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泊客中国总导演黎大炜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泊客中国总导演黎大炜
陈晓卿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中国百姓与食物的故事,自5月14日深夜开播,5月22日完美收官,美食和美食背后的人文情怀引发巨大关注。

在被食品安全问题困扰的中国,数千万中国人在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重新找到了传统美食的可贵和食物中蕴含的人情味。

酸、甜、苦、辣、咸,这是我们舌尖每天碰触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将这些抽象的感觉具化为生动、鲜活的镜头,用《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7集故事,记录下中国各地富有传奇色彩的美食文化。

美食背后真实的、原生态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自5月14日播出以来,不仅在夜晚10:30的时段掀起收视高潮,更是在网络上获得接近两千万的点击量。“吃货”们守在荧屏前,一边被诱人美食勾得直咽口水,一边为质朴的人情故事感动落泪。

许多不看电视的年轻人为此重新打开电视,28岁的王昕就是万千铁杆观众之一。这个离开家乡西安来到北京工作的女孩称,在纪录片里找到了“家乡的味道”,“它让我又回到了童年,仿佛看到妈妈做的饭。”

“味蕾上的记忆最顽固。许多人功成名就、远赴他乡,但仍然有一个‘故乡的胃’,这是这部片子能吸引人的重要原因。”陈晓卿说。

在中国这样一个以美食文化著称的国度,很多观众是先被片中的美食征服了胃,继而被浓浓的人文情怀深深吸引。

“我们想呈现的就是一个真实的、原生态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讲的是美食,但又不仅仅是美食而已。”陈晓卿说。

美食背后变化的、现实的中国

这部7集纪录片由最普通的中国人的故事交织而成。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丰富的食材、多样的烹饪方式展示出当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纪录片每集一个主题,透过原料、主食、贮藏、烹饪、生态等窗口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饮食、伦理等方面的文化。

作为首次在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时段取代电视剧而 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起的反响出乎主创人员意料,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介绍说,该片收视率较以往同时段播出的电视剧超出30%。

更让他们意外的是,许多年轻观众“舍弃”互联网坐到电视机前。网友戏称这部纪录片是“减肥者的灾难”,在午夜播出是对“肠胃的煎熬”。

《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也引发连锁美食效应。淘宝网最新数据显示,自该片5月中旬上映以来,片中介绍的美食在淘宝网的成交量猛增,该片开播5天内共有2005万人次在淘宝网浏览过片中介绍的美食,成交量达729万件。

“我们不想把观众群体仅仅锁定在‘吃货’。我想任何一个拥有5000味蕾以上的正常人看到诱人的美食都会产生生理反应,因此我们竭尽全力把片中的食物拍摄得鲜美诱人。”陈晓卿说,“在中国的文化环境里,人与食物有着感性、复杂、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片中,我们试图通过美食向世界展示一个变化的、现实的中国。”

承载中国人文精神的食物

“中国的美食上寄托着许多细腻的情感。”《舌尖上的中国》第四集导演张铭欢说,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整个摄制组20余位工作人员历时13个月走遍中国60多个地方。

面对纷杂的食材,张铭欢和他的同事确立了一项选择标准:拍摄承载中国人文精神的食物。

在张铭欢执导的《时间的味道》一集中,一位香港大澳的老奶奶在老伴过世后依然坚持制作着以前与丈夫共同做了几十年的虾酱。“对于她来说,虾酱已经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她生活和情感的寄托。”张铭欢说。

“我们要拍摄的不是名厨名菜,而是普通人的家常菜。”陈晓卿说,正如纪录片文案中写的那样,“‘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饮食习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城市变得极为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楼宇森林之间烹饪的食物和空气中食物的香气。”

陈晓卿说,中国之“变”是这部纪录片的重要主题。“我们在纪录片里展示了传统农耕的中国,但也告诉大家很多传统正在改变,有些片中出现的人可能是最后一代传承手艺的人。”

《舌尖上的中国》所引发的巨大关注,不仅为制作人员带来赞誉,同时也带来极为专业的批评。

“电视纪录片是一件充满遗憾的工作。如果再有半年时间和多一点经费,我相信我们能把片子打磨得更加完美。”陈晓卿说。

尽管如此,《舌尖上的中国》仍然不失为中国纪录片市场化的一次成功尝试。“随着观众预期的提高和成功的市场营销,可以预见接下来会拍摄‘舌尖’的续集。”陈晓卿说,“这只是个开始,标志着我们在向国际影像叙事靠近,前面的路还很长。”

对话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问您拍摄《舌尖上的中国》初衷是什么?

陈晓卿(以下简称“陈”):这得益于央视纪录频道的成立。频道需要大量的不同样式的原创作品,去年频道向台里上报第一批重点选题的时候,就想拍一部让观众、让世界了解中国美食的纪录片,于是报了《舌尖上的中国》,属于美食旅游类的。这样我们的选题类型就更加丰富了。

记:您认为《舌尖上的中国》区别于一般的纪录片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陈:我认为是美食和历史的交织。《舌尖上的中国》在呈现各色美食之外,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通过饮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所以《舌尖上的中国》有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感。

记:纪录片播出之后,许多观众对中华美食背后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您在拍摄过程中是不是也看到了许多我们平时不知道的食物背后的文化习俗?

陈:是的。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比如在云贵地区至今延续下来的古老的“新米节”,新米下来的时候,人们要举行仪式,往禾仓里储存稻米;新生儿降临,亲戚朋友带来的礼物是大米。而在山西丁村,摄制组拍到了一位老人的寿宴,前来祝寿的村民把自己碗里最长的一根面条送给老人,以此表达愿他长寿的祝福。

记:许多观众原来以为中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差异很大,但看了纪录片后发现素材其实也是有所统一的,这是想给观众怎样的认识?

陈:其实我们更关心的是人和食物的关系。当然,我们拍了食物的差异性,也拍到了它们的共通之处。比如说北方有凉皮,南方有米粉,这是稻米粉食的不同变种。像桂林米粉的出现,可能来自于秦始皇命军队修筑灵渠,北方的面条于是在桂林有了一种新的形式,就是米粉。

记:您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最大的魅力在哪里?

陈:让世界了解中国。这也是纪录频道的宗旨。我们的这部片子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是能让观众了解中国,特别是要让国外观众了解今天的中国。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

记:您除了是纪录片的制片人之外,还是一位美食专栏作家,中华美食在您看来是怎样的定位?

陈: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厨师分级别,食材不分,每天吃着山珍海味并不意味着这种生活方式很高贵。大味必淡,往往在最边远闭塞的厨房里,你能尝到最好的人间味道。

记:这次《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那么火,很快就最后一集了,大家都表示意犹未尽,不知道会不会有续集带给大家?

陈:会有的,我自己其实也觉得不该就这么结束了。中国地大物博,美食又何止这七集所能涵盖,所以还是会有第二季,甚至第三季。不过,现在还没开始拍呢。

综合新华网、《上海青年报》、《竞报》

人物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美食专栏作家。1965年生于安徽灵璧。1986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主修摄影,同年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摄影美学,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担任《地方台30分钟》编导。现为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文化专题部《见证·影像志》栏目制片人。1991年开始拍摄纪录片,代表作品有《森林之歌》《舌尖上的中国》。

评谈

是滋味,更是情怀

当穿越、宫斗、伦理、谍战等类型电视剧在荧屏大放异彩之时,《舌尖上的中国》让低调的纪录片成为关注焦点,围绕其展开的各种话题,屡次登上网络热点排行榜,引发了各界对文化魅力、健康饮食习惯和故土情怀的广泛热议。

其实,时下荧屏上美食节目并不少见,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却似一匹黑马“一夜走红”?知名影评人鸿水指出,片中对于美食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的精致讲解让人印象尤为深刻,它完美地将美食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美食节目内容普遍单一的情况下,它通过不同的视角让观众思考美食背后的意蕴。”

“让我想起了妈妈做的饭……”一位网友在微博上的感言引来无数转发。不少人表示,《舌尖上的中国》带来的不仅是美食的享受,弥漫在片中浓郁的“儿时味道、家乡情怀”仿佛一碗“心灵鸡汤”,让漂泊在外的人们从心底品咂出难忘的况味。

《舌尖上的中国》并不以菜系进行划分,而是在地域上采取了大范围的跳动,不只呈现出高级饭店大厨烹饪时的精湛技艺,还把镜头更多地对准普通家庭的厨房。画面上一张张满是皱纹的脸,一双双粗糙饱满的手,还有端上桌的一盘盘热气升腾、喷香扑鼻的吃食,道出了来自大江南北的生活温情,让人们看到美食背后强大的人文力量。恰如片中的一句解说词:“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孔令顺认为“才下舌尖,又上心头”这八个字刚好道出了他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的感受。“我们从片中看到了包容、质朴、安然的中国原味。农家的土灶并不因简陋而逊于酒店的炉火,母亲没有专业厨师执照照样做得出无尽回忆的美味,食物的味道也不应以自身的价钱而划出等级。片中弥漫着的那种熟悉而又遥远的味道,特别却又在意料之中的平淡,有人看着鼻子酸了,有人看着心头紧了,有人不远千里回老家只为吃上一口久违的乡味,也有人推掉了应酬要陪父母在家做一顿家常菜。”

当然,《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止是面对荧屏时的垂涎三尺,还有一种身为中华儿女对中华美食、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同时,它还跨越了不同文化的障碍,让世界各国的观众认识了中国的美食,认识了中国的文化,美国网友史蒂芬的留言就说,看了第一集,了解到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么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真是令人震撼……我计划去那里进行一次美食之旅。这正好契合了主创的心愿——“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对其产生亲近感,形成一种文化认同,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努力追求的目标。”

据《光明日报》牛梦笛 李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80740.html

更多阅读

悉数《舌尖上的中国2》的10大槽点(图) 水槽10大品牌

悉数《舌尖上的中国2》的10大槽点文/一床情书4月18日晚,暌违两年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华丽丽的登上央视,一以贯之的解说词、熟悉的配乐、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画面让观众口水和泪水齐飞,不过也有网友表示远远不如第一季那样好看,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清单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图片

一部中国央视在深夜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起海内外华人的一片叫好。许多人收看起久已未看的CCTV,翘着拇指大赞焕然一新后,剩下了浓浓的乡愁四溢。急于向美国朋友推荐自家锦绣的华人,更是急切呼吁赶紧出英文版。《舌尖上的

声明:《《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泊客中国总导演黎大炜》为网友巛幻影仙峰队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