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和比我更像媒体人的师妹聊天,师妹说突然发现现在每一个电视剧都很主流,不看这个电视剧好象就感觉和这个时代正在流行的东西脱了钩.好象还真是,时下热播剧蜗居,因为最近多花了点时间在办公室而还没来得及看,影评都出来了好多.转载一个我认为很不错的,等改天看完了再来点评.
和许多人一样,熬夜把《蜗居》看完了,在长期被美剧占领的业余时间里,我是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向国产电视剧致敬.看完后,在片尾的音乐里,发现居然“老泪纵横”。这恐怕要被哥几个狂笑我一番了吧。几乎是在每一集的时候都有冲动写点东西,不过把时间全部贡献给了屏幕,看完后却发现几乎无法书写这个剧评了。所有的语言所有的情绪都被写完了,被各种身份的剧中人说完了。而我剩下的就是一种怅然所失。
看了一些剧评,很是失望。很多人在争论小三,二奶,官员这些话题性的枝节,而且老是在该爱小贝还是宋的问题上纠缠,更多的是对宋的爱的质疑。感觉好像是糟蹋了编剧的一番精神。买椟还珠的人还真是多呀。
在沉重的生活面前,说“爱”或者仅仅是只说“爱”,都那么肤浅而不得要领。城市淹没的是万家灯火下的悲欢离合。每个人都在选择,一些小事上的主动,而一些大事上永远的被动。我们被洪流卷起抛下,哪里还有挣扎的可能。无论是身居高位的宋,还是升斗小民的李奶奶一家,都看似可以规划自己,都曾经“胜券在握”但是,命运事实上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被你所掌握。李奶奶面对拆迁的时候,那种气度,那种坚持不是和宋面对感情和权力时候一样的自信吗?不过,命运永远弄人。李奶奶倒在没有搬迁的旧居,就好像宋最后松开了方向盘。你的选择其实不是有你决定的,哪怕它看起来是。
海萍最后总结自己是如何“坚持”,如何有原则,才在城市立下根来。不过老公被抓,工资被扣。任何一个小小关口都可以轻易的就撂倒她。那些所谓坚持,所谓原则不过是海藻受挫,看似“原来如此”的一种夸口。如果在剧情20集的时候,没有人会认为海萍的选择是所谓坚持吧。而我们的人生,不是20集,也不是35集。而是每天都在继续,每天都在演出。究竟是什么选择是正确的,没有到死,恐怖都是定论尚早吧。
有人说这是给80后看的戏,其实60后70后80后都看见自己了。有人说该是给小三看的(海藻的结局凄凉),或者该是给大婆看看(因为宋太最后坐牢了)。又或是那些婚姻里没有第三者的女人也该看看?其实故事里的每个人就是你我的投影而已。在风华正茂的时候一不留神就成了小三,在蓬头垢面的日子里抱怨生活不如意的泼妇,有或是幸苦耕种,最后被人采摘果实的黄面妻。这不过是现实生活里女人们的缩影而已。也许隔壁那个天天带着小孩去弹钢琴的中年女人就是宋太,也许你办公桌对面那个懵懵懂懂的小秘书哪天坐着名车,做了海藻。或者在你的朋友聚会上见到某个姐妹,正如海萍一样忧米忧材。又或者,你可爱的表弟就是想小贝一样憧憬纯洁的爱情,也许他不长进就变成月入不够还贷款,被老婆抓狂的苏淳。要是他能干,够水平,就做了宋。人生就是如此,这不过是人性。有人把海藻比成王佳芝,其实这就是人性。无论是在30年代,还是在2010年。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北京。无论是姓郭还是姓王,我们的命运其实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因为这是人性。
城市的悲歌,这曲《蜗居》实在写实。也实在冷酷。我们看见了人生鲜血淋漓的真面目。如果说爱,它也解剖了“爱的真面”。小贝是爱吗?纯情如水。不过他却如玻璃瓶,单薄而易碎。宋对其妻,是爱吗?对海藻是爱吗?如果不是?那么你为何如此感动??海萍对苏是爱吗?那么抱怨和不平从何而来,如果换成有一个宋一般深情的追求者,她会不离开苏吗?我们的人性里这灰色远比书本和道德标准上那些黑白来得多。无论是去指责任何一种生活,其实都是没有真正经历者的隔岸观火。说得轻巧而已。蜗居里的灰色就如我们的社会一样,看不太清。这就是为何母亲和姐姐几乎都接受了海藻的生活一样。黑白那是书本上教三岁小孩的。而灰色才是成年人世界里的主要构成。
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感悟,这和年纪阅历相关吧。90后,80后纯情派在《蜗居》里感叹海藻对小贝的辜负,气愤她没有选择帅气的文章而是做个龌龊的小三。务实的70后。看见了婚姻的柴米油盐,看见了物质对原则的无限诱惑。60后也可以感叹婚姻味如嚼蜡的滋味,也看见了手指手背的难以取舍。这就是现实。残酷的无法回避。我们只有在人潮里被裹挟着前行,选择我们看起来看得见的方向。
记得我的外公曾经讲过,一本书如果能让你了解书中所描写那个时代,那么就是好书。我想《蜗居》值得起这个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