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老九”概念起源于蒙元,而这个词汇最早见于清嘉庆年间,但流传不广。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随“文革”之风狂起,“臭老九”其名远扬。
元政府又依职业的性质,把帝国臣民被更细致地划分为十个等级:
一、官(政府官员)。
二、吏(不能擢升为官员的政府雇员)。
三、僧(佛教僧侣)。
四、道(道教道士)。
五、医(医生)。
六、工(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七、匠(低级手工技术人员)。
八、娼(妓女)。
九、儒(知识分子)。
十、丐(乞丐)。
从建国初期开始,就有“地(主)、富(农)、反(革命)、坏(人)、右(派)”的说法,这五类人属于专政、改造的对象。而文革开始后,又有“叛徒、特务、走资派”也成为专政、改造的对象。随着文革的深入,知识分子也成为改造对象。从而知识分子排在了“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之后的第九位,加上当时公认知识分子爱摆“臭架子”,所以就把知识分子称为“臭老九”了。
中国3000年历史,真正有严格的种族和社会等级的历史,实际上很少,元朝和文革,是其中的两段。
“九儒十丐古已有,而今又名臭老九。古之老九犹如人,今之老九不如狗。专政全凭知识无,反动皆因文化有。假若马列生今世,也要揪出满街走。”
表面风光,内心沧桑。成名不易,成就渺茫。比驴子累,比蚂蚁忙。是描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九十辛苦的。
现在“老九”翻了身,变成现在的“老六”(六大不要脸)了,拿着教育上的高工资,在外面兼着职或种着自家的地,上课念课本,对着学生发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