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泛舟三十四 “一饭之德必偿”与“睚眦之怨必报” 睚眦之怨的意思

“一饭之德必偿”与“睚眦之怨必报”

战国时期的范雎,秦昭王时曾在秦国任相国,号为应侯。此人才高而德次,史称他“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史海泛舟(三十四)“一饭之德必偿”与“睚眦之怨必报” 睚眦之怨的意思

说范雎“一饭之德必偿”,是指他担任秦国相国以后,富贵已极,对于凡是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他都是必定报答的,“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报答所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尚困苦的人。应该说,这种知恩图报,以德报德的行为是值得称道的。

然而,范雎“睚眦之怨必报”之举却实乃不当。范雎原是魏国人,他曾周游列国,希图那里的国君接受自己的主张而有所作为,但没有成功,便回到魏国,想在魏王那里谋职,可是家境贫寒又没有办法筹集活动资金,就先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混事。有一次,须贾为魏昭王出使到齐国办事,范雎也跟着去了。他们在齐国逗留了几个月,也没有什么结果。当时齐襄王得知范雎很有口才,就派专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范雎一再推辞不敢接受。须贾知道了这件事,很生气,怀疑范雎必是把魏国的秘密出卖给齐国了,所以才得到这种馈赠,于是让范雎收下牛肉美酒之类的食品,而把黄金送回去。回到魏国后,须贾又把这件事报告给魏国宰相。魏国的宰相是魏国公子之一,叫魏齐。魏齐听后大怒,命令左右近臣用板子、荆条抽打范雎,打得范雎胁折齿断。当时范雎假装死去,魏齐就派人用席子把他卷了卷,扔在厕所里。又让宴饮的宾客喝醉了,轮番往范雎身上撒尿,故意污辱他,借以惩一警百,让别人不敢再乱说。卷在席里的范雎还活着,就对看守说:“您如果放走我,我日后必定重重地谢您。”看守有意放走范雎,就向魏齐请示把席子里的死人扔掉算了。可巧魏齐喝得酩酊大醉,就顺口答应说:“可以吧。”范雎因而得以逃脱。后来魏齐后悔把范雎当死人扔掉,又派人去搜索范雎。魏国人郑安平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就带着范雎一起逃跑了,他们隐藏起来。范雎改名换姓叫张禄。以后范雎通过秦昭王派出的使臣王稽的举荐,得到秦昭王的信任和重用,做了秦国的相国,秦昭王还把应城封给范雎,封号称应侯。

后来,须贾出使秦国。已改名为张禄的范雎乔装引诱须贾入宫,对其施以报复,虽然尚能放其一条生路,但还是对其大加羞辱。其实,当初须贾对范雎心生怀疑,并不无道理,把对他的怀疑报告给宰相魏齐,也并非不可。这是须贾对魏国的忠诚。魏齐对其施以刑罚,虽起因于须贾的报告,但须贾仅错在没有劝阻而已,并没有直接伤害于他。须贾出使秦国,在不知范雎就是秦相张禄的实情之下,误以为他真的依然落魄,还挺怜悯他,留下他一起坐下吃饭,并取出自己一件粗丝袍送给了他。可见,须贾对他还是有故人之情的。然而,范雎依然还是对须贾羞辱了一番:在宴请诸侯国使臣的宴席上,所有席面上酒菜饭食摆设得都很丰盛,单单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一槽草豆掺拌的饲料,又命令两个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像喂马一样喂他吃饲料。端的是“睚眦之怨必报”。对待须贾如此,对魏齐更是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了。后来,范雎与武安君白起有隙,向昭王进谗言杀白起,更不足为怪了。

在这方面,汉代的韩信比范雎的心胸要宽广得多。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很贫穷,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有一次,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一位漂洗丝棉的老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后来,韩信被刘邦拜将封侯,不忘当初给他饭吃的那位漂母,专门召见她,赐给她黄金千斤,以报她一饭之恩。韩信也曾受过胯下之辱。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挑衅地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胯下爬了过去。可韩信后来并没有对这个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施以报复,反而任用他做了中尉,并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位壮士。当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杀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一个人的胸襟和气度,往往就表现在对待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仇人”的态度上。是以怨报怨好呢,还是以德报怨好呢,因时、因地、因事不同,也许不可一概而论。但像范雎那样“睚眦之怨必报”,总是未免心胸太狭窄了吧。

(2010、8、30)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9833.html

更多阅读

“风起青萍之末”的意思 风起青萍末

“风起青萍之末”的意思出自楚国宋玉的《风赋》宋玉在《风赋》中,与楚襄王谈论风的起末,宋玉说:“大王之风,庶人安得而共之!”,说大王之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而庶人

二十四悌之一之二 二十四悌读后感

很多人都知道二十四孝,知道二十四悌的相对较少。二十四悌故事源于湖州蔡振绅先生于1930年所编辑的《八德须知》,又称“八德故事”。二十四悌故事是作者受《二十四孝》启发,有感于德育教育的缺失,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根据正史故

活用三十六计之三十四·苦肉计 三十六计苦肉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

声明:《史海泛舟三十四 “一饭之德必偿”与“睚眦之怨必报” 睚眦之怨的意思》为网友失之弥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