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复旦大学哲学系刘放桐
由复旦大学杜威与美国哲学研究中心牵头,华东师大出版社从南伊利诺伊大学购得37卷本《杜威全集》及最后1卷索引的版权,共38卷,目前中文版《杜威全集》已翻译整理出版前五卷。在现代西方哲学家中,杜威是中国学界最熟悉的人物,又是被误解得最多的人物,也是最值得我们重新解读和反思的人物。全集的出版,为我们呈现了杜威思想的整体性。
在中国杜威被严重误解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实用主义的最大代表。他进一步阐释并发展了由皮尔士创立、詹姆士系统化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将其与教育、心理、政治、社会、逻辑、科学方法、艺术、道德、宗教等众多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并在众多领域提出了重要创见。它们不仅在这些领域的理论研究中起过重要作用,也促进了这些领域的实践。杜威由此被认为是美国思想史上最具影响的学者。
实用主义的基本思想早在美国立国初期即已发韧,到杜威已发展为美国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尽管美国从来没有法定的国家哲学,实用主义由于贯彻于美国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它们的指导思想,因而实际上起了准国家哲学的作用。杜威由此被许多人视为美国精神的象征。
杜威等人的实用主义早在上世纪初即已传入中国,“五四”时期杜威成了在中国最具影响的西方思想家。当时已是中国著名学者的胡适、蒋梦麟、陶行知等杜威的学生对他的学说作了广泛的介绍。杜威本人这时也被邀请来华讲学,遍访了中国东西南北十多个城市。这使他的思想为中国广大知识界所熟知。更重要的原因是:杜威理论中所包含的科学和民主精神,正好与“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科学和民主的潮流相一致,并由此而受到他们广泛的欢迎。在这方面,没有马克思主义者以外的其他西方思想家可与他相比。尽管杜威的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原则区别,“五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杜威却采取欢迎态度。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的分歧是在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的分歧。
但是,“五四”时期中国学界对杜威的肯定主要也局限于民主和科学等社会政治层面。即使是当时影响很大的杜威的教育学说也与民主和科学等政治诉求密切相关。对于杜威的基本哲学观点,胡适等人有所介绍,杜威本人的讲演中也曾提到,但并未引起深入研究。杜威当时主要是作为一个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政治哲学家发生影响的。这种影响也容易受到政治环境的制约。“五四”以后,随着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上述统一战线趋向分裂。加上30年代后期受到苏联对杜威由热烈赞扬骤然变为极端否定的影响,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杜威也趋于全盘否定。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为了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从上而下发动了一场对实用主义的大规模批判运动。主要矛头国内是指向胡适,国外是指向杜威。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西方哲学家受到过像对杜威那样的误解。这场批判以政治批判代替学术批判,杜威等西方学者及其理论却被严重误解了。其中最突出的是扭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用主义等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忽视了二者作为同时代哲学都力图超越西方近代哲学的局限性等共性。在批判杜威实用主义名义下也扭曲、甚至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例如,对思辨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的批判、对真理的实践检验、主客观统一、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的统一等的肯定都受到怀疑。直到改革开放方针确立以后,学界才开始对杜威等西方哲学家的理论重新研究和评价。
“实践”:突破近代西方哲学的思维模式
以“实践”击中近代哲学要害
从笛卡尔以来的西方近代哲学家以理性代替信仰,实现了认识论的转向,促进了西方哲学的发展。但由于他们不懂得实践的决定作用,不能通过实践来理解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本身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致陷入了各种片面性。例如经验论和唯理论就是不仅将经验和思维各执一端,而且无视其本身的内在联系和二者的相互联系,以致陷入了怀疑论和独断论等片面性。当时的唯物论和唯心论同样脱离实践,不了解在现实世界中物质和精神本身的意义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马克思),唯心主义更脱离现实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西方哲学为了求得进一步发展,必须突破近代哲学思维方式。批判近代哲学由此成了现代西方哲学家中的普遍趋势,杜威对近代哲学的批判较其他西方哲学家更好地适应了这种趋势。
现代西方哲学家们在批判近代哲学时大多未能直接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因此他们对近代哲学的批判尽管在某些局部和方面能取得重大成果,却往往不能击中其要害,有时可能陷入另一种片面性。杜威较其他西方哲学家优胜之处,主要在于他对生活、行为、实验、探究、主客统一和相互作用等的强调接近于实践的观点。他也因此而能对西方近代哲学作出较为深刻的批判,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其他西方哲学家的某些局限性。例如,他对西方近代哲学因脱离实际而导致的思辨形而上学、绝对理性主义、独断论的批判就比其他西方哲学家深刻得多。他对理性派和经验派、唯心论和唯物论的批判都不是像胡适说的那样“一齐抹煞”,而包含了适当肯定。他很是称赞培根,认为经验在人类生存和行为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也肯定理性派哲学家关于思想、或者说理性推理的重要意义。他所反对的只是把经验和理性分裂开来和凝固化,看不到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至于对唯物论和唯心论,杜威是在二者把物质和精神分裂开来的意义上反对的。例如他并不否认唯物论关于自然界在人类存在以前早就自在地存在的观点,只是认为作为哲学和科学研究对象的世界是人化的世界,即人所牵涉的世界。在这种意义上物质和精神(自然与经验、世界与人)是不可分割的,其中精神(经验、人)起着主导作用。杜威在对近代哲学的批判上存在种种片面性,但他毕竟指出了其根本缺陷是脱离实际。
哲学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
杜威本人的基本哲学观点与他对近代哲学的批判态度是一致的。其中最突出之点就是他明确肯定了被他当作实践的人的生活、行动、行为在整个哲学中的决定性意义。杜威哲学从不同角度说有不同称呼。杜威本人曾称其理论为实验主义(Experimentalism)、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和经验自然主义(EmpiricalNaturalism)。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对人的生活、行动、行为、实践的强调。杜威哲学的这些不同名称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对近代哲学的超越,特别是对经验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经验和理性、思想和行动、认识和实践、知识和价值等的二元分裂的超越,对独断论、怀疑论和思辨形而上学的超越。而所有这些超越都是通过作为有机体的人与其所面对的环境的交互作用实现的,也就是通过生活、行为、实践而实现的。如何通过人本身的行为、行动、实践(即他所谓以生活和历史为双重内容的经验)来妥善处理人与其所面对的现实世界(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杜威哲学最为关注的根本问题。杜威把人和自然、经验和理性等的相互作用看作是一个不断发生和发展的无尽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正是人的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人们不应为实践而实践,实践的目的是改善经验、即改善人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改善人的生活和生存条件。哲学的对象既不是与人无关的自在的世界,也不是纯粹而绝对的观念世界,而是现实的人的生活、行动、实践所牵涉的世界。哲学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
杜威对实践的解释当然有片面性。例如他没有看到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的实践中的基础作用,更没有科学地说明实践的社会性。这与马克思的实践观有着原则区别。但他明确地把实践看作是全部哲学研究的核心,认为存在论、认识论、方法论等问题的研究都不能脱离实践,都具有实践的意义,这在现代西方哲学家中是最为突出的。
扩展到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
杜威超越其他现代西方哲学家之处不仅在于他揭示和强调了实践在整个哲学中的核心作用,而且将其扩及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这种扩及不只是将哲学的一般理论应用于各个具体领域,而且是将它们与哲学融合为一个统一整体。哲学不是处于特殊学科、或者说人类活动(经验)的特殊领域之外的抽象和思辨的形而上学,而是与这些学科结合在一起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生活和历史的学科。反过来说,各门特殊学科作为人类活动、行为、实践的某种特殊形态,都是特定的人与特定的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形态和过程,都具有哲学的意义。
例如,杜威非常重视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他关于教育的根本观点就是强调教育就是生活,而生活即是不断地适应环境。人的生活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和成长的过程,而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从智慧、情感、审美等各个方面促进人的成长,这也正是哲学的使命。他由此把哲学和教育学统一起来。认为“如果我们愿意把教育看作是包括智力、情感、对自然和同伴的态度在内的基本倾向的形成过程,那么哲学甚至可被定义为广义的教育学说。”(杜威中期著作英文版V9.P338)
杜威也特别重视对社会、政治、道德、宗教等方面的问题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著名理论。它们的共同之处也正在通过人与这些方面相应的特殊环境的相互作用,既不断促进这些方面的特殊环境的改善,也不断促进人在这些方面的成长和发展。杜威是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民主、自由的倡导者。他强调社会应当尊重每一个人的民主自由权利,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也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他又认为个人应当善于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私利应当服从公益。个人的全面发展应当适应和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
西方哲学现代变更中的典型
深入系统地研读杜威哲学的文本当然是在杜威哲学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的基本前提。但如果不研究杜威哲学由以产生的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背景及其与同时代其他哲学思潮的联系、特别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杜威哲学的真实意义、特别是它在现代哲学变更中的作用。
我国马哲和西哲界学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已意识到在近现代哲学变更的大背景下对这两种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必要性。当时高校系统各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曾商定举行这样的对话会,双方还作了较多准备。后来虽然未能开成,但大家一直关心这方面的问题。我个人由于着手再次修订《现代西方哲学》教材,选择的突破点就是把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变更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结合起来作比较研究,重新理解它们各自的意义及相互关系。经过多年探索,我在1996年发表了《西方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论纲)》,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如下两个观点。一是西方哲学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化不能简单归结为由进步转向反动、由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型,它标志着西方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二是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与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在社会历史根源和理论形态上都有原则区别,但二者在超越脱离现实生活和实践以及陷入独断论和怀疑论的西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建立现代哲学思维方式上有重要的共同之处,甚至可以说是殊途同归。这两个观点被认为从根本上突破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关系研究中“左”的评判模式。
我提出这两个观点所依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整体研究,其中对杜威哲学的研究是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这是因为以往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左”的批判模式在对杜威哲学的批判上表现得最为鲜明,杜威哲学在体现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上也比其他任何现代西方哲学家都更为突出。这一转型虽然有各种不同方式和内容,但最重要的是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都力图在不同程度上从抽象化的自在的自然界或绝对化的观念世界返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以此摆脱近代哲学因思辨形而上学、绝对理性主义、独断论、怀疑论等局限性而陷入的困境,为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新的道路;而返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根本道路是实践。
如果说西方近代哲学是以认识论为中心,那么西方现代哲学归根到底是以实践为中心。从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哲学家们的具体的理论观点虽然形形色色,但大多具有某些肯定、甚至强调实践的含义。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人强调的意志、生命具有反对思辨形而上学和绝对理性主义的意义,而这往往与强调行动、能动性相关,它们也由此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实践的意义;孔德、密尔以来的实证主义哲学家对实证经验的强调与近代经验主义的区别主要也在于赋予经验以与实践相关的意义。20世纪以来的分析哲学运动和现象学运动也都有轻实体、重过程和活动的意义,这同样在不同程度上通向实践。总的说来,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实践的转向。而对这种转向提出得最明确、论证得最具体的是杜威哲学。杜威哲学可以说是这种转向的典型形态。
重新解读和反思杜威
把作为有机体的人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看作就是人的生活、行为、实践以至人的整个生存的根本内容,并将其当作哲学和各门人文社会学科、乃至科学技术学科研究的根本内容,这是杜威整个思想理论的一根主轴。杜威对近代哲学的批判、对他自己的哲学观点的确立、对各门人文社会学科甚至科学技术学科的解释,都围绕着这根主轴。如何理解杜威思想的这根主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国内外哲学家以往对他的那些指责都可以从杜威论著中找到根据。但是,杜威在现代西方哲学家中最为强调生活和实践的观点是整个哲学的根本观点,这种观点几乎贯彻于他的成熟时期的全部著作中,这大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生活、实践的观点最突出地体现了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向,那杜威无疑是这一转向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对生活、实践的观点在哲学中的核心意义的强调不是从杜威开始的。马克思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中就已作了明确的论述,并由此把他的哲学和唯心主义及旧唯物主义严格区分开来。在马克思主义队伍里,对实践的观点在哲学中的核心作用的认识有一个曲折的过程,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持肯定态度。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就对实践的观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作了具体论证,指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都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杜威的实践观与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有着原则区别,不能相提并论。但是由抽象思辨转向具体实践,由认识论的转向发展到实践的转向,这是整个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发展的总的趋势。杜威没有、也不可能像马克思那样对实践作出科学的阐释,但他毕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转向实践这种西方哲学发展的客观趋势,在对这种转向的具体阐释上他与马克思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共同或者相近之处,很是值得比较研究。杜威把现代哲学的变更与社会人文等众多领域的变更结合起来,同样用生活和实践的观点对之加以研究和阐释。他在这些方面的理论也存在许多合理因素,值得马克思主义者借鉴。
总之,在现代西方哲学家中,杜威最能适应和体现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变更,也最善于把哲学的现代变更与其他众多领域的现代变更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作出有创见的阐释。杜威的哲学和其他思想理论过去曾被严重误读和误解,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许难以避免。现在情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很有必要、也有可能用马克思主义的求实的观点对杜威的理论重新加以解读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