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加河纤夫的歌
李声权
《伏尔加河纤夫曲》是一首非常有名的俄罗斯民歌,由俄国作曲家米利·巴拉基廖夫记谱并整理,收入其编辑的《俄罗斯民歌集》(1889年在下诺夫哥罗德出版)。此歌经著名男低音歌唱家费奥多尔·沙里亚宾演唱之后,遂在俄罗斯(苏联时期)国内传唱开来,成为了伏尔加河纤夫歌曲中的典范。后来, 作曲家亚历山大·格拉祖诺夫在他的交响诗《斯捷潘·拉辛》里采用了《伏尔加河纤夫曲》的曲调,1905年又将其加工改编成合唱曲和交响乐曲。1978年,作曲家米哈伊尔·西曼斯基在他的歌剧《车尔尼雪夫斯基》里也采用了这首歌曲。同样地,这首经典名曲也在欧美,尤其是在我国(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深受欢迎,流传至今。
说到伏尔加河的纤夫,不得不讲一讲雷宾斯克——俄罗斯历史上的“纤夫之都”。雷宾斯克位于雅罗斯拉夫尔州,是伏尔加河上重要的工业城市。据文献记载,自11世纪起,雷宾斯克(原为渔村)已是伏尔加河上古老的斯拉夫村镇。公元1504年,该渔村在伊万三世的遗嘱里已经提及,直属莫斯科公国管辖,专供宫廷御膳鱼。1777年建市,始称雷宾斯克。这里是伏尔加河和舍克斯纳河汇合处,滩多水浅,有的地方水深仅30厘米。大船无法过往,只得靠人拉纤,于是拉纤行业应运而生。俄罗斯最早的纤夫出现于14—15世纪(一说16世纪末)。从海盗时代起,雷宾斯克就成了玛丽亚水道的货物转运中心和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俄罗斯四分之一的货船都要在这里中转。到19世纪中叶,俄罗斯伏尔加河的纤夫已达到60万人,而雷宾斯克(当时常住人口仅7千人)就有15万(另说13万)人。可见,雷宾斯克成了俄罗斯名副其实的“纤夫之都”。
雷宾斯克的纤夫多半为外地人,主要是来自辛比尔斯克、萨拉托夫、萨马拉、雅罗斯拉夫尔等地的农民、小市民、流浪汉、手艺人等,甚至还有十几岁的孩子、老人和妇女。这些道道地地的“草根”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过着衣不遮身、食不果腹的日子。盛夏季节,他们头顶炎热的烈日,脚踩滚烫的河沙,低头弯腰,汗流浃背,拉着载满货物的大船,拖着沉重如铅的步伐,哼着“哎哟嗬,哎哟嗬”的悲壮号子,蹒跚地行进在伏尔加漫长的河滩上。伟大诗人涅克拉索夫曾在他的《伏尔加河上》诗作里,以深沉的笔触如实描绘了纤夫的苦难命运(引文系魏荒弩译):
但我忽然听见一阵呻吟声,
于是我把目光投向岸上。
几乎把头弯到了
盘绕着纤绳、穿着树皮鞋的
脚前,一群纤夫
在沿着河岸爬行,
……
沮丧的、忧郁的纤夫啊!
我现在所见到的你们,
还同我儿童时候见过的一样:
你唱着同样的歌,
你拉着同样的纤索,
那疲惫的脸上表现出来的
还是同样无限的驯顺……
永恒不变的是那严酷的环境,
那里,人们一代代
活着又死亡,不留一点痕迹,
……
19世纪中叶后,随着轮船航运业的大力发展,拉纤行业在当时的苏联逐渐退出历史舞台。1929年,苏联政府正式发文取消拉纤行业。从此,在雷宾斯克至阿斯特拉罕2645公里的伏尔加河沿岸,纤夫不见踪影了,他们的汗水与足迹早已消失了。1977年,时值雷宾斯克建城两百周年之际,为了纪念千千万万的纤夫——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在该市建立了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纤夫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是尊重劳动,维护劳动者尊严的象征。纪念碑安置在市区的一条老街上,这里过去客栈林立,是纤夫扎堆的地点,俨然一个劳动力市场。1996年,该纪念碑移至伏尔加河码头附近的老粮食交易所旁边,此处也是外来纤夫聚集的地方。纤夫铜像高1.6米,安放在一块硕大圆石上:老纤夫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弓着背,将左手放在膝盖上,望着宽阔的伏尔加河,陷入一片沉思。俄罗斯有人意味深长地说道:“对他而言,这条河既是乳母,又是无尽的苦活。”诚哉斯言,痛哉斯言!
当今,俄罗斯歌坛现代流行音乐精彩纷呈,维塔斯的海豚之音风光无限,一时倾倒多少俊男靓女。然而,古老的纤夫之歌——《伏尔加河纤夫曲》未曾销声匿迹,仍然在伏尔加河上空回响。90年代初,一群音乐学院毕业的年轻人来到古城乌格里奇,成立了乌格里奇市“方舟”男子声乐团。每逢5月到10月的旅游黄金季节,他们每天在教堂里举办若干场小型音乐会,为各地游客演唱经典的宗教歌曲和俄罗斯民歌。去年夏天,我与老伴乘船漫游伏尔加河,途中游览了乌格里奇古城。我们有幸在教堂里欣赏了该团演唱的无伴奏多声部合唱《伏尔加河纤夫曲》。那深沉、浑厚的男低音,那低沉、悲怆的旋律,深深打动了我的心。我出了教堂,凝视着流淌的伏尔加河,忽然觉得涛声又奏响了纤夫之歌的乐章:
哎哟嗬,哎哟嗬,
齐心合力把纤拉。
哎哟嗬,哎哟嗬,
拉完一把又一把。
拨开茂密的白桦树,
踏开世间不平路。
哎达达哎达,哎达达哎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