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考试重点陈共 ——安徽大学 财政学陈共pdf 第八版

一、财政的概念

定义: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基本特征:公共性与阶级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二、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

机制和手段: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的配置总体效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效率;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机制和手段: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上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规范工资制度;加强税收调节;通过转移性支出,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的职能

经济稳定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机制和手段: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的作用,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门都有明显的作用;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财政应该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

三、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

宏观因素分析:1、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2、政治性因素,主要体现在:政局是否稳定;整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府干预政策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微观因素A.需求因素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需求决定于中间投票人。这取决于两大因素:(1)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2)对公共物品的偏好B 供给因素1.服务环境。2.公共物品的质量3.相对价格效应。

四、社会保险支出:在财政支出项目中也是一项经常性支出,它的属性属于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险的需要是随着生产的社会化而产生和发展的,在现代社会下人和社会制度的任何国家,社会保险支出都是社会公共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险制度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实施的原因

1、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还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3、私人保险或商业保险由于存在种种局限,不可能完全向人们提供基本的经济保障。商业保险市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由于私人保险市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会导致私人保险市场失灵;商业保险无法解决个人储蓄不足以及免费搭车的问题;商业保险市场难以抵抗系统性风险;私人保险市场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入再分配

各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保障项目名目繁多;社会保险项目资金有确定的来源;社会保险支出依法由政府集中安排;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是全社会化的,是全社会统一实施的,没有城乡之别,没有地区之别也没有公务员和一般居民的区别;社会保险资金的运作,有先收现付和基金制两种模式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取得进展的表现: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创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部分基金运作制模式;积极推进广大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险制度;多层次、多种类、多渠道,覆盖面不断扩大;立法通过并实施社会保障。

五、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公益性,由于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长期性,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结构性。

影响各国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的因素:经济体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

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主要体现:直接调控自身投资的规模,间接调控非政府投资规模,使两者加总起来的总量与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所要求的投资总量相吻合;调节自身投资的结构,纠正非政府投资结构的偏差,使全社会的投资结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这一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2、资本—劳动比率最大化标准。这一标准是指政府投资应该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的投资项目。资本劳动比率越高,说明资本技术构成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越快。强调政府应着重投资资本密集型项目。3、就业创造标准,这一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要求政府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财政投资规模而且还要优先选择劳动密集型项目。

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对于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应、盈利率低或风险较大的项目适于采用这种提供方式;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优点:政府拥有最终决策权,法人团体拥有经营自主权,道路、港口甚至中小型机场适于这种提供方式;5、BOT(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六、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转移性支出。从政府角度看,支付是无偿的;从领取补贴者角度看,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经济状况较之前有所改善。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财政补贴定义为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补贴具有的特征:补贴是一种政府行为;补贴对象主要是国内生产与销售企业,但不一定仅指出口补贴;补贴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行政行为,立法行为等;补贴的结果是利益的得失;补贴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有关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补贴具有专项性

财政补贴的分类:禁止性补贴、可诉性补贴和不可诉性补贴

财政补贴影响经济的机理分析: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他可以改变相对价格结构,决定这个结构的因素是人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和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财政补贴还可以改变供给结构,是通过改变企业购进的产品价格(供给价格和销售价格加补贴),从而改变企业盈利水平发生的;将外部效应内在化,一般来说,应用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有私人部门承担更有效率。

财政补贴的经济和社会效应:积极效应:财政补贴的首要意义在于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财政补贴能够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消除排挤效应;对社会经济发挥稳定效应

消极效应表现:财政补贴项目偏多,规模偏大会加重财政负担,甚至构成长期存在财政赤字的原因之一;长期的财政补贴不可避免地会使受补单位产生依赖思想,影响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人为地加剧企业不公平竞争,政策性亏损掩盖了部分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引起的亏损;长期过多过广的补贴,人为地扩大了经济体系中政府的行为,相应地缩小了市场经济活动覆盖的范围,而且财政补贴成为受补单位的既得利益,易上难下,将演变为经济改革顺利进行的阻碍因素;某些补贴的不当,扭曲了价格体系,扭曲了合理的消费结构,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我国的财政补贴调整和改革:取消不符合WTO规则的补贴;合理利用可诉补贴;用足用好不可诉补贴,增强对落后地区的补贴,运用财政补贴加强环境保护,运用财政补贴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加速发展;调整现行一些效率不高的补贴,调整粮食补贴政策,改变农业补贴方式,取消对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

七、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这是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分类(发挥的作用):照顾性税收支出:主要是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刺激性税收支出:主要是指用来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主要目的在于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积极安排劳动就业等

税收支出的形式: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加速折旧、退税。

八、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和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的。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是分配的客观条件,而在客观条件下,还存在通过分配进行调节的可能性3、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首先表现为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另一个因素是现行的税收制度。

1978—1995年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的原因及其经济影响

这一时期的财政收支形势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从预算内财政收支来看,由于财政收入增长慢于GDP增长,而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在收支安排上,左支右绌,顾此失彼,政府一直为财力分散和财力短缺所困扰,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从财政与各部门关系来看,由于财政收入拮据,难以满足各部门正常的经济需要,特别是不能能满足各部门的公共投资,于是各部门另辟蹊径,纷纷出台各种收费和基金项目,预算外以及随之而来的制度外资金迅速膨胀;从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关系来看,由于长期实行财政包干制度,财政收入增量向地方倾斜,中央可支配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分税制改革后由于达到中央集中财力的预期目标尚待时日,中央财政在预算内资金的调控上也显得软弱无力;从财政与银行的关系来看,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的同时,居民储蓄急剧增长,银行贷款呈迅速扩张的趋势。

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1、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前提 2、实行兼顾“以支定收”和“以收定支”的方针 3、预算内财政收入是全口径财政收入中不可置疑的部分 4、继续坚持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的税收政策 5、严格控制政府基金收入的增长,继续税费改革,坚决取缔滥收费 6、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有效手段是随时观测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和增长边际倾向指标。

九、政府收费

财政学考试重点(陈共)——安徽大学 财政学陈共pdf 第八版

收费:也称使用费,是政府对特定服务或特许权收取的价格,用于支付提供这些服务的全部或部分成本。税收:是指国家为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凭借行政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居民和经济组织强制,无偿地征收取得的财政收入。

税收和收费区别:一是税收与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没有直接联系,税收收入一般不规定用途,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而收费与政府提供的特定商品和服务有直接联系,规定特定用途,专向使用;二是税收是作为政府一般的筹资手段,而收费往往是作为部门和地方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三是税收收入是政府的主要收入,必须纳入预算内统筹使用,而收费则可以有所不同,全国性预算一般纳入预算内,部门性收费或地方性收费可以作为预算外收入,按预算程序管理,形成政府性基金或由部门和地方自收自支;四是一般而言,税收的法治性和规范性强,有利于立法监督和行政管理,而收费的法治性和规范性相对较差,容易诱发滥发收费现象,因而法治性不强的发展中国家应避免收费项目过多,并力求加强管理。

收费的作用:首先是因为收取使用费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如矫正私人物品的外部效应上有特殊作用;其次收取使用费有利于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十、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税一般不易转嫁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难以转嫁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十一、税收的经济影响:

1、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通过税收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表现的。

(1)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是指征税后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征税使劳动和闲暇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劳动收入下降,闲暇的相对价格降低,促使人们选择闲暇以替代工作。纵观税收对劳动产生的这两种效应,如果是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那么征税对劳动供给主要是激励作用,它促使人们增加工作;如果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那么征税对劳动供给就会形成超额负担,人们可能会选择闲暇替代劳动。在各税种中,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较大,在个人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收入,且工资水平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征收个人所得税可以通过对人们实际收入的影响,从而改变人们对工作和闲暇的选择。

(2)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税收对劳动的替代效应是指政府征税会使闲暇与劳动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闲暇价格相对降低了,引起个人以闲暇代替劳动,它表明的是纯粹的价格变化效应。

2、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个人收入总水平和储蓄利率水平。个人收入水平越高,储蓄的边际倾向越大,储蓄率越高;储蓄利率水平越高,对人们储蓄的吸引力越大,个人储蓄意愿越强。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所得税、利息税和间接税影响居民的储蓄倾向及全社会的储蓄率。

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是指在对个人所得征税后,由于个人的实际收入(或购买力)下降,所以他会按既定的收入减少当前消费。对储蓄利息(收益)征利息税会减少储蓄人的收益,从而降低储蓄报酬率,影响个人的储蓄和消费倾向。具体来说,当对储蓄利息征税时,使得当前的消费与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即未来消费的价格变得昂贵了,而当前的消费价格相对下降了,个人将增加当前的消费,于是产生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所得税与储蓄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高低;(2)边际税率的高低决定了替代效应的强弱,所得税的累进程度越高,对个人储蓄行为的抑制作用越大;(3)高收入者的边际储蓄倾向一般较高,对高收入者征税有碍于储蓄增加;(4)减征或免征利息所得税将提高储蓄的收益率,有利于储蓄。

3、对投资的影响

劳动力和资本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储蓄虽然为投资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但是税收对储蓄的效应分析不能代替税收对投资的效应分析。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而投资决策是由投资的净收益和投资的成本决定的。税收对投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税率、税前抵扣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影响纳税人的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投资者关心的不是毛收益率,而是净收益率。

税收对投资的影响,可通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实现。课征公司所得税会压低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如果因此而减低了投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导致投资者减少投资而以消费替代投资,就是发生了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

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外资都给予内资所不能享受的特殊优惠措施。但外国投资者是否会真正得到税收优惠的好处或者能够得到多少,还取决于投资者的居住国和东道国之间的国际税收关系。投资者的居住国对纳税人在东道国的已税收入可以实行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即免税法、扣除法和抵免法。

4、对个人分配的关系

(一)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最有力工具

在各种收入来源既定的情况下,个人间收入分配的结果及其在很大差距上取决于个人所得税的征税状况。个人所得税对个人间的收入分配,特别是抑制收入间差距的扩大具有特殊功能。

(二)税收支出也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

政府可以通过对许多项目做出不予课税、税额抵免、所得扣除等特殊规定,增加低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

(三)社会保险税是实现收入再分配的良好手段

社会保险税是以纳税人的工薪作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收,在为全体居民提供社会保障基金的同时,也发挥了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再分配作用。

(四)所得税指数是减轻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扭曲效应的一种方法

所谓税收指数化,即按照每年消费价格指数,调整应税所得的适用税率和纳税扣除额,以便剔除通货膨胀所造成的名义所得上涨的影响。在实行累进个人所得税制的情况下,通胀对个人的收入的再分配将发生重大影响。

十二、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

西方经济学将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归结为三个基本命题:

(1)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边际税率是指增加的收入中要向政府纳税的数额所占的比例。

(2)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量。这里的投资包括物质投资和人力投资。

(3)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按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能按反方向变化。供给学派认为,高边际税率助长地下的“黑色经济”泛滥,助长纳税人逃税的动机,反而会减少税收收入;降低边际税率会使纳税人心安理得地纳税,从而增加税收收入。

十三、拉弗曲线至少阐明了以下三方面的经济含义:

(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因为高税率会挫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削弱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力,导致生产停滞或下降。

(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如图中的D点和E点,两点的税收收入是相等的,但D点的税收负担很轻。由于低税负刺激了工作意愿、储蓄意愿和投资意愿,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且随着经济的增长,税基扩大,税收收入自然增加。

(3)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因此,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十四、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原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其推理并不复杂,李嘉图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国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国债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收的现值与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李嘉图等价观点的逻辑基础,是消费理论中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即假定能预见未来的消费者知道,政府今天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通过发行国债而不是征税为政府支出筹资,并没有减少消费者生命周期内的总税收负担,惟一改变的是推迟了征税的时间。从本质上说,李嘉图等价定理是一种中性原理:他们认为无论是选择征收一次性总量税,还是发行国债为政府支出筹措资金,对于居民的消费和资本的形成(国民储蓄)没有任何影响。

首先,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核心假设就是理性预期,这就要求现在的父母都要通晓预期模型,从而能够运用这个模型来测算和调整当前收入和未来的收入,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其次,李嘉图等价定理假设人们总是遗留给后代一定规模的遗产。事实上,有些父母知道他们的孩子可能生活得比自己更好,毕竟社会在不断进步,因此这些父母也不会把因发债而不增税所增加的收入储蓄起来而不花掉;第三,政府债务没有违约风险,债务的利率在金融市场上是最低的。如果想在金融市场上借钱,支付的利率肯定会超过公债利率,但政府发债而不增税为这些人提供了成本更低的资金,自然愿意增加投资;第四,李嘉图等价定理隐含个人具有完全的预见能力和充分信息。实际上,未来的税负和收入都是不确定的。对于个人而言,现在不增税而增加的收入与未来为偿还公债的本息要向此人征收的税收并不必然相 等;第五,李嘉图等价定理假设所有的税都是一次性总量税。实际上,大多税并不是一次性总量税,而非一次性总量税会产生税收的扭曲效应,所以发债而不增税会减少税收的扭曲效应,有利于刺激经济的增长,因而发债而不增加税收并非等价等等。

十五、国债的经济效应

1、国债的资产效应

正因为国债具有资产效应,所以国债在经济增长中具有,稳定功能,此外国债利息的支付,也具有稳定的作用。

2、国债的需求效应

国债融资增加财政支出,并通过支出的乘数效应增加总需求,或通过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并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推动经济的增长。国债对总需求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叠加在原有的总需求之上的,增加总需求;一种是在原有的总需求内部只改变总需求结构,而不增加总需求。

3、国债的供给效应

实际上国债不止具有需求效应,同时也具有供给效应,即增加供给总量和改善供给结构。

十六、国债的政策功能

(一)弥补财政赤字用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实质是将不属于国家支配的民间资金在一定时间内让渡给国家使用,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单方面转移。

(二)筹集建设资金国债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又具有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

(三)调节经济 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这部分财力用于生产建设,将扩大社会的积累规模,改变既定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这部分财力用于消费,则扩大社会的消费规模,使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向消费一方偏移;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就是政府平衡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关系的过程。

十七、国家预算含义及其类别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从形式上看,国家预算就是按一定标准将财政收入和支出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表格,可以使人们清楚地了解政府的财政活动,成为反映财政活动的一面镜子。但从实际经济内容来看,国家预算的编制是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或收支平衡表,预算的执行是财政收支的筹措和使用过程,预算的决算则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因此,国家预算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国家政策。同时,由于国家预算要经过国家权力机构的审批方才生效,因而又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监督。

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单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复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一般分为经常预算和建设预算(或债务预算)。

以预算分项支出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增量预算是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零基预算是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

国家预算的主要原则

国家预算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制定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方针。公开性、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年度性、统一性

十八、中国的分税制改革

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1)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既要考虑地方利益,调动地方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又要适当增加中央财力,增强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2)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既要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又要通过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同时,促使地方加强对财政支出的预算约束。

(3)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划分税种不仅要考虑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分配,还必须考虑税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分配的调节作用。

(4)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分税制改革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要从本国实际出发。

我国分税制有待完善的问题及完善的措施

(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2)逐步调整和规范收入划分。(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重点。(4)推进省(区)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6388.html

更多阅读

关于安徽大学欲出卖江淮学院的一点思考 安徽江淮汽车

昨晚下课刚回到宿舍,就收到学妹的信息“学长,我们学校被卖了,怎么办呀?”当时,瞬间就傻了,我以为是学妹愚人节开玩笑,结果,找其他学弟学妹求证,都是同样的结果。 然后,上网搜索关键词“江淮学院”,几乎是被刷屏,全是安徽大学要把江淮学院卖给世

声明:《财政学考试重点陈共 ——安徽大学 财政学陈共pdf 第八版》为网友野心勃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