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清华北大奖一套房勾了谁的魂?
文:付子
《南方都市报》(9月9日讯):考上清华北大,广东恩平考生不仅可以获100万元奖金,还可获赠洋房一套。为扭转优质生源流失,重振恩平教育事业,澳门恩平同乡会会长冯活灵回乡设立高考专项奖励基金。恩平市还设立促进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对办学业绩突出,绩效考核优秀的学校进行奖励。此外,恩平官方也设立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有600万元专款对办学业绩突出,绩效考核优秀的学校进行奖励。
应该说,当前的这个时期有些特殊,又有些隐痛。当各单位、各部门或各企业借助上面的各项政策逐步或大刀阔斧地减少或取缔了普通员工最基本的福利时,人们不由得揪心或蛋疼起来。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广东恩平的考生们却迎来了史上“前无先例,后无案例”绝无仅有的一份大福利:只要考生考上清华或者北大,不仅可以获得百万奖金,还可以获赠洋房一套。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而这样的好事的确让人羡慕嫉妒恨啊。
不可否认,随着当前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人们在功成名就后,总是能做到“喝水不忘挖井人”,及时地、丰厚地回报社会、回馈民众。在此,笔者且不去推敲他们是真心还是假意地做慈善,无论如何,能慷慨解囊的商人比起那些一毛不拔只量入不量出的商人而言,他们自然要“高尚的多”。譬如文中的这位会长,其捐资助学资金为教的做法便让他在大众面前变得高大、伟岸了。毫无疑问,当地官方必然要将他树为重教的典范和楷模。
其实不然。尽管当地的高考专项奖励基金都是他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来的,他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别人无权过问,更不能干涉,而他却以“重振恩平教育”为名,虽然其用心良好,其做法很赞,但显然的,当地教育的振兴和发展为一人之力可为。富商做了出钱的事情,那么作为局外却热心于教育的笔者,也还是想做做客观评价以供在位者参考借鉴的事情。
一、富商的用心很好,其做法值得商榷。
母庸讳言,富商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之所以不惜痛下血本,是为扭转优质生源流失,重振恩平教育事业。由此可见,当地的优质生源流失情况颇为严重,而当地的教育事业也遭受沉重的打击。既然如此,那么要真正地解决好这个教育的难题,是需要来自政府、家庭和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而努力的支持的。况且,当地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具体原因又有哪些,如果不把这些背景弄清楚,没有对症下药,仅是似是而非地用猛药,或许能取得一时之效,却始终难以摆脱急功近利的嫌疑,到最后只能收效甚微或无疾而终。
二、做教育的视界要开阔,清华北大并非优秀人才的代名词。
据《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高考状元,几乎没有一个成为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绩远远低于社会预期。换言之,进入清华北大的学子虽是高考的状元或顶尖者,而跨出清华北大校门的人才就不一定是“优秀”人才或社会精英了。事实上,清华北大的确给学子们提供了一个很好很高的门槛,但我们国家所需要的栋梁之才来自于清华北的比例又有多大呢?退一步来说,冯会长本人也不一定有太高的学历和文凭吧。“英雄不问出处”,优秀的人才在于自身的志气和奋斗。
三、物质和金钱奖励的效果未必都是积极的。
古往今来,金钱从来都是一个好东西,也从来都是一个坏东西。令人忧心的是,我们当前的教育被过度地商品化,原本高尚的教育职业也被世俗的东西紧紧地桎梏和捆绑住了,金钱的效应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和毛孔。泰戈尔曾说过,“鸟儿一旦系上了黄金,就再也不能展翅高飞。”笔者不可猜测的是,当众多不够理性的学子、家长和老师们都冲着那百万奖金和那套洋房而去,当他们的眼里和心里都装满了或只剩下金钱、洋房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又是否还能培育出我们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其实,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子培养能力、成就梦想,让每一个家庭都能从中受益,最终谋求到自己所需要的幸福。由此而言,奖励清华北大生的举措,乃是对广大普通学生的歧视和冷漠,是对这些学生家庭的刺激和创伤。
从以上几个角度来看,当地官商合力推出的“考上清华北大奖一套房”的做法诚然很勾魂,但它究竟能勾走谁的魂,笔者以为该说说了。一则推行者们自然是自我陶醉,成就感十足;二则受益者们必定飘飘然,价值观和人生观难保不发生质的改变;三则无望和无力考上清华北大的考生们只能是“望钱兴叹”、“望房兴叹”,人比人气死人了;四则极少数无望从中受益的家长们难免会心生怨恨,以致原本纯正的灵魂被蒙上了一层不浅也不深的猪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