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一座城
徒步令人愉悦,谁走谁知道。
一年级寒假时,我带七岁多的儿子吴大奇徒步过玄武湖、紫金山、明孝陵,他十分有感觉,于是二年级的寒假我又带他徒步。
原本是想徒步去扬州的,后来大奇有一个同学要参加,但他又没有太多时间,我想那就改路线吧,重要的是走,目的地是哪里不是关键,所以就把徒步改为市内,信手拈了个主题,寻访“新金陵48景”。南京由来就有“金陵48景”之说,2012年8月起,南京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金陵晚报》又发起“新金陵48景”的评选活动,由此得出了目前新时期下的金陵48景。这些景点涵盖了南京的历史人文景观、城市地标、公园、建筑、城建成果、乡村游、生态游、农家乐、地质景观、工业景观等,有很多我们去过,也有我们没有去过的,我觉得值得带着孩子再去寻访一遍。
后来同学改了计划,不能与我们同行,没关系,那我们就自己走吧。没想到这一走,三年级的寒假又搭进去了。
走之前,准备“新金陵48景”的材料。这一搜,不得了,简直是掉进了资料的汪洋大海,在其中泅渡的我同时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平常熟悉的地方,去过数次的地方,过去只是去,去了就是逛,看看表面的一些景,一些色,没想到这一次材料编辑间,竟对好多地方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去外地旅游,总是要做很详细的攻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可是对于身边熟悉的景致,反倒没有了那份细细了解的耐心。虽然南京对于我来说并不是第一故乡,可是在此生活了这么多年,也是熟到如同看身边的人,他一呲牙,我就知道他要讲什么笑话。抬脚就可以到达的地方,我们也是这样吧,不会太上心,不会太用心。可也像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确定完全了解他吗?未必。就像现在我对于那些常去景点的惊艳,噢,原来它们还有这样的来历和故事。
吴大奇小朋友两三岁时,我们就买了南京公园年卡,带他逛遍南京城的公园及景区。不过如今问起来,好多地方他都已经遗忘。正好,这次寻访,一是访新,二是忆旧。和孩子一起用脚去丈量,去重新认识这座城,真是令人兴致盎然。
慢慢走,带孩子发现自己
吴大奇从小喜欢蜗牛,雨天里走在外面,就喜欢低头寻找蜗牛,然后将它们带回家养着。目前我家里还养着 两只蜗牛。后来,也不知哪天开始,他就管自己叫小蜗牛了,也让我们这样叫他。
后来,有一天,我带回家一本“中国最美的书”设计师朱赢椿老师送的一本书《蜗牛慢吞吞》,他喜欢极了书里的那只蜗牛。
自他叫小蜗牛后,凡跟他玩得来的人,他都赐名以蜗牛。姨妈家的哥哥叫“大蜗牛”,哥哥的女朋友叫“中蜗牛”,我的一位好朋友、一个温柔的阿姨他管她叫“阳光蜗牛”。他的好朋友们以“金蜗牛”、“银蜗牛”、“铜蜗牛”系列排下去。只要他们在一起,就都是蜗牛。
我不明白,儿子为什么小小年纪,在还未了解世人赋予蜗牛的种种象征意义之前,就那么喜欢蜗牛,或者这就是传说中的“臭味相投”?
我们家的这只小蜗牛,一岁半不到的时候,我们就带他出远门旅行了。那时候,他到哪儿都带着他的四个可爱的小伙伴,就是那著名的澡盆玩具——小黄鸭。那四只小黄鸭,一个是妈妈,三个是孩子,他一手抓俩,吃饭、睡觉、坐车、游玩,都不松手。偏偏有一次,他在某座山上玩,因为看中一块石头,他要去捡,一松手就把小黄鸭丢在了一边,结果,马上就被旁边的一个大小孩捡去了。吴大奇立即石头也不要了,站起来就扑到我的腿边:“我的鸭鸭!”那时候,他还很少说长句子,基本都是三五个字地往外冒,以前他在家都爱说宝宝长宝宝短,这是第一次说“我”!
人家说,小孩子到两三岁时,会迎来人生第一个叛逆期,可是我儿子没有出现这个现象,但唯有一件事他比较执著。那就是出门在外,到餐厅吃饭时,我们图省事,常常张嘴就是:“给他来一份儿童套餐!”他马上表示反对:“儿童套餐不是我吃的!我要吃跟爸爸一样的!”久之,我们就再未给他点过儿童套餐。这是他第一次说“不”!
出门旅行,购买一些走在路上吃的食品是必须的,开始我儿子对我们买什么都无所谓,让他挑,他也没有感觉。后来,有一天,他跟我讲:“老娘,别的随你们买,我就要牛奶味的面包就可以了。”这是他第一次明确说“要”!
行走南京“新金陵48景”,在鼓楼公园,我拿钱买门票,结果发现儿子不用买票,我说“省钱了”,儿子却在当天的游记中写:“对大人来说,省钱了;对我们来说,我们似乎被忽视了。如果你是一个小孩子,你肯定能感受到。”
在鸡鸣寺相亲角,我问儿子:“儿子,你将来要不要到这里来相亲啊?”儿子说:“切,我才不要挂着这里让人挑呢!”
在总统府,听同行的姐姐讲,蒋介石的桌上有一只玻璃杯,不是用来喝水的,而是用来反射窗户外面的情况,预防有人来暗杀他的,他说:“当总统也蛮辛苦的。”
在甘熙故居,品尝各种南京小吃,他说:“别的都还好吃,就是生煎包是蘑菇馅的,我不爱吃。”
在逛完明孝陵博物馆之后,他说:“我喜欢南京原来叫上元,但是要是现在再把南京改为上元的话,我就又不习惯了。”
……
一路走,一路看,他有很多机会说“我不”、“我是”或者“我要”、“我不要”。
行走南京“新金陵48景”,我们调整自己的“认识装置”,把家乡当异乡去走,去看,去体味,在进或出之间,在拿起或放下之间,在喜欢或无所谓之间,发现不一样的家乡,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吴大奇很喜欢一本名叫《一百只蜗牛去旅行》的绘本书,一百只蜗牛一起去旅行,九十九只蜗牛乘坐舒适的巴士,只有一只蜗牛不紧不慢地向前爬。或许你可以问,到底谁会发现最美的风景,是乘坐巴士的九十九只蜗牛,还是那一只不紧不慢地向前爬的蜗牛?但我感觉,其实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九十九只蜗牛都去乘坐巴士的时候,剩下的你这一只蜗牛可不可以坚持不紧不慢地向前爬?
这是一段我和老公和儿子相伴走过的珍贵旅程,在朋友的督促之下玉成其书,感谢姐莉萍,感谢友聪灵、林君,感谢叶开老师和韩浩月老师写序并推荐,感谢所有在我成书过程中不断点赞的朋友们!
如果你在看这本书,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