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叹息
辛泊平
最初看张国立主演的电影《混在北京》,还是上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什么都没有,但有大把大把闲暇的时间。我们游荡在电影院与录像厅,在那里挥霍那仿佛影子一样纠缠不清的无聊。然而,那部电影让我一下子感到了现实生活的沉重。局促的筒子楼,同事间的窥探与倾轧,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最终,不是我们期待的正义战胜邪恶、光明驱除黑暗的皆大欢喜,而是理想被撕得粉碎,正义一直沉默。我无法忘记那最后的镜头,张国立饰演的沙新那悲伤的面容,那压抑着上下滚动的喉结。一个男人面对失败的欲哭无泪,让人黯然神伤。
多年以后,在一个百无聊赖的夜晚,打开电脑,却茫然不知所措。呆坐许久,突然想起不同于当下意气风发、在帝王将相里左右逢源的张国立,想起了他那部《混在北京》。于是,心动,于是,搜索。当熟悉而又陌生的音乐想起,看那似乎已经泛黄的画面,一时间,恍如隔世。背景换了,曾经的北京,曾经的的人们,曾经的追求和困惑,曾经的坚守与妥协,然而,许多曾经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远去,它们依然存在,依然是我们的一部分,依然是我们深深的纠结。
青春无悔,那属于理想年代人们,而面对紧张的生存,残酷的竞争,谈理想变得奢侈,更多的时候,我们谈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房子、车子和票子。不是没有理想,只是,理想在少年的书本上,在报刊电视的报道里,它和我们的生存无关,它只是冰冷的数据,没有呼吸和体温。柴米油盐,煎烤烹炸,理想是饭后甜点,是消遣。故事里,沙新是有理想的,起码是有操守的,他固守着属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尊严,与商业规则抗争,与媚俗的文化抗争。然而,世道变了,人心不古,纯粹的正 义与良知,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不流血但流泪的较量,让一个怀揣理想的青年最终选择了逃离。
多年过去,“北漂”已经成为一个敏感而又扎人的词汇。我的许多朋友们也在这座城市里,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面孔游走于不同的场合。在外人看来,他们生活在祖国的首都,风光无限,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泪水与伤口。无家可归的漂泊感,似乎已经成为当下人的心理暗示和命运预设,所以,才有那么多人离开熟悉的家乡,涌入无边无际的陌生。我们把城市分成一线、二线和三线,分级之后,便是追求与人性的颠覆与背叛。“混在北京”的朋友告诉我,头天晚上还在一起喝酒的小北漂,第二天再打电话可能就回到了老家;不是不想留,是留不起,是留不住。我无从知道那些从北京回到家乡的那些年轻人的心态和命运,正像不知道电影中的沙新一样,那将成为结痂的秘密。
对于现实,我们相信活着,像牲口一样的活着.倔强,是文学的美化,痛苦,只有自己知道。对于理想,我们讳莫如深,不是不想,而是不敢。许多时候,我们只能猜测,那些曾经在理想的光辉里沐浴过的人们,他们的人生是如何闪亮,并在猜测中,加上我们的影子,让它追随那醉人的光芒,借此照亮当下今生的黯淡,然后,一声叹息,一声祝福。2011-11-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