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浅谈“清华女刘静”事件
在我的上一篇博文后有条匿名留言:“清华女刘静是善良、真诚和无辜的,陈诗老师可以试一试解救她吗?”,我从网络上搜索到“清华女刘静”的一段视频。情感问题不是我心理咨询的主要方向,就看到的视频,谈一点自己粗浅的想法。
女人,被选择、被爱是一种幸福;
自主选择、自由去爱,是更大的幸福。
北大男王华与清华女刘静夫妇的故事,本来只是世上每天发生的爱情悲喜剧中很普通的一部。王华的困惑,也许更适合在心理咨询室里倾诉。但是,个人隐私上了电视。家长和媒体的介入,把这对年轻的夫妻推到了风口浪尖。
王华和刘静本是年轻的精英一族。在视频上,怎么看、怎么听,都不觉得他们有多么令人生厌。王华是一个执着的男人,在世俗与市侩喧嚣、物欲膨胀的年代,一个肯为女人付出八年的男人,已经不多见了。王华的身上有一种珍贵的东西。
刘静的想法是“我的未来我做主”,在网上被口诛笔伐。这倒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记得有人问一位旅居美国的知识分子:“这么多年漂泊在外、无亲无故,到底得到了什么”?他回答说:“自由和尊严”。中国数千年的封建集权制,追求思想和行为的大一统,剥夺了人性的自由和尊严。30年改革开放大潮的涤荡,相较于数千年的传统,毕竟是短暂了些。更何况,这30年,主要搞活的是脑子和经济。对于尊重他人的自由和尊严,还没有成为根植于心的主流的社会价值观。
人有被选择的权利,也有选择的权利。对女人而言,被选择、被爱是一种幸福,而自主选择、自由去爱,是更大的幸福。我们的社会,更缺乏的是后者。自由和尊严,不仅是制度给的,也是社会给的。如果社会更宽容一些,距个人隐私更远一些,让小两口更平静地、更理性地去选择,这曾经彼此相爱的一对,也许走得更好。
王华和刘静的冲突,说到底,是生活方式的冲突。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当个人生活出现问题时,
我们最先找的是媒体吗?
节目开头有一句话:“复旦婆婆遇上市井岳母”,当双方母亲出场时,分别被打上了“复旦婆婆”和“市井岳母”。“市井”一词隐含了一种歧视。导致两人婚姻出现问题,双方母亲的身份和学历不是直接的原因。这种给人贴标签的做法,不应是媒体所为。
媒体需要具备的是客观、中立的立场,不应有倾向性和导向性。对于肯拿个人隐私接受访谈的每一个人,媒体应该有一种感恩之心。
主持人问刘静:“那为什么每一个人都不喜欢你呢?”这样问话,已经带有个人倾向了,带有评判的意味。相较主持人,心理专家林老师就比较客观。她问王华:“你婚前是怎么看待刘静身上这些特点的呢?”她用的是“特点”,不是“缺点”。林老师没有评判,只是分析,她对王华说:“你也有一部分的责任。”正如林老师说的刘静缺乏共情的能力。她不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女人,但也不是一个工于心计的女人。她坦率、真实。
我们的社会处在一个巨大的转型期,人们普遍安全感和幸福感降低。社会的积怨很多。这样的情绪,需要一个通道、一个对象。而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也是弱小的个体,这种情绪指向的对象,不是强大的势力,反而往往是和我们同样弱小的普通人。况且,网络上的支持或反对只是一时,很快就有新的事件覆盖过去。
当个人生活出现问题,我们在寻找解决的途径时,也要考虑到如何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家人。
强势的母亲会给儿子带来什么?
家庭教育是我一直关注的。我最深切的体会就是:封建家长制对我们的影响至深。孩子们在学校缺少尊重,在家里也缺少尊重。
孩子在父母身边时,只有一部分家长会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 陪伴他们一起成长。孩子长大离开父母后,一部分家长对孩子还有一种“操控欲”,还想掌控成年的子女。
中国有句俗话:“母强子弱”,在心理学上是有一点道理的。我也是一个母亲,王华妈妈疼爱儿子的心情,我非常理解。但做父母的如果过于强势,对成年孩子的生活干涉太多,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成熟。
爱是一种天性,是一种需求,也是一种能力。
王妈妈说:“就是他们谈朋友的时候,我就很不满意。”“你要么选你老婆,要么选你妈。”“你要是想让我多活两年的话,你现在就跟这个女人离婚”“我儿子今天要再选择她的话,我就和他脱离母子关系。”
儿子的爱情,儿子满意才是最主要的;母亲和媳妇,不是一道单选题 ;拿母子关系和性命来逼孩子,只能让他更痛苦。我们都希望孩子幸福,有时候,放手,也是一种对孩子的爱。
人往往是因为付出而珍惜,而不是因为得到而珍惜。王华和刘静夫妻的路,还是让他们自己去走吧。对两个曾经相爱的年青人,遥寄一份祝福!
(最后,更正一个词:解救。心理咨询师没有那么高明,解救不了任何人。如果心理咨询师能够“助人自助”,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自己也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