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中悬挂的那个月亮告诉我,中秋节又到了。
中秋年年有,岁岁都不同。然而能够在记忆中留下的却少之又少。
一九六九年是个特别的年份。
父亲因政治原因在山东沂蒙山区劳动改造,工作不久的姐姐被派往山西太行山医疗队支援老区建设、弟弟分到东北建设--兵团,我则去了陕西延安插队落户,一家五口留在北京的只有母亲一个人了。
往年到了中秋,母亲总会在桌子中间摆放上一些月饼及“自来红和自来白”,四周还有些瓜果之类的东西。那会儿没有电视机,有收音机的家庭都不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说说各自知道的新鲜事,高高兴兴的度过一个美丽的夜晚。
那年的中秋,家里的桌旁只有母亲一个人静静的坐着,仰望着月亮,期盼着一家人的团聚。
八月中秋是团圆的日子;八月中秋也是收获的季节。
自己和乡亲们一起种下的玉米、谷子、糜子都长熟了。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细细的腰杆;糜子的绿叶渐渐地变黄;绿油油的玉米地就像一片片青纱帐。玉米棒吐出的棕黄色胡须,点缀出“秋”的秀美。农作物在陆续地成熟,村里仅有的那片梨树也是硕果累累。
在我的印象中,村里人似乎对梨“不感兴趣”。平时无人管理,熟了也没有人去摘。那会儿,尽管不像现在这么看重“节日”,也不放假。但千年的传统还是深深地植根在我的心中。没有月饼没有糕点,到梨树上摘几个梨,也算增添点气氛吧。
收工后,我们没有回家,而是到半山腰的梨树林摘梨去了。秋天的梨树林不像春天那样清淡、恬雅,梨就像一个个小葫芦挂满枝头。有的颜色已经发黄、有的还是绿色。山里很静,偶尔飞过几只山雀像是跳动的音符,陪伴着我们采摘。爬到树上,找了个合适的位置,专挑那些发黄的大梨小心翼翼的摘下,再递给树下的同伴。没用多少时间就装满了口袋。
月亮悄悄的爬上来了。用她那皎洁的月光抚摸着大地,大地多了一些妩媚和神秘,我们也就多了一些梦幻。几个同学坐在院子里,吃着梨望着高悬的明月,聊的却是插队生活的琐事。夜深后回到窑洞里,趴在油灯下,提笔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写下一些祝福的话语,寄了出去。
斗转星移,沧海巨变。
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三天的假期圆了多少家庭的团圆梦。“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日子,就像坐上高铁渐行渐远了。
儿孙听着我讲述昨天的故事,他们不理解“一家五口,身居五地?”怎么会是这样呢!
月亮从云里钻出来了,真圆、真亮、真静、也真美。
过去岁月的痕迹,不是悲伤,不是怨恨,那仅仅是一段经历而已。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有过这样的诗句:“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无论人间尘世怎样变迁往复,十五的月亮都是那么圆,十五的月亮都是那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