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教师编制教育学心理学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中(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曾为师以吏为师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3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4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41、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4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3、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4、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45、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4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4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48、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9、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
50、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5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52、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53、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54、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5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56、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
57、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
58、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
59、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内发论的观点。
6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6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质前提。
62、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
63、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64、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65、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66、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67、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文化、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68、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69、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70、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71、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72、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养目标。
73、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7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75、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1957年。
7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
77、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在能力方面表现为:创造美。
78、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9、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就是(教育目的)。
8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81、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8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83、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认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8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8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86、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87、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
88、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旨在保障青少年、儿童佥权益的《儿童权利公约》颁布于:1989年。
8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90、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91、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9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93、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种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94、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佥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95、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专门)职业。
96、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97、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9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99、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
100、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101、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102、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103、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10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10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10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10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
108、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09、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1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
111、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
11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
113、从课程制定者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
114、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一般称为(教育目的)。
115、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116、从狭义上理解,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是(课程设计)。
117、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是(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18、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灵活性)。
11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20、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孔子。
121、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122、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是:赫尔巴特。
123、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间接性。
124、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洛克。
125、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
126、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127、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要求在教学法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28、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巩固性原则。
12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30、《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循序渐进原则。
131、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32、《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原则。
13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谈话法。
134、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称为(教学)。
135、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136、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
137、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
138、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等方面。
139、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140、实质教育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141、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
14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143、根据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叫(教学原则)。
144、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14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
146、考试的核心环节是:命题。
147、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测验的:效度。
148、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区分度。
149、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夸美纽斯。
150、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克伯屈。
151、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班级授课。
152、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
153、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教学组织形式。
154、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教学策略。
155、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形式型策略。
156、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57、备课的内容包括:(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和制定教学计划。)
158、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提纲式和综合式)三种。
159、根据教学任务可将课的类型划分为(单一课、综合课)两类。
160、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课的结构)。
161、综合课由(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部分组成。
162、考试的方式有(口试和笔试)两种。
163、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
164、学业成绩的评定可以彩(记分和评语)两种形式。
165、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
166、等级制记分法包括(文字等级记分法和数字等级记分法)。
167、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集体上课。
168、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高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169、外部分组包括(能力分组和兴趣分组)两种。
170、外部分组是指打破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来编班。
171、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172、教学策略按构成因素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性)。
173、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17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下列哪二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175、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反映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176、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177、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17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
179、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80、“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81、马卡连柯提出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82、狭义的学校德育即指(道德教育)。
183、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与世界性)等特点。
184、德育内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构成。
185、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的统一过程。
186、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87、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88、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
189、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190、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者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德育方法)。
19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92、说服法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
193、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学生中的好榜样)。
194、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等。
195、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批评处分和操行评定)等能力构成。
19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是基础,()是关键。
197、“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
19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99、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问题中做(两难问题)。
200、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201、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202、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
203、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班级
204、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05、在19世纪初期出现“导生制”的国家是:英国
206、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支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平行管理
207、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称为班级:目标管理
208、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人。
209、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集体教育
21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21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1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
213、在19世纪初斯,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14、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15、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常规管理)。
216、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班级平行管理)。
217、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班级民主管理)
218、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目标管理方式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219、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班主任)。

选择

1.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 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 [A]

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 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 [D]

3.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2.1)
A.2岁 B.4岁C.5岁以前 D.1—3岁 [ A]

4.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岁 B.4岁C.5岁以前D.1—3岁 [B ]

5.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 B.基本看法C.改造 D.意识 [ D]

7.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 B.发挥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 [D ]

9.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1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D.对智力的影响[ A]

17.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6.1)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2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程序性知识 B.实用的知识C.直观的知识 D.可应用的知识[ A]

2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 A]

23.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A.长时记忆 B.内隐记忆C.操作记忆 D.形式记忆 [ A]

24.短时记忆的容量
A.较大 B.没有限制C.非常之小 D.为7土2个组块 [ D]

25.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A.时快时慢 B.快者愈快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 C]

26.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艾宾浩斯 B.巴甫洛夫C.冯特 D.弗洛伊德[ A]

27.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 B.复习越早越好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 D.当天复习 [ A]

28.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

29.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C.斯金纳 D.威廉?冯特[ B]

3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作 (7.1)
A.操作技能 B.技巧C.操作能力 D.能力 [A ]

3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C.智力 D.思维程序 [A ]

3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8.1)
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A]

33.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B]

34.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A.智力技能 B.学习自觉性C.元认知策略 D.自我意识 [C ]

35.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A.新的理解 B.不同的见解C.认知策略 D.类比或表象等 [D]

36.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A.意识和能力构成 B.规则和技能构成C.认知策略构成 D.经验和方法构成 [B]

37.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9.1)
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A]

38.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A.智力技能 B.思维品质 C.思维程序 D.能力或特性[D]

39.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C.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 [C]

40.一个人的对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10.1)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D]

4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D.比较稳定的 [D]

42.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D]

4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D]

4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 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 [A]

45.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B]

46.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份C.非智力成分 D.内化了的成份 [A]

47.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B]

48.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11.1)
A.社会适应 B.社会化人格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A]

49.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浑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 [A]

50.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B]

51.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C.感到惴惴不安 D.感到极端焦虑 [D]

52.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C]

53.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
A.不容易矫正 B.容易矫正C.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D.也属于心理障碍 [C]

54.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 (12.1)
A.思维品质 B.学习内容C.学习结果 D.知识技能 [C]

55.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
A.若干等级 B.五个等级C.三个等级 D.四个等级 [B]

56.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A.信息加工 B.智力活动 C 信息输入 D.心理变化[D]

57.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
A.各种智力活动 B.各种子目标C.各种课堂行为 D.教学阶段 [B]

58.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
A.信息加工 B.学习活动C.复杂记忆 D.理解 [D]

59.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B.师生互动策略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 D.合作学习策略 [A]

60.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
A.有所不同 B.相类似C.有一定联系 D.没有必然联系 [B]

61.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
A.教师的主导教学 B.独立完成作业
C.家庭作业 D.个别课堂练习[A]

62.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C]

63.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A.有影响 B.没有影响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 [A]

64.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A.教学程序 B.教学过程C.教学事项 D.教学方法 [C]

65.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明了学习的结果和方法,以免
A.迷失方向 B.错用方法 C.措手不及 D.产生焦虑[A]

66.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13.1)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B]

67.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
A.一定的帮助 B.较弱的影响C.间接的影响 D.直接的影响 [D]

68.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
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 [C]

69.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A]

70.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C.目标 D.最高阶段 [D]

71.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B.小集团意义
C.依赖兴趣的作用 D.没有政治意义 [A]

72.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
A.极大的影响 B.不大的影响
C.积极的影响 D.消极的影响 [A]

73.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
A.集体观念 B.从众C.服从大局 D.集体凝聚 [B]

74.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
A.是权威意见 B.将有助于他C.旁观者的意见 D.是客观的意见 [A]

75.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
A.连锁性感染 B.互相监督C.互相帮助 D.遵守纪律 [A]

76.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
A.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B.和口头的规范C.潜意识遵循的规范 D.不成文的被动规范 [A]

77.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A.方向和范围 B.方向C.范围 D.纪律约束 [A]

78.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同D.相互理解与扶持[B]

79.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
A.行动对抗 B.不团结、不信任C.拉帮结伙 D.互相为难 [A]

80.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A.主要因素 B.辅助因素
C.外部互动因素 D.环境因素 [A]

81.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
A.教学风格 B.组织教学方法
C.气氛区 D.教学氛围 [C]

82.人际交往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其主要交往工具是语言符号系统和
A.暗示影响系统 B.非语言符号系统
C.文字符号系统 D.情感感染 [B]

8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B]

84.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D]

85.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
A.人际关系 B.对立统一关系
C.心理互动过程 D.人与人的矛盾 [A]

86.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A.必要条件 B.辅助条件
C.重要表现 D.主要过程 [A]

87.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
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B.养成竞争意识
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 D.促进团结协作 [A]

88.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
A.积极价值 B.创造性功能
C.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D.真正目的 [C]

89.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
A.监控与管理 B.准则与控制
C.限制性影响 D.限制与规范 [B]

90.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
A.课堂情境 B.课堂结构
C.课堂形势 D.课堂教学 [B]

91.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B]

9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D]

93.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
A.教室的布置 B.教师的行为表现
C.学生的学习方式 D.学生座位的分配 [D]

94.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A.教学过程的规划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的实施 D.教学方法的选择 [A]

95.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采用适当的惩罚
A.也是不行的 B.也是违法的
C.也是不必要的 D.是必要的 [D]

96.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
A.随机安排 B.分类安排
C.集中安排 D.交错安排[D]

97.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
A.兴趣形成 B.自发复习
C.过度学习 D.疲劳和厌烦 [D]

98.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
A.心理异常 B.不适应表现
C.不良表现 D.问题行为 [D]

99.班级里学习成绩差生和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优秀学生
A.也全都有问题行为 B.没有问题行为
C.只有问题行为萌芽 D.也有问题行为[D]

100.有的心理学家把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等行为学生的行为称作
A.冲动型问题行为 B.扰乱性的问题行为
C.多动型问题行为 D.自律障碍行为 [B]

101.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 (14.1)
A.作出分析 B.作出判断
C.进行评估 D.作出决策 [D]

102.测量首先要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
A.一种量值 B.一种题型
C.某种题型 D.多种题型 [A]

103.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
A.基本过程 B.全部过程
C.主要过程 D.系统程序 [D]

104.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
A.严格规则 B.系统规则
C.标准规则 D.系统程序[D]

105.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
A.教师随堂评价 B.教师自编测验
C.随常考试 D.课堂提问测验 [B]

106.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
A.成就水平的测验 B.能力形成的测验
C.结构的测验 D.智力发展的测验 [A]

107.一般人们认为标准化考试与学校课程之间关系
A.比较密切 B.缺乏学业效度
C.很不协调 D.基本协调[C]

108.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
A.教育目的服务的 B.教师和学生服务的
C.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D.当前工作服务的[C]


填空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 学与教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1)
2、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 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心理变化 。 (2.1)
4、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 与差异性。
5、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
6、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
7、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 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
8、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 情感体验 ,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9、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 、自我追求等。
10、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
11、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 行为规范 学习三类。(3.1)
12、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 增加反应 发生的概率。
13、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 (撤消惩罚) 之分。
1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 认知结构 。
15、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 同化新知识 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16、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 处理和转换 。
17、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 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4.1)
18、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 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9、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成败经验 。
20、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6.1)。
21、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2、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 痕迹衰退说 、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
23、 所谓变式 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
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4、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
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
25、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 先快后慢 的负加速趋势。
26、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 活动方式 。(7.1)
27、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 心智动作 (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复杂方案 。(8.1)
29、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 等环节构成。
30、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
31、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
32、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9.1)
33、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 无结构问题。
3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 目标状态 的过程。
35、 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 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36、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 提出假设 和验证假设。
3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 准备状态 或反应倾向性。(10.1)
38、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 通过个体与环境 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39、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 比较稳定 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0、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 认识与体验 ,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41、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 大多数人 一致的行为。
42、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 模仿 ,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43、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 心理状态 与过程。(11.1)
4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
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 分类诊断 的过程。
45、 习惯上,人们用心理困扰 、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46、 焦虑症是一种与客观威胁 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47、 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 为特征的神经症。
48、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 压力应对 或问题解决
方式所构成。
49、 教学目标是 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2.1)
50、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51、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
52、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53、对所学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
54、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55、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
56、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作业等。
57、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等。
58、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59、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 和行为标准。
60、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61、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
62、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
63、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 为止。
64、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 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65、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
66、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 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
67、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 活动而发现合作学习概念或原理。
68、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人际关系_ ,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13,1)
69、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课堂情境_ 。
70、课堂管理_始终制约_ 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
71、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_持久地_ 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
72、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创设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_学习环境_ ,激励学生潜能的
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73、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_群体规范_ 、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74、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_定型的期望_ 。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
75、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_共同活动_ 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76、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_固定的编制_ ,责任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77、班级、小组、少先队、团支部等都属于_正式群体_。
78、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_联合群体_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79、集体则是群体发展_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80、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_约定俗称_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
8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_软情境_,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82、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_,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
83、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够维持_相当长_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
  笼罩。
84、由于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_期望_ 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
  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85、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_投射_ 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
  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
86、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_剥夺学习权利_等手段。
87、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 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88、只有当教师_焦虑适中_ 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 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89、人们往往相信_大多数人_ 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
90、个人可能为了避免他人的_非议或排斥_ ,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现象。
91、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消极的_ 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92、积极的课堂气氛是_恬静与活跃_ 、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93、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_心不在焉_ 、反应迟钝为特征。
94、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_失控的气愤_ 、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95、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_传递信息_ ,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9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现象,它以_认知协调_ 、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
97、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_人际交往_ 。
98、也有的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_ 、性格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类
99、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_价值判断_ 的过程。(14.1)
100、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_描述并分析_ 资料、形成价值
  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101、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行为与结果_ 确
  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102、测验是测量一个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_量化描述_ 人们心理特征。
103、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_非测验性_ 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 谈话等。
104、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包括论文题、_问题解决_ 题。
105、教师自编测验的客观题包括_选择题_ 、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等。
106、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_相对标准_ 两种。
107、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15.1)
108、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_诊断学生_学习困难的能力,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109、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他们的_思维的条理性_、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简答

鲁纳教学观3.1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
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教学实际阐述建的知识观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先行组织者技及其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
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这个为了促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
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
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识。
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
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
学习动机的种类 (4.1)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机的需要次理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败归因理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
学习迁移的种类(5.1)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如何有效地行知识概括?(6.1)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如何记忆规律,促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如何科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
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
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地考一考自己。
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
操作技能形成的(7.1)
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操作技能培的要求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学习策略的特征(8.1)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常用的述策略包括些方法?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
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
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加工策略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知策略的一般1、计划学习的策略。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
2、自我监督的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
3、自我调控的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源管理策略的一般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教学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响问题的主要因素(9.1)
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
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
造者一般具有的性特征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响态度和品德学习1、认知失调。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
良好品德的培(10.1)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的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没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怕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份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不同的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比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心理健康的(11.1)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有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心理健康育的意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展心理健康育的基本途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的基本方法⑴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⑵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
⑶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
⑷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
⑸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
⑹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导教学包括六主要活(12.1)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2、呈现新材料。
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4、提供反馈和纠正。
5、提供独立的练习。
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的教学因素。
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
鲁纳对发现教学教学设计提出的四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失败感。
教学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教师引起生注意的方式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它教学活动。
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上。
合作学习设计与实施上必的五特征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
2、密切配合。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
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成员必须各尽其力,大家都是成功者,没有失败者。
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互动作用。
5、团体历程。该历程中的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
约学生群体促或阻碍体的因素(13.1)
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产生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1、活动的难易;
2、竞赛动机的激发;
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4、注意的干扰。
群体凝聚力的培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律的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教师的情绪对课氛的影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身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氛的三种类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教学测量的分(14.1)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教学测与评价的功能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准化成就测验越性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
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
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测验价技1、案卷分析。例如根据学生家庭作业、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等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等进行判断和决策。
2、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的观察也能够得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信息。其中包括:
⑴行为检查单填写。
⑵轶事记录。
⑶等级评价量表。
3、情感评价。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
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致性。
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例如通过该测验是否能够把学习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平区分开来
森塔尔效(15.1)
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有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
十分明显,由于实验者提供了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论述

教学实际论述建学习观(3.1)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
   ⑴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⑵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的转变和结构的重组

教学实际论述建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看法。
2、这种在没有现成知识经验前提下的解释,并不是都是胡猜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真正地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需要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
4、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4.1)
1、学习动机的培养
⑴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⑵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
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⑷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学习策略的分(8.1)
学习策略的分类
┍复述策略
┍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 ┗组织策略
│ ┍计划策略
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监视策略
│ ┗调节策略
│ ┍时间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提高问题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⑴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⑵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⑶重视知识问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⑴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⑵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⑴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⑵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⑶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造性的培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⑵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⑴保护好奇心。
⑵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⑶鼓励独立性创新精神。
⑷重视非逻辑思维。
⑸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⑴发散思维训练。
⑵推测与假设训练。
⑶自我设计训练。
⑷头脑风暴法训练。

教师导学生完成堂作业时的注意事(12.1)
1、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
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于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3.1)
1、教师的领导风格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2、班级规模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
其次,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理遇到的阻力可能也越大。
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3、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4、对教师的期望。
群体力的表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的促进功能。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生喜教师特征(15.1)
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1、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
2、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
3、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
4、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
5、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

教师与新手教师教学过程方面的差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的课堂规则制定得明确并且能够执行;新手的课堂规则较含糊,不能坚持下去。
2、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上课有一套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3、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学习过的知识,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手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种必经的步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的常规程序。
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

一.名词解释
1.狭义教育
2.广义教育目的
3.学校课程
4.教学组织形式
5.班级的目标管理
二.选择题
1.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文化知识教育、艺术教育、读写算教育、军事体操教育)
2.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教育标志是(人类教育的产生、古代学校的出现、近代学校体系的形成、终身教育的实现)
3.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结构的变化)
4.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内发论、外铄论、成熟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自然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方面是(授受关系、指导和被指导关系、相互促进关系、相互制约关系)
7.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教程是(基础型课程、发展型课程、知识性课程、工具性课程)
8.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引起学习动力、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9.近代随着大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班级教学)
10.德育过程的基础是(掌握知识、激发情感、道德内化、活动和交往)
三.填空题
1.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 教育的过程。
2.古代学校教育中作为教育内容的“六艺”是指: 、乐、射、御、书、数。
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4.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称为 。
5.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 。
6.教育目的有三个层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 。
7.根据《儿童权利公约》,学生是权利的 ,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
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揭示乐教学的 原作。
9.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 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10.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 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生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
四.辨析题(辨析正误,并简述理由)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独立性。
2.学生由于知识等方面缺乏,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和天教师的依赖性,因此是被动的教育对象。
3.教学过程不同于科学探索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五.简答题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2.试析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3.试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4.简述教学的一般人物。
5.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六.论述题
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2 教育学模拟试卷1答案(仅供参考)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卷1
一. 名词解释
1.狭义教育
2.广义教育目的 是指人们对于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3.学校课程
4.教学组织形式
5.班级的目标管理
二. 选择题
1.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文化知识教育、艺术教育、读写算教育、军事体操教育)
2.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教育标志是(人类教育的产生、古代学校的出现、近代学校体系的形成、终身教育的实现)
3.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结构的变化)
4.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内发论、外铄论、成熟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自然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方面是(授受关系、指导和被指导关系、相互促进关系、相互制约关系)
7.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教程是(基础型课程、发展型课程、知识性课程、工具性课程)
8.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引起学习动力、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9.近代随着大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班级教学)
10.德育过程的基础是(掌握知识、激发情感、道德内化、活动和交往)
三. 填空题
1.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 教育的过程。
2.古代学校教育中作为教育内容的“六艺”是指: 礼 、乐、射、御、书、数。
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赫尔巴特 。
4.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称为义务教育 。
5.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 科学知识 。
6.教育目的有三个层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 教师的教学目标 。
7.根据《儿童权利公约》,学生是权利的 主体 ,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
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揭示教学的 启发性 原则。
9.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10.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 学生 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生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
四.辨析题(辨析正误,并简述理由)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独立性。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决定着教育的领导者,受教育者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标,但尽管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的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但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己的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学校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教育是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以。
2.学生由于知识等方面缺乏,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和天教师的依赖性,因此是被动的教育对象。
学生由于知识较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所以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并不是对教师的完全盲从,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的人。
3.教学过程不同于科学探索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学生的认识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及有领导的认识。
五. 简答题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试析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对于知识的观念,改变着人们对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3.试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4.简述教学的一般人物。
5.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确实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六.论述题
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了解该学科的思惟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B.马斯洛C.霍尔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适应现象B.听觉适应C.嗅觉刺激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秒钟。
A.1~2B. 20~40 C.60~70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C.消退抑制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A.感觉登记B.注意C.组块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了。
A.大B.多C.小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A.爬山法B.逆向工作法C.手段—目的分析法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B.卡特尔C.瑟斯顿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1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A.追求利益的倾向B.回避失败的倾向C.回避困难的倾向D.追求刺激的倾向
14.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A.热情B.心境C.激情D.应激
15.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制
16.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
A.信息传播B.人际沟通C.人际吸引D.人际关系
17.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

A.否认B.文饰C.投射D.幻想
18.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是采用了()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A.升华B.补偿C.退行D.转移
19.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
A.增强B.变化C.成熟D.死亡
20.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注意的功能有()
A.调节功能B.维持功能 C.抑制功能D.选择功能 E.启动功能
2.知觉的特性包括()
A.整体性B.选择性 C.恒常性D.间接性 E.理解性
3.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
A.字词B.人名C.时间D.观念E.怎样骑车
4.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包括量表的()
A.难度B.效度C.信度D.标准化 E.知名度
5.性向测验用以测量()
A.潜在才能B.能力倾向 C.性别倾向D.性别态度 E.成就
6.一般认为,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A.选择功能B.激活功能C.指向功能D.调节与维持功能 E.集中功能
7.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
A.情境性B.激动性C.暂时性D.表浅性E.外显性
8.人格的本质特征有()
A.独特性B.稳定性C.综合性D.复杂性 E.功能性
9.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
A.一般常态心理B.人格障碍心理C.轻度失调心理
D.严重病态心理E.精神病
10.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A.横断研究法B.封闭式研究法C.纵向研究法
D.开放式研究法E.群体序列研究法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心理学
2.意识
3.社会知觉
4.思维
5.流体智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2.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3.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4.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试述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2.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B2.C3.A4.D5.A

6.B7.B8.C9.C10.C
11.B12.B13.B14.B15.A
16.B17.B18.B19.B2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BD2.ABCE3.ABCD4.BCD5.AB
6.BCD7.ABCDE8.ABCDE9.ACD10.AC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3.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4.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5.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优点: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不足:(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
(2)观察结果难于重复。
(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2.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3.人格结构包括:
(1)知——情——意系统。
(2)心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
(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4.(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答案要点:
(1)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匮乏动机是……;成长动机是……。在成长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
(2)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基础是需要层次理论。
①需要的五种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各层次的关系及作用:
a.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b.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动机。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2.答案要点:
一、遗忘的原因的两种解释:
(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
二、影响因素: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条件):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3)情绪的作用。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是

A.《爱弥儿》B.《人的教育》

C.《教育漫话》D.《教育论》

2.“教学与发展”理论的倡导者是

A.赞科夫B.皮亚杰C.布鲁纳D.根舍因

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遗传B.环境C.教育D.社会活动

4.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首次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

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B.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C.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D.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

A.国家B.地方C.学校D.家长

6.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复杂性B.师范性C.创造性D.主体性

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上课

C.课外辅导D.检查评定成绩

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10.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

A.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之中

B.在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之中

C.在学校之外

D.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

二.境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18个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现象主要包括教育的_________现象和_________现象。

12.美国教育家孟禄主张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是_________起源论;而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只能起源于_________。

1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_________学制;正式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_________学制。

14.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_________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_________教育制度。

15.学生是教育的_________,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_________ 。

16.直视手段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_________直观,二是_________直观,三是_________语言直观。

17.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_________,基本途径是_________ 。

18.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 _________;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_________ 。

19.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_________活动和_________活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基本特性?

2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22.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知识素养?

23.我国中小学德育应完成哪几个方面的任务?

四、论述题:本大题只有1个小题,满分13分。

24.在我国建国后的教学实践中,曾出现过学生走出校门,学工、学农、学军等作法,认为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借助于他们自身的社会实践。试从某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出发,对这一作法进行评述。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5.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的是

A.见风流泪B.谈梅生津

C.睹物思人D.望而生畏

26.待人直率热情,但较急躁、易冲动,这个人的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B.胆汁质C.黏液质D.抑郁质

27.表现和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外部指标是

A.动作表情B.身段表情

C.言语表情D.面部表情

28.某学生既想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又害怕讲不好、被人讥笑,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D.双重趋避冲突

29.智力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A.原型定向、原型内化、原型操作

B.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原型定向

C.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D.原型内化、原型定向、原型操作

30.人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是

A.表象B.想象C.后象D.印象

31.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

A.理解B.巩固C.应用D.迁移

32.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利于改善同伴关系的课堂目标结构类型是

A.竞争型B.合作型C.个体化型D.放任型

33.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气质B.动机C.性格D.能力

34.同一感觉器官因不同刺激物的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是

A.感觉的阈限B.感觉的适应

C.感觉的对比D.感觉的相互作用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18个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35.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写字、体操、游泳等属于_________ 技能;阅读、写作、解题

等属于_________技能。

36.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包括建立关系、了解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结束咨询。

37.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中,计算智商的公式是:智商等于_________ 除以_________再乘以100。

38.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39.不能稳定而集中地指向应该注意的对象,称为注意的 _________ ;能够同时注意

两个以上的对象,称为注意的 _________ 。

40.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镇定、果断等属于性格的_________特征;在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主观、片面等属于性格的_________特征。

41.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敢为性、坚韧性、果断性、_________ 和_________。

42.心理学是研究_________ 及其_________的科学。

43.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为_________ 差异、_________差异、年龄差异和特殊能力差异。

七、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4.简述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5.严重的考试焦虑对学生的发展有哪些危害?

46.简要说明人类遗忘的规律与特点。

47.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八、论述题:本大题只有1个小题,满分13分。

48.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举例说明如何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教育理论试题参考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D2.A3.B4.A5.B6.C7.B8.D 9.C10.D

二、填空题

11.社会 认识

12.心理 劳动

13.壬寅 癸卯

14.国民 学校

15.对象(客体) 主体

16.实物 模象

17.说理教育(说服教育) 教学

18.观察法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9.小组 个人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20.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

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1.①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2.①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②精深的专业知识;

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

23.①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③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24.①这一作法违背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规律。

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具有特殊性。因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

③强调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绝不是说学生不需要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不仅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之一,而且在学生获取间接经验中具有重大作用,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认识基础。

④在教学过程中,既不应只强调直接经验而忽略间接经验的掌握,也不应只强调间接经验而忽略直接经验的掌握,应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⑤学工、学农、学军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但不能搞形式主义,选择实践活动应从教学目标需要出发。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

25.B26.B27.D28.C29.C30.A31.A32.B 33.D 33.C

六、填空题

35.操作(动作)智力(认知)

36.分析诊断帮助指导

37.智龄(心理年龄)实龄(生理年龄)

38.明确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

39.分散(分心)分配

40.意志理智(认知)

41.自觉性自制力

42.心理现象(心理活动)规律

43.类型水平

七、简答题答案要点

44.(1)联系:

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②情绪对对认识有动力作用。

(2)区别:

①认识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规律),情绪、情感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

②认识过程随意性强,情绪随意性弱,只有通过认识作用,情绪活动才有某些随意性;

③情绪比认识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

45.①降低学习效率;

②影响考试成绩;

③形成焦虑性人格。

46.①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易遗忘;

②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③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④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影响遗忘;

⑤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7.①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②作业难,最佳动机水平低;

③作业容易,最佳动机水平高。

八、论述题答案要点

48.①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②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③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④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⑤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举例,并能联系上述要点阐述。

如何正确评价学生

所谓的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而课程评价就是指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采取各种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对课程的价值作出判断并寻求改进课程的途径的一种活动。传统的评价体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要全面综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让评价能成为对学生的激励,对教师的教学提高,对教学实践的促进。应当更新评价理念:

课程评价内容的多样化: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当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体验。

课程的评价方式灵活化:

评价要以量化评价,转化为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互结合。注重对学生平时表现的关注和考察。把评价平时化,日常生活化。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实施评价日常化。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评价学生。

课程评价过程动态化:

应给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来促进学生不断的转变和发展。在评价时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要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

课程评价主体的互动化:

改变单一的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与互评,评价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加强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管理者与家长共同参与和交互活动。

通过建立一套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取代传统性的考试来评价学生。这样才能使评价真正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并通过评价来激励,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教学的提高,和教学实践的改进。让发展性课程评价彻底地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及家长、社会对新课程改革的认可和积极参与。

1.如何正确看待学校教育中的惩罚问题。(7分)

  2.实际教育工作中,如何应用有意义学习的不断分化(progressivedifferentiation)与综合贯通(integrativereconciliation)的原则。(7分)

  3.奥苏伯尔是如何划分学习类型的?对此你有何看法?(6分)

  4.为了克服教学目标的含糊性,你任务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注意那些问题?(5分)

  5.为了使动作技能达到熟练,如何处理练习时间的分配才能取得最佳效益?(5分)

1、18世纪中叶的自然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发展;

  19世纪中叶的英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则认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

  20世纪初的美国的实用哲学家和教育家()却认为教育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教育就是生活的本身。

2、学校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和()特点。

3、最早的学校应出现于两河的流域的国家,即()和()。

4、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三中心”,即()()、和()。

5、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和()。

6、学校教育的系统主要表现在()、()、()、()等四个方面。

7、从共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和()三个构成要素;

8、从历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和()三个构成要素;

9、运用系统方法,我们可以把教育规律系统划分为()、()和()三个子系统;

10、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爱护()、()、()、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和人道精神。

11、教育言语艺术主要包括()、()和()三个方面;

12、我国现行中小学实施行的全面发展教育包含()、()、()、()和()五个方面的内容。

13、一个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14、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

15、我国教师常见的教案有()、()和()三种。

■单选题:

1、从甲骨文得到证实,中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A夏朝;B殷朝;

2、学校教育正式产生于():A奴隶社会初期;B原始社会后期;

3、“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生,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家()说的。A孔子;B孟子;C荀子

4、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是()。A儒家教育;B佛教教育;

5、姿态言语指通过躯干和()的动作变化来传递信息。A眼神;B四肢

6、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最一般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指向。A人类教育目的;B;人们最高理想;

7、人既是一个,又是一个()社会实体。A自然实体;B完全实体

8、()提出了“和诣发展的人”的概念,形成了促进身心和诣发展的教育思想.A雅典人;B埃及人;

9、教师的义务与权利都是由()规定的,受法律保障。A法律;B政策;

10、我国《教师法》规定了取得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必须是()。”A中国公民;B公民;

11、《国际儿童权利公约》亦规定“()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A未成年人;B儿童;

12、学生群体,是指以一定方式的()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学生联合体。A共同活动;B共同学习;

答案

填空:

1、卢梭;斯宾塞;杜威;2、专门化;制度化;3、亚述;古巴西比伦;

4、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教室中心;5、个体先天性素质;社会环境;个体活动;

6、计划性;组织性;协调性;全面性;7、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8、教育目的;教育手段;教育结果;9、教育结构规律;教育功能规律;教育发展功能;

10、学生的生命;学生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11、口头言语艺术;书面言语艺术;体态言语艺术;

12、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12、思想道德素质;宽厚的学科与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

13、明了;联想;系统;方法;14、讲义式;提纲式;综合式;

三、单选题:1PB;2PA;3PC;4PA;5PB;6PA;7PA;8PB;9PA;10PA;11PB;12PA

 名词解释

1、教学设计:运用现代教学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实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2、档案袋评价: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次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

3、小组教学: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构件起来的,他旨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4、自主学习:要使学生不再被动的跟着老师走,跟着教材走,而是发挥其个体能动作用主动地、独立地、有目的的去进行学习。

5、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从其功能来定义,指满足课程活动所需要的思想、知识、人力、物力等,他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有密切联系的课程外部系统。

6、校本课程: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教育哲学为理念,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当地社区和学校教育资源为依托而开发的多样化的课程。

7、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

8、质性评价:只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现实状态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评价对象做出定型结论的价值判断。

9、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0、小组协同教学:就是将若干教学人员组成一个教学小组,根据其成员的的能力和特长将教学任务进行合理分工,使他们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

■■■■■■■■■■ 简答题

1、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校本课程体现出课程决策权力重新分配的民主化

   (2)作为国家课程计划中一个组成部分的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3)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校本课程开发对提高教师实施实施课程的质量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5)校本课程开发是丰富和发展课程理论的一个重要途径。

2、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至少要满足哪两个条件?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至少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教学目标不应指向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体现的方式。另外,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不能过于笼统、含糊。

  第二、从教学目标本身的角度来讲,教学目标要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另外,教学目标要体现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渐进性,即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又反映当代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等的研究成果,各个单元或章节以及整个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间既自成体系,又前后联系,逐渐递进。

3、教师应该依据哪些因素来选择有效的教学媒体呢?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

   2、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媒体。

   3、依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媒体。

   4、依据教学条件选择教学媒体。

4、简述档案袋评价的局限性。

  档案袋评价虽然在许多方面要优于传统的考试,但是,我们也应该了解到这种评价方法也有其局限性。例如,档案袋评价作为一种质性评价,缺乏一定的有效评价标准,而且只能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评价,其评定结果很难量化分数。因此,档案袋评价无法发挥筛选功能。教师要将档案袋评价与其它评价有效地结合起来,做到既有对学生的量化评价,又有对学生的质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又有关注学生的发展结果。

5、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主要指向以下五个转变⑴课程内容的转变 ⑵课程结构的转变⑶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 ⑷课程评价的转变⑸课程管理的转变

6、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有哪些?

  ⑴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⑵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

  ⑶改革教学与学习的方式

  ⑷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7、简述协同教学的优势

 协同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整体功能,使教学走出“高能低耗”的困境;有利于教师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与革新能力,以适应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有利于减轻乃至消除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和涌现提供民主、宽松的环境

8、课程改革的特点是什么?

  ⑴由“专制”走向民主  ⑵由封闭走向开放  ⑶由专家走向教师  ⑷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

9、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在混合编组时,必须注意考虑学生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性别差异、家庭背景等,尽量保证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每个小组之间又不能差距太大,即力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⑵为合作学习创设环境条件。

  ⑶合作学习只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必须适时适度地应用。

10、自主学习的特征

  自主学习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⑴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⑵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⑶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感情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试。

11、简述设置综合课程的目的。

  首先,现代综合课程的产生是为了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所以综合课程的第一个目的就是除弊。

  其次,随着现代综合课程理论的不断完善,综合课程不仅有除弊这样一个目的,而且提出了自己主动发展的目标,那就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综合的基础。最后,综合课程还有促进课程整体发展的作用,综合课程的设置目的之一就是要增加课程的灵活性,调节课程的结构。

12、述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定位。

  ⑴ 通过亲身时间,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⑵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 学会分享和合作。 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13、小组教学的优势有哪些?

  ⑴小组教学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

  ⑵小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⑶小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4、为什么说课程综合化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1)新知识观是课程综合化的理论来源

  (2)社会的新发展,新问题要求课程走向综合化

  (3)学生的认知发展也需要课程的综合化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 )

A.涂尔干B.卢梭C.赞科夫D.福禄倍尔

2.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B)

A.演示法B.讲授法C.谈话法D.陶冶法

3.从时间上看,相对其他教育形式来说,家庭教育的特点是(B )

A.开始最早持续最短B.开始最早持续最长

C.开始较晚持续最长D.开始较晚持续较短

4.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D )

A.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5.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C )

A.后勤工作B.管理工作C.教学工作D.科研工作

6.美育的直接功能是(C )

A.育德B.促智C.育美D.健体

7.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C )

A.文化传统B.受教育者的需求C.生产力水平D.教育的规模

8.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A )

A.社会生产力B.文化传统C.社会制度D.科技水平

9.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B )

A.商周B.春秋战国C.秦汉D.隋唐

10.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C )

A.赫尔巴特B.裴斯塔洛齐C.杜威D.夸美纽斯

11.人的身心发展是指(A )

A.身体和心理的发展B.个性的品德的形成

C.体重和身高的增加D.技能和技巧的提高

12.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C )

A.系统性B.制度性C.无阶级性D.等级性

13.我国现代学校产生于(C )

A.17世纪末B.18世纪末C.19世纪末D.20世纪末

14.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A )

A.生物起源说B.神话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15.智育的根本任务是(A )

A.发展学生的智力B.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C.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D.形成学生的品行

16.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D )

A.随意性B.娱乐性C.自觉性D.系统性

17.人的世界观基本形成于(D )

A.幼儿期B.儿童期C.少年期D.青年期

18.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C )

A.强制作用B.辅助作用C.主导作用D.中介作用

19.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教育著作是(C )

A.《教育漫话》B.《大教学论》C.《爱弥尔》D.《普通教育学》

20.英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一种典型的(A )

A.双轨制B.单轨制C.分支制D.中间型学制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名--词解释

21.教育方针

  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 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2.教育方法

  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23.教育影响

  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 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4.德育

  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三、简答题

25.为什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活动;

 (3)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是最好受教育的时期。

26.现代教育的特征。

  现代教育的特征包括:

(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7)现代教育的革命性。

27.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8.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和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政治制度对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具有制约和决定作用;

(2)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制约着谁拥有受教育以及受何种教育的权利。

四、论述题

29.联系实际,论述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1)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包括坚定的政治方向,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尊重和热爱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及严以律己、为人师表等方面。

(2)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较为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以及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等方面。

(3)恰当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

五、案例分析

30.光明学校本是一所薄弱学校,学生无心上学,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学业成绩一直比较差。1994年,李校长到学校任职,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设计出了以美育为突破口带动学校发展的改革方案。学校的具体做法是,在上好音乐、美术课的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课外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的活动,成立了学校鼓乐队、合唱团、书法学社、美术社、工艺小组等各种艺术团体,定期开办艺术教育讲座,举办校园艺术节,及时展览和汇演艺术社团的创作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学校艺术教育活动搞得热火朝天,学生们乐此不疲,而且,学校整个面貌也发生了变化,违法犯罪现象不再发生,学业成绩明显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问题:(1)请运用美育功能原理分析光明学校的改革措施;

   (2)如果你是学校领导,下一步准备怎么做?

  (1)美育的功能是:直接功能、间接功能、超美育功能(或育德、促智、健体、审美、培养创造力等)。光明学校以美育为突破口的改革经验,主要是自觉运用了美育的综合教育功能,即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促进学生道德和智慧进步的功能。该校注重教改科研,通过多种多样的美育活动来改变学生的面貌,有积极意义。

  (2)下一步的改革设计,可以从多方面构思。主要参考以下几点:

  第一,扩大已有的成果,把美育优势发扬下去;

  第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德、智、体诸方面综合改革;

  第三,更新教育观念,改革管理措施,优化育人环境,等等。

《教育学》考试题

■单项选择

1、“教育学”这个名词的含义在我国基本上有:()【正确答案】C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正确答案】D

A教育现象B教育事实C教育规律D教育问题

3、毕达哥拉斯的代表作是()【正确答案】A

A《金言》B《理想国》C《美诺篇》D《政治学》

4、《雄辩术原理》一书的作者是()【正确答案】C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昆体良D苏格拉底

5、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的学者是()【正确答案】B

A康德B培根C夸美纽斯D卢梭

6、在教育史上,一般认为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正确答案】B

A《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B《大教学论》C《学记》

7、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学者是()【正确答案】C

A康德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林克

8、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正确答案】B

A《康德论教育》B《普通教育学》C《教育漫画》D《爱弥儿》

9、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发表于()【正确答案】B

A1803年B1806年C1693年D1762年

10《林哈德和葛笃德》的作者是()【正确答案】D

A洛克B卢梭C巴西多D裴斯特洛齐

11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思想家是()【正确答案】A

A卢梭B吉鲁C克伯屈D洛克

12、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是的代表人物()【正确答案】A

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批判教育学D制度教育学

13、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正确答案】B

A狄尔泰B杜威C鲍尔斯D阿普尔

14、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惟一方法是()【正确答案】D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5、在师生关系中,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是的观点。()【正确答案】A

A实验教育学B实用主义教育学C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文化D文化教育学

《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

A.教育现象     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D.教育理论

2.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 )

A.《学记》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3.下列不属于骑士七技的范围的是( )

A.骑马       B.投枪

C.音乐       D.吟诗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是( )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D.主观努力

5.学校体育的最为基本的组织形式是( )

A.早操、课间操   B.体育课

C.体育竞赛     D.学生自觉锻炼

6.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 )

A.心理过程     B.信息过程

C.逻辑过程     D.认识过程

7.“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B.知行统一的原则

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8.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种( )

A.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9.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包括( )

A.学期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  B.全面计划和专题计划

C.课内计划和课外计划    D.教学工作计划和思想工作计划

10.在三结合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会教育

11.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是( )

A.课外校外教育       B.各科教学

C.社会实践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2.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 )

A.以教学为主        B.教学、科研并重

C.教学、科研、生产三中心  D.所有时间用于搞教学

13.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 )

A.唐朝中期 B.明朝中期

C.清朝末年 D.辛亥革命以后

二、 填空题

14.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有别于传统的五条新的教学原则,即    原则、高速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以及   的原则。

15.遗传是指人们从上代那里继承下来的一些先天的   的特点,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   。

16.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教育体系,即     和     。

17.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    服务,必须与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8.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    、法纪教育和    四个基本方面。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C 4.B 5.B 6.D 7.C

8.C 9.A 10.B 11.D 12.A 13.C

二、填空题

14.高难度  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15.生理解剖  可能性

16.斯巴达教育  雅典教育

17.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生产劳动

18.政治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

2007年教师竞聘招考教育学题库 教育学试题

教育学试题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D)的发展。
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B)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可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B )
A.《大教学论》B.《教育漫话》C.《爱弥儿》D.《普通教育学》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A)
A.教学工作B.公共关系C.行政工作D.总务工作
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C)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
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C)
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
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B)
A.教学活动B.沟通C.教劳结合D.协调
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B)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9.(C)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
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D)
A.发展性功能B.个体性功能C.教育性功能D.社会性功能
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C)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B.能力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
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A)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
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A)
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课堂活动
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C)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D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6.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D)。
A.分层教学B.合作学习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
1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A)
A.非指导教学模式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C.发展性教学模式D.最优化教学模式
18.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B)
A.泰勒B.夸美纽斯C.裴斯塔洛齐D.凯洛夫
19.“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A)
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定性评价D.定量评价
20.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C)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ABCDE )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C.对个性的理解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E.对集体的看法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ACD)
A.互访B.民主评议C.家长会D.家长委员会E.校外指导
3.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CDE )
A.公共性和生产性B.公益性和免费性C.科学性D.国际性E.终身性和未来性
4.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 BCDE)
A.作出判断评价B.信息传递C.控制D.激励E.情感交流
5.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 ABC)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6.聘任教师的形式有(ABCE )
A.招聘B.续聘C.解聘D.不聘E.辞聘
7.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ACE )
A.导向功能B.强制功能C.调控功能D.示范功能E.评价功能
8.参观教学法可分为( BDE)
A.可行性参观B.准备性参观C.现实性参观D.并行性参观E.总结性参观
9.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 BDE )
A.委员会制B.直线式C.参谋制D.职能式E.直线职能式
10.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 BCDE )
A.改变现实、追踪效果B.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D.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E.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儿童个体发展: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4.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5.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
1(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2.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3.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4.简述美育的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5.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1)教育法(2)部门教育法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
1.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素质。
1.(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2分)
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 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④教育机智
(3)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教育事业 ②热爱学生 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
2.课程的进步和发展要受制于政治、经济因素和自身成长发展的特殊规律,其基本问题(关系):(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2)知识与能力(3)分科与综合(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教育与教育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6383.html

更多阅读

新交规驾驶员考试 科目二倒库技巧图文详解 六十四卦图文详解

新交规驾驶员考试 科目二倒库技巧图文详解——简介车型:桑塔纳2000;学习地点:北京 在新交规驾驶员学习及考试中,估计大家比较怵头的都是科目二的考试吧,而科目二中相对不容易过的就是倒库项目了,在科目二驾驶练习中倒库实践的时间是最长

声明:《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教师编制教育学心理学》为网友北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