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载体的产生和发展 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技术的不断积累与进步,其容量与功能不断得到提升。同时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信息载体不断更新换代。从信息载体出现的时间顺序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一些阶段:

楔形文字:

公元前4000年左右,亚洲西部的亚美尼亚高原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苏美尔人。在古代的苏美尔,人们使用芦秆或木棒做成尖头的笔.在泥板上写字,每一个笔画总是由粗到细.像木楔一样.把泥板晾干后再进行烧制。这些泥版中.大约90%是商业和行政记录,其余的10%则是对话,谚语、赞美诗和神话传说。这就是苏美尔人留给后世的珍贵礼品——“楔形文字”。楔形文宁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创造了灿烂的苏美尔文明。

甲骨:

中国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其中龟甲又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骨又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猪、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骨。

  使用甲骨进行占卜,要先取材、锯削、刮磨,再用金属工具在甲骨上钻出圆窝,在圆窝旁凿出菱形的凹槽,此过程称为钻、凿。然后用火灼烧甲骨,根据甲骨反面裂出的兆纹判断凶吉。

  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占卜用的甲或骨,至商代甲骨盛行,到周初或更晚仍有甲骨。商周时期的甲骨上还契刻有占卜的文字——甲骨文。

  殷墟出土的甲骨已有15万片左右,对甲骨的研究包括释读、卜法文例分析、分期断代研究和社会历史考证等。研究的一般步骤是整理、缀合、墨拓、分类、分期、著录、释读和综合研究。

  甲骨文是古代比较完整的一种文体,可汉字历史才是最悠久的。

金石:

“金”是指商末周初出现的青铜器,“石”是指周代出现的石刻。商末周初出现了青铜器,铭文基本是铸成的,只有极少数用锋利的工具刻成,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当时,统治阶级把重要文件和重大事项,如法律、契约、册封、赏赐等铸刻在青铜器上,后来又刻写在石器或石板上保存起来,这就形成后世所称的金石档案。如“毛公鼎”、“泰山石刻”等。

简牍: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有关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作“检”。在检上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署”---这是信封的起源。然后将两版合好捆扎,在打结的地方涂上粘土,盖上阴文印章,在粘土上出现凸起的字,这就是“封”,使用的粘土叫“封泥”。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笺是古代一种短小的简牍,是供读书者随时注释的,它系在相应的简以备参考之用。现在人们所说的笺注就是起源于此。从策、简、籍、簿、笺、札、检、椠等从竹、木字形上,都反映出简牍的制成材料。

缣帛:

缣帛文献起源于春秋战周时代,盛行于两汉.大约在秦至西汉问.是帛书使用最多的时期。丝织品虽是当时最轻便的书写材料.上层社会普遍用缣帛作为书写著作或公文的材料,用于各种重要典籍、文书、信件的书写,但其价格昂贵.不如竹简使用的普遍.缣帛始终未能取代简牍作为记录信息的主要载体.与简牍并存了很长一段时期。


纸张:

中国造纸技术起始于两汉,东汉时期蔡伦推动了造纸技术改革。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技术经验,采用树皮、破麻布、麻头和破渔网等废弃物造纸.既增加了原料来源,义降低了造纸成本,使纸张广泛使用成为可能。造纸技术的改进,使得人类梦寐以求的价廉优质书写材料终于诞生。造纸术很快推广到全国各地.简牍和缣帛逐渐被淘汰。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基本取代了落后的简帛书写材料.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感光材料:

感光材料是照相中所使用的胶片、胶卷和相纸等材料的总称。感光材料一般分为黑白感光材料和彩色感光材料两大类。在照明、电影电视摄制、印刷制版领域中所用各类在光的作用下能进行光化学变化而达到使用要求的材料。分为银盐感光材料和非银盐感光材料2大类。它的特点就是在无光的状态下呈绝缘性,在有光的状态下呈导电性。复印机的工作原理正是利用了这种特性。在复印机中,感光材料被涂敷于底基之上,制成进行复印的所需要使用的印板(印鼓),所以也把印板称之为感光板(感光鼓),感光板是复印机的基础核心部件。复印机上普遍应用的感光材料有硒、氧化锌、硫化镉、有机光导体等都是较理想的光电导材料。

唱片:

1857年.斯科特发明了声波振记器.这是最早的原始录音机。1l877年爱迪生发明了一种录音装置.可以将声波变换成金属针的震动,然后将波形刻录在圆筒形腊管的锡箔上。当金属针再一次沿着刻录的轨迹行进时,便可以重新发出留下的声音。1878年爱迪生成立制造留声机的公司.生产商业性锡箔唱筒,这是世界第一代声音载体和第一台商品留声机。而德国科学家伯利纳1887年研制出来的圆盘式唱片和留声机为世界留声事业开创了新纪元,1891年,伯利纳研制成功以虫胶为原料的唱片,发明了制作唱片的方法。1931年美国无线电公司试制成功33.5转,分的密纹唱片。1948年哥伦比亚唱片公司首席工程师皮特·格德马克,采用钻石做唱针.乙烯基塑料为唱片材料,并增加淘纹密度,唱片转速为每秒33.5转.使得一张l2英寸唱片每面可放二十多分钟的音乐.大批量唱片从此开始生产。


磁性载体:

1898年由丹麦物理学家帕尔森发明的磁性录音装置.是将声音记录存一根钢丝上。1928年德国工程师菲雷莫尔就存柏林展示了在纸基上涂有铁屑作为声音载体的磁性录音装置。1932年,德固AEG公司和BASF公司合作.南AEG公司生产记录设备.BASF公司生产声音载体。作为磁带的主要材料——磁粉起着决定作用,1934年,BASF公司研制出使用塑料作为带基的磁带.将细小颗粒状磁粉分散在塑料黏合刺中.然后涂敷到塑料带基上。在发明磁带以后,录音机本身也在不断改进,录音和放音的质量越来越高。


光盘载体:

1972年.荷兰飞利浦公司的研究人员.研制成功了利用激光光束来进行记录和重放信息:记录信息时.用激光在介质表面烧成许许多多微小的坑;读数据时.利用激光束扫描记录信息的介质.根据激光在小坑上的反射变化得到信息。最初投放市场的产品就是激光视盘——LD激光视盘,直径为l2英寸.两面都可以记录信息,但是它记录的信号足模拟信号。1982年.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制定了CD-DA激光唱盘的标准,从此一种新型的激光唱盘——音乐CD诞生了。CD-DA激光唱盘系统,首先把模拟的音频信号进行脉冲编码、调制等数字化处理.再经过EFM编码之后记录到光盘上。接着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又利用CD-DA作为计算机大容量只读存储器——CD-ROM.并于1985年公布了在光盘上记录计算机数据的标准。紧接着可以一次写入、多次读出的CD—R光盘和能够反复擦写的CD—RW光盘相继出现。1993年9月.留美学者姜万勐利用美国C—CUBE公司的MPEG技术,将图像和声音同时存储在一张小光盘上,研制出一种价格强有当时的LD光盘十分之一的视听产品——VCD,即视频压缩光盘。

半导体存储器:

1967年姜(Kahng)和施敏发明了一个重要的半导体存储器件,它是一种非挥发性半导体存储器.具有非挥发性、高器件密度、低功率损耗和可重写性等特点.可以在电源关掉以后.仍然保持其储存的信息。半导体存储器中最小的存储单位就是一个双稳态半导体电路或一个CMOS晶体管.它可存储一个二进制代码。由若干个存储元组成一个存储单元.然后再由许多存储单元组成一个存储器。每个存储单元可存放一个字节.每个存储单元的位置都有一个编号.即地址.一般用十六进制数表示。一个存储器中所有存储单元可存放数据的总和称为它的存储容量。


按不同的技术.半导体存储器芯片可以细分为EPROM、EEPROM、SRAM、DRAM、FLASH、MASKROM和FRAM等。半导体移动存储器以其大容量、易携带、速度快等优势,受到消费者喜爱。在消费领域.主要应用在PDA、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MP3和手机等数字电子产品。



信息载体的产生和发展 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赢在积累博客推荐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99096bb00100z5ma.html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7215.html

更多阅读

文章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但它是构成我们世界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的总和。信息资源与物质、能源资源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特点,就是它可以被重复使用,可被同时共享,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可以不减少,有时还可产生新的增量。信息技术是

微课的含义与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五一节期间,收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13年第4期,这一期杂志集中讨论了国内微课程(微课)的发展,应杂志社编辑之约,我为这一期杂志撰写了一篇文章,介绍了我们团队近期在一些省市开展教师微课程培训的情况,谈到了有关微课程的发展和

声明:《信息载体的产生和发展 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为网友十夏九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