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写于1859年1月。这正是1848年——1849年欧洲革命失败后的第10个年头。当时,马克思所预言的新的革命高潮并没有到来。马克思认为,有必要重新审查自己先前制定的理论,进一步探索和阐明革命的经济根源、革命的动力以及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未来前途。而且,马克思自1850年重新恢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以来,就曾打算以分册的形式出版他的经济学著作,所以他在结束《1857年——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巴黎手搞)写作后不久,就根据既定计划及同出版商签订的初步合同,正式着手写作他定名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著作。马克思这篇《序言》及其中的基本结论,就是此间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的核心部分。
二、历史地位
《序言》一文的篇幅虽短,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具有特殊地位。首先,它记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和形成的最初过程,指出了唯物史观是指导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方法。其次,对唯物史观的实质作出了经典性的表述。
三、内容介绍
(一)关于社会内部结构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马克思认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必然要发生一定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具有客观的性质,它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而“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
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在这种社会经济结构基础之上竖立着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构成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社会的意识决定社会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二)关于社会基本矛盾以及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原理
马克思认为:当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与之相适应的现存生产关系,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变革社会生产关系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认为: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物质的变革与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和哲学的意识形态的形式区别开来。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种意识必须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人类始终只能根据自己存在的物质条件发展状况提出需要加以解决的任务。
(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演进和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原理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演进大体要经历: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古代的生产方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到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样几个经济形态。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最后一个从个人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现代生产力,同时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进入无阶级社会)的物质条件。从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宣告结束。
*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社会”的概念,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没有土地私有制,即使退一万步说,至少,土地也是属于国家所有。第二,亚细亚社会的基础是村社制,每一个村庄通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而达到自给自足。第三,中央集权起着支配作用。这种权力是:“在历史过程中确立的,这是由于要使农业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而必须举办水利工程)和其它公共工程的那种环境造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