗睡眠的方药有不少,但很少听说有效的。《邵子》说,人醒的时候,神栖息于眼睛;睡眠时,神栖息于心。人的神是被心所统摄的,所以关于睡眠的问题,应以清心为根本。而心往往是最难把握的,故强调心态平和,安居静养。入睡时清除一切念头,即使有了念头,也要把它除去,这样自然可以入眠了。一个人如整天被各种事物干扰,风风火火,心里放不下,要想很快入睡是做不到的。从上面的解读我们可以知道,睡眠时,神栖息于心。睡不好觉,心神就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所以说,好睡眠最养心神。午后小睡养精神《老老恒言》云:午后坐久微倦,不可便榻即眠,必就卧室安枕移时,或醒或寐,任其自然,欲起即起,不须留恋。……既起,以热水洗面,则眼光倍爽,加薄绵衣暖其背,则肢体俱觉轻健,乐天诗所谓“一觉闲眠百病消”也。老年胃气既弱,运动尚虑停滞,必待食久既化,胸膈宽然,未倦犹弗卧,少倦亟就枕,过此恐又不成寐矣……盖老年气弱,运动久则气道涩,故寝以节之。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所以养阳;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随着近年养生热的兴起,很多人都懂得了要睡“子午觉”。所谓子午觉,就是子时(23点至1点)和午时(11点至13点)应该睡觉,“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所以养阳: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认为这两个时间段睡觉最有利于养生。本节谈谈睡午觉。从阴阳角度来讲,每天从午时起,即开始由阳中之阳转为阳中之阴,即阴气渐渐开始旺盛了。因此,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体与天地相应,在这一时辰最好能休息一会儿,即睡午觉。午睡有很多讲究。一般来说,午后坐久了困倦了应该休息,但最好不要在便榻上睡,而应该到卧室中,枕好枕头,安静地躺在床上。或醒或睡,顺其自然。想起床的时候就起,不要恋床。起床后,可用热水洗洗脸,会让你备感清爽,然后穿上一件薄棉衣暖暖背,浑身会感到轻健。白居易作诗“一觉闲眠百病消”,就是这个意思。老年人胃气衰弱,即使每天运动都会担心消化不良,更何况是睡觉呢?因此必须等到食物完全消化后,胸腹没有满胀的感觉了才能上床睡觉。另外还要注意的是,不要没有困意就去睡觉,而应该在有倦意的时候马上去睡觉,因为如果不睡,等睡意过去了就睡不着了。老年人还可以通过闭目养神来休养身体,坐着打个盹,醒来时会感到神清气爽,有时甚至比躺在床上睡觉更有益。有些老人坐着不能入睡,但只要闭上眼睛,不说话,收摄心神,休息片刻,也一样能达到午睡的效果。

老年人气血虚弱,运动多了则会伤气,可以通过睡眠来节制过多的运动。中午时分,阳气渐消,稍事休息可以养阳;到了子时,阳气渐长,这时候熟睡就能养阴。午睡可以充分休息,可以放松心情,午睡是一种需求和享受,午睡是养神的重要措施之一。与欧美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午睡是中国人的好习惯。现代研究证明,合理午睡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疾病,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因此,我们提倡午睡,午后小睡养精神。不同季节的午睡《老老恒言》云:冬月昼卧,当以薄被覆其下体,此时微阳潜长,必温暖以养之。血气本喜温而恶寒,何况冬月。如不以被覆,及起,定觉神色偃蹇,遍体加冷,阳微弗胜阴凝也。长夏昼卧,醒后即进热饮,以助阳气,如得微汗亦妙,夏为阳极之候,昼宜动,而卧则反静,宣达之所以顺时。欧阳公曰:介甫常云,夏月昼卧,方枕为佳,睡久气蒸枕热,则转一方冷处,老年虽不宜受冷,首为阳,不可令热。况长夏昼卧,枕虽末节,亦取所宜。如果冬天午睡,应该在下半身盖上薄被,以保护体内的阳气。人体的气血本来就是喜欢温暖的,更何况冬季呢?如午睡时不盖被子,睡醒后会感到没精神,全身发冷,这是因为人体微弱的阳气是不抵冬季的阴寒的。长夏午睡,醒来后应该喝一些热饮,以助体内的阳气。如果喝得身体微微出汗,那就更好了。夏天是阳气极盛的季节,白天适宜多动,但午睡是很安静的,所以喝些热饮出些汗,乃是宣发阳气,顺应天时的做法。另外,长夏午睡要注意枕头的选择,以方枕为佳。用方枕睡眠,睡的时间长了,枕头热了,可转到枕头另一面凉的地方继续睡。老年人虽不宜受凉,但头部是阳气最盛的地方,还是应保持凉爽。长夏午睡,枕头虽是一个小细节,但也应该选择适宜的。午睡可以养神,不同的季节,午睡有不同的注意事项,归结起来:①冬季午睡要用薄被盖下半身。②长夏午睡醒来应喝点热饮。③长夏午睡以用方枕为佳。老年人宜闭目养神《老老恒言》云:少视听,寡言笑,俱足宁心养神,即却病良方也。《广成子》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老老恒言》说:老年人应该少看、少听、少说、少笑,一心一意地宁心养神,这才是健身祛病的最好方法。《广成子》中有:不把神浪费在看和听上,保守元神,使心处于一种宁静的状态,人的身体自然就健康了。少看、少听、少说、少笑,这种养神的方式,简言之,就是闭目养神。中国传统养生观认为,视、听、言、动,都属于外向的消耗;闭目塞听、不思不动、精神内守而不外泄,则是内养。《黄帝内经素问》指出:“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静则神藏,躁则神亡”,讲的是宁静可以使元神收藏,身体健康;而躁动则让元神耗散,容易生病。尤其当人到老年时,阴阳气血均不如前,过动、多耗是不利于健康的,而闭目养神实在是一种非常适合老年人的养生方式。闭目养神时,双目微合,排除外界各种干扰,使自己处于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坚持闭目养神,就是在给我们的生命节约能量,减少消耗,从而达到保护阳气,护守阴精、延缓衰老的目的。白天不妨打个盹《老老恒言》云:坐而假寐,醒时弥觉神清气爽,较之就枕而卧,更为受益。然有坐不能寐者,但使缄其口,闭其目,收摄其心神,休息片时,足当昼眠,亦堪遣日。乐天诗云:不作午时眠,日长安可度。此真老年闲寂之况。《老老恒言》说:老年人白天坐着打个盹,醒来时往往感觉神清气爽,有时比躺在床上正式睡觉更为受益。但也有坐着睡不着的,即使睡不着也没关系,只要不讲话,闭上眼睛,收敛心神,不想任何事情,也同样可以达到休息的目的。白居易讲:“不作午时眠,日长安可度。”这是老年人清闲寂寞的真实写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老年人白天坐着打盹,只是很少有人专门去琢磨这件事。《老老恒言》的作者非常细心,他把这一司空见惯的小事提到养神的高度来论述,读后确实让人很有感触。排除杂念静心安神《老老恒言》云: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道家所谓“不怕念起,惟怕觉迟”。至于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劳,惟专则虽用不劳,志定神凝故也。古人认为,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其中“神”是精、气之和,神为人之精华,而精、气最终也必然化为神,所以养神为养身之本。我们讲静心安神,不是说安神就必须让心如槁木,或心如死灰。心不可以不用,但用心时要排除杂念,如杂念滋生,人的精神就会分散,精神分散了人就疲惫。只要精神专注,即使用心,也不会感到疲惫,这就是志定神凝的缘故。道家讲,人不怕有念头从心中生起,只怕觉悟来得迟,讲的也是一样的道理。人在守静的时候固然要戒动,即使动也不可妄动,不妄动也是一种守静。老年人默坐是静心安神的一种好方法,具体作法是:盘坐,拇指与食指微合,双手置于膝上,双目默视鼻尖,鼻子对准肚脐,用鼻轻轻呼吸,并默数鼻息。这样上下相顾,排除杂念,心神自然很快就安静下来。入睡困难可试用“操”、“纵”二法《老老恒言》云:《南华经》曰:其寐也魂交;养生家曰:先睡心,后睡目。俱空言拟议而已。愚谓寐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反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着,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断非意想所及。惟忘乎寐,则心之或操或纵,皆通睡乡之路。失眠有多种表现,入睡困难属失眠的一个症状。《南华经》说:“入睡,是因为魂相交而达成的。”养生家说:“睡眠应该先让心睡眠,然后眼睛才能睡眠。”其实,这都是些原则性的话罢了,对入眠没有太多实际意义。想要安然入睡,可以试用“操”、“纵”二法。所谓“操”法,就是操纵自己的意念,集中精力,默数鼻息,同时目光默视丹田,使心中的想法集中在一个点上,这样就不会胡思乱想了,然后可以渐渐进入梦乡;所谓“纵”法,就是任由自己的思绪漫游于无边无际的宇宙之中,这样也可以进入一种朦胧的状态,渐渐地入睡。最忌讳的是,心里越急切地想睡就越睡不着。这是因为醒与睡的交界点,绝不是人的主观愿望所能涉及的。因此千万不要去想“可别睡不着啊”,往往越想越无法入睡。不妨通过“操法”或“纵法”,使自己入眠。解决入睡困难有多种办法,如元代李冶在《敬斋古今 》里讲,他50岁时天天失眠,有人教他数数的方法,但不论数多少遍,仍然不能入睡,后来有位老翁教他一种“速睡法”:“当睡之时,贴枕拥衾(被子),置身安稳,然后平心定虑,存真气如黄金细线,发两踵,自后而上,过腰合一,冲脊上顶,至前发际,却散而为二;绕贵庭、听会、横行相交于人中,环口贯下齿,复合为一;下咽喉,经入太仓,留下不动;勃然出气四道,当如火热……然后真气下跻,入少府阴交,复散为二,下膝下臁,下跌前,裹中指尖,顺行,度涌泉,复至踵,谓之一匝。存想至五、七匝,已滓滓然入睡乡矣。”这类似一种睡前气功,每次睡前做5~7匝,当酣然入睡。据说这种诱导睡眠法比药物效果更好。还有睡前用温热水泡脚;睡前听轻柔和缓的音乐;睡前少进一点养心阴的食品,如小米红枣粥、冰糖莲子羹、藕粉,或喝一小杯牛奶,等等。睡眠对人体的重要性可谓人人皆知。人的一生中约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好睡眠才有好身体。当人睡眠时,外部一切活动停止,全身放松,血液主要集中到各个脏器,脏器在血液供给充足的条件下,对内部进行修复和补充。充足的睡眠,带给身体的是健康与活力。清代李渔说“养生之诀,当以睡眠为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正常睡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长期睡眠不足,身体各脏器功能会下降,机体免疫力降低,各种疾病就易乘虚而入。充足的睡眠自古以来就是最省钱的养生良方,民间有“睡好觉胜于吃老母鸡”的说法。老年朋友如有入睡困难的,不妨试试《老老恒言》的操、纵二法。睡眠的姿势及朝向《老老恒言》云:相传希夷安睡诀:左侧卧则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间;右侧卧反是……此果其睡方耶?依此而卧,似较稳适,然亦不得太泥,但勿仰卧可也。《记玉藻》曰:寝恒东首,谓顺生气而卧也。《保生心鉴》曰:凡卧,春夏首宜向东,秋冬首向西。愚谓寝处必安其常……卧不安,宜多反侧,卧即安,醒时亦当转动,使络脉流通,否则半身板重,或腰肋痛,或肢节酸者有之。睡眠姿势是否合理与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影响睡眠质量。生活中睡眠姿势有仰卧、俯卧、左侧卧和右侧卧。相传宋代道士陈抟是著名的睡仙,他非常爱睡,并独创了卧式睡功修炼法,他晚年隐居华山,时常闭门卧睡,活了118岁。他的安睡秘诀是,如果左侧睡,就将左腿和左臂弯曲,用手上接头部,同时,把右足伸直,将右手放在右大腿上;右侧卧时,则相反。据说,陈抟的这种睡功秘诀对安睡有非常好的作用。但后世对陈抟的卧姿提出了质疑:这难道真的是睡觉的好方法吗?如果按照这种姿势睡觉,虽然比较稳妥舒适,但又太拘泥了。只要不仰卧,任何一种舒服的卧姿都可以。仰卧,在古代称为“尸卧”,是不被推崇的卧姿。但现代对此卧姿则有不同看法:仰卧对脊柱健康十分有好处,同时仰卧不会压迫身体内的任何脏器,因此,中青年睡眠很多采用仰卧的睡姿。但对患有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来讲,则不宜仰卧,以免产生胸闷、憋气。俯卧也是不被提倡的,俯卧会压迫心肺,影响呼吸,对老年人则更不宜。对于睡眠的朝向,《礼记玉藻》中有:人在睡觉的时候,头应该朝东,这是因为东方是日出之位,头朝东是顺应早晨的生发之气。《保生心鉴》中记载:但凡睡觉的姿势,春夏头都应该朝东,秋冬头都应该朝西,认为是顺应四时养生。《老老恒言》认为,睡眠时头的朝向要保持常规的安定状态,不应该频繁更换。从物理学角度来讲,地球磁场是南北向的,所以当床按南北方向摆放时,人体与地球磁力线的方向是一致的。如果床按东西方向摆放,那么人的睡眠方向与地球磁力线方向垂直,地球磁场就会影响人体的生物电流,人体为了达到新的平衡,就必须消耗热量来调整,睡眠就会受到干扰,所以有床应南北向摆放的理论。但据最新的研究表明,以北京地区为例,这里的地磁场仅0.5高斯,十分微弱,所以认为地球磁场对人睡眠的影响是很弱的。以上,将多种睡眠朝向的说法大致做了一个介绍,供老年朋友参考。如果睡不安稳,就可以反复翻身,即可很快入睡了,醒来时也应该转动身躯,使经络得以通畅,否则会造成半身沉重,或者腰肋疼痛,或四肢酸痛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①睡眠不管采取哪种姿势,只要舒服就可以了。但有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人不宜仰卧或俯卧。②睡眠时头的朝向不宜经常更换,而应相对固定,以免影响睡眠质量。③床按南北方向摆放与地球磁力线方向一致。④固定一种卧姿不舒服的时候可以翻转身体,这样不但可以舒筋活血,有利于健康,还有助于促进入睡。餐后不宜马上睡觉《老老恒言》云:胃方纳食,脾未及化,或即倦而欲卧,须强耐之……按:脾与胃,同位中州,而膜联胃左,故脉居右而气常行于左,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之气。进餐后往往容易出现倦意,这是因为进餐后体内的血大部分都到了消化系统,大脑的供血量相对减少;同时,餐后体内血糖升高,升高的血糖抑制了大脑相关的神经元。因此,吃饱了,喝足了,倦意也来了。这时候如果有倦意想要睡觉,最好强制自己不要去睡,因为这时血液主要集中在胃肠系统参与消化吸收,而大脑的血容量减少,血压也随之下降。如在这时睡觉,容易因脑供血不足而形成血栓。餐后应该稍事休息,然后适当走动。民间有句话“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适当走动,可以赶走倦意,增加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但要提醒的是,这时候决不能做剧烈运动,因为如果饭后马上剧烈运动,可使正在参于胃肠消化的血液又重新分配,流向肌肉等组织,从而会影响胃肠的消化和吸收。餐后如实在想睡,应采取右侧卧位。这种体位顺应了胃肠的解剖结构,便于消化吸收。就寝熄灯,寝而不语《老老恒言》云:就寝即灭灯,目不外眩,则神守其舍。……亦有灭灯不成寐者,锡制灯笼,半边开小窦以通光,背帐置之,便不照耀及目。寝不得大声叫呼。盖寝则五脏如钟磬不悬,不可发声,养生家谓多言伤气,平时亦宜少言,何况寝时?《玉笥要览》曰:卧须闭口,则元气不出,邪气不入。此静翕之体,安贞之吉也,否则令人面失血色。一般来讲,一旦就寝应该马上熄灯,这样目光不受外界的影响,就比较容易入睡。而有的人喜欢开灯睡觉,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云笈七籤》讲,晚上睡觉开灯,会使人心神不安。《真西山卫生歌》也说,睡觉的时候不讲话,在昏暗的环境中入睡,自然会有上乘的睡眠,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光线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同的光对人体有不同的作用。冷色调的光使人安宁,如浅蓝、浅灰、米色、白色等,是卧室适宜使用的光色;暖色调的光会使人兴奋,如红色、橙色、黄色等,则不宜在卧室使用。有的人不点灯就不能入睡,对这样的人来说,光线给予的是一种安全感。对这样的人,《老老恒言》推荐一种用锡制成的灯龛,半边开个小孔来通光,并把它放在床帐的后面。这样既解决了无光的心理压力,同时微弱的光线也不会直射眼睛。但今天对于我们来说,就不用这样麻烦了,因为现在的许多灯是可调的,我们可以将灯光调至昏暗,这样有助于神经系统进入抑制状态,可尽快入睡。钟磬一旦不悬挂,就不发声。睡觉时就应该让五脏像搁置起来的钟磬一样,不要有任何波动,因此,睡觉前不要大声说话,话说多了会伤气。即使平时也应该少说话,更何况是睡觉的时候呢?《玉笥要览》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躺下准备睡觉的时候应闭口不言,元气就不会往外泄,邪气也不会侵入体内,这样可以睡个好觉,使身体得到良好的休息。否则长期睡眠不好,就会使人颜面失去血色而变得萎黄。就寝熄灯、寝而不语,这些看似人人皆知的常识,却是提高睡眠质量不可忽视的细节。尤其对老年人来说,人老了,觉少了,睡个好觉则显得尤为重要。小陶和阿凤诧异地看向武匀。武匀当没看见这目光,继续选了一盘大家没动过的菜放到景宁近前。景宁忙接过餐包放在手边,连声道谢后正要端酒杯,武匀拦住她,“我们已经主动喝完三瓶了,不能再喝了。”“三瓶?不可能,你们还能这么清醒?骗人。”景宁不相信,去检查空酒瓶子。武匀看到敬酒的新娘新郎正要换桌子,忙把他们喊过来,打断了找酒瓶的景宁,“晶晶,来,先来给景宁敬一杯。”晶晶甜甜地“哎”了一声,听话地拽了新郎官来找景宁,喜盈盈的双手递上酒盏,“宁姐,你今天辛苦了,喝杯喜酒吧,谢谢。”晶晶一袭红裙,俏生生的眉目含情,头发绾起,添了几分小妇人的风姿。景宁眼前一亮,“好漂亮的新娘子,祝你幸福!”然后接过酒一饮而尽。晶晶甜蜜地挽住新郎官阿浩的臂膀,把他介绍给景宁。阿浩有双明亮的会放电的眼睛,热情地和景宁握手,轻轻地攥着摇着,久久不放,“久仰久仰,我老婆最佩服的就是你了。还以为多老成呢,原来又年轻又漂亮。老婆大人,以后不要‘姐、姐’地叫,把人都叫老了!”景宁等不上新郎官敬酒,主动去拿阿浩手里的酒杯,借机抽出被他用太极手法握牢的手,话语间满是大姐风范,立刻把阿浩和自己划开距离和层次,“不叫‘姐’叫什么?连带你以后见了我也要叫一声‘大姐’,日后好好对晶晶。”“放心。”阿浩说着用力把怀里的晶晶搂了搂。一对新人依次往下敬酒:武匀、小陶、阿凤……阿浩是个风趣的人,惹得女孩子们笑声不断,在晶晶的同事朋友圈里一下子就比晶晶还受认可了。景宁坐在座位上看热闹,武匀坐到她旁边,瞧瞧她,“喝醉了?”“怎么会?我还有任务呢,怎么能喝醉?”景宁有几分微醺,垂着眼帘懒得睁开,也就看不到武匀一脸的好笑和关切。武匀问她:“就要散席了,你怎么回?没开车吧?”“没。”不提倡裸睡《老老恒言》云:解衣而寝,肩与颈被覆难密,制寝衣如半臂,薄装絮。上以护其肩,短及腰,前幅中分,扣钮如常。后幅下联横幅,围匝腰间,系以带,可代肚束。更缀领以护其颈,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不可着冷。领似常领之半,掩其颈后,舒其咽前,斯两得之矣。穿小袄卧,则如式作单者,加于外。有些人喜欢在睡觉的时候不穿衣服,即裸睡,认为这样全身可以得到放松,有助于提高睡眠的质量,还有些人认为裸睡是一种时尚,但这种睡眠方式对老年人是不适宜的。睡觉时不穿衣服,仅靠盖被子来御寒,是很难完全盖住肩部和颈部的。颈部正中是督脉,入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是风府穴(“寸”即同身寸,是中医针灸取穴的比量法,是指以患者本人体表的某些部位折定分寸,作为量取穴位的长度单位,如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等。中指同身寸是把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手指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的距离看做1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拇指同身寸是把患者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主要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同身寸中的1寸在每个人身上的长短是不同的,所以同身寸只适用于个人身上,不能用自己的同身寸在别人身上找穴位,这样做是找不准穴位的)所谓“风”指风邪,“府”指聚会之处,意思是此穴为风邪侵袭和聚集的部位,故名风府。这个穴位具有祛风泻热、通关开窍的作用。“风府”一旦受寒,寒邪内传,会引起头痛、目眩、咽喉肿痛、中风等。所以睡觉时最好穿睡衣。
古人对睡衣很有讲究,我们今天不可能完全仿制,但总的原则是:①睡衣要护住肩、颈、腹,这些都是怕受寒的部位。年龄大了本来就容易患肩周炎、颈椎病这样一些退行性疾病,加之老年人脾胃虚寒者为多,所以睡眠时应保护好这些部位。睡衣护住肩,防治肩周炎;衣领“掩其颈后”,防治颈椎病;睡衣宽松肥大遮盖住腹部,防止腹部受寒。②睡衣要宽大舒适,尤其是衣领部位更应宽松,不要妨碍呼吸。所谓“领似常领之半,掩其颈后,舒其咽前,斯两得之矣”,讲得非常到位。③睡衣不宜过厚,即使是冬天,也应以轻薄柔软为佳。过厚的睡衣穿着不舒适,且透气性差,不利于皮肤的新陈代谢和汗液的蒸发。④睡衣以棉质、丝质为佳,因为这些材质透气性好,吸湿性强,穿着舒适。这一点古书中未提及,因为那时只有纯天然的织物,还没有化纤的睡衣呢。第二部分








  散步是一种不拘泥于形式的运动,闲散、自在,所以散步一般不会让人很疲惫,但是如果想散步到远一点的地方,那就要根据自己的体力了,不能勉强。如果一定要去,可考虑带上代步工具,如在南方水乡,可让一叶小舟随行,既可以步行出去,坐船回来;亦可坐船出去,步行回来,这样可以节省体力。回来后,可以先躺下休息一会儿,并喝点汤水来调和体内之气。

《老老恒言》中的长寿之道 老老恒言 pdf
老年人起床有讲究《老老恒言》云:老年人往往天未明而枕上已醒,凡脏腑有不安处,骨节有酸痛处,必于此生气时觉之……反侧至再。俟日色到窗,方可徐徐而起,乍起慎勿即出户外,即开窗牖。睡醒了就起床,不赖床,这可能是绝大多数人从小就受到的教育。人老了,难道连如何起床都要重新学习吗?《黄帝内经》是一本经典之作,有关起床睡觉的问题有详细的论述。该书主张:春宜夜卧早起,逆之则伤肝;夏同于春,逆之则伤心;秋宜早卧早起,逆之则伤肺;冬宜早卧晏起,逆之则伤肾。后世的养生家谈到起卧时多以此为依据。但《老老恒言》的作者则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老年人睡眠应随意,否则疲倦想睡的时候不能睡,睡醒了想起床时不能起,如此勉强地按照以上的理论起卧,人会很不舒服。何况老人都已习惯了遵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白天活动,夜晚休息,这是符合阴阳之道的,似乎不应以四季的更替而改变。我们且不说两种观点孰是孰非,仅《老老恒言》敢于对历代养生家奉为经典的理论提出不同观点,就足以让我们钦佩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老年人来讲,究竟是顺四季起卧利于健康,还是随意起卧更为养生,老年朋友不妨一试,原则是以适宜自己为好。老年人往往觉少,天还没有亮就醒了,此时正是地气生发之时。老年人凡是有脏腑不适或者骨节酸痛的,此时一定会有所感觉,所以不应马上起床,而应该静静地躺着,用意念引导气血运行,等到太阳照到窗户了,再慢慢起来。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睡眠时,人体各系统处于半休眠状态,清醒后,各系统功能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所以,醒来后不要马上起床,先静静地躺一会儿,再慢慢坐起。
老年人身体不如年轻时强壮了,所以起床后不要马上出门或者开窗,以避免感受风寒之邪。待身体活动开了,再开窗换气。冬天起床的时候,最好先裹着被子或披着衣服在床上坐一会儿,待适应了室内温度后再起床。起床后先喝点热饮,如乳酪、莲子圆枣汤等以补益脾气,或者饮点醇酒以鼓动胃气。白居易的诗“空腹三杯卯后酒”正是这个意思。当然饮酒量的多少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定,以适度为宜。总之,老年人起床有讲究,一点一滴皆学问。漱口叩齿保平安《老老恒言》云:晨起漱口,其常也……牢齿之法,晨起叩齿三百下为良。《老老恒言》说:漱口是保持口腔卫生的基本手段,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人们漱口的主要目的是“去浊生清”,使人神清气爽。漱口可用水漱,亦可用茶漱。关于漱口水的水温,长期以来一直有不同看法,有主张用冷水,有主张用温水,有主张冷水、温水皆可。《老老恒言》主张用冷水漱口,其道理是:牙齿的病主要是由上火引起,用冷水漱口,有祛火之意。而且长年用冷水漱口,即使寒冷的冬天“亦不冰齿,可以永除齿患,即当欲落时,亦免作痛。”但现代研究认为:人体口腔的温度是恒定的,牙齿和牙龈在35摄氏度左右温度下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长期用冷水漱口,易出现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脱落。为此,我请教了口腔专家。专家认为,漱口水的温度可根据个人习惯及牙齿情况来定,不要一概而论。晨起叩齿三百下,可“牢齿”。中国人叩齿的历史可谓很长。有关叩齿术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简帛医书里有“朝夕啄齿不龋”、“鸡鸣时叩齿30下,长行无齿虫,令人齿坚”的记载。历代养生家都十分推崇叩齿术,认为叩齿可以使牙齿坚固,预防牙疾。南京医学院曾经调查了100例坚持叩齿的老人,并与不叩齿老人的牙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前者在牙齿存留数目、牙齿松动率、牙周炎和牙龈萎缩发生率方面都显著优于后者。叩齿是对牙周组织的生理性刺激,可以促进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牙周组织的抗病能力和再生能力。同时也可提高牙齿组织的神经兴奋性,使牙齿和牙周组织保持健康状态。从中医理论讲,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叩齿能使龈槽气血荣润流通,外邪难以乘入,因而能固齿健齿。叩齿方法很有讲究,《养生类纂》介绍:“叩齿之法,左相叩名曰打天钟,右相叩名曰捶天磬,中央上下相叩名曰鸣天鼓。”目的是让所有牙齿都能叩到。具体做法为:先叩两侧臼齿36下,再叩门齿36下,然后叩每侧犬齿各36下。早晚各叩齿1次。此法贵在坚持。有关牙刷的问题,《老老恒言》讲:“刷不可用,伤辅肉也,是为齿之祟。”指出不能用太硬的牙刷刷牙,否则会伤到牙龈。牙龈伤了,牙齿就失去保护了,所以我们要爱护好牙龈。晨起锻炼要避雾《老老恒言》云:日已出而霜露未唏,晓气清寒,最易触人。至于雾蒸如烟,尤不可犯。《元命包》曰:阴阳乱则为雾;《尔雅》曰:地气发,天不应,曰雾;《月令》曰:仲冬行夏令,则氛雾冥冥。其非天气之正气可知。更有入鼻微臭,即同山岚之瘴,毒弥甚焉。一般人都认为早晨的空气最新鲜,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出来活动活动筋骨。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不论在公园还是在社区,早晨各年龄段的人们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运动,其中尤以老年朋友最多,锻炼最认真。惟一能让他们停下来的原因就是雨雪。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往往被忽视了,那就是雾。早晨太阳出来了,但霜露还没有散去,清晨的雾气寒凉,最容易伤人。如果遇上大雾的天气,大雾蒸腾如烟,能见度极低,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而我们锻炼时呼吸量要比安静时大很多,所以这样的大雾对人体是极为有害的。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呼吸系统,继而大量有害物质的吸入对全身各个系统都会造成伤害。古人对雾早有研究,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天地相交,阴阳和谐,则乾坤朗朗。如果地气生发,天气不应,则会出现雾。也就是说,天地阴阳乱了才会演变成雾。如果在冬天的时候出现本该在夏天出现的节令状况,那就会大雾蒙蒙,这是不正常的气候。人与天地相应,不正常的气候对人体的危害是极大的。更有些大雾,甚至带有微微的臭味,就如同我们在《三国演义》里读到的诸葛亮在七擒孟获时遇到的山岚瘴气,那更是有毒的了。锻炼最好不要选择在早晨,而是选择在黄昏。现代研究表明,空气中灰尘量最小的时候便是在黄昏时段,具体时间自然根据季节的不同有所改变。从另一层意思来说,下午3点至6点是人体生理周期最适宜运动的黄金时间。此时人体体温处于最高点,肌肉最暖和且最有弹性,人的反应快、力气大、不易受伤。归结一下:①清晨雾气寒凉,老人应适当避免接触。②大雾对人体健康有害。③锻炼的最佳时段应是黄昏。早餐最宜喝淡粥《老老恒言》云: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瓯,能推陈出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细,如杂以甘咸之物,即等寻常饮食。《扬子云解嘲文》云:大味必淡。《本草》载有粥记,极言空腹食粥之妙;《陆放翁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邱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粥食养生在我国有很久远的历史,粥在古代称“糜”,厚粥称“檀”,薄粥称“酏”。南宋诗人陆游就有一首《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邱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这首诗讲的是食粥可以养生长寿。老年人的脾胃不比年轻人,胃的受纳、脾的运化能力都有所下降。老人经过一夜的代谢,胃肠道基本空了,这时喝上一碗暖暖的淡粥,不仅能够满足身体的所需,同时还能补气生津,启脾益胃。在《本草》中载有粥记一文,极力称赞空腹喝粥的妙处所在。早餐的粥以淡粥为好,里面不要掺和甜或咸的食物,就是取原汁原味粮食的味道。《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谷物是“补精益气”的。《扬子云解嘲文》说:大味必淡。说的都是一个道理。粥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饮食文化。粥取材容易,做法简单,营养丰富,可补肾益精。老人空腹喝淡粥,也是长寿的秘诀之一。曝背养阳《老老恒言》云:清晨略进饮食后,如值日晴风定,就南窗下,背日光而坐。《列子》所谓负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过午阴气渐长,日光减暖,久坐非宜。《老老恒言》说:清晨略进饮食后,如果天气好,可在南窗之下,背着日光而坐,这就是《列子》中所讲的“背向太阳也能感受到它的温暖”。后脊梁晒得微微暖和了,就会使全身舒畅。日光是太阳的精华,阳光可以强壮人的阳气,对人体有极大的补益作用。而午后阴气渐长,阳光的暖意渐渐减弱,这时就不宜再久坐了。读到这里,使我想起了我父亲写过的一篇文章《忆〈背影〉主人翁》。《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他父亲的,当年朱自清北上求学,他父亲去车站送他,看到父亲日渐衰老的背影,朱自清有感而发,写了这篇文章。背影的主人翁即是朱自清的父亲。朱家与我家同住一条街上,朱老先生是前辈。“后来,朱老精神渐渐欠佳,他安乐巷的住宅门朝东,入冬无风而晴时,每晨必面对门内而坐,阴其头部,但曝其背。”老年人阳气渐衰,晒太阳是一种很好的养阳方式。但晒太阳一是要讲究时间,即在早上或黄昏,而不可烈日当头去曝晒;二是要讲究晒的部位,即以晒背为主,后背暖和了,全身就舒畅了。在《忆〈背影〉主人翁》中我父亲写道:“有一次见到我,他说:‘我不能正面晒,本来目前的体质就阳气浮于上,如果晒了,就会晕头转向了。’”这可能是大多数老年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人体背为阳,腹为阴,“阳脉之海”督脉即位于脊背正中,两旁是从头贯足的足太阳膀胱经。《庄子养生主》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十分明确地指出背部督脉的重要性。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看医书时,忽然掩卷沉重地说:“人体的五脏六腑都连在背上,而我们国家的刑罚中有一条是要打犯人背部的,这不是会把人打死吗?”于是他颁布命令,不能再打犯人的背部,改为打大腿和屁股。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背部的重要。清代画家高桐轩总结了一套“养生十乐”,其中有一乐即是曝背之乐。综上所述,脊背是人体的阳气之所,保护背部,曝背养阳,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的好法子,建议老年朋友们不妨都尝试一下。天人合一,顺时起居《老老恒言》云:至于晓气清凉,爽人心目,惟早起乃得领略。《寒山子》曰:早起不在鸡鸣前。盖寅时初刻,为肺生气之始,正宜酣睡,至卯气入大肠,方可起身。稍进汤饮,至辰气入胃,乃得进食。此四时皆同。进入长夏,天气炎热潮湿,只有在早晨才有清凉舒爽的感觉。但老人不宜在鸡鸣之前起床,也就是不宜在5点之前起床。因为清晨3~5点是寅时,肺经当令,是肺经修复和调整的时间段,此时需要休息。到了卯时,也就是5~7点这个时间段是大肠经当令,这时候起床比较合适。起来后,最好先大便,将体内糟粕排出。这样,人就会感到很清爽,然后,稍微喝些汤饮。到了辰时,也就是7~9点这个时间段,胃经当令,这时候进食对人体最宜。这个规律四季都是一样的。中医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只有顺应自然规律进行养生保健,身体才能被调整到最佳状态,才能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一天之中,人体的十二经络以及与其相联络的脏腑在每个时辰各有盛衰,所以我们应该按照脏腑的作息表来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十二时辰与十二经络及脏腑的对应关系①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此时最好排大便。②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受纳、腐熟水谷,此时宜进早餐。③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化气血。④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此时需要午休以补养心气,补充体力。⑤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和排毒,此时应多喝水、多喝茶以利于小肠排毒降火。⑥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人体排泄水液,泻火排毒,此时应适当运动,有利于体内津液的循环。⑦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藏精,此时不宜运动和大量喝水。⑧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有利于增强心的力量,此时可以读书或者作舒缓的运动以释放压力。⑨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经旺,总司全身气化,通行水道,此时睡觉有利于子时阳气的生发。⑩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此时需要深度睡眠,有助于饮食的消化。(11)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有利于藏血,此时适宜睡眠。(12)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此时需要深度睡眠。热水洗手洗脸好处多《老老恒言》云:冬月手冷,洗以热水,暖可移时,颇胜烘火。《记玉藻》曰:日五盥。盖谓洗手不嫌频数耳。又《内则》云: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足垢燂汤请洗。燂,温也;潘,淅米汁也,即俗所谓米泔水。洗面水不嫌过热,热则能行血气,冷则气滞,令人面无光泽;夏月井水阴寒,洗手亦恐手战,寒透骨也。《玉藻》曰:沐稷而粱,注:沐稷,以淅稷之水洗发;粱,以淅粱之水洗面,皆泔水也。泔水能去垢,故用之。去垢之物甚多,古人所以用此者,去垢而不乏精气,自较胜他物。《老老恒言》说:冬天手冷,用热水洗手,可以长时间保持手暖,远胜过在炉灶上烤火。即使在夏天,但井水阴冷,寒气透骨,所以也不宜用阴凉的井水洗手。手要常洗,早在《礼记玉藻》中就有每天要洗5次手的说法。《礼记内则》讲,每3天洗一次头,脸上有灰尘就用温热的淘米水洗脸,脚上有污垢就用热水洗脚。老人洗脸时一定要用热水,热水可以使颜面血气运行通畅;如果用冷水洗脸会使气血凝滞,使人脸上没有光泽。现代人提倡用冷热交替法洗脸,即先用温水,让毛孔张开,清除污渍;然后再用冷水,因为冷水可收缩毛孔,并具有清凉镇静的作用。但这种方法更适合年轻人。淘米水是个宝,千万别倒掉。淘米水中溶解了米中部分淀粉、维生素和蛋白质等养分,既能去污,又“不乏精气,自较胜他物”。用淘米水洗脸,可以分解脸上的油污,淡化皮肤色素。长期用淘米水洗脸、洗手,会使皮肤变得光滑细腻而有弹性。但要说明的是,第一次淘米的水中杂质较多,不适合用来洗脸,第二次淘米的水较适宜。总之,对老年人而言:①手要常洗。②洗手、洗脸宜用热水。③淘米水是个宝,用来洗手、洗脸好处多。夏夜纳凉须防夜寒《老老恒言》云:凡值月明时,推窗看月,事所恒有,然呼吸间易感风露,为从暖室中顿受凉气耳。《内经》曰:因于风露,乃生寒热。秋月弥佳,尤宜戒看。夏夜时刻甚短,即早卧仅及冬夜之半,陈传良诗所谓‘短夜得眠常不足’。纵未就枕,只宜寝室中坐少顷。至若风檐露院,凉爽宜人,非不快意。但夜气暗寝,每为病根所伏。大凡快意处,即是受病处。老年人随事预防,当于快意处发猛省,又不独此夜坐纳凉之一节也。夏季日长夜短,即使早睡觉也仅及冬夜的一半,所以有诗曰“短夜得眠常不足”。老年人夏夜炎热难于入睡,可以在室内安静地坐一会儿,常言道,心静自然凉,心静下来了,自然就不那么烦热了,然后渐渐进入睡眠状态,而不可像年轻人一样长时间地在外面纳凉。夏夜炎热,难以入睡,很多人会选择坐在房檐下或庭院中纳凉,凉风习习而来,十分惬意。然而在不知不觉中夜寒已侵袭身体,每每会埋下病根。所以凡是使人快意的地方,往往也是使人受病的地方。老年人应该特别注意,在最快意的时候尤其要提高警惕,绝不仅仅是夏夜纳凉这一件事。又如秋天赏月,秋高气爽,若逢月明之时,推窗看月,也是一大快事,正如《老老恒言》诗云:“薄醉倦来禁不得,月光窥牖引人看。”但对老年人而言此举则不宜,因为室内外温差大,夜间推开窗户,寒气吸入,容易引起寒热之病。故秋月虽美,但不宜推窗赏月。食物健脾好处多《老老恒言》云:《记内则》曰:枣栗饴蜜以甘之,菫荁枌榆免薨,滫瀡以滑之,脂膏以膏之。愚按:甘之以悦脾性,滑之以舒脾阳,膏之以益脾阴,三“之”字皆指脾言,古人养老调脾之法,服食即当药饵。《老老恒言》说:《礼记内则》中有:用枣、栗、饴、蜜以增加食物的甘甜味,用菫菜、荁叶等,以及淘米水以增加食物的滑感,用油脂增加食物的厚重之味。从五味对应五脏来讲,甘甜的食物可以健脾,甘甜而滑润的食物能舒畅脾的阳气,而富含油脂的食物可以滋养脾阴。中医学认为,脾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要想健康长寿,离不开后天的调养,离不开调理脾胃。尤其对老年人而言,人老了,先天元气逐渐衰弱,这时主要靠后天的水谷精微来补充。古人养老,不是单纯靠药物,而是主要通过食物来调理,以养后天之本。通过以上所讲的食物,理脾健脾,舒脾阳,益脾阴,不但美味好吃,而且方便易寻,更无服药物之弊端。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越来越重视饮食养老了,山药、莲子,薏仁米、白扁豆、大枣、茯苓等健脾食物做成了多种多样的小食品,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需求。老年人每天可冲点山药粉,熬碗莲子羹,补脾健脾、延年益寿。饮食中的冷、热之道《老老恒言》云:《抱朴子》曰: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勿灼唇,冷勿冰齿。又曰:冷热并陈,宜先食热,后食冷。愚谓食物之冷热,当顺乎时之自然。然过冷宁过热,如夏日伏阴在内,热食得有微汗亦妙。《内经》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汗由气化,乃表里通塞之验也。所谓饮食中的冷热之道,包括两重意思,一是指食品温度的冷热要适宜;二是指食物性质的冷热要适宜。《抱朴子》中有这样的记载:过热的食物易伤骨,过冷的食物易伤肺。而冷热的标准是,热不要烫到嘴唇,冷别冰到牙齿。如果冷热食物都要吃,应该先吃热食,再吃冷食。这是冷热之道的一方面。
出汗是调节体温、排除毒素的重要途径,让身体出汗的方法很多,进热食也是促进出汗的方法之一,比如四川一带,夏季湿气大,民间有夏天吃火锅的习俗,吃得出一身大汗,湿就有了出路,人会感到很舒服。过冷过热的食物对人体都是不宜的。河南省林县是食管癌高发地区,据调查,当地人有一种饮食习惯,就是喜欢喝滚烫的汤,正是这一不科学的饮食习惯,造成了这一地区食管癌高发,这可以说是一个惨痛的教训。过冷的食物同样对健康不利,常见的如对牙齿的刺激,对胃肠的刺激等。食物冷热之道的另一方面即是指食物性质的冷与热。如冬季寒冷,应吃温热的食物;夏季虽炎热,但有阴气伏在体内,所以夏天吃热一点的,让身体微微出点汗也是件好事。古人讲,夏天不出汗,秋天容易得风疟之病。
对于老年人来说,即使是夏天,也不宜进过于寒凉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出现腹痛、腹泻。四川湿重,夏天吃附子羊肉汤,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附子是大热的,羊肉是甘温的,在四川夏天吃附子羊肉,这是因地制宜,可除湿养阳,很符合养生之道。综上可以看出,中医饮食养生是一门学问。“人与天地相应”,饮食养生也不例外,饮食调养时要考虑到地域、考虑到季节、考虑到年龄,而绝不是冷天吃热的,热天吃凉的那么简单。学会饮食中的冷热之道,可以提高您的健康水平。吸烟危害大《老老恒言》云:烟草味辛燥,熏灼耗精液,其下咽也,肺胃受之,有御寒解雾辟秽消腻之能,一入心窍,便昏昏如醉矣。清晨饮食未入口,宜慎。笃嗜者甚至舌胎黄黑,饮食少味,方书无治法。据《姚旅露书》记载,烟草产于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岛,名为“淡巴菇”。烟草是一种辛温而干燥的有害之物,能消耗人体精液,烟被吸进后,进入人的肺、胃,有御寒、解雾、辟秽、消腻的功能,但一旦进入心窍,便会使人产生昏昏如醉之感,还会使舌苔黄黑,影响饮食的口味。有人用水烟壶,将烟隔水吸入;还有让别人用口来喷,自己用口来接,这是担心自己被烟熏灼了,但即便到了这一步,还是戒不了烟,所以烟又有“相思草”的别名。《蚓庵琐语》中有:古代住在边境上的人因感寒邪而致病,用烟草以御寒,以至于有人用一匹马换一斤(500克)烟草。明代崇祯年间,朝廷曾禁止老百姓私自售烟,这说明用烟草御寒是确实有的,但是在夏天的时候就应该强制自己戒烟了。烟有御寒、解雾、辟秽、消腻的功能,所以很多人都在吸烟。但吸烟的害处远远大于它的功效,在《老老恒言》的清代,作者已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尤其提出不要在早餐之前吸烟,现代研究也证实了这种说法的正确性,这是因为经过了一个晚上的睡眠,房间里的空气不流通,污浊的空气混杂着烟雾又被重新吸进肺中,对健康十分有害。现代研究证明,烟雾含多种化学物质,其中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对人体危害最大。当这些物质被吸入后,会在气管、肺形成一种黏性物质附着,日久天长会损害呼吸系统的健康,出现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还会对神经系统、视觉系统等产生影响,甚至致癌。吸烟不仅害己,二手烟也一样危害他人。所谓二手烟是指吸烟者吐出的烟雾,也包括纸烟、雪茄燃烧时直接冒出的侧流烟。因此,为了您与他人的健康,请自觉戒烟。饮食习惯各有不同,适合自己就好《老老恒言》云:菹菜之属,每食所需,本非一类。人各有宜,文王嗜菖耍提倡蒸食《老老恒言》云:蒸露法同烧酒。诸物皆可蒸,堪为饮食之助。盖物之精液,全在气味,其质尽糟粕耳。犹之饮食入胃,精气上输于肺,宣布诸藏,糟粕归于大肠,与蒸露等。故蒸露之性,虽随物而异,能升腾清阳之气,其取益一也。如稻米露发舒胃阳,可代汤饮,病后尤宜。他如藿香、薄荷之类,俱宜蒸取录用。中华千年美食文化素有“无菜不蒸”之说,在煎炒烹炸煮等烹饪方式中,“蒸”是最能保持食物原汁原味、保留食物营养的烹饪方式。“蒸露”是辅佐饮食的最好方法,因为万物的精华全在气味,而物本身则是糟粕,就像饮食进入胃中,精气上传至肺部,然后输布到各个器官,而糟粕进入大肠,这与“蒸露”是一个道理。所以蒸露的属性虽然随着食物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都能提升食物中的清阳之气,对身体是非常好的,像稻米蒸露后可以舒张胃的阳气,可以取代汤饮,病后尤其适用;另外如藿香、薄荷等也都可以通过蒸露来饮用。
近年,街面上出现了不少以“蒸”为主的餐馆,这说明人们对“蒸”越来越青睐了。现代研究表明,蒸菜所含的多酚类营养物质,如黄酮类的槲皮素等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烹调方法。蒸菜要求原料新鲜,调味适中,而且原汁损失较少,具有形态完整。口味鲜嫩、熟烂的优势。蒸还避免了煎炒烹炸的油烟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由于蒸制食物容易消化,所以非常适合老年人食用。我们提倡蒸食,是在提倡一种健康的饮食理念。米是人体精气之源《老老恒言》云:《显道经》曰:骨涌面白,血涌面赤,髓涌面黄,肌涌面黑,精涌面光,气涌面泽。光泽必根乎精气,所谓晬然见于面也。按“精气”二字俱从米,是精气又必资乎米。调停粥饭,饥饱适时,生精益气之功孰大焉?人体的生命活动都源于水谷精微之气,没有充足的水谷精微,人就会表现出病态,甚至走向衰亡,《显道经》中就有相关的记载:骨中的精气外泄,人的脸色就会发白;血中的精气外泄,脸色就会发红;髓中的精气外泄,脸色就会发黄;肌肉中的精气外泄,脸色就会发黑,而体内的精气十足,脸色就会红润而有光泽。可见,人体内的精气盛衰都能从人的脸色上表现出来,看脸色就会得知身体的健康状况。古时的“精氣”二字都把“米”作为重要的构成部分,说明了人的精、气都依赖于米,来源于米。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曰:“谷气充则气血盛,气血盛则精力强。”可见,粥饭适度,饥饱适时,是生精益气的有效途径,所以在生活中一定要重视自己的主食。现在有些人只吃蔬菜、水果、巧克力,不吃主食,似乎很时尚,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选择,要知道,粮食是滋生精气之源,所以一定要吃好主食。食不必精,称意就好《老老恒言》云:衣食二端,乃养生切要事。然必购珍异之物,方谓于体有益,岂非转多烦扰?食但慊其心所欲,心欲淡泊,虽肥浓亦不悦口……所以食取称意,衣取适体,即是养生之妙药。《老老恒言》说:穿衣和吃饭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情,然而有人认为只有贵重的东西才对身体有益,其实不过是庸人自扰,饮食只需随心所欲,一个人想吃清淡的食物,即使每天尽食山珍海味也不会觉得爽口。所以食不必精,只需称意。现代研究认为,好食物并不代表好营养,一些高档食品、外表好看的食物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营养丰富。所以只要吃得科学,粗茶淡饭同样能为我们的健康提供足够的营养。最简单的食物、最天然的食物往往是最富营养的食物。没经过精加工的五谷杂粮、蔬菜水果才是真正有营养的食物,它们含有最原始、最全面的营养素,所以我们在饮食中要注重好营养而非“好”食物。现在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实际上就是在寻找那些营养素没有被破坏的原汁原味的好食物。所以说,食不必精,称意就好。即使在室内也应时时缓步《老老恒言》云:坐久则络脉滞,居常无所事,即于室内,时时缓步。盘旋数十匝,使筋骸活动,络脉乃得流通。习之既久,步可渐至千百,兼增足力。步主筋,步则筋舒而四肢健,懒步则筋挛,筋挛日益加懒,偶展数武,便苦气乏,难免久坐伤肉之弊。欲步先起立,振衣定息,以立功诸法,徐徐行一度。然后从容展步,则精神足力,倍加爽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中国有句古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也如此,经常运动可以使人精力充沛,代谢正常,健康长寿。老人没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但也不能总坐在屋子里不动,坐久了会导致络脉阻滞,所以即使在室内,也应时时在屋子里缓步走上数十圈,让筋脉、骨骸活动活动,络脉就通畅了。经常走动,越走越多,由开始的数十圈渐渐增至上百圈,甚至上千圈,脚力就增加了。缓步可以使筋脉舒展,四肢强健,长期不动筋脉就会挛缩,越挛缩越不愿意动,出现恶性循环。偶尔活动一下,就会感到气短,这样难免会出现久坐伤肉之弊。在室内散步,也应先做准备活动:站起来,整理好衣服,调整好呼吸,用导引术中站立功的方法做一些准备工作,如活动一下腰背、脚踝等,然后再从容迈步,慢慢开始,越走精神会越好,足下越有力,人会感到非常爽健。散步,即徒步行走,是非常好的一项运动,是最简单、最经济的健身养生方法。《内经》讲“广步于庭”,就是指较长时间的走路锻炼。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里说:“鸡鸣即起,徐徐散步于庭院之间,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北京人爱遛早,天亮即起,提笼架鸟,迎着晨曦走个三里五里(注:一里相当于500米),既练了筋骨,又焕发了精神。欧洲人讲究“早走步”,亦是同样的道理。清晨散步,提神醒脑;饭后散步,有助消化;闲暇散步,可以养神;睡前散步,有助睡眠。现代医学认为,散步是一种有氧运动,具有调整新陈代谢、增强器官内脏功能、防治心脑血管病和肥胖、缓和神经肌肉紧张、改善健康状况等功效。散步对多种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如动脉硬化、颈椎病、腰腿痛、骨质疏松、三高症、便秘、免疫力低下、神经衰弱、抑郁症等等。随着医学的发展,散步在医疗领域中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每年的9月29日被定为“世界散步日”,在这一天,世界上许多不同国家的追求健康的人们都会涌上街头,用散步大巡游来庆贺这个节日。不少老年人没事时往往愿意坐着看看电视,或坐在沙发里打盹。要知道,生命在于运动。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系曾作过一个“哈尔滨市老年体育锻炼自我评价及分析”的报告,结论是:①参加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的感知觉、情感与意志、记忆力、注意力等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能够向着有利于身心健康方向转变。②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不论选择哪个项目都能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而与参加的运动项目关系不大。③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有相应的运动负荷量,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由此可见,运动对于老年人是何等重要。对老年人而言,如因天气或其他原因不宜室外散步时,在室内散步也是很好的选择。散步前,先做一下准备活动,然后开始散步,运动量宜由小渐大。坚持走下去,就会体会到散步带给你的健康,带给你的快乐。饭后散步好处多《老老恒言》云: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脾,则磨胃而易腐化,《蠡海集》曰:脾与胃俱属土,土耕锄始能生殖,不动则为荒土矣,故步所以动之。《琅嬛记》曰: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欲摇动其身以消食也。故后人以散步为逍遥。散步的时间很随意,何时都可以,但是最佳时间应该选择在饭后,这是因为饭后食物会停留在胃中,如果缓行数百步就可以帮助胃更好地受纳水谷,并将腐熟后的水谷输送到脾,使食物得到进一步的消化吸收,然后输送到全身。《蠡海集》讲:脾与胃都属土,土地一定要经过精心耕锄,庄稼才能长得好;不耕作则为荒土,荒土是长不好庄稼的。所以散步就如同在帮助脾胃耕作一般,脾胃运化好了,食物消化得好,也就容易吸收得好,人的身体就会健壮。简言之,就是饭后散步有助于消化。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讲:“饮食后应慢行数百步,以手按摩腹部数百遍,以消食畅气,不但使人能食且百病不生,有所修为而精神愉快。”古时的老人饭后都有散步的习惯,通过散步来帮助消食。所以后人将饭后散步称为“逍遥”。逍遥,逍遥,也就是很舒适的意思,消化好了,人自然是很舒适的。民间有句俗语“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饭后是否立即散步呢?现代研究表明,饭后散步,不宜吃完饭马上走,而是应在进餐30分钟后进行,因为这个时候胃的消化已经基本完成,胃对血液的需求量降低,散步的效果会更好。散步时最好不说话《老老恒言》云:《遵生笺》曰:凡行步时,不得与人语。欲语须住足,否则令人失气。谓行步则动气,复开口以发之,气遂断续而失调也。虽非甚要,寝食而外,不可言语,亦须添此一节。散步者,散而不拘之谓,且行且立,且立且行,须得一种闲暇自如之态。卢纶诗“白云流水如闲步”是也。《南华经》曰:水之性不杂则清,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此养神之道也,散步所以养神。俗话说:吃不言、睡不语。其实散步时也最好不要说话。《遵生笺》中有这样的记载,散步的时候不要与人说话,如果要说话,就必须停下来,否则会伤气。老年人呼吸系统已不比年轻时,而散步的时候体内气血运动加快,如果再开口说话,就会导致呼吸急促,所以散步的时候最好不要说话。散步是随意的,不受拘束的,且行且停,且停且行,十分闲暇自如。卢纶诗“白云流水如闲步”,形容散步应该像白云一样自由地飘荡,像流水一样悠然地流淌。试想,如此美妙的散步,对人的身心是一种多么健康的陶冶啊。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散步能促进我的思想,我的身体不断运动,脑力才会开动起来。”德国大诗人歌德曾说过:“我最宝贵的思维及其最好的表达方式,都是当我散步时出现的。”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散步,海阔天空地畅想,实在是很惬意的一件事情。《南华经》中有:本性不浑浊的水是清水,但如果闭塞而不流通,水就不会清了。因此说,散步有助于精神的放松,有助于养神。散步,就是让身体内的气血动起来,悠闲自得,随心漫步,这不是一种最好的养生吗?老人散步应量力而行《老老恒言》云:偶尔步欲少远,须自揣足力,毋勉强。更命小舟相随,步出可以舟回,或舟出而步回,随其意之所便。既回,即就便榻眠少顷,并进汤饮以和其气。春探梅,秋访菊,最是雅事。风日晴和时,偕二三老友,搘筇里许,安步亦可当车。所戒者,乘兴纵步,一时客气为主,相忘疲困,坐定始觉受伤,悔已无及。散步是一种不拘泥于形式的运动,闲散、自在,所以散步一般不会让人很疲惫,但是如果想散步到远一点的地方,那就要根据自己的体力了,不能勉强。如果一定要去,可考虑带上代步工具,如在南方水乡,可让一叶小舟随行,既可以步行出去,坐船回来;亦可坐船出去,步行回来,这样可以节省体力。回来后,可以先躺下休息一会儿,并喝点汤水来调和体内之气。春天访梅,秋天赏菊,都是极为风雅愉悦心情的事情。风和日丽之时,约上二三老友,安步当车,拄杖步行里许,会十分惬意。但一定注意不要因为太高兴了,而让自己过于疲惫。每个人的身体都有一个最佳的运动量,要根据自己的体能状况和健康状况找出最适合自己的运动量。对于运动量的把握,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对于老年人来说,散步是最理想、最方便的有氧运动。如果能让散步成为一种习惯,将大大地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现代医学研究提示,健康老人散步可实行“355”原则,即每天散步30分钟,每次5~6千米,每周5次。心率控制在(170-年龄)/分钟内。比如一位65岁的老人,用170减去65,那他散步时的心率应保持在105次/分钟为宜,最高也不能超过125次/分钟。按照这个频率散步,出点汗,可促进血液循环,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同时使呼吸顺畅,达到锻炼效果。科学的散步有益健康,不科学的散步则可能带来伤害。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承重关节,关节腔内分泌滑液,随着年纪的增长,膝关节出现退行性变,出现骨质增生,所产生的滑液亦减少。因此,老人散步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从较小的强度开始,循序渐进。②尽量不要在坡地散步,这对保护膝关节有利。③不要背着手散步。背着手散步不能充分活动身体各部位,也不利于身体放松,不能达到最好的运动效果。如果遇上有石子及坑洼路面,背手走路不能迅速平衡身体,很容易摔倒。因此,散步时要保持正确的姿势,挺胸、抬头、摆臂,有利于全身运动和身体协调。除此之外,老年人散步时还要注意:①由于人体在运动时,需氧量高,所以散步地点最好选择在空气清新、有草有木的地方。②散步的时候,千万不要到没有人的地方去,万一有什么事情发生,至少可以得到帮助。③老人最好随身带一个牌子,写上自己的姓名、年龄、联系电话及有何疾病等信息。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抢救。④胃下垂的老人不宜饭后散步,糖尿病的老人不宜空腹散步。老人不妨学一点导引术《老老恒言》云:导引之法甚多,如八段锦、华佗五禽戏、娑罗门十二法、天竺按摩诀之类,不过宣畅气血,展舒筋骸,有益无损。兹择老年易行者附于下,分卧功、立功、坐功三项。至于叩齿咽津,任意为之可也。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庄子刻意》即载有导引术:“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至汉代,导引受到养生家的普遍重视,司马迁在《史记》中讲到汉代初期张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乃学辟谷导引轻身”。长沙马王堆出土公元前168年西汉文帝的随葬品——彩绘《导引图》44幅,这是我国古代应用导引术的形象记录。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导引术盛行,留下了许多著作,《玄鉴导引法》云“导引秘经,千有余条”,可见当时导引书籍之丰富。何谓导引?“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意思是说,导是使体内之气趋于平和,引是伸展肢体使之柔韧,最终使人“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可以理解为导引是呼吸运动和形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锻炼方法。最早的导引源于上古的舞蹈动作,按照中国传统的养生原则,讲究“闲心”、“劳形”,即精神要悠闲、形体要运动。导引正是为“闲心”、“劳形”而设。就“劳形”而言,又必须“常欲小劳,但莫大疲”,也就是说要轻微运动,不要精疲力竭。导引的方法有很多,如八段锦、华佗五禽戏、娑罗门十二法、天竺按摩诀之类,这些方法都是用来疏散气血、舒展筋骨的,有益而无害。虽然导引方法名目众多、形式各异,实际上都是通过调整呼吸和肢体运动达到强健身体的目的。导引时的呼吸运动又称为吐纳,即吐故纳新,通过腹部有节奏地吸气时鼓起,呼气时陷下,每次15~20分钟,每日数次,这对老年性肺气肿及腹部脂肪沉积者都有好处。但操作时不宜屏气,因屏气胸腔内压力骤升,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及脑供血量减少易发生头晕等症状。古人认为,导引可以升降气机,调和营卫,摇动百节,舒展筋骨,疏通气血,因而可达到修养精神、强健体魄、治疗疾病的效果。老年人可施行的导引方法有卧功、立功和坐功三项。至于叩齿咽津这些方法,自己任意做就可以了。导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呼吸要自然平稳,不要憋气,不要一下子呼吸过深。(2)导引时应情绪平稳,心态平和。平和的心态可以使经络系统处于最佳的状态,锻炼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3)持之以恒。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任何一种健身方法都不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就要求练习者要树立信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中老年人健康饮食指南 自古以来有“食无定味,适口为珍”之说,一定意义上讲,这满足了人个体的饮食需求。但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讲,此说对于人体饮食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摄入和必需微量元素的摄入有极大的局限性。因此,从人体生理、病理,人体与外界环境,饮食性质以及饮食摄入等方面,讲究饮食宜忌是有科学道理的。中医学认为,在饮食宜忌方面的显著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作指导。所谓整体观念,一是指人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各个组织器官之间在结构上是紧密联系的,生理广泛联系,病理相互影响。如在生理上肝开窍于目,瞳仁属肾,肝肾同源,肾水能滋肝木。在功能上,肝藏血,肾藏精,目得血而能视。在病理上,肝肾不足,容易形成目暗雀盲。所以,虽是眼部病症,在饮食宜忌上则宜吃具有补益肝肾,养肝明目的猪肝、鸡肝、桑葚、枸杞、首乌、黑芝麻等,忌吃辛辣香燥、助火伤阴的刺激性食物;二是人与自然界同为一个整体,人体内环境时时处处受到外环境的影响,这叫“天人相应”观。具体讲,人受到春夏秋冬四季气候、东南西北地理环境、生存条件状况、饮食风俗习惯的影响,在饮食宜忌方面,同样也要综合考虑,因时因地制宜。比如,炎夏之季,适宜服清凉、生津、除烦、解暑的食物,忌吃温热上火、辛辣肥腻、香燥损阴食物;到了冬季,又宜多吃温补助阳之物,忌吃生冷大寒之品;北方多火,宜吃清淡。所谓辨证论治,是指既要了解食物的性味归经及功用,又要考虑到身体素质、性别年龄、疾病属性而有针对性的选择饮食的宜忌。这就是因人因病、辨证择食,即辨证观。比如,凡属阴虚体质者,宜吃滋阴生津的清补食物,忌吃香燥温热的上火温补食品。而阳虚体质适宜吃温热补火的温补食物,忌吃大寒生冷的损阳的食物。健康女性在月经期间忌服食生冷寒凉之物,男性阳痿之人适宜吃温补壮阳食物。感冒患者,若属风寒,适宜吃些辛温散寒的生姜、葱白、紫苏、红糖,属风热感冒适宜吃些绿豆、薄荷、菊花、荷叶、金银花等凉性食品。 由于年龄和生理上的差异,饮食宜忌也有各自不同的原则。当人进入五、六十岁以后,便步入老年期,体内细胞的新陈代谢慢慢减弱,多数器官机能开始衰退,各个脏器本身也逐渐老化萎缩。据测定,人在七十岁时与四十岁时相比,肾和肺的重量减少百分之十,肝脏重量减少百分之十八,骨骼和肌肉的总重量减少百分之四十。正是由于人到了老年以后整体功能水平的衰减和脏器实质的老化,从而导致了一些老年病的发生,诸如老年性骨质疏松、老年气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老年便秘、尿频遗尿、以及老年白内障、老年性痴呆等。因此,饮食宜忌的原则是宜常吃有补肾强腰、益精补髓和抗衰老作用的物品;宜食具有健补脾胃、益气养血作用的食物;宜吃营养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而且具有软、烂、嫩的特色食品;忌吃过于生冷性寒的食物,忌吃粘糯滋腻、坚硬难嚼的食物、忌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忌吃过咸或腌制的高盐食物、忌吃辛辣刺激性食品。 一、中老年的饮食宜忌相关因素1.饮食的性质分类:温、热、寒、凉、平性;酸、苦、甘、辛、咸、淡味;饮食的所含成分:醣、脂、蛋白、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生物活性物质酶等。2.机体生理状态:体质状况;身体病理变化:所患疾病以及不同的阶段。3.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温热寒凉、气候变化。4.食物烹饪、加工、制作摄入对身体的影响;5.患病服药与饮食物之间的作用:疾病的性质、病势趋势。6.某些饮食物的特殊影响:大分子蛋白、光敏性物质、组胺类等食入性致敏病症,化学性、污染性、不卫生食物的影响。老年适宜食物举例:米汤、稀粥、锅巴、燕麦、黑芝麻、狗肉、羊肉、羊髓、猪肾、兔肉、麻雀肉、酸牛奶、海马、泥鳅、淡菜、干贝、荔枝、龙眼肉、芡实、松子、柏子仁、栗子、核桃、莲米、桑葚、大枣、山药、玉米、芹菜、枸杞、豆浆、燕窝、藕粉、海带、银耳、黑木耳、香菇、蜂蜜、蜂王浆、白茯苓、何首乌、人参;老年根据体质状况忌吃(时、量、)食物举例:阳气不足,忌吃柿子、螃蟹、螺蛳、生瓜菜、黄瓜、生冷水果及饮料;阴虚火旺,忌吃羊肉、狗肉、人参、肉桂;若患病,则忌吃含相关成分有碍康复的食品。 二、高含量食物成分举例1.常见高蛋白食物(每百克含量):海参(干)76.5 干贝63.7哈蜊(干)51.3豆腐皮50.5 虾皮47.6干蘑菇38 黄豆36.3南瓜子35.1刀豆30.7 蚕豆28.2花生26.2猪皮26 鹌鹑肉25 紫菜24.7 豌豆24.6葵瓜籽23.1绿豆23.8 豇豆22.3 芝麻21.9鸡肉21.5 猪肝21.3兔肉21 .2 牛肉20.3 鲤鱼20.52.常见高脂肪食物(每百克含量):植物油100 猪肉(肥)90.8 酥油90.2猪油90 松子仁63.5 核桃仁63 芝麻61.7芝麻酱52.9 葵瓜子51.榛子49.6 花生米39.2 西瓜子39.1 牛肉(肥)34.5椰子肉35.3 南瓜子31.8鸡蛋黄30.0 猪皮22.73.常见高胆固醇食物(每百克含量):猪脑3.1 牛脑2.67 咸鸭蛋黄2.11羊脑2.099 鹅蛋黄1.813 鸡蛋黄1.705鸭蛋黄1.522 鹌鹑蛋黄1.674 鹅蛋0.704咸鸭蛋0.742 鸭蛋0.634 鸡蛋0.68 虾皮0.68鸭肝0.515 蟹黄0.466 鸡肝0.429猪肾0.405猪肝0.368 羊肾0.354 牛肾0.34 凤尾鱼0.33 三、常见食物的性质分类1. 平 性 食 物:玉米 锅巴 芝麻 黄豆 豌豆 扁豆 蚕豆 黑大豆 牛肉 牛肝 猪肉 猪心 猪肾鸡蛋 乌骨鸡 鹅肉 鸽肉 鹌鹑 牛乳 酸奶 鳖龟肉泥鳅 鲫鱼 鲤鱼 鲳鱼李子 花红 菠萝 葡萄 橄榄 乌梅 南瓜子 花生 枣子 萝卜缨 胡萝卜 茼蒿青菜 豆豉 豇豆 马铃薯 芋头海蛰黑木耳 香菇 平菇 蜂蜜 白糖 豆浆荷叶 银耳2. 凉 性 食 物:小麦 大麦 荞麦 绿豆 羊肝 鸭肉 兔肉 蛙肉 梨 苹果 橘柑 枇杷 橙子 草莓芒果 罗汉果 菱角 芹菜 茄子 苤蓝 生萝卜茭白苋菜 菠菜 莴笋 豆腐慈姑 蘑菇 金针菇 茶 冬瓜 丝瓜 黄瓜 地瓜 芦笋3. 寒 性 食 物:鸭蛋 鸭血 马肉 蟹 田螺 柿子 柿饼 柚子 香蕉 桑葚 猕猴桃 苦瓜 甘蔗西瓜 甜瓜 番茄 马齿苋 空心菜 莼菜 侧耳根竹笋 生藕海带 紫菜4. 温 性 食 物:糯米 高粱 燕麦 红薯 南瓜 牛肚 牛髓 狗肉 羊肉羊肚 羊肚 猪肝 鸡肉鸡肝 麻雀 蛇肉 海参 虾 鲢鱼 鳝鱼 杏子 山查大枣荔枝 柠蒙 红橘 石榴龙眼 木瓜 板栗 葱 蒜 韭菜 胡 洋葱 生姜 香椿 花椒酒 醋 咖啡食油红糖 饴糖 刀豆5. 热 性 食 物:桃子 樱桃 辣椒 胡椒 四、 常见食物的成分及药用功效选介 番 茄每500克含蛋白质2—8克,脂肪1.4克,碳水化合物9克,灰分2克,钙38毫克,磷174毫克,铁2毫克和维生素A、B1、B2、C、PP等,还含柠檬酸、苹果酸、番茄素。维PP含量蔬果第一。维A是莴笋的15倍;维C相当于两斤半苹果、三斤香蕉、四斤梨子的含量。番茄味甘,性平,清热解毒,凉血平肝、解暑止渴。所含维P,可保护血管,能防止高血压;维PP,可保护皮肤健康,治疗癞皮病,维持胃液分泌,促进红血球形成;维C的含量较高,牙龈炎、牙周病、鼻衄和患出血性疾病可多吃;维A可用于防止小儿佝偻病、夜盲症、眼干燥症;苹果酸和柠檬酸,可帮助胃液对脂肪物质进行消化;番茄素可以抑制一些细菌和真菌,可用于口腔疾病。茄 子含A、B、C和P种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糖及矿物质。一斤紫茄含维P竟高达3600毫克以上,在蔬菜中出类拔萃,能增强人体细胞间的粘着力,能提高微细血管对疾病的抵抗力,并可防止小血管出血。特别对动脉硬化症、高血压、冠心病、咯血、紫癜、和坏血病等患者有辅助治疗效果。萝 卜萝卜所含的维生素C比梨和苹果高8倍,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维生素B1、B2、钙、磷、铁、以及淀粉酶、苷酶、氧化酶。芥子油是萝卜辛辣味的来源,它和酶作用,促胃肠运动、增进食欲、促进胆汁分泌、帮助消化(特别是脂肪)。萝卜抗癌:多种酶能消除致癌物亚硝酸胺使细胞发生突变,木质提高巨嗜细胞的吞嗜活力。土 豆每500克含蛋白质10克、醣73克、脂肪3.1克、粗纤维35克、钙74毫克、磷282毫克,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B1、B2和可分解产生维A的胡萝卜素。被国外营养专家称“十全十美的事物”,有“第二面包”之称。现代医学研究,它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有抗癌的作用。中医认为有和中、调胃、健脾、益气的作用,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习惯性便秘、皮肤湿疹、烫伤。胡 萝 卜有“小人参”美誉,含糖、胡萝卜素、蛋白质、脂肪、多种氨基酸、十几种酶、和人体必须的许多矿物质。越红含的胡萝卜素越多,转变的维生素A可维护皮肤和眼睛的健康,治疗皮肤粗燥、眼干燥、小儿软骨病;含的单糖和多糖,在胃肠消化酶的作用下变为葡萄糖、果糖而易于吸收;所含钙、磷是骨骼的主要成分,铁和铜是合成血红素的必备物质,氟能增强牙珐琅质的抗腐力,镁、锰、钴对酶的构成及糖、脂、蛋白、维生素代谢都有重要作用,粗纤维刺激胃肠蠕动、助消化;胡萝卜是传统营养健胃剂,治疗营养不良、夜盲、肺结核、贫血、小儿软骨病、食欲不振、眼干燥症。现代研究,还有降压、强心、抗炎、抗过敏作用。芹 菜内含蛋白质、脂肪、醣类、维生素A、B1、B2、C、P(含量较高)、PP和钙、磷、铁(每500克含钙592毫克、磷226毫克)。有镇静、降压、保护血管、健胃、利尿作用,对高血压(尤其是早期)、血管硬化、神经衰弱、小儿软骨病、头疼头晕、妇女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小便不利。菠 菜每500克含蛋白质12.5克,比白菜高两倍;含胡萝卜素17.22毫克,且在人体中的利用极高;含维生素C174毫克;国外学者认为,菠菜特别适宜儿童和病人饮食,含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果糖、葡萄糖、蔗糖)、维生素C、D、K、P和胡萝卜素;所含酶调节胃和胰液的分泌,含的铁质可以补血。对于高血压、糖尿病、贫血、胃肠失调、习惯性便秘、痔漏。荷 藕含高达百分之二十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药效祛淤生新、凉血止血、清热解渴、醒酒开胃、滋阴生津,藕节是著名止血药、藕是生津佳品、藕粉是妇幼老弱营养补品,生熟食用皆可。荷叶味苦性平,色青气香,有解暑清热、生发元气、助脾开胃作用。用于降血脂、降胆固醇(所含生物碱和黄酮),治疗高血脂、肥胖症和高血压,鲜、干皆可,煎汤、代茶、煮粥。冬 瓜其性寒、味淡,清润减肥妙品。它与其他瓜菜不同的是不含脂肪,含钠低,是肥胖者、肾脏病、浮肿症、糖尿病患者的理想蔬菜。中医认为,冬瓜有清热利尿、清暑、解毒、止咳化痰作用,治疗水肿、胀满、痰喘、暑热、消渴、痈疽、痔疮等。苦 瓜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铁,蛋白质、醣类、脂肪、钙、磷、维生素A、B及果胶、苦瓜甙、多种氨基酸,是降血糖和抗癌食物。性寒味苦,生品去暑解热、明目清心,熟食养血滋肝、益脾补肾。脾胃虚寒、腹泻便溏忌食。南 瓜含大量果胶、蛋白质、纤维素及微量元素。果胶吸收后,能延缓对脂质的吸收,和体内过剩的胆固醇结合,降低血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纤维素有良好的降脂减脂效果和通便作用;钴的含量为蔬菜之冠,调节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正常,是较好低糖、低热量食品;南瓜有较好的抗毒能力,能粘合和消除铅、汞等有毒金属,降低亚硝酸盐的致癌性。适宜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肥胖症、中老年便秘、糖尿病、与铅汞等有毒金属接触者食用。香 菇是一种营养好、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有“蘑菇皇后”、“干菜之王”美称。在每100克干品中含蛋白质12.5克,脂肪1.8克,糖60克,多量维生素B1、B2、B12、克尼酸、D以及钙、磷、铁等。还含有30多种酶18种氨基酸(人体所必需的8种它含7种)。所含香菇多糖具有增强肿瘤患者的抗体免疫功能;含核酸类物质可抑制血清和肝脏中胆固醇的上升,防止动脉硬化和血管变脆及降低血压;含干扰素诱导剂,促进体内干扰素的产生,提高免疫力,抗病毒;适宜气虚头疼、贫血、白细胞减少、抵抗力低下、年老体弱、高血脂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症、癌症病人及化疗后、急慢性肝炎、脂肪肝、胆结石、便秘、小儿佝偻病等食用。木 耳营养丰富是“素中之荤”,有润肺、清涤胃肠、帮助消化纤维类物质的特殊功能。每100克干木耳中含蛋白质10.6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65克,钙357毫克,磷201毫克,铁185毫克,还含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等。可防止血液凝固、有助于减少动脉硬化,预防冠心病、脑溢血、心机梗塞。适宜于各种出血、癌症病人、中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食用。银 耳是著名的珍贵营养品,含丰富的胶原蛋白质、维生素B1、B2、C,含18种氨基酸就有7种为人体必需,还含脂肪、钙、磷、铁。它能促进机体淋巴细胞的转化,提高免疫功能,对多种肿瘤有抑制作用。适宜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心病、咽炎声嘶哑、高血压、血管硬化、眼底出血、慢性肾炎、病后产后虚弱、老年人皮肤干燥、癌症患者及化疗放疗后食用。洋 葱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维生素C。它几乎不含脂肪,在挥发油中含有可降胆固醇的含硫混合物。是目前所知唯一含前列腺素的植物,还含能激活血溶纤维蛋白活性的成分,这些物质均为较强的血管舒张剂,能减少外周血管和心脏冠状动脉的阻力,对抗儿茶酚胺等升压物质的作用,又能促进钠盐的排泄,从而降压。含降血糖物质,对糖尿病有益;含硒(是微量元素中的抗癌之王)又是抗癌食品。适宜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糖尿病、癌症、急慢性肠炎、痢疾、消化不良、胃酸不足者食用大 枣有“活维生素丸”之称,含较多的糖、脂肪、淀粉、多种维生素及胡萝卜素、单宁、有机酸、磷钙铁等,维生素C和维生素P为水果之冠。红枣有促进肝脏合成白蛋白功能,调整白、球蛋白比例,纠正倒置,保护肝脏。含环磷酸腺苷,可扩张血管,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营养,防止心血管疾病,也可降低胆固醇。适宜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营养不良、贫血头昏、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慢性肝炎、肝硬化、心血管疾病、过敏性紫癜、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湿疹、过敏性血管炎、免疫功能失调、各种癌症(尤其是化放疗而致骨髓抑制不良反应)患者食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80933.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拉姆齐厨房》中的最后输赢 戈登拉姆齐地狱厨房

写的真好……原文地址:《拉姆齐厨房》中的最后输赢作者:快乐小满堂《拉姆齐厨房》中的最后输赢我是急性子,看什么电视都希望马上有结果。尤其是真人秀节目的大结局。周日的中午(好不容易睡一个懒觉),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打开《财经

转载 《拉姆齐厨房》中的人生面面观 模拟人生3厨房mod

原文地址:《拉姆齐厨房》中的人生面面观作者:快乐小满堂《拉姆齐厨房》中的人生面面观记不清楚是从哪一个周末的中午开始,女儿发现了电视《财经频道》推出的一档很棒很出色的真人秀节目——《拉姆齐厨房》。实在是太震撼了!实在是太

精品 《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 哈利波特新书发售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1、哈利是学什么专业的?霍格沃茨是所魔法学校,当然是学“魔法”的。问题是,现实生活中“魔法”到底是什么呢?众所周知,霍格沃茨包括四大学院,哈利三人组所在的学院叫做“格莱

《宋稗類鈔》中的古人古風 中国古风图片

敬天知命的古人,歷代都有無數令人欽佩的故事,《宋稗類鈔》中就記載了宋代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德風,讓我們選取其中一些片斷看一看宋人的風範吧!一.愛護生靈1.太祖宋太祖天性不好殺,在奪取江南時就告戒曹秦王和潘鄭王說:“江南本無罪,但朕欲

声明:《《老老恒言》中的长寿之道 老老恒言 pdf》为网友我心堪比柠檬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