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赏析 白莽作孩儿塔序分析

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赏析

原文:

  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夜,鲁迅记于上海之且介亭。

  注:徐培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航空署署长。一九三四年间因航空署焚毁,曾被捕入狱。

赏析:

抒情美音乐美精炼美
——读《白莽作〈孩儿塔〉序》

鲁迅的杂文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杂文风格的抒情散文,一类是寓理于情的时评、随笔、杂感等。《白莽作〈孩儿塔〉序》就是第一类中极具抒情美、音乐美,精炼美的文章。
本文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序,最初发表于1936年4月《文学丛报》月刊第一期,后由许广平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
白莽,笔名殷夫。1931年1月17日与柔石、李伟森、胡也频、冯铿等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鲁迅以无可遏止的悲愤,写了《为了忘却的纪念》及《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等文章,以抒发对被害革命青年作家的深沉的爱,对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革命青年作家的强烈的恨。五位革命青年作家就义之后五年,由于“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因此在这种深沉的爱与强烈的恨的情感天秤上似乎又增加了许多重量。文章一开始便以“还是冷”、“有些凄凉”、“更加惆怅”等抒情短语,渲染出了鲁迅写作序文的心境,给了人们以极为强烈的情绪感染;接着写作序的请求,引起了作者的沉痛回忆。白莽的声音笑貌又在作者的“眼前”出现。白莽兄弟“殊途同归”,同时被捕入狱的不幸遭遇,再一次撞击着作者的心扉。“四年之前”写文章本想“将它们忘却”,可又怎能忘却呢?时过五年了,“他的年青的相貌”,不是分明清晰可辨,“象活着一样”吗?旧血迹上又添新的血迹,旧恨末消又增新恨,鲁迅的心怎的不“凄凉”、“惆怅”,怎的不悲不愤呢?这段娓娓述说,交织着鲁迅对白莽的爱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一片深情,一片真情。紧接着,作者袒露了自己写序文的矛盾心情:“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把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既是请求作者心情的写照,也是鲁迅自己作此序时心情的写照。为什么象“捏一把火”?为什么“寝食不安”呢?因为一方面他知道为亡友“做序文”是自己的“义务”,另一方面又怕因自己“简直不懂诗”而曲解了诗的精神,因此他对白莽的诗,“一句”也“不能”说。这除了表现鲁迅的自谦外,更主要的是要奉献他对于革命青年作家白莽的巨大尊敬。文章至此,感情蓄积得很重很重了,一到第四段便破闸而出,翻腾起汪洋恣肆、无法遏止的感情波涛,从而将序文推向高峰,构成了一股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文章不仅用一连串的比喻形成排比,气势宏伟的热烈歌颂了《孩儿塔》诗集的伟大意义与作用,而且还以“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与之对比,高度肯定了《孩儿塔》诗集的战斗精神。这篇序文把怀念战友,揭露敌人、歌颂光明的感情溶于一炉,感人的力量特别强烈,表现了浓烈的抒情美。
读《白莽作〈孩儿塔〉序》,我们还会突出感觉到一点,即不仅具有把情美而且具有音乐美。序文前三段曲曲折折表露心迹,有凄凉、有惆怅、有自谦、有尊敬、有愤怒、有爱怜;但到了第四段这些感情凝聚成了强大的冲激热浪,对诗集予以高底的赞美,热烈的歌颂,感情的热度达到了沸点。这种感情的曲折变化到迸发喷涌,形成了序文强烈的内节奏和内旋律,即感情的节奏和旋律美。不仅如此,在语言形式上,序文前三段全是散文句子叙议抒情,而到了第四段“一变而为用诗的语言抒发感情,结尾段又回到用散形句子表达。这样的段落组织,形成了序文的外节奏外旋律,即整散段交错形成的节奏与旋律美。这种节奏与旋律之美,在第四段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不仅整齐句子与散形句子交错,而且前后分别用“在”与“界”相协,读来别具一种韵味,表现了强烈的音乐效果。
这篇序文语言的精炼美,也是令人倾服的,仅就第四段来看,不仅用博喻的形象引动人们展开想象的翅羽,去展现“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进军的第一步”,“爱的大”,“憎的丰碑”所含的壮美景象,从而认识《孩儿塔》诗的伟大意义与作用,而且用极含蓄的“是有别一种意义在”与“属于别一世界”的语言,深刻地说明了鲁迅先生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前驱的血》中所论述的内容:
统治者……用最末的手段,将左翼作家逮捕,拘禁,秘密处以死刑,至今并末宣布。这一面固然在证明他们是在灭之中的黑暗的动物,一面也在证实中国无产阶级文学阵营的力量,因为……我们的几个遇害的同志的年龄,勇气,尤其是平日的作品的成绩,已足使全队走狗不敢狂吠。
然而我们的几个同志已被暗杀了,但无产阶段革命文学却仍然滋长,因为这是属于革命的广大劳动群众的,大众存在一日,壮大一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也就滋长一日。
这就是“别一种意义”、“属于别一世界”的最好注解。十几个字托负着如此丰富深刻的内容,可谓精炼之至。
这篇书序以极精炼的语言,以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旋律,极浓郁的抒情为特色,而区别于一般的书序,给人以多方面的美感,很值得我们精读,品味。

附录: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2、把握关键语句、语段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词“惆怅“是怎样统领全篇感情的。

  2、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前期:反复阅读文本,并结合课前发下的资料(关于鲁迅、关于白莽,以及白莽诗作《血字》、《让死的死去吧》、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文字)进行阅读。

  后期:提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1-3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

  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有了

  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人们用一面绣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旗覆盖

  在鲁迅棺木上。“民族魂”,这正是中国人民对鲁迅的最高褒奖。

  2、关于鲁迅,我想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那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所了解的鲁迅。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3、今天,老师要讲的是一个爱护青年、接近青年、与青年人心灵相通的鲁迅。

  在他56年的生命中,竟有19年时间是做教师的。在学校,鲁迅是一位在学生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鲁迅对青年人、尤其是青年作家,总是热忱地关怀和积极地培养。这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

  1931年,白莽被国民党枪杀后,白莽的身影就经常在鲁迅的眼前出现———“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鲁迅久久不能平静,为中国失去这样的英雄健儿而痛哭。鲁迅悲痛地回忆着和白莽相处的日子,在白莽死去已经五年后的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日夜里,重病缠身的鲁迅当夜便为白莽的遗诗《孩儿塔》作序。今天我们就来结识鲁迅用他那蘸满深情的笔给我们描绘的这位可爱的青年——白莽,以及他的诗集。

  二、解题:关于序

  《白莽作〈孩儿塔〉序》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一篇序。

  序:指序文,是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面对其写作缘由、内容、体例加以说明的文字。

  它同时也是一篇著名的杂文。

  杂文:包含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文艺性和辩论性。它把精辟深刻的说理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尖锐泼辣、风趣幽默的独特文体。鲁迅是现代杂文大师。

  三、研读文章

  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课前让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我从中提炼出了一个比较有价值,也能因此而解决一部分其它问题的问题:

  为亡友的遗文作序是义不容辞的事情,鲁迅本身也视其为一种义务,这在文章第三段中

  有所流露,但为什么作者在这篇序文要结束的时候却说“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也就是说在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背后,作者的感情起了怎样的波澜,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呢?我们一起来摸索文中的情感线索。

  (一)在文中找出统领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眼:惆怅(文眼)(最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关键语词)

  (二)如何理解这种惆怅,它是怎样串联起全文的?

  1、天气与心境:(时局动荡、身患重病、)时值暮春、寒意料峭;雨声淅沥、感时伤怀;为白莽遗诗写序→产生惆怅

  问:如何来理解第一段中的“这就使我更加惆怅”?/第一段中作者写春天的雨和远道寄来的信,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抓住封号、“也因为”、破折号、“这”来理解。

  2、由信的开首而回忆起白莽→更加惆怅

  问:找出第二段中回忆白莽的句子。

  品位相关语句:“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这里用了外貌和语言描写,思考作者用这寥寥数笔来回忆白莽的作用?

  答:赞颂年仅19岁,已入狱3次的革命青年白莽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寄托作者的思念;表达对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革命者的愤慨之情。

  3、白色恐怖下不能详加评析诗稿→还是惆怅

  (背景:“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抗战,国民党政府对外“不抵抗”,对内“大围剿”……)

  问:作者这种惆怅的情绪有没有改变呢?

  品位相关语词:“一团火”、“简直”、“也许”以及语句:“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答:这里作者作了一个比喻。

  “一团火”:形象地展现出作者急于流布之心,从这一比喻中可以体会出作者与白莽深厚的友情。

  在这种急切地想要流布诗集的心情之下,作者却说“我简直不懂诗”,为什么?

  “简直”:鲁迅终身热爱诗歌艺术,关注和研究中外诗歌发展的情况,20多岁就写出了学术价值很高的《摩罗诗力说》。据统计:先生最早的诗作《别诸弟三首》写于19岁,而最晚的一首诗是逝世几个月前写的《亥年残秋偶作》。

  不懂的是志趣不投者的作品,也可以是下文提到的“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也就是不愿懂那些无聊文人的诗。

  “也许”:表示不肯定,回忆鲁迅与白莽第一次碰面的原因。鲁迅与白莽是因为共同热爱匈牙利革命浪漫主义诗人裴多菲的诗而相互认识和亲近的。真和鲁迅闹开的都是志趣不投者,和白莽没有闹开的原因是因为志同道合,属于同一战线的文艺战士,共同与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粉碎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貌似自嘲,实则顺乎一击。

  “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不能说的原因见《为了忘却的记念》四:“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作者急切地想要使亡友的遗文流布,但却因为当时的白色恐怖而无法对诗稿详加评析,这使作者还是不能扭转自己惆怅的心绪。

  4、《孩儿塔》的出世→走出惆怅

  品位相关语段:第四语段

  1)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排比和比喻对白莽的诗集作了高度的评价。全体朗读第四自然段。

  2)运用比较的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在替换词语中比较:

  “东方的微光”(曙光,阳光)——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铁罐头”,“禁锢”等文字,体会其语言的准确性。给千万民众带来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的光亮。

  “林中的响箭”(利箭)——使视觉转化为听觉,使人惊心动魄。

  包括后面的“萌芽”、“第一步”等都用形象的语言表明《孩儿塔》这部诗集的巨大作用。

  体会“别一种意义”、“别一世界”指代的都是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世界/共产主义的世界。

  “一般的诗人”、“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

  3)再次全体朗读

  (三)研读小结:作序对鲁迅而言是份内事,但是即使没有序,白莽的诗照样会流传,因为他有许多前仆后继的战友,他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作者因此而走出惆怅,惆怅已不复存在,只是感到如释重负后的无限欣慰,所以在结尾处说“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这样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

  四、整体感悟:

  问:在作者从产生惆怅到走出惆怅这样的感情波澜的涌动中,我们体会到的是什么?

  答:体会到了作者深深的思念和火一样的友情,也就是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这是主要方面。再详尽深入一些的回答可以是: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对进步青年的爱和对反动派的恨。)

  五、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鲁迅富有魅力的语言中,不仅了解了白莽以及他的诗集,更重要的是体会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炽热、深沉的情感。

  其实,在鲁迅的诸多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作为精神战士的鲁迅,也可以是一个作为青年人朋友的鲁迅,还可以是一个作为孩童的鲁迅、作为孝子的鲁迅、作为丈夫的鲁迅、作为慈父的鲁迅、作为兄长的鲁迅等等。

  了解一个人必须要用心灵去体会。如果你读鲁迅的文章越多,引发的思考越深,你就越喜欢他、越佩服他。

  希望今天的这堂课能成为你尝试着认识生活中不同侧面的鲁迅,并与之进行心灵对话的一把钥匙。

  六、拓展阅读

  以“的鲁迅“的形式确定一个专题阅读,并进行一次这样的专题写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7317.html

更多阅读

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赏析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

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赏析灵宝实验高中 尹学军说明:此文为原创,转载须注明。朱熹的《次韵雪后书诗二首(其一)》是今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Ⅱ卷诗歌鉴赏的提供的阅读材料。原诗如下: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北京秋天下午的我赏析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

苍旻遐缅何若归——《感士不遇赋三 》赏析 感士不遇赋 译文

苍旻遐缅何若归——《感士不遇赋(三)》赏析感士不遇赋(三)陶渊明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广结发以从政,不愧赏于万邑,屈雄志于戚竖,竟尺土之莫及!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商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奚良

声明:《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赏析 白莽作孩儿塔序分析》为网友朶莪哋囡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