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

追求对数学本质的深刻理解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背景分析】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非常传统的一个内容,许多名家将它作为典型研究课例,以不同视角作过精彩演绎。朱乐平老师巧用“脸部整圆术”教学圆的知识,利用两课时的时间让学生逐步感知圆的特征;潘小明老师创设现实中投圈是否公平这一问题情境,展开对圆的探索;张齐华老师运用数学文化的视角为圆的认识打开另一片天空。其实对于圆的认识这样一节研究课,已经被上课者挖掘得非常彻底了,甚至于老师们欣赏圆的认识这节课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了。我们知道,圆的科学定义是:在平面内,到达一个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叫做圆。但是很少人尝试着从圆的本质属性出发,教学圆的认识。所以我尝试着从圆的本质属性出发,引领学生用“点的轨迹”的思想去感悟、体验和理解圆的本质属性,实现深入浅出的教学圆的认识。

所以我提出了对《圆的认识》教学的几点思考:

1、教学圆的特征时,能否在小学阶段就让学生领悟“圆是平面内到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这一本质特征,为学生后续学习和今后有效发展铺设奠基石?

2、探究圆的特征时,除了借助探究材料和有效的实践操作,是否可以利用想象、推理有价值的数学思考方式来学习圆的特征?

3、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否可以将圆的文化融合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实现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水乳相溶,使数学课堂显得丰满而圆润?

【过程描述】

一、课前游戏:

师: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画的点多。规则:先在白纸上画一个点,然后再画一些点,要求到第一个点的距离都是3厘米。

师:如果有时间给你画,你能画多少个点?

生:可以画无数个点。

师:这些点将会成为什么图形?

生:圆形。

师: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画无数个这样的点。你信吗?

(老师用圆规将图画成圆形,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师:你能把刚才自己画的那幅图补充成圆形吗?

师:这是我们第一次用圆规画圆,你觉得哪儿最容易出问题?

生:圆画到最后可能会合不拢。

师:为什么会合不拢?是什么原因呢?

生:圆规两只脚忽大忽小就会这样。

师:就是说圆规两只脚距离不能改变。还有其他情况吗?

生:也有可能针尖动了,也会画不圆。

师:针尖也不能动,看来我们要把重心放在针尖这一边,固定好两脚尖的距离,旋转一周后就可以得到圆形,这些都是画圆的技巧。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圆,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物体?

生:硬币、月饼、钟面……

生:篮球

师:真是很厉害,能把平面图型想象成立体图形,不过老师要告诉你,球形与圆形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能说完吗?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瞧!(美丽的圆形图片)就连大自然对圆也是情有独钟!(欣赏美丽的光环、绽放的向日葵等)

师:圆美吗?

生:美!

师:难怪古希腊有位数学家说:“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师:圆看似简单其实一点也又不简单!在圆里,还隐藏着许多数学知识!

三、圆的各部分名称与圆的特征

师:在这个圆里,中间的这个点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你还知道哪些数学知识?

生:半径r。

师:能上来画一条半径吗?(生上来画半径)还有哪些知识?

生:直径d。

师:请你也上来画一条,好吗?(生上来画直径)

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半径?

生:圆心到圆边的线段。

师:圆边在数学上叫做圆上。那什么叫做直径呢?

生:路过圆心,两个端点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师:这只是我们感性的认识,要想得到更科学的概念,我们还得请教书本。

(自学书本第135页找到半径与直径的概念,并读一读。)

师:半径是连接圆心到原上任意一点的线段,这“任意一点”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就是随便哪一点都可以,圆上有无数个点,取一个点就可以。

师:现在请你在自己的圆内标出圆心,并画一条半径。

师:你还能画多少条半径(继续画)?画的完吗?

生:画不完,有无数条?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圆上有无数个点,都可以连接圆心成为半径,所以有无数条半径。

师:量一量这些半径的长度,相等吗?

生:半径长度都相等,都是3厘米

师:你量了几条半径?

生:我量了2条。

师:凭什么说半径长度都相等。

生: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半径是3厘米,而刚才的游戏规则就是要求每个点到到圆心的距离是3厘米。

生:我还可以用圆规来量(用圆规在圆上走一圈),两脚的距离没有变,所以说半径都相等。

师:掌声还在等什么?(众生鼓掌)

师:现在我们已经研究了半径的特征,现在可否想象一下直径有多少条,长度都相等吗?

生:直径也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师:直径有无数条,我们可以借助半径有无数条类比推理。那么直径长度都相等,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可以借助测量半径的经验,测的所有直径 的长度都是6厘米。

生:还可以看出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都相等,直径肯定都相等。

师:直径是半径的2倍,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直径可以分成2条半径呀?

师:真不错,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的秘密竟一眼被你看出来了。不过呆会儿我们还要用多种方法来证明。

(半径与直径的辨析练习。教师适时点出圆内、圆外、圆上等名词)

师:拿出圆形纸片,怎样可以找到圆心的位置?(学生操作,指导)

师:这个同学用眼自信的找到了圆心,你们觉得对吗?

生:一看就知道圆心位置找偏了。

师:那该用什么方法来确定圆心的位置?

生:对折再对折的方法可以找到圆心。

师:所以我们还需要用更方便、更科学的方法寻找圆心。

师:同桌合作,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研究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并说明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生:我是量一量的方法,半径是3厘米,直径6厘米,所以直径是半径的2倍。

师:用测量法证明,直径是半径的2倍,还可以说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

生:比一比的方法,一条直径可以看成2条半径,所以直径是半径的2倍。

师:用观察法证明,很不错。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用折一折的方法,对折以后有一条直径,再对折变成了2条半径,所以直径是半径的2倍。

师:太了不起了,如此抽象的数学知识,在你们的手里竟如此简单地迎刃而解了。

师:难道圆规仅仅只能画半径是3厘米的圆吗?我想画的更大些,怎么办?

生:圆规的两角距离拉大。拉到4厘米。(师画了一个同心圆)

师:还能再大吗?(能)能比3厘米小一些吗?(能)

师:什么决定了圆的大小?(半径)

师:这两个圆虽然大小不同,什么是相同的?(指出数学上称为同心圆)

师:刚才得出结论半径都相等,这两条半径相等吗?(不相等)看来刚才的结论还需要增加一个条件。(同圆、等圆内)。

师:我想到其他的位置画圆,该怎么办?是什么决定圆的位置?(圆心)

四、巩固拓展

师:《周髀算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并不是由圆规画成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的切割而成的。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你能知道圆的半径与直径吗?

生:半径是5厘米,直径10厘米。

师:到现在美术老师还会用这种方法教我们画圆。其实关于对圆的研究,何止只有一部《周髀算经》呢?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就提出:圆,一中同长也。你知道一中什么意思?(一个圆心)同长呢?(半径同样长,直径同样长)这个发现比西方整整早了1000多年。你们感到自豪吗?

师:体育老师想在操场上画一个比较大的圆,难道还用圆规?

生:画个正方形,再切割成圆。

师:活学活用呀,不过太麻烦了。

生:用绳子固定在圆心。另一边旋转就可以画圆了

师:老师就准备了这样的钉绳工具,你们俩上来画一个圆,好吗?(生画圆)

师:这些方法与圆规画圆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圆心固定不动。有一个固定长度,不能发生改变。

师:真是了不起,“没有圆规,也成方圆。”

师:自行车轮子为什么选用圆形,而不选用三角形与正方形?

生:用圆形没有阻力,三角形与正方形有棱有角的,不好滚。

师:难道用圆形做轮子就可以吗?(课件演示车轴在圆心和不在圆心的两种情况)

生:车轴应该安在圆心,这样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车子就会平稳。

师:原来车轮里也蕴含了数学知识。巧妙地利用了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都相等这一特征,所以车子跑起来又快又稳。

五、课堂总结(略)

【自我反思】

整堂课以围绕感知、体验和深化圆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框架而展开。游戏环节以初步感知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画圆环节以体验圆是确定固定长度(半径)围绕固定点(圆心)旋转一周形成的封闭图形;练习环节在多样的画圆方法中,提炼出画圆的共同点,深刻理解圆的本质属性。我引领学生用“点的轨迹”思想学习圆的本质属性,得到了成功的尝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返朴归真——用数学的本质魅力来吸引学生

创设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但最终能够真正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是数学的本质魅力,它才是维系学生不懈学习数学的源泉。课堂上我没有创设情境,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这股热情源于学生对数学本身魅力的吸引,源于对数学思考的挑战,源于对数学真理的追求。为什么“在白纸画一个点,然后再画一些点,要求到第一个点的距离都是3厘米。”形成的图形会接近于圆形?而当有无数个这样的点就会形成一个圆形,究竟里面隐藏着怎样的奥秘?是数学的本身魅力吸引着学生。更重要的是,利用这样一个画点平台,用圆规将它补充成一个圆的时候,半径与直径的特征就在潜移默化中悄悄解决了。“为什么圆有无数条半径?”“因为圆上有无数个点,都可以连接圆心成为半径,所以有无数条半径。”“为什么所有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我们刚才的游戏就是要求每个点到到圆心的距离是3厘米。”“我还可以用圆规在圆上走一圈,两脚的距离没有变,所以说半径都相等。”看似非常简单的画点游戏,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圆的本质属性:圆就是平面内到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二、数学思考——有效操作最终为思维的深刻性服务

数学课堂中,数学操作有利于学生数学的思考,但是操作仅仅是作为学习的手段,把它作为“拐杖”,最终实现操作活动数学化。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在操作活动数学化的过程要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再在这个基础上作反省抽象,从而认识概念的本质内涵。所以教师要引导边操作、边思考,逐渐在头脑中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最终使他们能够脱离操作进行数学的思考,实现知识的建构。圆的半径有无数条这一特征,假如想利用操作理解这一特征实在很抽象,但是借助画点这一有效操作手段建立一个认知经验,再通过有效操作后的合理想象,比较容易得出圆有无数条半径,以此类推出圆的直径有无数条也是水到渠成。同时在解决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时,通过测量法、观察法、折叠法来学习数学时,我们在操作时只研究了一条直径与对应的两条半径存在的倍数关系,但是借助不断的想象与推理,以此类推:任何一条直径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两条半径,最终得出一条直径等于两条半径。可以说,此时的操作并不是主要学习的手段,反而数学的思考——想象、推理成为学习圆的特征主要学习方式。这些有价值的数学思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三、文化底蕴——数学学习过程中实现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有机融合

数学史料是不仅仅只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内容的融合中品味其中的含义,用于巩固、深化和拓展对圆的知识。课始,在简单而抽象的圆中展开想象:圆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物体,老师适时地呈现收集到的精美图片,然后引用古希腊数学家的一句话:“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有了这样的一种亲身体验美的过程,对圆的思考与研究就添加了有效的催化剂。《周髀算经》关于圆的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最初画圆并不是由用圆规画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的切割而成的。事实上,这种方法至今仍在沿用,美术老师还会用这种方法教我们画圆,进一步思考,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你能想到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吗?在默默学习古人画圆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原来自己美术课上画圆的方法也有这样一段美丽的典故呢?数学文化正悄悄滋润着每位学生的心田。其实古人关于圆的研究,又何止一部《周髀算经》呢?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就提出:圆,一中同长也。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墨子研究的成果。练习设计一个数学文化渗透,一个技能练习(求半径和直径),一个用圆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且落实了画圆的技能),一个是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生活问题,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精彩地演绎着数学文化。在不断学习与深化的过程中,始终有伟人与史料做伴,数学文化使得数学课堂变得丰满而圆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80063.html

更多阅读

《九色鹿》教学案例 九色鹿教学设计

《九色鹿》教学案例汤晗 的工作室九色鹿教学案例教材分析:《九色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严惩

《三峡之秋》课堂实录与评析 三峡之秋教学实录

《三峡之秋》课堂实录与评析富裕县友谊小学 张敏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

《三个太阳》教学设计1 太阳是大家的教学设计

《三个太阳》教学设计轻舞飞扬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能理清文章结构、顺序;2、体会南极人身上所表现的民族胆识、气概和崇高的南极精神;3、能说出自己对“三个太阳”的理解和认识;4、品析文章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5、

声明:《《圆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为网友奈良的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