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推荐读书目录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人人都知道读书的好处。上海人民出版社曾经出过一本书,题目叫《读书这么好的事》(张新颖著2007年8月第1版)。初看这个书名,我想读书的益处岂一个“好”字了得。然而细想想,纵有千言万语,怕也抵不过这一个“好”字。为何?因为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外乎两种:一是实物,比如长城、故宫等;二是书籍。

虽说书籍不能改变世界但读书可以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书是历史的见证、知识的宝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标志。人们常说岁月无情然而阅读却是最有情义的。良好的修养风度的形成,是离不开阅读的。我深信阅读的力量,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的阅读水平”(朱永新);社会文化和历史就是通过阅读而代代相传、继往开来的。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即“世界读书日”,意在鼓励人们发掘读书的乐趣,并纪念那些为推动人类文明前进而做出不懈努力的先辈。其实,所谓的“世界读书日”,也只不过是提倡一下,不一定会起到十分大的推动作用。因为真正的读书活动要靠持之以恒,靠个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其含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我们这里说的“文化自觉”,强调的是一种“自我意识”,即把读书当作一种自觉行为。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良好阅读传统的民族。有关名人与书的趣事不胜枚举:《论衡》的作者王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数百卷,连给女儿的嫁妆,亦是满满一箱书;《资本论》首位翻译者、经济学家王亚南,在乘船遭遇风浪、海轮颠簸不止时,要求服务员将其绑在椅子上以聚精会神地读书;诗人闻一多在结婚当日的早上不见踪影,后被友人发现在书房中如痴如醉地读书;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据介绍,《二十四史》毛泽东读过多遍,《资治通鉴》毛泽东读过十几遍,《红楼梦》至少读过五遍,《共产党宣言》读过近百遍。

如今,时代确实有些浮躁,但读书能让人沉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从人类发展史看,文明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也是人类传承文明的主要方式。对人来说,“恐怕没有比读书更好的精神食粮了”。曾国藩家书有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变化气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也说:“人,要有气质,要想真正地漂亮起来,一定要读书,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化妆’”。应当说阅读及其质量,的确关乎一个人的思想素质和精神状态。文化的涵养会使我们的思想保持鲜活的亮色。其实,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都酷爱读书,像孔子、陆游、巴甫洛夫、萧伯纳、马寅初、巴金、冰心等,他们不仅把读书作为获得知识的手段,而且还把读书作为养生的方法之一,从而健康长寿。宋代诗人陆游在医学并不发达的时代,尚能活到85岁。他在诗中多处提到“读书”,如:“读书有味身忘老”、“病需书卷作良医”等。现在有些国家在医院开设了图书馆,称之为“书籍疗法”,其道理就在于读书能转移不良情绪,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当然,这还不足以证明读书就能使人长寿,但读书有益身心,却是不争的事实。书要读进去,必须心先静。静心读书时,忘却烦恼,心静如水,物我两忘,人体各个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人体远离疾病的侵袭。由此看来,所谓“读书破万卷,不用去医院”,这句话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读书有诸多益处:读书,可以开阔人的视野,让我们拒绝平庸;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提升我们的教育境界;读书,可以优化人生层次,提高我们的生存质量;读书,可以启发人的思维,点燃思想的火花,让我们更加善于思考。更重要的是,读书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滋养了底气和灵气,使我们睿智、深邃,站得高,看得远并远离浮躁。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的“气”缘于书香。大家知道,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一部经典著作,无论你读多少遍,你都有新鲜感,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为什么呢?因为经典著作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共同的大问题,比如人生的意义,生命和死亡,灵魂和肉体,信仰等,同时又各有独特的贡献和历史地位。不管是中国的老子、庄子,还是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只要是真正进入世界文化宝库的,都是被公认的经典著作。只有读这样的书,才算进入真正的阅读,从中获得“以一当十”、“事半功倍”之效。如果你碰到什么读什么,不去分辨优劣,你就永远走不到真正的阅读里面去。

阅读,是人生的智慧的标志。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更为了教学与研究的需要,我们必须把读书当成人生的头等大事,刻苦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教育智慧,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纵观世界各国,凡是崇尚读书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顽强的民族。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族,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作为犹太人聚居地的以色列,它的人文发展指数(将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衡量人生三大要素的指标合成一个复合指数)居全世界第21位,是中东地区最高的国家。

同一些国家相比,我们阅读的比例还比较少。应该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热爱读书的民族。《论语》十六章,第一章就是《学而》,而《学而》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至于“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神童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万斛粟”的观念,虽然有其片面性,但同时也反映了自古以来对读书的评价极高。在一定的高度看,也有积极的一面。创立于隋唐时的科举制度,其进步的一面就是打破了用人问题上的论门第的世袭制度,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变为现实,使一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只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它使广大读书人的阅读视野渐渐单一(八股文)、窄化(重文轻理)了。而且,这种延绵千年的科举应试教育,至今在现实社会中还有广阔的市场。毫无疑问,现在的应试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学生读书的空间,学校中无书可读的现象远未销声匿迹,学生无暇读书、不想读书的情形也不少见。

不仅如此,近年来发现,教师的阅读状况好像也难如人意,很大一部分教师除了教材和教辅之外,其它的书基本不读。曾有调查显示,全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阅读存在大面积空白。在某中学,老师们对“多元智能”理论一无所知;在某小学,与老师们谈到“最近发展区”时,他们大都面面相觑,不知所云;在多所学校,问:“你了解陶行知吗?”老师回答“好象听说过”的占58%。难怪有学者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

显然,教师整天不读书却忙于教书,这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和“平庸化现象”的重要因素。所以,不少专家呼吁:教师要在读书中生存,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有资料表明,一个人在校求学时所获得的知识,充其量不过是一生所需的10%,而另外90%以上的知识都必须在以后的自学中不断获取。在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今天,一个本科生走出校门两年内、一个硕士生毕业三年内、一个博士生毕业四年内,所学的专业知识将全部老化。这就说明,每位有志于读书治学者除了学会学习之外,还必须牢固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要尽最大的努力,天天坚持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值得一提的是,读书、著述、做学问,是一个长期的积淀、磨砺过程。一个优秀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与教育名师相比,我们比较多的只是囿于操作层面的专业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匠气,而往往缺少一种基于文化底蕴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因为他们具有丰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从一些名师身上,我们深知,真正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的人,不允许自己只在原有知识的水平上作低质量的重复。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我一直这样认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读书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快乐,都可以从阅读中来。为推动全民阅读,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风尚,教师首先要从“功利阅读”中走出来,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起到示范和促进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是一种生存状态。教育需要经典的依托,古典让人厚重,前沿让人激越。教师要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通过研读教育理论专著,与教育家对话,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每一项成功的教育改革都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师投身教育改革的实践,如果缺乏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理论的滋养,没有几本教育经典和专业书籍打底子,就会停留在机械模仿上,就会在实践中丢失自我。

古人说:一日不读书,心源如废井。我也有这种感觉。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教师,读书应该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就像呼吸空气那样。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敝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读书,明日就将停止教学。现在的教师任重道远,社会要求日益提高,做教师难,做一名优秀教师更不易,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更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常读书,善反思,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

读书的好处大家都知道,读书的意义也无需多说。但是,如今在很多人看来,读书是个“苦差事”。这种观念,可能是受了古代“头悬梁,锥刺骨”的影响,也可能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太累了,现在的考试太难了,所以一提到书就和学习连在一起,没有快乐而言。应该说,读书,特别是夜读,是痛苦的,又是幸福的。记得我以前在大学教书的时候:夏日,袒襟裸足,蚊子不停地侵袭,手足并用,左右开弓,到头来还得躲到蚊帐里,任汗水淋漓,就像刚淋浴似的。冬天,疾风狂吼,寒气逼人,只得和衣在冰冷的被窝里,大有“时人不知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之感。其实,阅读大可不必那么拘谨,有时候,不妨就躺在床上随便翻翻,看到哪里算哪里,不一定一口气把一本书读完。就拿我来说,读理论书籍有时候会感到比较枯燥,但读人物传记、教育随笔、诗歌散文,就感到很有趣。

夜晚读书,是忙于生计而又求知似渴者的最好选择,是做学问、搞研究的人对宝贵时间的充分利用。不仅如此,夜读,还可以使人远离浮躁,怡情养性,是一种精神享受。尤其是在夜深人静之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沏一杯香茶,坐在自己安静的书房,手捧一本自己喜爱的书,与书中的圣贤会晤,尽情享受其用智慧与思想设下的盛宴,岂不是一件赏心乐事?

可如今,夜读似乎成了一种“另类”。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在书桌前夜读正酣,一位大学同窗来电话,听到我说正在重读《宋词选》(胡云翼著),感到不可思议:“都什么年代了,还在读书受穷吃苦,不如早早挣钱好好享受一下”。的确,读书,尤其是读古代经典,是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然而,市场经济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发展,有金可淘,与之俱来的还有源源不断的知识和现代科技。在“知识经济”年代,靠本事吃饭,靠学识立足已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读书还会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有人说,读书好比旅游。这话不无道理。旅游是休闲,读书也是休闲。旅游有快乐,读书也有快乐。读书其实本来就是一种“神游”,甚是比旅游收获更大。随着岁月的流逝,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读书,让我摆脱窘境,令我充实,促我成熟。书籍,已成为我的生活必需、精神伴侣。

问题是,阅读在今天已经成为一项需要提倡和保护的行为,这不能不说是文化的悲哀。有些人可能会说,“想读书学习但没有时间”。“没空读书,忙啊!”这是事实。身处一线的教师有太多的理由说明自己为何不读书,如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等。由于工作本身的特殊性,教师们一般每天早晨要在学生到校之前到校,晚上要等学生离校之后再走,真可谓“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即使是双休日、寒暑假也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休息,但学校是传播思想、陶冶情怀、养成个性的圣地,不是以制作大量拷贝为目标的,工厂批量生产,的基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解惑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何以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不读书何以有健康丰富的、生动活泼的心灵进行高质量的交流?特别是年轻教师如果因为忙,几个月甚至一年都不读一本教育理论或业务书籍,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

平心而论,教师确实难有大量时间阅读,但是,“少量”还是挤得出来的,一天挤一小时,实在忙,挤半个小时,一日不多,十日许多,关键在于坚持。有些人以工作繁忙为推托,不读书和学习,这要么是不懂得读书的重要性,要么是不知道读书的乐趣。说没有时间做某件事,实质上往往并非没有时间而是觉得这件事不重要,故而不舍得拿出时间来。试想:一个人如果少开两次会,少应付两个饭局,每次会议和饭局再减少一个小时,省下的时间读一点值得一读的书,一小时读10页,一个月读一本,积少成多、积小流成江海,于自己于社会不都是有益的吗?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读书学习,只好靠忙里偷闲,见缝插针。当我们被繁琐事务缠身时,一定要给自己留些读书与思考的空间;当我们低头拉车之际,一定要抬头看路仰望一下天空。或者说,我们需要一点“哲学思考”与“教学反思”,让自己的教育人生多点慢镜头。

可是现代社会,求快求速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追求,诸如“快餐”、“快递”、“快照”、“快车”等。即使在人的感情社会中,“闪婚”、“闪恋”也成了一时的风景。有些“休闲”的事情也不那么“休闲”了,如旅游,也让人深感节奏之快。有时候去旅游,沿途看过什么风景,记忆很模糊,为了赶时间,总有人催促“走快点”,近乎“景点强迫症”,所谓“去过了,看过了,照过了,全忘了”。没有体味和邂逅的旅游,或许算不上真正的旅游,更不要说“休闲”了。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校园生活也不那么悠闲恬静了。

从一定意义上说,快与慢是辨证的。快有快的意义,慢有慢的价值。没有慢,也就无所谓快。有一个道理,也许大家都懂得,那就是人类的学习与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快速发展,工作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生活幸福。幸福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闲适”。如果一个人总是处在忙忙乱乱的生活中,既想着工作,又想着挣钱,还想着上网或看电视,安静不下来,没有足够的空间去读书、研究和思考,那就不可能有开放的心灵,不可能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创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也无从产生。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一种慢的事业。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教育越来越功利化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遵循教育规律,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从具体的小事做起,认真地读书、教书。只有真正读书的人,方能心安勿躁,尽情领略那种澄明的心境:夜深人静,独坐灯下,摊开一册喜欢的书,渐觉尘嚣远遁,杂念皆消,忘却了自己也获得了自己。

(作者潘裕民/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荐]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推荐读书目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8411.html

更多阅读

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工作 员工努力工作的文章

《圣经》里有对人为何而工作有完美的诠释:上帝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100枚金币,一年后三个人回到上帝身边。第一个人赚回来200枚金币;第二个还是拿回来100个;第三个却空着手回来。上帝喜悦第一个仆人,对另外两个十分恼怒。因为上帝赋予我们

中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航天科技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

也许有人会发出疑问,我们为什么要耗费巨资去探索如此遥远的地方,给数千万公里外的一颗太空石头拍照片,这看上去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没有任何关系,也不能给我们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实际利益。是的,在航天方面,导航卫星可以为我们指引方向,遥感卫星

我们为什么要有"死缓"?_tiaojie liangdutiaojie

刑法里的"死缓",是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初期为"避免杀人太多"而率先提出的一项策略性设想。关于执行"死缓",我们如果捏着指头去算它的年份,可有超出六十年的历史了。但是让我们想不到的是毛泽东主席那么好的一个主张与构思,却会孕育了一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国际音标?

中国人的音标几乎都没有过关!我们采访了许多在中国教英语的外国老师,他们中大多数人竟然没有学习过英标!难怪中国人的音标几乎都不过关了!我们要通过音标记单词!音标就像汉语拼音,通过音标我们可以读出每一个单词,同时英语不同于汉语,英语

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样去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看别人写起文章来生花妙笔,创意无穷,自叹弗如,反思之余,颇感惭愧。故,写以此文,自勉。——题记为什么要读书?做一件事情之前,知道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才会有的放矢。读书之前,必须先搞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

声明:《荐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推荐读书目录》为网友夜空已沉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