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年04月15日 05:06:55分享人:半弥残沙来源:互联网6
原文及注释
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1)盈室,瓶(2)无储粟,生生(3)所资,未见其术(4)。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脱然(6)有怀(7),求之靡途(8)。会有四方之事(9),诸侯(10)以惠爱为德,家叔(11)以(12)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13)未静,心惮远役,彭泽(14)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15)有归欤之情(16)。何则?质性(17)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18)交病(19)。尝从人事(20),皆口腹自役(21)。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22),当敛裳(23)宵逝。寻(24)程氏妹(25)丧于武昌(26),情在骏奔(27),自免去职。仲秋(28)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29)十一月也。 注释:(1)幼稚:指孩童。 (2)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 (3)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 (4)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5)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 (6)脱然:轻快的样子。 (7)有怀:有所思念(指有了做官的念头)。 (8)靡途:没有门路。 (9)会有四方之事:碰巧各地发生乱事。会:适逢。四方:各地 (10)诸侯:指州郡长官。 (11)家叔:指陶夔,当时任太常卿。 (12)以:因为。 (13)风波:指军阀混战。 (14)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 (15)眷然:依恋的样子。 (16)归欤[yú]之情:回去的心情。 (17)质性:本性。 (18)违己:违反自己本心。 (19)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20)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21)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 (22)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 (23)敛裳:收拾行装。 (24)寻:不久。 (25)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 (26)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 (27)骏奔:急着前去奔丧。 (28)仲秋:农历八月。 (29)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正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补充注释
(1)归去来: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义。兮,语气词。 (2)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胡,同“何”。 (3)以心为形役:让心神为形体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为了免于饥寒,违背本意做了官。心,意愿。形,形体,指身体。役,奴役。 (4)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悲愁失意。惆怅,失意的样子。 (5)悟已往之不谏:觉悟到过去做错了的事(指出仕)已经不能改正。谏,谏止,劝止。 (6)知来者之可追:知道未来的事(指归隐)还可以挽救。追,挽救,补救。 (7)实:确实。 (8)舟遥遥以轻飏[yáng]: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前进。遥遥,摇摆不定的样子。以,而。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的样子。 (9)征夫:行人而非征兵之人。 (10)以:拿(以前路问征夫)后文中:“农人告余以春及”也是这样的。 (11)恨晨光之熹微:恨天亮的太慢。熹微,微明,天未大亮。 (12)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看见自己家的房子,心中欣喜,奔跑过去。瞻,远望。衡宇,简陋的房子。 (13)稚子:幼儿。 (14)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三径,院中小路。汉朝蒋诩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于少数友人来往。后人图、、以“三径”待之隐士所居。就,近于。 (15)盈樽:满杯。 (16)引:拿来。 觞[shāng] (17)眄[miǎn]庭柯以怡颜: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眄,斜看。这里是“随便看看”的意思。柯,树枝。以:为了。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神色。 (18)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傲,指傲世。 (19)审容膝之易安: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审,觉察。容膝,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其狭小。 (20)园日涉以成趣:天天到园里行走,自成一种乐趣。涉,涉足,走到。 (21)策扶老以流憩: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策,拄着。扶老,手杖。憩,休息。流憩,游息,就是没有固定的地方,到处走走歇歇。 (22)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抬起头向远处望望。矫,举。遐,远。 (23)云无心以出岫[xiù]: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里冒出。无心,无意地。岫,山穴,此处泛指山峰。 (24)景(yǐng)翳翳以将入: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景,同“影”,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 (25)扶孤松而盘桓:手扶孤松徘徊。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26)请息交以绝游:息交,停止与人交往断绝交游。意思是不再同官场有任何瓜葛。 (27)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驾,驾车,这里指驾车出游去追求想要的东西。言,助词。 (28)情话:知心话。 (29)春及:春天到了。 (30)将有事于西畴: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事,指耕种之事。事,这里指农事。畴,田地。 (31)或命巾车: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巾车,有车帷的小车。 (32)或棹[zhào]孤舟:有时划一艘小船。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意为划桨。 (33)既窈窕以寻壑: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壑,山沟。 (34)亦崎岖而经丘: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 (35)木欣欣以向荣:草木茂盛。欣欣,向荣,都是草木滋长茂盛的意思。 (36)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 (37)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羡慕自然界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善,欢喜,羡慕。行休,行将结束。 (38)已矣乎:算了吧。 (39)寓形宇内复几时,曷[hé]不委心任去留:活在世上能有多久,何不顺从自己的心愿,管它什么生与死呢?寓形,寄生。宇内,天地之间。曷,何。委心,随心所欲。去留,指生死。 (40)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惶惶,不安的样子。之,往。 (41)帝乡不可期:仙境到不了。帝乡,仙乡,神仙居住的地方。期,希望,企及。 (42)怀良辰以孤往:趁着春天的美好时光,独自出去。怀,怀着,趁。良辰,好时光。 (43)或植杖而耘耔:有时放下手杖,拿起农具除草培土。植,置。耘,除草。籽,以土培苗根。 (44)登东皋以舒啸:登上东面的高地放声长啸,皋,高地。啸,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越的一种声音。 (45)聊乘化以归尽: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聊:姑且。乘化,随顺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到死。尽,指死亡。作品译文
序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关使,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正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 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觉得遗憾晨光朦胧天不亮。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幼儿们守候在门庭。院里的小路长满了荒草,松和菊还是原样;带着幼儿们进了屋,美酒已经满觞。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兴味无穷,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再驾车出去又有何求?跟乡里故人谈心使我快乐,弹琴读书来将使愁颜破;农夫把春天到了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所时,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寄身世上还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除草助苗长;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应造化了结一生,以天命为乐,还有什么犹豫彷徨?文体介绍
辞,即赋,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文章题旨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作者简介
《归去来兮辞》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渊明像
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称“五柳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任职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潜为彭泽县令,在任仅八十五日,就辞官回家,从此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在传统道德理想消失殆尽之际,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鲁迅先生评论:陶潜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伟大。 本文作于他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本文在文体上属于辞赋,但语言浅显,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欧阳修甚至说“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而已。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桃花源诗》,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写作背景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这篇赋就是其在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作品赏析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己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之大彻大悟。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是说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获得了新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 心似箭。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望见家门,高兴得奔跑,四十一岁的诗人,仍是这样的天真。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因为诗人视之为“人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孩儿们迎候于门,那是因为爹爹从此与他们在一起。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已隐然可见诗人妻子之形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出处同上)。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她怡静喜悦的微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人之孤介傲岸。“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诗人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日日园中散步,其乐无穷。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也只有高天阔地的大自然,才容得下诗人的傲岸呵。“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此四句之描写,显然寄托深远。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上二句:“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云“无心”而“出”,鸟“倦飞”“知还”,确乎喻说了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评下二句:“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日光暗淡,日将西沉,是否哀悯晋祚,姑且不论,流连孤松则显然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本辞中言“松菊”,言“庭柯”,言“孤松”,一篇之中,三致意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诗人与世俗既格格不入,还出游往求什么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亲人之情话,农人谈庄稼,是多么悦耳,多么真实。什么“应束带见”官的讨厌话,再也听不见啦。除了琴书可乐,大自然本来也是一部读不尽的奇书,何况正逢上充满希望的春天。“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驾车乘舟,深入山水,山道深幽,山路崎岖,皆使人兴致盎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大自然充满了生机、韵律,令人欢欣鼓舞,亦令人低徊感慨。万物畅育,正当青春,而自己呢,已近老年。“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觉自由之可贵。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又何须汲汲外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即仙乡,指道教所说神仙世界,其实亦可兼指佛教所说西方净土。富贵功名非我心愿,彼岸世界也不可信。由此即可透视渊明的人生哲学。他既否定了世俗政治社会,亦摒弃了宗教彼岸世界。在士风热衷官职、同时佛老盛行的东晋时代,其境界不可谓不高明。他的人生态度是任真的、现世的。他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此四句是诗人理想人生的集中描写。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劳动、自然、人文,构成诗人充实的全幅生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二句是诗人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周易·系辞》云:“乐天知命故不忧。”化、天命,皆指自然之道。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即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足可快乐,此即为快乐,还有何疑虑呢!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又是足踏实地的。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识。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评量了此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上引文见陶澍集注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宋人这些评论,是符合实际的。(邓小军)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语文人生·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教学教案
序的作用 序可以揭示作者写作的原因,“质性自然”是陶渊明归隐的主要原因,而“妹妹的死亡”则只是一根导火索。 序也交代了作者的心境,“因事顺心”。 关于辞的体裁特点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变,全篇共15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清晰。其次,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 应注意的是:①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宇内(复)几时”等。②“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作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③“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辞是有韵的,也跟诵读有关,这一点要放在后面讲。主旨和结构
这篇文章的写作经过,序(见“有关资料”)里已有说明;《宋书·陶潜传》则特别提到作者辞官的近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从序和这段记录都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含两层:前一层是自责之词。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故应归家,但心为形体所役使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诗人已有归意。后一层是自恕自慰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深感欣慰。这两层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含三节:前一节写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间一节写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一节写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儿,有居室,有酒,有樽,差足自慰。第二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也含三节: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后两节写涉园观景,留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第三层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含四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第三节写出游方式,“窈窕以寻壑”应上“或棹孤舟”,“崎岖而经丘”应上“或命巾车”;第四节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郁的景象,后两句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张本。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含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三、淡远潇洒的风格 欧阳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大意是,本文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例如,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并无只言片语涉及官场中的黑暗情形,而只说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对已往的居官求禄,也只说“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决定今后不再跟达官贵人来往,也仅用“息交以绝游”一语轻轻带过,胸怀何等洒脱,是见役于物的人做不到的。又如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从肝肺中流出,而不见斧凿之痕。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解题指导
一、本题意在使学生理清本文抒情的线索,即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把握这条线索,才能了解文章的主旨。此外,本文还有叙事线索,即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问答中也应涉及,有利于记诵。 参考答案: 1.鄙弃官场,追求自主的生活。 2.见“课文说明”中“主旨和结构”第四段。 3.“乐天安命”的思想,即弃绝世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终结。 二、本题意在使学生了解文言实词的多种义项。 三、设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应当指出,《五柳先生传》中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归去来兮辞》中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所有这些语句全都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他希望出现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能从事和平劳动的社会。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要搞统一答案。下面引用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的一段话,仅供参考: “但渊明究竟不是一个自了汉。他不完全提倡一个消极的躲避的办法。故桃花源也遂成为积极的理想,社会的模范,像‘乌托邦’(Utopia)、‘共和国’(Republic)、‘新大西洋’(NewAtlantic),那样的一个‘避’秦之地。避秦之地终于是一个寓言的世界,于是五柳先生遂不得不逃于酒,在醉乡里,也就是在理想国里,躲了过去。渊明全部理想几全可以此释之。所以他不仅是一位田园诗人,彻头彻尾的诗人,而且是伟大的政治理想家。”教学建议
学习这篇课文,当以诵读为主,教师的示范朗读尤其重要,在有准备的条件下,一次成功的范读就可以使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大意。 要使学生读得充分,达到当堂成诵,就必须贯彻以下方针:①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文题注为准,不必列为专题,该补充的可以穿插在诵读练习进程中,以三言两语带过。②句意易明的不要讲,难一点的也要讲得简要,更不要搞逐句翻译,要让学生在诵读中反复品味诗句的意蕴。③要像读诗一样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文章理解
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读悟第2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 (1)归去来兮!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5)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明确:(1)归去:字面意思是返故里回家乡;从感情看又有对官场的排拒感,“世与我而相违”说的就是同世俗对立;从述志的角度认识“归去”,陶渊明是在确立自己的精神归属,同官场的格格不入终于使他彻底明白自己是属于自然的。(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让他激动而神往,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洁灵魂的栖所。(3)这两句可以看出精神的富有和物质的拮据,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压倒优势。(4)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仕宦和辞官情形的写照。“无心”不是开脱而是反省和自责。“倦飞”当然不是生理而是心理,一个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要用多大力气才能抵御官场的玷污啊,他安能不倦!(5)前一句表白动摇了陶渊明为谋生而做官的说法,后一句表明年轻时的理想在现实中遭到了重击。陶渊明深感出仕一无所获,而生命却已耗损,尽管田园生活可以给他安慰,但是面对残生,他不可能不忧伤。 -------------------------------------------------------------------------------------------------------------------- 1、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实为古今字) 胡不归(胡,通“何”,为什么) 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 2、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携幼入室(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儿童、小孩)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审容膝之易安(安:使动用法,使……安适)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时矫首而遐观(时:名词作状语,常常)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乐琴书以消忧(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悦:意动用法,以……为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当敛裳宵逝(宵:夜晚,这里用作状语,在晚上) 3、一词多义: 心:因事顺心(心愿) 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 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故便求之(所以)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 悟已往之不谏(放在句子主语与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寻: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 既窈窕以寻壑(探寻) 往:怀良辰以孤往(去往) 悟已往之不谏(过往) 4、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 风波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 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幼稚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9)悦亲戚之情话 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 5、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富贵非吾愿 2 宾语前置 (1)复驾言兮焉求(“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乐夫天命复奚疑(“疑奚”) 3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介词,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耕植不足以自给(省略介词宾语,耕植不足以“之”自给) (5)足以为酒(省略介词宾语,足以“之”为酒) 4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2)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5介词结构后置 (1)农人告余以春及(即“以春及告余”) (2)将有事于西畴(即“于西畴有事)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即“于武昌丧”) (4)问征夫以前路(即”以前路问征夫“)相关资料
《宋书·陶潜传》(沈约)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 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其词曰:(下略)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与子书以言其志,并为训戒,曰:(下略) 又为《命子》诗以贻之曰:(下略) 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助读材料
1.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清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没有人比他更大的。京,大)。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与道同盛衰之意),孰能如此者乎?”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止酒诗》云:‘坐止高荫下,步止筚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余尝反复味之,然后知渊明之用意,非独止酒,而于此四者,皆欲止之。故坐止于树荫之下,则广厦华堂吾何羡焉?步止于筚门之里,则朝市声利吾何趋焉?好味止于园葵,则五鼎方丈吾何欲焉?大欢止于戏稚子,则燕歌赵舞吾何乐焉?在彼者难求,而在此者易为也。渊明固穷守道,安于园丘,畴肯以此而易彼乎?”(引自《诗人玉屑》) 3.陶渊明《饮酒·其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可视为“复驾言兮焉求”一句的注脚。) 4.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实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可视为“绝交以息游”一句的注脚。) 5.陶渊明《移居》二首:“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往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诗中反映了诗人隐居时与朋友往还的情况。) 6.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这首诗反映诗人隐居中读书的情况。) 7.欧阳修:“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6244.html
更多阅读
古典诗词赏析:《陶渊明篇》十二首目录1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2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3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4 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5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6 陶渊明——《答庞参军》7 陶渊明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译文] 远处的村落隐隐约约,村里的炊烟袅袅上升。[出典] 东晋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注:1、《归园田居》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作者:杨树临风 出自:踏雪寻梅 浏览/评论:1,299/3 日期:2007年5月18日 05:5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赏析归去来兮辞晋·陶渊明●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
归去来兮辞【原文】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
【学习篇】(44)[恒心]事例1、陶渊明论“持之以恒”一个读书少年向陶渊明求教。陶渊明带他来到田边,指着尺把高的稻禾问:“你仔细瞧瞧,它现在是否在长高呢?”少年蹲下目不转睛地盯着禾苗,看了半天,说:“没见长啊。”陶渊明反问:“真的没见长吗?