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翻译

《哀江南赋》

时代背景:梁武帝中大通六年(534年),占据中国北方的北魏分裂为二:宇文氏所拥戴的王朝在关西,称西魏;高氏所拥戴的在关东,称东魏。至于在南方对峙的梁朝,则由开国君梁武帝统治着,他在位的时间比较长久,内部也比较安定。东魏的权臣高欢死后,他的部下大将出身于北边六镇的侯景不愿服从高欢的儿子高澄,于是献河南之地投降梁朝,梁武帝认为这是统一南北的好机会,就接纳了他,但也不肯与高氏完全绝交。侯景感觉武帝不可靠,又窥破了梁朝内部的腐败情形,起兵攻陷了梁的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梁武帝父子先后被害。然而由于南方人的不附,最终侯景为王僧辩、陈霸先的联军所败。建康失陷之后,梁王朝政权迁移至长江上游的荆州,又被西魏的执政者宇文周所灭。宇文氏公元557年取代了西魏而自立为周。先此公元550年,东魏的高洋已取代了孝静帝自立为齐。南朝,则陈霸先杀死了王僧辩,占据长江下游,建立陈朝。侯景之乱,重启南北交争的局面,社会政治陷入极度的混乱之中,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的破坏。特别是在长江流域,在这场动乱中,南朝纸醉金迷的酣梦被打破了。江南的人民来往奔窜,家室流亡,文物残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庾信的《哀江南赋》,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作者家世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出身于梁朝一个既有显要政治地位,又有深厚文学素养的家庭。他的父亲庾肩吾在当时是地位很高的知名之士。庾信幼而聪敏,博通子史,犹善吟咏。他作昭明太子的东宫讲读时,年仅十五岁。十九岁时,简文帝开文德省置学士,庾信与徐陵皆充其选。信与陵才学相埒,为文并重绮艳,“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一文出,都下莫不传诵。”(《北史·本传》)影响所及,形成新的诗风,所谓“徐庾体”。侯景乱起,他受命率兵驻守在朱雀船(今南京朱雀桥),望敌而逃,一直奔到江陵。梁元帝在江陵继位后,他任右卫将军,封武康侯。

承圣三年(554年),庾信奉命出使西魏,但接着西魏便攻坏江陵,梁元帝出降被杀,梁王朝实际上等于灭亡。这时,庾信由于他在文学上的成绩和声望,怀着亡国的巨痛,被西魏统治者扣留在长安。他未能坚守民族气节,而是在西魏做起官来。这一年庾信四十岁,成了他一生中的转折点。北周代魏,统治者对他更加尊宠。他的官位在魏、周两朝都是显贵的,最后是开府仪同三司,因此,史称“庾开府”。庾信的一生,贵处显要,但是在政治上却没有什么作为,他留北仕周的行为还常常被后人指摘。其实“留北”并不是他的过错,当无可非议。而“仕周”虽有“失节”之嫌,但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的。故国乡关的思念加深了他的思想力度,为其文学创作打开了新的方向和境界。

文章简评

魏晋以后,文学开始走上了一条曲折崎岖的道路。特别是齐梁文学,尽管外表“彩丽竟繁”,骨子里则是“兴寄都绝”,离开了文学健康发展的轨道。文学的发展急需改弦易辙,另找出路。庾信是在这一转折点上取得卓越成就的杰出文学家。他是六朝集大成的作家,又是唐诗的先驱者。庾信早期的文章,以绮丽著名于世,特别讲究形象、声色,长于骈丽、用典,虽然免于艰涩之病,但仍然没有脱出浮华艳冶、绮靡柔弱的风气。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他晚期的作品。这时,沉痛的故国乡关之思和乱离屈身之辱,使他的思想经常陷在痛苦的矛盾中,因此文章风格发生了变化,在原有的清新流丽中显出苍凉、沉雄的气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至信北迁以后,阅历既久,学问弥深,所作皆华实相扶,情文兼至,抽黄对白之中,灏气舒卷,变化自如。”杜甫诗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该是可以当之无愧的。

《哀江南赋》历叙梁代兴亡和庾信自己的家世,在中国赋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他在自序中说:“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若之词,惟以悲哀为主。”赋中对梁代统治者的腐朽无能与骨肉相残做了批判,对抵抗侯景的将士也加以热烈的歌颂。其中写西魏兵士掳掠人民的暴行尤为哀感动人。篇末吐露自己的乡关之思,更清楚地显示出自己忍辱含垢地生活的痛苦。由于中国历史特殊的艰难曲折,也由于庾信文字的华美,更由于《哀江南赋》的故国乡关之思,使之成为千古传诵不断引发新的含义的优秀篇章。

附:《哀江南赋·序》

粤以戊辰三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返。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昔恒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潘岳之文彩,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畏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壁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崖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头会箕敛者,合纵缔交;锄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求平阳之祸。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付,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翻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8058.html

更多阅读

《传习录》翻译学习之一_老A八班

题外话:XDJM们,想你们了。最想说的也就是上面这句话。不过,不再继续滥情鸟,呵呵。我才把《明朝那些事》完全看完,对里面类似于“独孤九剑”一样的王守仁的心学发生了巨大的兴趣;于是突发奇想,希望将记录王阳明心学的主要作品《传习录》翻译

读《哀江南赋》.陈寅恪 哀江南赋序翻译

读《哀江南赋》陈寅恪  本 文 小 引  ——用古典以述今事。古事今情,虽不同物,若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会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同异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觉,斯实文章之绝诣,而作者之能事。  ——解释《哀江南赋》,须于当日之实事,即

丘迟《与陈伯之书》翻译及欣赏 与陈伯之书中思的含义

《与陈伯之书》全文: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逢明主,立功立事,开国承家,硃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耶?寻君去就之际,非

转载 《牡丹亭》翻译----作者题词 牡丹亭作者

原文地址:《牡丹亭》翻译----作者题词作者:湘儿原文欣赏:作者题词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溟莫中

据实而译出神韵——《登泰山记》翻译辅导 登泰山记

据实而译出神韵——《登泰山记》翻译辅导■/沈永生作为考查对文言文综合阅读理解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为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较好方式,高考试题中,翻译文言语句一直作为必考内容。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有利于更加深入、细致、

声明:《《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翻译》为网友盛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