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历史,两校情缘——宣化一中和张家口一中 张家口宣化区

作者简介:杨润平,宣化一中1966届65班毕业生,现为张家口一中特级教师。杨老师对历史颇有研究。

一、

  光绪28年(壬寅,1902年),风烛残年的清政府颁布了第一个规定学制系统的文件《钦定学堂章程》。直隶省宣化府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的柳川书院应运改为宣化府中学堂,揭开了塞北近代教育的第一页。

  今宣化一中逸夫教学楼后面的礼堂,被公认为是学校悠久历史的见证。其实那是建校10多年后的建筑。1912年,中华民国替代了清朝,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潮流。宣化府中学堂由李大本任校长,校务渐有起色。当年的学生郭荫南等回忆:开辟了前清万寿宫演箭所的地址,作为南校(现在校址)。逐年建筑了礼堂、教室、自习室、图书馆、仪器室和校院等,并将原柳川书院的房舍改为学生宿舍。

  对学生管理采取严格态度,培养了真诚朴实的校风。在教学方面,注重研究,经常举办教员观摩会,交流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所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优良,每年考入高等学校的比率,不亚于天津中学、保定中学。

  中华民国建立后,直隶省(当时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大部分),各中学堂统一排序。天津中学堂改为省立一中。保定中学堂改为省立六中。宣化中学堂改为省立十六中。十六中即宣化中学“设备完善,管训教学极为严格,与天津的南开、保定的育德两私立中学,并驾齐驱,威震华北。民国八年(1920年)直隶教育厅长王章 来校视察,许为全省中学之冠。”学生们以考入十六中读书为荣。

  截止所谓“文化大革命”爆发的1966年,以礼堂为中心的那一组建筑,是古城宣化的景致之一。礼堂居于高于地表约3尺的砖台基之上,正面前廊是一组砖砌的拱型门柱。其上,前檐是砖砌的垛口。中部拱起半圆的前额,正中有“中学堂”三个大字。礼堂以今天的眼光看,礼堂并不很大,左、右各有铁棚的教学用排房为两翼。当时,东边是校卫生室和教师宿舍。西边是图书馆。礼堂面对宽广的操场,背倚不同时期建筑的一组组房舍。我常从青灰色的有长城风骨的礼堂想到很多。它不仅是古城世纪沧桑的见证,也是宣化(乃至整个塞北)人民自强不息的灵魂的化身。

  李大本校长,直隶省乐亭县人,天津北洋大学师范班毕业生。他认为:“世界是发展的,思想是进步的,学业是无止境的。不知学习,不求进步,终必落后”。1923年,李大本校长试行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H·H·Parkhurst)创行的道尔顿教学制度,这是当时中国教育改革的潮流和尝试。道尔顿制的要点是:

  (1)废除课堂讲授,把各科学习内容制成分月的作业大纲,规定应完成的各项作业,由学生自己学习。

  (2)学生与教师订立学习公约,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自由支配时间,在各作业室自学。根据教师与学生记录的学习进度表,优秀学生可以提早更换公约,提前毕业。

  (3)改教室为各科作业室,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使用参考书和教学仪器,逐步提高自学的能力。

  其实,这不失一种教改的方案。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出现了老师无限度加重学生作业负担和部分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第一次阶段考试,竟有学生罢考,甚至提出取消改革和酝酿驱逐校长的事件。风潮过后,道尔顿制实施艰难。不久,李大本校长便辞职了。

  1912-1923年李大本主持校政的12年是旧中国宣化一中发展最好的一段时间。道尔顿制失败的原因,除主观因素外,还有地方势力排挤外乡人,以及全国革命形势的影响等等。当时罢考的学生们反省,李校长办学是有成绩的,如果主张再坚决些,不仅学潮不会出现,道尔顿制改革还可以继续办下去。

  二、

  《察哈尔省通志》卷24载:

  张家口中学校在张家口明德大街路东。民国四年(1915年)就八旗两等小学改组成立,直隶于察哈尔特别行政区都统署名察哈尔省区立第一中学。

  张家口自古是汉民族与长城以北少数民族的地理文化分界点。明清以来,蒙古民族游牧于长城以北的坝上草原。从张家口北上的张库(即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大道是蒙汉民族团结,中华与北亚、东欧经济文化往来的纽带。为有效统治坝上草原的察哈尔蒙古,清政府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始设察哈尔都统,驻张家口。次年,在上堡建都统署,旧址在今市委党校东院。当时,张家口属宣化府的万全县。而都统的辖区是张家口外的察哈尔八旗牧群。中华民国成立后,维持原来对蒙古民族的管辖办法。1914年,设察哈尔特别区域,辖张北、沽源、康保、商都等11县,其中8县现在归内蒙古自治区。都统署侨治于张家口。第二年,成立蒙汉教育事务所管理全区教育,建立中学。

  那时的张家口中学惨得很,校舍是借用的民房,教师多由地方官吏兼职,经费没有保证。由于军阀派系的混战纷争,走马灯似地更换管理人员,学校管理极差,常有学生转校宣化中学。

  已故宋聿修老人回忆,他以家长在宣化经商为理由,提出转到宣化中学。校长亲自处理,批示:

  查张垣宣化相去匪遥,轮轨交通往返便利,况本校已免收学费,并无困难可言,所请转学并发给证书事,碍难照准。是用经济手段强留好学生:

  原台湾中华民国监察委员张国柱自己带着张家口中学的成绩单,找宣化中学教务主任“央求插班”。整磨了一周,才争得参加考试入学的机会。结果,我以成绩特优,取入三年级,编入该校第十七班。一年后,名列甲等,免除了学费。

  1924年,胡子恒担任张家口中学校长。胡子恒,沽源独石口(今属赤城县)人,中学就读于宣化中学,后考入北京大学地理系,最初教数学与英文。胡子恒为人正派,学问扎实,能理解学生的爱国热情,受到普遍的好评。他对外处理好与政界的关系,对内抓请优秀教师和严格学校管理两件事。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

  1928年,蒋介石统率的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形式上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年底,正式将察哈尔特别行政区改省,原直隶省口北道划归察哈尔。口北道辖区含宣化、张家口及周围各县,大体上是今张家口市(不含坝上)范围。张家口中学又名省立第一中学。宣化中学即为省立第二中学。就规模、影响和办学水平还是二中胜过一中。

  此后胡子恒升迁省教育厅长,仍兼省立一中校长。一中得省城地利,又有十年扎实办学的积累,逐渐呈后来居上之势。1934年,始设高中。1935年,初中十八班参加第一次省会考,全部得分80分以上,依章免试开学。1936年,初中会考超过宣化中学。张家口中学人才济济,不仅校纪严格,学业优良,而且体育也名震一时,外校不少优秀学生慕名转入。著名文学家王瑶、牙科专家朱希涛就是转入生。

  张家口中学和宣化中学你追我赶,为发展地方教育,培养人才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但我们同时应当注意到:1、旧中国的教育面向少数人,规模有限。以张家口中学为例,最大规模(1935年)仅6个班250余学生,1915-1948年(中间停办8年),只有初中毕业生600余,高中毕业生不足50人。2、遵行尊孔复古和所谓三民主义教育,压制师生中的革命活动。1935年,一二·九运动前后,张家口中学和宣化中学都掀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校方秉承反动政府旨意,破坏抗日活动,镇压爱国师生,造成不良影响。3、当时学校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用成绩迫使学生降级、转校甚至开除。某班入学72人,毕业时仅剩39人。另一班毕业时仅存15人。

  三、

  1937年卢沟桥事变,8月23日和27日,日军相继占领宣化和张家口,宣化中学和张家口中学从此停办,校院成为日军的军营,爱国师生惨遭迫害,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许多师生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战争。

  1943年秋,创建于易县良岗乡龙村的晋察冀边区第二短期师范(简称“边二师”)成为宣化中学和张家口中学这段历史的延续。

  1944年入边二师读书,后来又留校工作的张君才告诉我们:“边二师”始建于1943年,校址在易县十区龙村。1945年春节后迁至易县九区苑岗。它隶属于晋察冀边区政府教育厅,日常工作由一专署具体领导,学制为一年。第一二期学员各为100名,分为两个队。队下按学生住屋编组,每组六、七人不等。

  1995年初夏,我有幸去涞源、易县老区调查这一段校史。在易县龙村,一个距易县、涞源、完县县城各约百里的深山小村。几乎干涸的沙河流经村南的山谷,绿树掩映着村中的百十户人家。我们见到村党支部书记赵凤河,一个中年的庄稼汉。他说,他知道抗日战争时期的这所学校,常有老年人来找。房子早叫日本人给烧了。大扫荡,人可死海了。这周围的沟沟壑壑都是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和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见证。

  1944年是根据地开始局部反攻的一年。边二师随形势的发展而发展扩大。1945年春,迁往苑岗。这是深山区依山傍水的富饶村落,曾是晋察冀边区后勤部驻地。年近八旬的老党员苑栋才是当年的民兵队长。他指给我们当年的小广场,学生们上课的地方。当年的学生宿舍,所剩无多的低矮土房。苑老还住在这样的土房,他讲起当年神采奕奕,甚至流血和牺牲都成了幸福的回忆。边二师1945年和1947年,两度住苑岗,也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

  1945年6月,边二师已改名冀察中学,由易县苑岗迁往涞源县城,将原来的日军营房作为校舍。问及当地人,才知道我们下榻的县招待所就是当年的营房即校舍。这时的冀察中学已有六个班300名学生,有员工60多人。

  抗日战争胜利的到来是艰辛又是意料不到地迅速。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古城宣化解放后,冀察中学奉命随冀察区机关迁宣化。师生们永远忘不了胜利的7天进军。

  从涞源出发,途经涞源县上庄,蔚县草沟堡、西合营、北水泉,阳原县化稍营和宣化县深井等村镇,食宿于群众家中。个人的行李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带,只有炊事用具和教学用品由沿途群众帮助运送。平均每天行军60里左右。

  在当时,教育是服从和服务于战争的需要,办学有以下几个特点:1、课程设置适应战争需要,除一般的文化基础课外,还有政治、军事、劳动等应用课。2、教育与社会活动相结合,师生们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的政策,开展社会调查,参加抗日斗争。3、勤俭办校,努力开展大生产运动,解决学校经费不足,增加个人收入。

  1945年9月至194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察哈尔省是全中国经济恢复和文化发展最有成效的地区。张家口市成为晋察冀边区首府,宣化市是察哈尔省省会。进入宣化的冀察中学改名察哈尔中学。由于扩大招生和接收原宣化中学的人员,师生总数已超过500人。古老的宣化中学院又恢复了朗朗的读书声。察哈尔中学发展教育,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张家口中学校园直到1946年初才恢复使用。成立了直属晋察冀边区文教委员会的张家口市中学。

  194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边区被迫撤离张家口和宣化。严酷的内战现实打断了宣化中学和张家口中学的正常发展。张家口市中学奉命经蔚县、广灵、灵邱等撤至建屏县(今平山县),以后扩充为“晋察冀边区联合中学”,1949年迁入北京市,改名育才中学,即今第101中学。宣化的察哈尔中学沿一年前的进城路线撤退,重返苑岗。

  在涞源县,我们访问了当年随军进入又撤出宣化的学生杨世贤和贾一民。他们对50年前的事记忆犹新。撤出宣化比进军宣化还突然。一声令下,短暂的动员,师生们背起行装就出发。由于对战争的前途看不清,一些家在宣化的学生被家人留住不让走。许多人是从家中逃出来,追赶学校的队伍。

  淌过洋河,我们悄悄地向古城告别,泪水不禁流出来,我们一定会胜利,一定会回来的。在苑岗的一年,正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防御转向反攻的一年,毕业生们不仅去当教师,有的还分到部队或土地改革的工作队。1947年9月,察哈尔中学与察哈尔师范等3校合并为“察哈尔联合中学”,迁往涞源县后泉坊村。校长武权藩、秘书李寿田、教导主任董遂平、总务主任刘铭。

一段历史,两校情缘——宣化一中和张家口一中 张家口宣化区

  泉坊村在涞源县东约5里。往日的田地已成为平坦的马路,路边是繁华的商业区。在杨士贤、张勤两位老人的帮助下,我们找到曾作为办公室和教室的龙王庙。现在是一个乡办企业的杂物堆放处。古老的庙屋和一株主干枯朽却有几枝新芽的古树是当年的见证。

  张家口和宣化解放是1948年底。1949年春节过————后,联中奉命进城。胜利的进军是愉快的,而且物质条件比1945年已有一些改善。立春过后,北国严寒不减,河上的冰层已开始松动,师生们是踏着冰,后来是淌着冰水过洋河的。身体健壮的男同学把老教师和一些体弱的女同学背过河,棉衣上冻结薄薄的一层冰。在沙岭子,联中的师生们上了火车。此行不是重返宣化,而是进入张家口。接收原张家口中学、塞北中学和养正中学,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察哈尔省立张家口中学。

  1947年,国民党领导的察哈尔省为恢复张家口中学和宣化中学作了一定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校都成为省属重点中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7762.html

更多阅读

人间阴间,人鬼情缘——30电视剧《聊斋3》 人鬼情缘 电视剧

人间阴间,人鬼情缘——30集电视剧《聊斋3》实际上,《聊斋3》一共有6个故事,共42集。而我只是下载了《孙九娘》、《江城》、《白秋练》和《画壁》4个故事,共30集。蒲松龄的《聊斋》讲的是人间与阴间的情缘故事。其实,都可以从中悟出

一台交换机,两台电脑如何共享上网 交换机如何共享上网

一台交换机,两台电脑如何共享上网?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7-1-14 00:31我家有一台交换机,两台电脑如何共享上网?我将主机设成192.168.0.1,拨号的设置也设成共享,网关192。168。0。1为什么分机还是上不了网呢?提问者: songyivip - 一级

声明:《一段历史,两校情缘——宣化一中和张家口一中 张家口宣化区》为网友花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