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你的依据是什么?
王冕,1310~1359,宇元章,浙江诸暨人。他是元末文坛有影响的诗人,又是画坛上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他的诗常流露出对元朝统治的愤懑情绪,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怀,自认喜写“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视当时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会稽九里山,自筑“梅花屋”,种粟养鱼,以清贫生活了其余生。
《少年王冕》这篇课文记叙了王冕从一个贫穷的放牛娃成长为一名出名的画家。王冕是元末明初艺坛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以画荷花而闻天下,尤其是王冕的勤奋好学、孝敬母亲的事例曾打动了无数人。
解读人物,从题目开始。课题为少年王冕,那么少年具体是几岁?课文中的王冕是从几岁写到几岁?从课题,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抓住文章的脉络。课文讲了王冕七岁时、十岁、十三四岁、十七八岁发生的事。根椐这几个时间段,就可以把课文分四段。
写人物总要表现人物的品质。读完课文,主人公王冕的孝敬母亲、刻苦学习的形象就浮现出来。另一个次要人物母亲,课文着重表现出为生活所迫,母亲的无奈,对儿子的关心疼爱无不从小细节中流露出来。再次的人物秦家从课文中不能明显的感受到他的同情和爱护,但从原著中我们一下就能看出。
王冕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是《儒林外史》第一人。“百事善为先,百善孝为源。”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依据,吴敬梓也是严格按这种标准来刻画王冕儒林第一人。作者想突出是王冕孝敬母亲的品质,所以在课文中“孝”贯穿了整篇课文。
孝敬母亲主要从这些语句体会到:
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这句话中有个矛盾处,前“闷得慌”后“带书读”,可见王冕帮人家放牛,心里是真得快活吗?那么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从而体会出王冕的孝顺,体谅母亲的心,小小年纪可真懂事啊。
“闷得慌”和“带书去读”这一矛盾处,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个句子中的这两个词一考虑:王冕有学校里闷得慌,说明他不爱读书了,那为什么在放牛时还要带书去看,岂不矛盾?学生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中很快体会到王冕虽只十岁,但也很懂道理,非常理解体谅母亲的难处。母亲让他去放牛,王冕心里难免不好受,但他却说,在学堂里“闷得慌”,放牛“倒快活些”,表明他乐意去放牛,这是他为了安慰母亲,不让母亲难过;再说他依旧还可以“带几本书去读”呢,这是一个多么懂事好学子!
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陪伴母亲”是怕母亲晚上一个人在家很孤单,而遇到好吃的东西是总舍不得吃,“舍不得”说明他也很想吃,但为了让母亲能尝尝这些东西,宁可自己不吃,体现他的孝顺。
教学时抓住“舍不得吃”和“舍不得花”让学生思考。这一自然段连用两个“舍不得”,是王冕吝啬吗?不是。秦家即使偶尔给一点腌鱼腊肉,也不会太多,他是小孩子自然想吃,但“舍不得”,强忍了吃的欲望,因为他心系含辛茹苦的母亲,不忘孝敬,品德多么美好!而放牛虽然不太辛苦,但一天两顿饭,吃一些点心并不见多,可他“舍不得”花掉这点心钱,为什么?积攒起来买书来读。“这里的”舍不得“既表示他家境贫寒,又表示他自小养成节俭美德,还表示他渴望读书、爱好读书的强烈愿望。因此,两个“舍不得”各尽其用,真是不可更易呢。
王冕得了钱,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王冕深深明白母亲养大自己的不易与艰苦,当有钱时,还是记挂着孝敬母亲。
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王冕不仅从饮食上关心母亲,在生活上更是照顾好母亲,让母亲在美景中散散心,得到心灵的愉悦。
这些语句中,第一句是难点,其它几句学生一读就懂得。
刻苦学习主要体现在两件事上。一、放牛读书,二、立志学画。
重点语句:
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几本旧书。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这一自然段有两个“舍不得”,但它们的目地不同。这个舍不得是为了买书,从而体会王冕刻苦读书。课文只写在放牛时挤出时间看书,还可以拓展举例在什么时候,王冕怎么看书。那么王冕勤奋读书的形象就更丰满了。
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三个月后,能画得那么好,靠的是什么?是勤奋,是坚持。想象在这三个月之间,他是怎样刻苦画画的?
这两件事立志学画是文章的重点。它们的连接点是这一句:“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读书让他得到美的熏陶,“古人说,人在画图中。”读书增长智慧建立自信心,“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读书让他明白坚持不懈的道理。所以他能从起初画得不好,坚持到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读书为画画奠基。
王冕勤奋好学是为了学有所成,是为了让母亲生活得更好,是为了孝敬母亲。所以在最后总结时必须点到这一点,让学生真正体会“王冕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