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考题的余闻
郭启宏
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国文试题中有对对子小题,“孙行者”,求对句。试毕,高中者仅一人,所对为“胡适之”。
这个答案震烁时空,人们至今仍然报以激赏。白化文说,“此对天机超逸,流转自然”。愚以为论及对仗文学的虚实字平仄声,此对可谓出神入化。查出题者陈寅恪,高中者周祖谟也!
耐人寻味的是试后不久辄起“一个绵延的辩论”,有指摘清华复古的,有针锋相对反驳的。此后,公案了犹未了,论辩曾经花落去,余闻时复燕归来。
有一种说法,据白化文称,陈寅恪自拟对句,为“祖冲之”。白认为“祖冲之”“略嫌板重”,不如“胡适之”,又称,“据说陈先生见此对句,亦为之叹服,还说,有这三个字,入清华哪个系全行。陈寅恪原拟对句“祖冲之”说流传甚早,且广,白氏虽著文行世,恐非始作俑者。
又一种说法,据吴小如称,为“王引之”。吴致白信中说,“陈寅老当年确有一标准答案,乃‘王引之’而非‘祖冲之’。‘祖’与‘孙’属对虽工,而‘行’与‘冲’同为平声,所对并不工稳。‘王’亦有‘祖’义……‘引’与‘行’则对仗极工。此说盖闻之于清华老校友卞僧慧先生。其言对以‘祖冲之’者,乃传闻之异说”。言之凿凿,且“王引之”与“孙行者”实为流水对,极工巧的,吴说似可盖棺,只是言出非当事者,总隔一层。
对句疑团解得么?我查阅周祖谟的文章,果有谈及此联的。“当时我想到可以作对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王引之’,一个是‘胡适之’。二者自以对‘胡适之’为好。因为‘适者,往也’,‘往’跟‘行’意思相近,‘引’又是另一个意思。所以我就以‘胡适之’为好。”鄙人忖度,或许“王引之’说盖源于此。周先生接着说,“后来听说这个题目是陈寅恪先生所出。他对于以‘胡适之’为对也颇赞赏。”这个“也”字透露信息,周先生不能肯定陈寅老原拟何对,却认定“胡适之”不是原对。兜来绕去,还是一头雾水。
其实事情没有传闻那样繁复,答案就在陈寅恪先生的文字里!1965年,76岁的陈寅恪追忆昔日命题经过夫子自道,“其对子之题为‘孙行者’,因苏东坡诗有‘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韩卢’为犬名,‘行’与‘退’皆步履进退之动词,‘者’与‘之’俱为虚字。东坡此联可称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又说,“寅恪所以以‘孙行者’为对子之题者,实欲应试者以‘胡适之’对‘孙行者”。盖猴狲乃猿猴,而‘行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此不过一时故作狡猾耳……”原拟对句就是“胡适之”!陈寅老的及门弟子卞僧慧谈及此事,指证当年出版的《清华暑期周刊》,阐明陈先生命题的深意,“欲借此以发见聪明博闻的特殊人才”,而那些“辗转传闻,或又杂以臆想,不免失真”。
一段文字公案应可了断,而余闻依然流传。辗转传承者似乎从“祖冲之”、“王引之”与“胡适之”的比较里发现中国对仗文学的精深,从而获取审美上的享受;又似乎从陈寅恪改变初衷、服膺创造的传闻里,感受一代学者的亮节高风。唯一遗憾的是我们还是不够了解陈寅恪先生的盖世才情,因为我们不敢肯定原拟就是“胡适之”。假如我们认真捧读陈先生的著作,我们应该相信,那个最为精彩的对句本来属于陈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