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和《汉书》成书的时间一个是在西汉时期,一个是东汉时期。按照当时的说法应该是沛郡丰县中阳里,而秦末农民起义之前,两者的关系则是沛县丰乡。秦始皇二十六年,在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沛县属当时的泗水郡下辖,史记中记载的是泗川郡,汉书记载的是泗水郡。在春秋战国时,沛地属宋国,后来宋国被齐魏楚三国吞并瓜分,楚国得沛地而设立了沛县。而沛县升级为沛郡的具体时间目前还有争论,因为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所以现在只能进行推断,一种说法是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将家乡沛县丰乡升级成沛郡丰县。另一种说法是最晚到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才改设为沛郡。
而刘邦在起兵前曾经担任过的泗水亭长究竟是个什么官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泗水亭长属于吏,不属于官,官和吏是有本质区别的。官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吏则相反,地方的吏一般是郡守或县令自己雇佣的。通常只是出于习惯原因所以造成官吏叫法不分和混淆。
泗水是一条河,大概位置是经由彭城(徐州)向北,经过沛县东后继续向西北方向延伸。关于泗水河在秦末时的具体位置一直没有查到准确的资料,现在唯一能够参考的就是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沛县、泗水、泗水亭的相互关系。
如果这个图表示的位置是正确的,那么问题就来了。现在史学界基本已经公认了丰是刘邦的出生地,家乡以及祖籍。对于泗水亭有很多处记载都说位置在沛县东一百步,有高祖庙。而且因为紧邻泗水而得名似乎也比较合理,但是泗水亭和丰邑的距离有几十里远,为什么出生在丰邑的刘邦却确担任了几十里外的泗水亭长呢。对于刘邦早期的成长经历还有另一种说法叫“生丰养沛”,意思是生在丰而成长在沛县,如果按这种说法来看刘邦任泗水亭长似乎也合理一些,但是真实情况如何现在只能是推测了,因为史书中对这方面没有任何明确的记载。
另外一个问题,亭这个机构设置早在战国时就有了,最初是设立在各国各地的边境用来起防御职责,也就是说泗水亭的设立时间可能会很早,至少刘邦任泗水亭长时他不太可能会是第一任亭长,而且这个并不局限于秦是否统一六国之后。而从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来看,古时三十为壮,也就是说刘邦任亭长时已经过了三十岁。现在有部分人认为刘邦的及壮,试为吏是虚指,并非实指三十岁,但是又提不出任何相关记载和证据,只是主观性的认为是虚指,这个就有些臆测的成分了。楚国被秦灭时刘邦是三十三岁,如果三十岁就任了泗水亭长,那么很有可能这个时候沛县还属楚国管辖。这--方面从史记和汉书里找不到相关的信息,只能从几件事的发生来推算大概时间。
关于亭这个机构的记载在汉书的百官公卿表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乡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现在很多人都认为秦汉时地方机构是县统乡,乡统亭,亭统里,而依据几乎全来自于汉书的这段话。如果按照汉书的说法十亭一乡,那么乡是六千六百二十二而亭应该是六万多才对,而不是二万多,悬殊这么大即便是大率也是很有问题的。根据目前考古测算出的结果秦代一里相当于现在415米多,按上面县大率方百里来说,县大概一百里左右,乡大概十里左右,是正好符合这个数据的。但是如果按十里一亭,十亭一乡的说法来看,那么县就是千里了,显然不可能。按照秦制来看,万户以上的县为县令,万户以下的县为县长,换算下来一里差不多一百户左右,《续汉书·百官志》里记载的也是一里百户。
通过分析明确知道了亭不在地方行政机构中间,在我看来亭属于军事机构的可能更大,第一,亭最初设立就是用于军事防御之职,而《续汉书·百官志》说:“亭有亭长,以禁盗贼”,“亭长主求捕盗贼,承望都尉”。最后一句话极为重要,点明了亭长和都尉有关系,也就更加说明了亭不是地方的行政机构。第二、从亭长本身的工作来看,主要工作负责管辖地区的治安和接待来往人员的任务,而亭长手下仅有的两个下属一个亭父一个求盗,亭父负责处理杂物,求盗负责抓捕等工作,很显然亭这个机构非常类似于现在的派出所,刘邦的泗水亭长也很可能是泗水派出所所长了。而亭的管辖范围也许和一乡之地差不多。
所以现在通过分析得出,刘邦的泗水亭长既不是大家所说的村长或乡长,而是独立于地方行政机构之外的设置,也许在秦末农民起义时亭这个机构的军事作用不复存在,但是关于它的前后设立和职责现在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对我们熟悉刘邦的早起生活状况起了一些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