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狩二年(前121年)春,霍去病独自率万骑出兵陇西,先后横扫五国(部落)。斩杀匈奴折兰王、卢胡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等贵族,收休屠王祭天之金人。霍去病缴获了祭天金人后,自然就把它送到了长安,被放置在云阳的甘泉宫。当时,在甘泉宫有休屠、金人、径路神三座祠堂,都和匈奴人有关。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迁宫中。”
贾谊的《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这显然是贾谊胡说八道,联合国门口的雕塑,不是有著名的化剑为犁、扭曲的枪管吗?难道那不是和平的象征,反而是暴力的宣示,要“弱天下之民”?《左传·襄公十九年》载,春秋时鲁国的季武子也曾“以所得于齐之兵,作林钟,而铭鲁功焉”。这是文治武功的盛举,被贾谊说成是亡国的原因之一,简直胡扯。
一些历史学者指出,这12个金人是毁在董卓和苻坚的手上。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钟鐻、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晋人潘岳《关中记》:“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徙清门里。”也就是董卓将其中的10个铜人销毁,并铸成铜钱,而剩下的两个被他下令迁到长安城清门里。魏明帝曹睿下令把这两个铜人运到洛阳。到霸城时,由于金人太重,不得不放弃搬运。到了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的石季龙又把这两个多人运到了邺城。后来前秦的秦王苻坚统一北方,他又把这两个金人从邺城运回长安销毁。至那时,存在于世间约600年的12个金人全部被销毁了。
秦代一石约折合现今三十七点五公斤,以此推算,每个铜人37.5吨,十二个大铜人就重达450吨。秦始皇造这么大的铜人是为了什么呢?
有人认为秦始皇铸造铜人是出于迷信,是为了“祥瑞”。《汉书·五行志》记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这种说法有一定依据,但也有疑点,那就是秦始完全可以征集天下一般铜料作为铸造的原料,何必非要下令收缴天下的兵器呢?又为何要铸为狄人的模样呢?《三辅黄图校注》引《三辅旧事》云:“铸金狄人,立阿房殿前”。
据《关中记》记载,所铸金人座高三丈,胸前有李斯撰文蒙恬亲自笔书的铭文。金人座下皆空,有—根绳相连,扯其—端。12金人同时可换宫转调,演奏乐曲。
“十二”寓意什么?
有人认为,根据史料记载,“秦铜人”的铭文“李斯撰,蒙恬书”,由此可知,铸造铜人应该是国家的大事。根据常识,凡是具有纪念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器物、图案,其尺寸及造型都不是随便定的,都有一定寓意的。十二铜人对应十二地支。
在何处铸造?
有人认为咸阳市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北的两个大夯土台基就是秦十二个铜人的铸造地。
这两个大夯土台基呈东西排列,均为圆锥形,间距75米。西台基高约15米,底围约200米。东台基高约16米,底围约225米。民间传说东台基叫“望母台”。“望母台”实为“望模台”。“母”“模”两字地方读音相同。其作用是站在此台上观察铜人范模的制作,监督指挥“铜人”的浇铸,实为指挥台。西边土台,民间传说叫“圣水台”,传说汉武帝要饮用天上的“圣水”(露水)筑高台以取之,这个传说也是附会的,实为“升水台”。升什么水呢?升浇铸铜人的铜水。即在西土台上建造熔铜炉,以此提高铜水的水位,使其熔化后自行流入范模中。另外,两土台东边有条河,名叫冶峪河,也叫冶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